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鏡的磨邊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及其工作方法。
背景技術:
汽車鏡磨邊機是玻璃深加工設備中產生最早且用量最大的機械設備之一。 主要作用是玻璃的磨平。正確合理地使用磨邊機,不僅能保證生產正常進行, 還會起到延長機器壽命的作用。分為單臂異形磨邊機、直線磨邊機、靠模磨邊機。 主要用于普通平板玻璃底邊和倒角的磨削,拋光。 一般有手動、 數(shù)顯控制、 PLC電腦控制等配置。合理的操作,日常清潔潤滑保養(yǎng),能保證機械運轉正常,延長機械壽命,提高加工產量。玻璃磨邊機的特點有三:一是用途比較單一,只能磨各類直線邊;二是可連續(xù)性磨削,生產效率較高;三是可磨削尺寸較大的平板玻璃。但現(xiàn)今大多數(shù)用于汽車后視鏡加工的玻璃磨邊機磨邊效果不好,由于擺臂不能很好的跟隨汽車鏡旋轉的速度,導致汽車鏡邊緣磨邊不均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及其工作方法,以實現(xiàn)自動磨邊,且避免擺臂不能很好的跟隨汽車鏡旋轉的速度,而導致的汽車鏡邊緣磨邊不均勻的技術效果。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包括:磨邊機和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以及工控機;其中所述磨邊機包括汽車鏡固定機構、汽車鏡打磨機構,以及一操作機臺;所述汽車鏡固定機構用于固定汽車鏡且經設置在操作機臺下方的無刷直流力矩電機驅動汽車鏡旋轉;所述汽車打磨機構包括用于對汽車鏡邊緣進行打磨的打磨架;以及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包括無刷直流力矩電機的振動速度采集裝置和汽車鏡邊緣探測裝置。
進一步,所述汽車鏡固定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上端面的軸座,該軸座上端轉動連接有一旋轉臺,該旋轉臺穿過軸座的內腔套接有一轉動軸,所述轉動軸由所述無刷直流力矩電機驅動其轉動;所述旋轉臺上方連接有一用于放置并吸附固定汽車鏡的吸附裝置;以及所述汽車鏡打磨機構包括對稱設于汽車鏡固定機構兩側的兩組汽車鏡打磨組件;所述汽車鏡打磨組件包括與操作機臺上端面的軸套,該軸套內設有一擺臂;所述擺臂下端連接有一用于驅動擺臂轉動的傳動機構;以及所述擺臂通過一擺動件與所述打磨架相連;所述擺動件通過若干套設在擺臂上的加緊箍與所述擺臂連接,且通過調整加緊箍的位置可用于調整擺動件的高度。
進一步,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下方的直流伺服電機,該直流伺服電機的輸出軸上設有第一同步輪,所述第一同步輪通過同步帶與擺臂下方設置第二同步輪傳動連接,即通過所述直流伺服電機驅動擺臂做回轉運動;以及所述汽車鏡打磨組件還包括與擺臂相連的觸發(fā)機構;該觸發(fā)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下方的氣缸、由工控機控制的氣缸驅動裝置,以及連接于擺臂下方的氣缸接桿;所述氣缸接桿通過一球面軸承與氣缸的活塞桿相連;所述氣缸的缸體經耳軸固定在操作機臺的下端面。
進一步,所述打磨架包括打磨電機和設于打磨電機下方的傳動軸,該傳動軸上設置有同軸轉動的打磨錐頭;以及所述打磨架還包括收容所述打磨電機的外殼。
進一步,所述打磨架的外殼通過第一鎖緊機構配合連接有一連接塊;該連接塊與所述擺動件一側設置的第二鎖緊機構配合固定。
進一步,所述振動速度采集裝置包括設于無刷直流力矩電機的機殼的側面上檢測水平方向振動的第一振動傳感器、以及設于無刷直流力矩電機的機殼頂面上檢測垂直方向振動的第二振動傳感器;其中所述第一振動傳感器的測點與第二振動傳感器的測點之間呈90°夾角;以及所述第一振動傳感器與第二振動傳感器分別通過振動信號調理電路連接到數(shù)據(jù)采集卡上;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卡連接于工控機。
進一步,所述汽車鏡邊緣探測裝置采用與工控機相連的光電傳感器。
進一步,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與工控機相連的電動伺服控制裝置;所述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分別與兩組汽車鏡打磨組件包含的打磨電機和直流伺服電機相連,所述工控機適于接收數(shù)字采集卡發(fā)送的數(shù)字信號,以及光電傳感器采集的汽車鏡邊緣位置信息;該工控機通過搭載的用LabVIEW軟件編寫的控制程序生成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并向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和觸發(fā)機構發(fā)送所述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即所述觸發(fā)機構適于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通過控制氣缸的活塞桿的伸縮進而控制擺臂的工作位或回位;以及所述電動伺服控制裝置適于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控制打磨電機的轉速和直流伺服電機的轉速。
進一步,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用于吸取并移動汽車鏡的吸取移動機構。
又一方面,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工作方法,適用于采用所述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對汽車鏡邊緣進行磨邊加工,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吸取移動機構吸取待加工的汽車鏡并移動至操作機臺上方的汽車鏡固定機構予以固定;步驟S2,采集汽車鏡邊緣和無刷直流力矩電機的振動速度的位置信息,反饋給工控機,工控機通過搭載的用LabVIEW軟件編寫的控制程序生成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并向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和觸發(fā)機構發(fā)送所述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步驟S3,觸發(fā)機構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通過控制氣缸的工作狀態(tài)進而控制擺臂的工作位或回位;以及電動伺服控制裝置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控制打磨電機的轉速和直流伺服電機的轉速,進而控制打磨錐頭的轉速和擺臂的轉動速度,即對汽車鏡的邊緣進行磨邊加工;步驟S4,磨邊完成后,吸取移動機構吸取磨邊后的汽車鏡,移動至下一工序。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及其工作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因而生產效率高,且通過工控機控制打磨電機的轉速和磨邊擺臂的轉速,使磨邊過程中,擺臂能同步跟隨汽車鏡的旋轉速度,即擺臂可以跟隨汽車鏡側壁,使汽車鏡側壁磨邊均勻。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主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打磨架與擺動件連接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后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打磨架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中:操作機臺1、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打磨架3、軸座4、旋轉臺5、轉動軸6、膠輪7、傳動帶8、吸附裝置9、軸套10、擺臂11、擺動件12、同步帶13、間隔桿14、加緊箍16、直流伺服電機17、凸塊18、氣缸19、氣缸驅動裝置20、氣缸接桿21、球面軸承22、傳動軸23、打磨錐頭24、連接塊25、第一鎖緊機構26、第二鎖緊機構27、滑槽28、撓性聯(lián)軸器29、軸承30、軸承座31、軸承端蓋32、充氣通路33。
具體實施方式
現(xiàn)在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發(fā)明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發(fā)明有關的構成。
實施例1
如圖1至圖4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包括:磨邊機和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以及工控機;其中所述磨邊機包括汽車鏡固定機構、汽車鏡打磨機構,以及一操作機臺1;所述汽車鏡固定機構用于固定汽車鏡且經設置在操作機臺1下方的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驅動汽車鏡旋轉;所述汽車打磨機構包括用于對汽車鏡邊緣進行打磨的打磨架3;以及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單元包括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的振動速度采集裝置和汽車鏡邊緣探測裝置。
可選的,所述工控機采用例如但不限于研華MIC-2760工控機。
具體的,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一冷卻系統(tǒng),所述冷卻系統(tǒng)用于輸出冷卻液對磨邊后的汽車鏡和打磨架3進行沖洗。所述工控機還包括用于顯示工作參數(shù)的顯示屏和用于輸入控制指令的鍵盤結構。
所述汽車鏡固定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1上端面的軸座4,該軸座4上端轉動連接有一旋轉臺5,該旋轉臺5穿過軸座4的內腔套接有一轉動軸6,所述轉動軸6由所述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驅動其轉動,具體的,所述轉動軸6下端設有一膠輪7,該膠輪7通過一傳動帶8與設于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驅動輸出軸的傳動輪傳動連接;所述旋轉臺5上方連接有一用于放置并吸附固定汽車鏡的吸附裝置9;以及所述汽車鏡打磨機構包括對稱設于汽車鏡固定機構兩側的兩組汽車鏡打磨組件;所述汽車鏡打磨組件包括與操作機臺1上端面的軸套10,該軸套10內設有一擺臂11;所述擺臂11下端連接有一用于驅動擺臂11轉動的傳動機構;以及所述擺臂11通過一擺動件12與所述打磨架3相連;所述擺動件12通過若干套設在擺臂11上的加緊箍16與所述擺臂11連接,且通過調整加緊箍16的位置可用于調整擺動件12的高度。
可選的,所述吸附裝置9采用例如但不限于真空吸盤。
優(yōu)選的,所述操作機臺1上設置有若干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適于同時對多片汽車鏡邊緣進行磨邊加工,所述的若干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相互之間設置有間隔桿14。
所述傳動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1下方的直流伺服電機17,該直流伺服電機17的輸出軸上設有第一同步輪,所述第一同步輪通過同步帶13與擺臂11下方設置第二同步輪傳動連接,即通過所述直流伺服電機17驅動擺臂11做回轉運動;以及所述汽車鏡打磨組件還包括與擺臂11相連的觸發(fā)機構;該觸發(fā)機構包括設于操作機臺1下方的氣缸19、由工控機控制的氣缸驅動裝置20,以及連接于擺臂11下方的氣缸接桿21;所述氣缸接桿21通過一球面軸承22與氣缸19的活塞桿相連;所述氣缸19的缸體經耳軸固定在操作機臺1的下端面。
所述打磨架3包括打磨電機和設于打磨電機下方的傳動軸23,該傳動軸23上設置有同軸轉動的打磨錐頭24;以及所述打磨架3還包括收容所述打磨電機的外殼。
所述打磨架3的外殼通過第一鎖緊機構26配合連接有一連接塊25;該連接塊25與所述擺動件12一側設置的第二鎖緊機構27配合固定。第一、二鎖緊機構均包括一滑槽28和適于嵌入滑槽28且沿滑槽28轉動的凸塊18。通過凸塊18在滑槽28內的移動可以實現(xiàn)調整打磨架3的角度,即調整打磨錐頭24的角度,使打磨錐頭24更好的“迎合”跟隨汽車鏡邊緣。
所述振動速度采集裝置包括設于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的機殼的側面上檢測水平方向振動的第一振動傳感器、以及設于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的機殼頂面上檢測垂直方向振動的第二振動傳感器;其中所述第一振動傳感器的測點與第二振動傳感器的測點之間呈90°夾角;以及所述第一振動傳感器與第二振動傳感器分別通過振動信號調理電路連接到數(shù)據(jù)采集卡上;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卡連接于工控機。可選的,所述第一、二振動傳感器采用ZRCD-21 監(jiān)視用振動傳感器。
所述汽車鏡邊緣探測裝置采用與工控機相連的光電傳感器。
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與工控機相連的電動伺服控制裝置;所述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分別與兩組汽車鏡打磨組件包含的打磨電機和直流伺服電機17相連,所述工控機適于接收數(shù)字采集卡發(fā)送的數(shù)字信號,以及光電傳感器采集的汽車鏡邊緣位置信息;該工控機通過搭載的用LabVIEW軟件編寫的控制程序生成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并向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和觸發(fā)機構發(fā)送所述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即所述觸發(fā)機構適于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通過控制氣缸19的活塞桿的伸縮進而控制擺臂11的工作位或回位;以及所述電動伺服控制裝置適于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控制打磨電機的轉速和直流伺服電機17的轉速。具體的,工作位是指打磨錐頭24在磨邊過程中的行程軌跡所在的工作區(qū)域,回位是指打磨錐頭24非磨邊過程時所處的區(qū)域,當汽車鏡置入汽車鏡固定機構和從汽車鏡固定機構移出的過程中,為了使打磨錐頭24不妨礙汽車鏡的置入和移出,擺臂11處于回位狀態(tài)。
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用于吸取并移動汽車鏡的吸取移動機構。
作為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所述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還包括一用于對磨邊后的汽車鏡的邊緣進行掃描,并將掃描圖形數(shù)據(jù)傳送至工控機的自動成像儀,由工控機搭載的用LabVIEW軟件編寫的控制程序對磨邊后的汽車鏡進行判斷是否是合格成品,從而可實現(xiàn)成品的快速檢測,并有利于提高檢測的準確率。
作為一優(yōu)選的實施例,如圖5所示,所述打磨電機采用高速無刷伺服直流電機,且所述打磨錐頭24通過傳動軸23與該打磨電機相連,具體的,打磨電機通過撓性聯(lián)軸器29與傳動軸23相連接,由于玻璃磨邊是是采用濕磨,也就是在磨邊的同時用冷卻系統(tǒng)的冷卻液進行沖淋,如果軸承處的密封不好,冷卻液會進入軸承內從而造成軸承的銹蝕和損壞,因此,在軸承30處設置氣壓式密封結構,所述氣壓式密封結構包括設置在固定軸承30的軸承座31上的充氣通路33以及設置在軸承30外端的軸承端蓋32,所述充氣通路33一端與軸承座31的內側壁聯(lián)通,另一端與高壓氣泵相連接。通過采用的氣壓式密封結構,通過在固定軸承的軸承座處噴出壓縮空氣,從而在軸承座內形成一個壓力腔,阻止冷卻液從軸承端蓋的縫隙處進入到軸承內,因而具有可靠耐久的特點,可解決普通的密封圈等密封結構常見的長期使用容易失效的問題。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的工作方法,適用于采用所述的汽車鏡自動磨邊裝置對汽車鏡邊緣進行磨邊加工,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吸取移動機構吸取待加工的汽車鏡并移動至操作機臺1上方的汽車鏡固定機構予以固定;步驟S2,采集汽車鏡邊緣和無刷直流力矩電機2的振動速度的位置信息,反饋給工控機,工控機通過搭載的用LabVIEW軟件編寫的控制程序生成磨邊總成控制指令,并向電動伺服控制裝置和觸發(fā)機構發(fā)送所述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步驟S3,觸發(fā)機構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通過控制氣缸19的工作狀態(tài)進而控制擺臂11的工作位或回位;以及電動伺服控制裝置根據(jù)工控機發(fā)送的磨邊總成控制指令,控制打磨電機的轉速和直流伺服電機17的轉速,進而控制打磨錐頭24的轉速和擺臂11的轉動速度,即對汽車鏡的邊緣進行磨邊加工;步驟S4,磨邊完成后,吸取移動機構吸取磨邊后的汽車鏡,移動至下一工序。
以上述依據(jù)本發(fā)明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發(fā)明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發(fā)明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jù)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