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鑄造領域,涉及一種防止砂型模具制造裝置堵塞的連動機構。
背景技術:
摩托車和汽車的上的缸體制作方法是,鑄造的方法,將液態鋼澆筑到型砂模具中,形成缸體的形狀,在去掉外層的沙即可。此方法對型砂模具的制作要求比較高,型砂模具的質量直接影響到鑄造的質量。
目前型砂模具的制作方法是,向模具箱體中注入鑄造沙,再加以烘烤,成型后將型砂模具取出即可。然后繼續向其中注入新的鑄造砂,循環制造。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向模具箱體注入鑄造砂是通過若干進料口,在將成型的型砂模具取出后,會發現在進料口被堵住,這是因為烘干過程中鑄造砂在進料口凝結所致。所以在將型砂模具取出后,需要工作人員將進料口疏通,并加以清理,才能進行下一輪加工。這個缺點嚴重的影響了加工的效率,如果沒清理干凈,還會影響下一輪加工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意在提供一種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解決進料口被堵住影響加工效率的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包括機床本體、原料腔、箱體、箱蓋、液壓系統、豎直方向運動的工作頭、支撐塊、工作臺和電機,所述機床本體上設有水平方向的第一滑槽、豎直方向的第二滑槽和水平方向的第三滑槽,所述工作頭滑動設置在第一滑槽內,所述支撐塊滑動設置在第二滑槽內,所述工作臺滑動設置在第三滑槽內;所述箱體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工作臺上,所述箱蓋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撐塊上;所述箱體和箱蓋配合形成用于注入鑄造砂的成型腔,箱蓋上設有連通成型腔的進料口,所述進料口由若干拼接件疊合而成,所述拼接件之間相互貼合,拼接件連接電機;所述工作頭上設有位置與進料口相對應的注入件,所述注入件與工作頭可拆卸連接,注入件上設有能夠開合的孔;所述原料腔設置在機床本體上方,原料腔與注入件連通;所述液壓系統固定在機床本體上,原料腔、工作臺、支撐塊和工作頭都分別與液壓系統連接。
需要指出的是,從拼接塊中任選一個,開始依次編號為1、2、3、4……,其中編號為奇數的拼接塊為文中所說的相間隔的拼接塊。
基礎方案的原理在于,操作時,液壓系統帶動工作臺和箱體沿第三滑槽滑動到箱蓋正下方,液壓系統再帶動支撐塊和箱蓋沿第二滑槽向下運動,使箱蓋和箱體配合,形成成型腔。支撐塊和箱蓋沒有一體成型而是采用螺紋連接的原因是便于在損壞時更換,工作臺和箱體用螺紋連接也是這個原因。液壓系統帶動工作頭沿第一滑槽滑動,使工作頭位于箱蓋正上方,此時進料口位于注入件正下方,工作頭向下移動,注入件將進料口密封,打開注入件,向原料腔施加壓力,鑄造砂由注入件流出,通過進料口進入成型腔,成型腔填滿后,關閉注入件。在向成型腔加入鑄造砂時,原料腔將壓力傳遞到成型腔中,使成型腔中的鑄造砂壓緊成型。然后液壓系統帶動工作頭移動至初始位置,即可開始烘烤成型。制作完成后,箱蓋向上移動,然后箱體向外滑動,即可將型砂模具取出。同時使進料口的拼接件移動,使拼接件之間發生相對位移,相對位移使對凝結的鑄造砂粉碎,進料口上凝結的鑄造砂因為這個變化而脫落。
基礎方案的優點在于,能夠自動完成型砂模具的制造,從加入鑄造砂到成型再到烘烤,都能一氣呵成;利用拼接件組成的進料口,一方面能夠實現快速的進料,疊合的各個拼接件之間能夠產生相對位移,在相對運動的同時,使拼接件上凝結的鑄造砂相互作用后粉碎,進而對進料口上凝結的鑄造砂進行清理,也就解決了進料口被堵住影響加工效率的問題;注入件和工作頭都是采用了可拆卸結構,以便更換損壞的元件;對整個鑄造砂的清理過程無需人工操作,方便省力,進而提高生產效率。
優選方案一: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拼接件為設有開口的板,拼接件上下疊合,拼接件的開口位置重疊。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來實現拼接件的相對運動,工作時拼接件的開口位置重疊,形成進料口。需要清理凝結的鑄造砂時,拼接板運動,使其開口相互錯開,即可使凝結的鑄造砂脫落,然后使拼接板的開口重合,脫落的鑄造砂在重力的作用下離開進料口。
優選方案二:作為優選方案一的優選方案,還包括滑塊、轉輪和連桿,所述滑塊水平滑動設置在箱蓋上,相間隔的拼接件與滑塊固定連接,其余的拼接件固定在箱蓋上,所述連桿一端與滑塊轉動連接,連桿另一端與轉輪的邊緣轉動連接,所述轉輪固定在電機上。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提供了一種使拼接板運動的方法,達到清理凝結的鑄造砂的目的,轉輪、連桿、滑塊和裝置固定的部分構成四連桿,即電機啟動,轉輪隨之轉動,轉輪通過連桿帶動滑塊水平滑動,此時和滑塊固定連接的拼接件運動而其余拼接件固定,產生了相對運動,使拼接板相互錯開。
優選方案三: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還包括環形彈性件,所述環形彈性件上設有導向槽,相間隔的拼接件上設有凸臺,所述凸臺滑動設置在導向槽中,環形彈性件與電機連接。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本方案的原理在于,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來實現拼接件的相對運動,工作時環形彈性件收縮,拼接件相互貼合,形成進料口。需要清理凝結的鑄造砂時,環形彈性件擴大,凸臺在導向槽中運動,拼接件隨之往外運動,即進料口的內壁分離為若干部分,凝結在進料口內壁上的鑄造砂在上述過程中被破壞,并且脫落。彈性元件收縮即可使拼接件向內運動,貼合形成進料口。
優選方案四:作為優選方案三的優選方案,還包括擋板,所述擋板上設有與進料口大小一致的通孔,擋板貼合在箱蓋下方,所述通孔的位置與進料口重合。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在優選方案三中,由于進料口由拼接件貼合形成,在各個拼接件的貼合處會形成微小的縫隙,部分縫隙的位置在成型腔中,這會在模具成型過程中使模具產生瑕疵,本方案的擋板將縫隙擋住,在模具成型過程中鑄造砂只與擋板接觸而不與拼接件接觸,保證了模具成型的精度。
優選方案五:作為基礎方案的優選方案,所述箱蓋和箱體配合形成多個均勻分布的成型腔,箱蓋上設有若干個與成型腔對應的進料口。
本方案的目的是在一個箱體上設置多個成型腔,在能夠一次性在箱體內成型多個型砂模具。
優選方案六:作為優選方案五的優選方案,還包括收集板,所述收集板固定在工作臺上,收集板位于箱蓋下方,收集板與箱體在第三滑槽的滑動方向平行。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在加工完成后,工作臺移動,使箱體移出即可取出型砂模具,在工作臺移動過程中,收集板移動至箱蓋正下方,此時進料口孔徑變化使進料口上凝結的鑄造砂脫落,收集板在進料口下方正好接住脫落的鑄造砂,防止鑄造砂落到機床上。
優選方案七:作為優選方案六的優選方案,所述注入件上設有清理刷和沖洗管,注入件轉動設置在工作頭上,沖洗管的管口朝向水平方向。
本方案的原理在于,在通過孔徑變化的方法使進料口上凝結的鑄造砂脫落后,移動工作頭,使注入件移動到進料口對應的位置,啟動清洗刷,打開沖洗管,沖洗管噴水對進料口內壁進行沖洗,同時清洗刷刷洗內壁,此方法使進料口徹底被清理干凈,更加有利于下一輪加工。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收集箱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1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注入件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1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進料口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2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進料口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2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的滑塊的連接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機床本體1、原料腔2、箱體3、箱蓋4、工作頭6、支撐塊7、工作臺8、第一滑槽9、第二滑槽10、第三滑槽11、進料口12、拼接件13、注入件14、收集板16、沖洗刷17、沖洗管18、滑塊19、轉輪20、連桿21、凸臺23、擋板24、通孔25。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用于防堵塞的連動機構,包括機床本體1、原料腔2、箱體3、箱蓋4、液壓系統、豎直方向運動的工作頭6、支撐塊7、工作臺8和電機,機床本體1上設有水平方向的第一滑槽9、豎直方向的第二滑槽10和水平方向的第三滑槽11,工作頭6滑動設置在第一滑槽9內,支撐塊7滑動設置在第二滑槽10內,工作臺8滑動設置在第三滑槽11內。如圖2所示,箱體3和收集板16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工作臺8上,收集板16與箱體3在第三滑槽11的滑動方向上并排設置。箱蓋4以螺紋連接的方式固定在支撐塊7上;箱體3和箱蓋4配合形成用于注入鑄造砂的成型腔。
如圖4所示,箱蓋4上設有連通成型腔的進料口12,進料口12由6個拼接件13貼合形成,一部分拼接件13連接電機。
環形彈性件,環形彈性件上設有導向槽,相間隔的拼接件13上設有凸臺23,凸臺23滑動設置在導向槽中,環形彈性件與電機連接,隨著環形彈性件的收縮和擴大,導向槽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從而帶動凸臺23與拼接件13運動。擋板24上設有與進料口12大小一致的通孔25,擋板24貼合在箱蓋4下方,通孔25的位置與進料口12重合。
工作頭6上設有位置與進料口12相對應的注入件14,注入件14與工作頭6可拆卸連接,注入件14上設有能夠開合的孔。注入件14的機構如圖3所示,注入件14上設有清理刷和沖洗管18,注入件14轉動設置在工作頭6上,沖洗管18的管口朝向水平方向。
原料腔2設置在機床本體1上方,原料腔2與注入件14連通;液壓系統固定在機床本體1上,原料腔2、工作臺8、支撐塊7和工作頭6都分別與液壓系統連接。
本實施例的原理在于,操作時,液壓系統帶動工作臺8和箱體3沿第三滑槽11滑動到箱蓋4正下方,液壓系統再帶動支撐塊7和箱蓋4沿第二滑槽10向下運動,使箱蓋4和箱體3配合,形成若干個成型腔。支撐塊7和箱蓋4沒有一體成型而是采用螺紋連接的原因是便于在損壞時更換,工作臺8和箱體3用螺紋連接也是這個原因。液壓系統帶動工作頭6沿第一滑槽9滑動,使工作頭6位于箱蓋4正上方,此時進料口12位于注入件14正下方,工作頭6向下移動,注入件14將進料口12密封,打開注入件14,向原料腔2施加壓力,鑄造砂由注入件14流出,通過進料口12進入成型腔,成型腔填滿后,關閉注入件14。在向成型腔加入鑄造砂時,原料腔2將壓力傳遞到成型腔中,使成型腔中的鑄造砂壓緊成型。然后液壓系統帶動工作頭6移動至初始位置,即可開始烘烤成型。上述過程中環形彈性件一直處于收縮狀態,使拼接件13相互貼合,形成進料口12。
制作完成后,箱蓋4向上移動,然后箱體3向外滑動,即可將型砂模具取出。在工作臺8移動過程中,收集板16移動至箱蓋4正下方。同時拼接件13擴大,導向槽推動凸臺23,使拼接件13向外運動,即進料口12的內壁分離為若干部分,凝結在進料口12內壁上的鑄造砂在上述過程中被破壞,并且脫落。收集板16正好接住脫落的鑄造砂,防止鑄造砂落到機床上,否則難以清理,并會影響加工。
由于進料口12由拼接件13貼合形成,在各個拼接件13的貼合處會形成微小的縫隙,部分縫隙的位置在成型腔中,這會在模具成型過程中使模具產生瑕疵,本方案的擋板24將縫隙擋住,在模具成型過程中鑄造砂只與擋板24接觸而不與拼接件13接觸,保證了模具成型的精度。
最后,移動工作頭6,使注入件14移動到進料口12對應的位置,啟動清洗刷,打開沖洗管18,沖洗管18噴水對進料口12內壁進行沖洗,同時清洗刷刷洗內壁,此方法使進料口12徹底被清理干凈,更加有利于下一輪加工。
基礎方案的優點在于,能夠自動完成型砂模具的制造,從加入鑄造砂到成型再到烘烤,都能一氣呵成,并且利用組成進料口12的拼接件13相對運動的方式清理進料口12的鑄造砂,解決了進料口12被堵住影響加工效率的問題,還采用了可拆卸結構,以便更換損壞的元件。
實施例2
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拼接板形成進料口12的方式。
如圖5所示,拼接件13為設有開口的板,拼接件13上下疊合,拼接件13的開口位置重疊。拼接件13的設置方式從上面往下依次是:一個拼接件13固定在箱蓋4上,第二個拼接件13固定在滑塊19上,第三個拼接件13固定在箱蓋4上,第四個拼接件13固定在滑塊19上,最后一個拼接件13固定在箱蓋4上。如圖6所示,滑塊19水平滑動設置在箱蓋4上,連桿21一端與滑塊19轉動連接,連桿21另一端與轉輪20的邊緣轉動連接,轉輪20固定在電機上。另外本實施例中沒有擋板24。
本實施例的原理在于,工作時拼接件13的開口位置重疊,形成進料口12。需要清理凝結的鑄造砂時,電機啟動,轉輪20隨之轉動,轉輪20通過連桿21帶動滑塊19水平滑動,此時和滑塊19固定連接的拼接件13運動而其余拼接件13固定,產生了相對運動,使拼接板相互錯開,即可使凝結的鑄造砂脫落,然后使拼接板的開口重合,脫落的鑄造砂在重力的作用下離開進料口12。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和/或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