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提取裝置,尤其涉及一種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
背景技術:
銅是一種過渡元素純銅是柔軟的金屬,表面剛切開時為紅橙色帶金屬光澤,單質呈紫紅色。
濕法煉銅用硫酸將銅礦中的銅元素轉變成可溶性的硫酸銅,再將鐵放入硫酸銅溶液中把銅置換出來,這種方法叫濕法煉銅。濕法煉銅技術是我國古代人發明的,其原理就是用置換反應制取金屬。濕法煉銅也稱膽銅法,其生產過程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浸銅,就是把鐵放在膽礬(CuSO4·5H2O)溶液(俗稱膽水)中,使膽礬中的銅離子被金屬置換成單質銅沉積下來;二是收集,即將置換出的銅粉收集起來,再加以熔煉、鑄造。
現在采用的濕法煉銅的流程與古代已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流程為酸浸-萃取-電積。氧化銅加酸進行攪拌并進行化學反應產生硫酸銅及硫酸鐵溶液,再通過萃取和反萃取,去除鐵元素,最后通過電解生產出99.9%以上的陰極銅。濕法冶煉的推出使銅的冶煉成本大大降低。
現有的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存在操作復雜、銅提取效率低、工作時人舒適度低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操作簡單、銅提取效率高、工作時人舒適度高的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的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存在操作復雜、銅提取效率低、工作時人舒適度低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操作簡單、銅提取效率高、工作時人舒適度高的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一種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包括有左軸承座、頂板、右軸承座、皮帶輪Ⅰ、軸承座Ⅰ、繞線輪Ⅰ、轉桿Ⅰ、平皮帶、手柄、皮帶輪Ⅱ、拉線Ⅰ、葉片、轉桿Ⅱ、固定塊、濾網、彈簧Ⅰ、冶煉箱和底座;底座頂部設有冶煉箱,冶煉箱內底部中間設有彈簧Ⅰ,彈簧Ⅰ上端連接有濾網,濾網內底部設有固定塊,固定塊上開有凹槽,冶煉箱左右兩側上部對稱設有軸承座Ⅰ,軸承座Ⅰ上設有轉桿Ⅱ,轉桿Ⅱ中部設有皮帶輪Ⅱ,轉桿Ⅱ末端連接有葉片,底座上方設有頂板,頂板底部設有左軸承座和右軸承座,左軸承座位于右軸承座的左側,左軸承座和右軸承座之間安裝有轉桿Ⅰ,轉桿Ⅰ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皮帶輪Ⅰ,皮帶輪Ⅰ和皮帶輪Ⅱ上繞有平皮帶,轉桿Ⅰ左端連接有手柄,轉桿Ⅰ中部設有繞線輪Ⅰ,繞線輪Ⅰ上繞有拉線Ⅰ,拉線Ⅰ下端與濾網連接。
優選地,還包括有橡膠套,手柄上設有橡膠套。
優選地,還包括有繞線輪Ⅱ、拉線Ⅱ、攪拌桿和彈簧Ⅱ,冶煉箱內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彈簧Ⅱ,彈簧Ⅱ上端連接有攪拌桿,轉桿Ⅰ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繞線輪Ⅱ,繞線輪Ⅱ位于皮帶輪Ⅰ內側,繞線輪Ⅱ上繞有拉線Ⅱ,拉線Ⅱ下端與攪拌桿連接。
工作原理:首先人工順時針轉動手柄,從而帶動轉桿Ⅰ順時針轉動,則拉線Ⅰ縮短,從而帶動濾網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向上運動,當固定塊向上運動到合適位置時,停止轉動手柄。然后將薄鐵片插入到固定塊的凹槽內,從而將薄鐵片固定住。然后再逆時針轉動手柄,從而帶動轉桿Ⅰ逆時針轉動,則拉線Ⅰ伸長,從而帶動濾網向下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向下運動,從而帶動薄鐵片向下運動,當薄鐵片向下運動到合適位置時,停止轉動手柄。然后向冶煉箱內加入一定量的膽水,然后再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濾網在冶煉箱內的膽水里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薄鐵片在冶煉箱內的膽水里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使薄鐵片與膽水接觸更充分,從而能夠更快地將銅置換出來。由于銅是紅色的,所以當薄鐵片表面上出現紅色物體時,此時說明銅已經置換出來了。然后人工順時針轉動手柄,從而帶動轉桿Ⅰ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濾網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向上運動,從而帶動薄鐵片向上運動,當薄鐵片向上運動到一定位置時,然后再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從而就會帶動轉桿Ⅰ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從而就會帶動濾網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就會帶動固定塊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就會帶動薄鐵片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將濾網和薄鐵片上的膽水抖落下去。于此同時轉桿Ⅰ轉動會帶動皮帶輪Ⅰ轉動,從而帶動皮帶輪Ⅱ轉動,從而帶動轉桿Ⅱ轉動,從而帶動葉片轉動,從而就會產生風,從而就會將沾有膽水的薄鐵片吹干,從而有利于銅的提取,當薄鐵片吹干后,停止轉動手柄,然后將薄鐵片取下,從而進行后續工作將薄鐵片上的銅取下。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套,手柄上設有橡膠套,所以當人轉動手柄時,就不會磨手,從而增加了舒適度。
因為還包括有繞線輪Ⅱ、拉線Ⅱ、攪拌桿和彈簧Ⅱ,冶煉箱內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彈簧Ⅱ,彈簧Ⅱ上端連接有攪拌桿,轉桿Ⅰ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繞線輪Ⅱ,繞線輪Ⅱ位于皮帶輪Ⅰ內側,繞線輪Ⅱ上繞有拉線Ⅱ,拉線Ⅱ下端與攪拌桿連接,所以在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時,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繞線輪Ⅱ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攪拌桿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不斷地攪拌冶煉箱內的膽水,從而使膽水與薄鐵片接觸更充分,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3)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達到了操作簡單、銅提取效率高、工作時人舒適度高有益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左軸承座,2-頂板,3-右軸承座,4-皮帶輪Ⅰ,5-軸承座Ⅰ,6-繞線輪Ⅰ,7-轉桿Ⅰ,8-平皮帶,9-手柄,10-皮帶輪Ⅱ,11-薄鐵片,12-拉線Ⅰ,13-葉片,14-轉桿Ⅱ,15-凹槽,16-固定塊,17-濾網,18-彈簧Ⅰ,19-冶煉箱,20-底座,21-橡膠套,22-繞線輪Ⅱ,23-拉線Ⅱ,24-攪拌桿,25-彈簧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銅業加工用銅提取裝置,如圖1-3所示,包括有左軸承座1、頂板2、右軸承座3、皮帶輪Ⅰ4、軸承座Ⅰ5、繞線輪Ⅰ6、轉桿Ⅰ7、平皮帶8、手柄9、皮帶輪Ⅱ10、拉線Ⅰ12、葉片13、轉桿Ⅱ14、固定塊16、濾網17、彈簧Ⅰ18、冶煉箱19和底座20;底座20頂部設有冶煉箱19,冶煉箱19內底部中間設有彈簧Ⅰ18,彈簧Ⅰ18上端連接有濾網17,濾網17內底部設有固定塊16,固定塊16上開有凹槽15,冶煉箱19左右兩側上部對稱設有軸承座Ⅰ5,軸承座Ⅰ5上設有轉桿Ⅱ14,轉桿Ⅱ14中部設有皮帶輪Ⅱ10,轉桿Ⅱ14末端連接有葉片13,底座20上方設有頂板2,頂板2底部設有左軸承座1和右軸承座3,左軸承座1位于右軸承座3的左側,左軸承座1和右軸承座3之間安裝有轉桿Ⅰ7,轉桿Ⅰ7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皮帶輪Ⅰ4,皮帶輪Ⅰ4和皮帶輪Ⅱ10上繞有平皮帶8,轉桿Ⅰ7左端連接有手柄9,轉桿Ⅰ7中部設有繞線輪Ⅰ6,繞線輪Ⅰ6上繞有拉線Ⅰ12,拉線Ⅰ12下端與濾網17連接。
還包括有橡膠套21,手柄9上設有橡膠套21。
還包括有繞線輪Ⅱ22、拉線Ⅱ23、攪拌桿24和彈簧Ⅱ25,冶煉箱19內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彈簧Ⅱ25,彈簧Ⅱ25上端連接有攪拌桿24,轉桿Ⅰ7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繞線輪Ⅱ22,繞線輪Ⅱ22位于皮帶輪Ⅰ4內側,繞線輪Ⅱ22上繞有拉線Ⅱ23,拉線Ⅱ23下端與攪拌桿24連接。
工作原理:首先人工順時針轉動手柄9,從而帶動轉桿Ⅰ7順時針轉動,則拉線Ⅰ12縮短,從而帶動濾網17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16向上運動,當固定塊16向上運動到合適位置時,停止轉動手柄9。然后將薄鐵片11插入到固定塊16的凹槽15內,從而將薄鐵片11固定住。然后再逆時針轉動手柄9,從而帶動轉桿Ⅰ7逆時針轉動,則拉線Ⅰ12伸長,從而帶動濾網17向下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16向下運動,從而帶動薄鐵片11向下運動,當薄鐵片11向下運動到合適位置時,停止轉動手柄9。然后向冶煉箱19內加入一定量的膽水,然后再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9,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濾網17在冶煉箱19內的膽水里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薄鐵片11在冶煉箱19內的膽水里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使薄鐵片11與膽水接觸更充分,從而能夠更快地將銅置換出來。由于銅是紅色的,所以當薄鐵片11表面上出現紅色物體時,此時說明銅已經置換出來了。然后人工順時針轉動手柄9,從而帶動轉桿Ⅰ7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濾網17向上運動,從而帶動固定塊16向上運動,從而帶動薄鐵片11向上運動,當薄鐵片11向上運動到一定位置時,然后再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9,從而就會帶動轉桿Ⅰ7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從而就會帶動濾網17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就會帶動固定塊16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就會帶動薄鐵片11不斷地小幅度上下運動,從而將濾網17和薄鐵片11上的膽水抖落下去。于此同時轉桿Ⅰ7轉動會帶動皮帶輪Ⅰ4轉動,從而帶動皮帶輪Ⅱ10轉動,從而帶動轉桿Ⅱ14轉動,從而帶動葉片13轉動,從而就會產生風,從而就會將沾有膽水的薄鐵片11吹干,從而有利于銅的提取,當薄鐵片11吹干后,停止轉動手柄9,然后將薄鐵片11取下,從而進行后續工作將薄鐵片11上的銅取下。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套21,手柄9上設有橡膠套21,所以當人轉動手柄9時,就不會磨手,從而增加了舒適度。
因為還包括有繞線輪Ⅱ22、拉線Ⅱ23、攪拌桿24和彈簧Ⅱ25,冶煉箱19內底部左右兩側對稱設有彈簧Ⅱ25,彈簧Ⅱ25上端連接有攪拌桿24,轉桿Ⅰ7左右兩側對稱設有繞線輪Ⅱ22,繞線輪Ⅱ22位于皮帶輪Ⅰ4內側,繞線輪Ⅱ22上繞有拉線Ⅱ23,拉線Ⅱ23下端與攪拌桿24連接,所以在不斷地小幅度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手柄9時,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繞線輪Ⅱ22順時針和逆時針轉動,從而就會不斷地帶動攪拌桿24小幅度的上下運動,從而就會不斷地攪拌冶煉箱19內的膽水,從而使膽水與薄鐵片11接觸更充分,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