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內磨設備,尤其是指一種提高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磨削質量的磨削設備。
背景技術:
在生產球墨鑄鐵管時,其內表面必須進行涂覆處理?,F有一般是通過涂覆一層混凝土內襯,起到保護水源,增強球墨鑄鐵管內表面的抗腐蝕性能,提高其內表面光潔度以減小水流阻力的作用。然而在對離心球墨鑄鐵管涂覆混凝土內襯后,其內襯表面難免會出現滴流、皺皮、漏砂、起皮及起泡等缺陷,嚴重影響產品質量及產品的使用性能。
對該混凝土內襯表面的處理通常是采用機械方式對有缺陷的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表面進行修磨處理,現有的內磨設備雖然對混凝土內襯具有一定的磨平效果,但是由于在磨削過程中,砂輪在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各個位置的壓力不同,使得內磨設備處理完之后,混凝土內襯各個位置不均勻、不平整,依然影響產品的質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提高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磨削質量的磨削設備,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內磨設備對混凝土內襯處理完后各個位置不均勻、不平整的缺陷。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提高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磨削質量的磨削設備,包括行走小車、擺動機構、連接架以及砂輪機構,所述連接架一端與所述擺動機構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砂輪機構連接,所述擺動機構的鉸接端可轉動地裝設在所述行走小車上側,所述擺動機構與所述行走小車之間還裝設有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所述第一氣囊位于所述鉸接端與第二氣囊之間。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氣囊連接在所述擺動機構下側的中間位置。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中氣囊的個數均為3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均為橡膠氣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的外側均套設有防刮皮革套。
進一步的,所述砂輪機構包括砂輪以及驅動該砂輪旋轉的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與所述連接架連接。
和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實用性強,通過設置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使得砂輪機構在對混凝土內襯磨削時,能通過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的壓力控制砂輪的壓下力度,實現無極柔性控制,保證砂輪的壓下力穩定,使內襯磨削表面更加平整光滑。
2、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氣囊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使得砂輪下壓時過渡更加平滑,進一步提高砂輪壓下力的穩定性。
3、在本實用新型中,通過設置防刮皮革套,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被刮傷,提高其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為圖1中所述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被壓縮的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側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所述托輪組與擊打裝置的正視圖。
圖5為圖4中所述氣囊被壓縮的示意圖。
圖6為圖5中A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2和圖3。一種提高球墨鑄鐵管混凝土內襯磨削質量的磨削設備,包括行走小車11、擺動機構12、連接架13以及砂輪機構14。連接架13一端與擺動機構12連接、另一端與砂輪機構14連接;擺動機構12的鉸接端121可轉動地裝設在行走小車11上側;擺動機構與12行走小車之間還裝設有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第一氣囊21位于鉸接端121與第二氣囊22之間。砂輪機構14包括砂輪141以及驅動該砂輪旋轉的驅動電機142,驅動電機142與連接架13連接。通過設置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使得砂輪機構14在對混凝土內襯磨削時,能通過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的壓力控制砂輪的壓下力度,實現無極柔性控制,保證砂輪141的壓下力穩定,使內襯磨削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其中,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的壓力調控可通過比例調壓閥來控制;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的快速動作由一二位五通電控閥來控制;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的反應速度由一單向節流閥來控制。
參照圖1、圖2和圖3。第一氣囊21連接在擺動機構12下側的中間位置。第一氣囊21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使得砂輪141下壓時過渡更加平滑,進一步提高砂輪壓下力的穩定性。
參照圖1、圖2和圖3。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中氣囊的個數均為3個。另外,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均為橡膠氣囊;第一氣囊21與第二氣囊22的外側均套設有防刮皮革套。通過設置防刮皮革套,可以有效避免第一氣囊與第二氣囊被刮傷,提高其壽命。
另外,參照圖3、圖4、圖5和圖6。本實用新型還包括復數個托輪組3以及一擊打裝置4。每個托輪組3均包括兩個并排設置的滾輪機構31并且兩個滾輪機構31之間具有一間隙,球墨鑄鐵管5架設在兩個滾輪機構31上并位于該間隙上方。擊打裝置4位于兩個滾輪機構31之間的間隙,所述擊打裝置4包括一支撐架41、一擊打輪42、一裝設于該支撐架41上的固定軸43以及一可相對該固定軸43旋轉的轉動機構44,所述擊打輪42裝設在轉動機構44上,所述支撐架41與轉動機構44之間設置有氣囊45,所述球墨鑄鐵管5可與擊打輪42的上側抵觸并壓縮氣囊45。由于球墨鑄鐵管5在托輪組3上轉動的過程中,會不斷跳動,因此設置一擊打裝置4,可以使得球墨鑄鐵管5在下跳時能夠壓動擊打輪42從而壓縮氣囊45,在球墨鑄鐵管5上跳時,氣囊45失去球墨鑄鐵管5的壓力作用,要恢復原狀便會帶動擊打輪42上行,從而使擊打輪42擊打在球墨鑄鐵管5的下側壁上,如此往復打擊,使混凝土內襯更加密實,不易開裂,并使混凝土內襯磨削表面更加平整光滑,大大提高了球墨鑄鐵管的使用壽命。
參照圖3、圖4、圖5和圖6。轉動機構44包括一轉動軸441、一連接件442以及一壓設塊443。連接件442一端可旋轉套設在固定軸43外側、另一端可旋轉套設在轉動軸441外側;擊打輪42與轉動軸441固定連接;壓設塊443位于轉動軸441下方并且與連接件442連接;所述氣囊45裝設于壓設塊443下側。球墨鑄鐵管5下跳時壓動擊打輪42,擊打輪42帶動轉動軸441下降,同時帶動壓設塊443下降,壓設塊443再壓縮氣囊45;球墨鑄鐵管5上跳時,氣囊45要恢復原狀,便會推動壓設塊443上升,從而推動轉動軸441上升,擊打輪42隨之上升,并擊打在球墨鑄鐵管5的下側壁上。
參照圖3、圖4、圖5和圖6。同一個托輪組3上的兩個滾輪機構31均包括一滾輪311、一滾輪軸312以及兩個滾輪軸承313。滾輪311與滾輪軸312固定連接;滾輪軸312可轉動地裝設在兩個滾輪軸承313上并且該滾輪311位于兩個滾輪軸承313之間,兩個滾輪軸312中的一個與一電機(圖未示出)傳動連接。球墨鑄鐵管5兩側分別與兩個滾輪311抵接時,氣囊45處于被壓縮的狀態。
上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