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壓鑄模具,具體涉及一種含側分型機構的手動式壓鑄模具。
背景技術:
隨著輕量化要求的日益深入,鋁、鎂合金以其優(yōu)良的鑄造性及其兼?zhèn)涞母邚姸龋陔姍C制造行業(yè)獲得了廣泛的應用。以軸流風機為例,作為核心零件的機殼采用YL102(鑄造鋁硅合金),不難看出選擇壓鑄成型工藝是獲得機殼毛坯的最佳選擇。由于壓鑄屬精密鑄造,適用于翻砂、低壓鑄造或重力澆注等其它成型方式所無法實現(xiàn)的薄壁零件成型,且外觀光潔、產品的一致性好,僅有極少量的高精度處需進行必要的切削加工,其余絕大部分仍保持其光鮮的表面。
針對該風機每年數(shù)百臺的小批量特點,將模具設計成臥式壓鑄機上使用的高成本的大型模具是不合適的,必須尋求一種在全立式壓鑄機上生產的手動式壓鑄模具(僅需數(shù)千元的投入),以破解企業(yè)生產經(jīng)營中常遇的批量小但單價高的兩難訂單。若采用傳統(tǒng)標準模架,由于該機殼帶有兩對稱的安裝底腳,因而模具必須是具有兩個滑塊的側抽芯壓鑄模具,這就是價格昂貴的主要原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方案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含側分型機構的手動式壓鑄模具,該模具成型可靠,結構簡單,能夠制備類似軸流風機等帶有側分型機構,且批量小但單價高的兩難工件。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含側分型機構的手動式壓鑄模具,包括上模、下模、型芯,及位于上模和下模之間、且與上模和下模共軸的中圈,所述型芯自上模經(jīng)中圈伸入所述下模,中圈的側壁固有底腳蓋板,所述型芯與所述中圈之間構造有主型腔,所述底腳蓋板與所述型芯之間構造有側型腔,所述中圈和所述底腳蓋板均被切線分割成能夠拼接的左右兩部分。
優(yōu)選的,所述上模與所述中圈之間具有卸料圈,所述上模沿周向均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推桿孔,所述推桿孔自上模上端面向下延伸至卸料圈上端面。
優(yōu)選的,所述主型腔底部連有爪型澆口,和沿周向設置的至少一個溢流槽。
優(yōu)選的,中圈具有與主型腔相通的排氣槽,排氣槽為沿周向分布的若干個。
優(yōu)選的,所述切線為具有至少一個拐點的折線。
優(yōu)選的,所述上模的下部具有開口朝下的凹形上止口,所述下模的上部具有開口朝上的凹形下止口,所述中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與所述上止口和所述下止口間隙配合。
優(yōu)選的,所述上模連有上手柄,所述下模連有下手柄,所述上手柄和所述下手柄呈90゜錯開設置。
本發(fā)明所達到的有益效果:
該模具成型可靠,在關鍵處設置了溢流槽和排氣槽,成型條件良好、兩個方案確保脫模,且結構簡單、重量較輕。針對該風機每年數(shù)百臺的小批量特點,將模具設計成臥式壓鑄機上使用的高成本的大型模具是不合適的,本模具能夠在全立式壓鑄機上生產的僅需數(shù)千元投資的手動式壓鑄模具,以解決該軸流風機批量小但單價高的兩難訂單。
附圖說明
圖1是背景技術即實施例中所述機殼的毛坯件;
圖2是實施例中含側分型機構的手動式壓鑄模具的側面剖視圖;
圖3是圖2中圈的俯視圖;
圖4是圖2中上模的俯視圖;
圖5是圖2中下模的俯視圖;
圖6是壓鑄過程示意圖;其中:
1. 工件毛坯,11. 筒體,12. 安裝底座,2.內澆口,21. 澆口槽,22. 溢流槽,23. 澆口廢料,3.上模,31.上止口,32.推桿孔,4.下模,41.下止口,5. 型芯,51. 主型腔,6. 中圈,61.切線,62. 排氣槽,7. 底腳蓋板,71. 內六角螺釘,72.側型腔,8. 卸料圈,91.上手柄,92.下手柄,93. 擲架,94. 卸料筒,95.卸料板,96.推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以下實施例僅用于更加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不能以此來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本實施例要制備的工件毛坯1如圖1所示,其具有旋轉對稱的筒體11和側面的安裝底座12,其下部的廢料:溢流槽22、內澆口2、澆口廢料23去除后即可得工件:軸流風機殼。
如圖2-5所示,本實施例的壓鑄模具結構為,包括上模3、下模4、型芯5,及位于上模3和下模4之間、且與上模3和下模4共軸的中圈6。型芯5自上模3經(jīng)中圈6伸入下模4,中圈6的側壁固有底腳蓋板7,型芯5與中圈6之間構造有主型腔51,底腳蓋板7與型芯5之間構造有側型腔72,中圈6和底腳蓋板7均被切線61分割成能夠拼接的左右兩部分。本實施例中,底腳蓋板7與中圈6通過螺釘,具體為內六角螺釘71固定。
主型腔51用于形成軸流風機的筒體11,側型腔72用于形成安裝底腳。為了成形安裝底腳,在脫模時必須采取抽芯措施。將中圈6先整體加工,再按切線61剖切成兩件,以滿足側向分型抽芯的需求。為了合模時用作定位并防止飛邊,切線61為具有至少一個拐點的折線。本實施例中切線61為具有兩個拐點的折線。
上模3與中圈6之間具有卸料圈8,上模3沿周向均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推桿孔32,所述推桿孔32自上模3上端面向下延伸至卸料圈8上端面。本實施例中,推桿孔32為沿軸向均勻設置的8個。脫模時,若由于意外原因中圈6無法擲下,則可采用圖6中S2方式卸料裝置將其卸下(下面會詳述)。
主型腔51底部連有爪型澆口,和沿周向設置的至少一個溢流槽22。本實施例具體選擇斜楔狀爪型內澆口2,即其由四片斜楔狀澆口槽21組成的錐形,其成形狀況好,且手工去澆口方便,避免了上機床切除澆口。溢流槽22為沿周向均布的四個。
中圈6具有與主型腔51相通的排氣槽62,排氣槽62為沿周向分布的四個。排氣槽62和溢流槽22數(shù)目可根據(jù)實際需要調整,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上模3的下部具有開口朝下的凹形上止口31,所述下模4的上部具有開口朝上的凹形下止口41,為滿足合模精度和脫模便捷的要求,中圈6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與所述上止口31和所述下止口41間隙配合。
此外,為了手工脫模方便,上模3連有上手柄91,所述下模4連有下手柄92,上手柄91和下手柄92呈90゜錯開設置。
如圖6所示,模具上方箭頭指向為擲擊方向。利用上述模具進行壓鑄的過程為:
(1)壓鑄:將模具置于全立式壓鑄機上壓鑄成形;
(2)脫下模4、去澆口:取下模4具,將模具上下翻轉180o,置上手柄91于前、后位置,下手柄92于左、右位置,見圖6中(2)-1所示抓住并抬起下手柄92向卸料架擲下,由于重力的作用,下模4與中圈6即刻分離,此同時4片澆口槽21亦同時被拉斷;見圖6中(2)-1所示;
(3)脫中圈6:參見圖6中(3)所示,再抓住并抬起上模3手柄向卸料架擲下,由于重力的作用,上模3與帶鑄件中圈6分離;
(4)脫鑄件:將中圈6沿切線61橫向脫開,由于鑄件外形呈現(xiàn)收縮,兩側底腳可極為方便地從中圈6腔體中脫出,取出機殼鑄件即可,從而實現(xiàn)脫模,該脫鑄件方法模具下方放置的是擲架93。
(5)利用壓力機卸料:若由于意外原因中圈6無法擲下,則可采用圖6中(5)所示卸料裝置將其卸下。具體為:將推桿96插入上模3的推桿孔32中,推桿96底端抵住卸料圈8,上端連接卸料板95,向下施力,工件即落入卸料筒94內。
(6)裝模:將卸料圈8套入上模3中型芯5的底部,再將上、下模4內止口分別套入中圈6外止口,以便下一次壓鑄。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形,這些改進和變形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