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鋼管鍍鋅加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鋼管鍍鋅后去多余鋅層的外抹內吹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鋼管熱浸鋅的浸鋅工序工藝步驟為:浸鋅-撈管-瀝鋅冷床-打管落管-外抹-內吹-水冷結晶-待后處理等工序,熱浸鋅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側進端出式,二是側進側出式。
目前的大都采用的側進端出式鋼管熱浸鍍鋅工藝生產中,當鋼管剛從鋅液中撈出便斜向上通過內環風嘴“外抹”,而目前少數采用的側進側出式鋼管熱浸鍍鋅工藝生產中當鋼管從鋅液中撈出便用高壓嘴“內吹”。無論哪一種方式,鋼管剛從鋅液中撈出便用壓縮空氣內吹外抹,很快便降低了鋅管溫度,使之失去了形成合格鋅鐵合金相層的主要溫度條件。因此在目前的生產工藝生產設備條件下生產的鍍鋅鋼管絕大部分都不具備完美合格鋅鐵合金相層。鍍鋅鋼管的耐腐蝕防銹能力幾乎不能真正達標。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鋼管鍍鋅后外抹內吹機構,通過輥道翻管軸把外抹后的鋼管送到內吹工序,再通過翻棒軸把內吹后的鋼管送到下一個工序,提高了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通過以下方式實現的:一種鋼管鍍鋅后外抹內吹機構,由輸管輥道、外抹頭、輥道翻管軸、內吹V型槽、下壓氣缸、翻棒軸、外送斜面、鋼管、內吹組件、內吹集鋅粉桶組成,多個輸管輥道平行間隔安裝在地面上,外抹頭設置在輸管輥道的右側的其中兩個輸管輥道之間的上方,兩個輥道翻管軸對稱設置在輸管輥道左側,內吹V型槽平行設置在輸管輥道的一側,下壓氣缸設置在內吹V型槽正上方,兩個翻棒軸對稱設置在內吹V型槽一側,外送斜面設置在翻棒軸的外側,內吹組件設置在內吹V型槽右側,內吹集鋅粉桶設置在內吹V型槽左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壓氣缸端部設置有V型塊,通過V型塊和內吹V型槽把鋼管進行固定。
所述的內吹組件由內吹氣缸、固定頭、內吹氣道組成,固定頭設置在內吹氣缸端部,內吹氣道與固定頭形成通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自動化程度高,當鋼管經過外抹工序后,快速的通過輥道翻管軸送入到內吹V型槽,通過下壓氣缸的壓緊鋼管,最終內吹的鋅粉被收集到內吹集鋅粉桶,節能環保,安全省事,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鋼管鍍鋅后外抹內吹機構主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鋼管鍍鋅后外抹內吹機構側視圖;
圖中:1輸管輥道、2外抹頭、3輥道翻管軸、4內吹V型槽、5下壓氣缸、6翻棒軸、7外送斜面、8鋼管、9內吹組件、10內吹集鋅粉桶。
具體實施方式
由圖1、圖2知,本實用新型一種鋼管鍍鋅后外抹內吹機構,由輸管輥道1、外抹頭2、輥道翻管軸3、內吹V型槽4、下壓氣缸5、翻棒軸6、外送斜面7、鋼管8、內吹組件9、內吹集鋅粉桶10組成,多個輸管輥道1平行間隔安裝在地面上,外抹頭2設置在輸管輥道1的右側的其中兩個輸管輥道1之間的上方,兩個輥道翻管軸3對稱設置在輸管輥道1左側,內吹V型槽4平行設置在輸管輥道1的一側,下壓氣缸5設置在內吹V型槽4正上方,兩個翻棒軸6對稱設置在內吹V型槽4一側,外送斜面7設置在翻棒軸6的外側,內吹組件9設置在內吹V型槽4右側,內吹集鋅粉桶10設置在內吹V型槽4左側。
工作時,鍍鋅后的鋼管8通過外抹頭2進行外抹后再通過輸管輥道1輸送到內吹V型槽4位置外側,通過輥道翻管軸3運動把外抹后的鋼管推送到內吹V型槽內,下壓氣缸5工作,把鋼管緊壓在內吹V型槽口內,內吹組件9的內吹氣缸9-1、固定頭9-2把鋼管的一端固定好,這樣鋼管就從上下和左右位置固定好了,此時內吹氣道(9-3)中的高壓氣體對鋼管內壁進行清鋅作業,噴出的鋅粉最后被收集在了內吹集鋅粉桶10中,內吹氣缸9-1退回,下壓氣缸5抬起,翻棒軸6工作,把處理好了鋼管通過外送斜面7輸送到下一道工序,這樣就完成了整個外抹內吹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