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刷子,特別是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屬于建筑材料試驗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水泥膠砂振實臺主要由振動部件,機架部件和接近開關程控系統組成。工作時由同步電動機帶動凸輪轉動,使振動部件上升運動,升到定值后落下,而產生振動使水泥膠砂在力的作用下振實,該儀器采用接近開關計數自動控制。
實驗過程中,為了避免水泥膠砂附著在三聯試模的內側壁上,便于三聯試模內壁的清理,并且也方便水泥膠砂在振實后能夠輕易取出,會將三聯試模內側壁刷一層油作為隔離層,在振實的過程中水泥膠砂不會因為凝固等原因而附著在試模的內側壁上,同時,在取出振實好后的材料不會因為附著而出現不易取下的情況,取出的材料更符合要求。
在目前的水泥膠砂振實臺的振實實驗中,一般采用常用的刷子,通過沾油后再對模具進行刷油,采用此方式容易出現在沾油后移動的過程會滴落到地面,并且采用此方式進行刷油隨著刷油的過程不能保持刷油的均勻,刷油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能夠同時對三聯試模內側進行刷油,并且刷油效果佳,刷油均勻,刷毛上油量可觀察避免滴落的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包括襯板和手把,該襯板下方設置有3排用于與三聯試模匹配刷油的刷毛,每排刷毛的高度不低于40mm,所述襯板內開設有用于儲存油的第一油腔,刷毛通過與襯板與第一油腔連通。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在設計上采用三排刷毛與試模想匹配,能夠一次對三聯試模進行刷油,有效提高了刷油的效率,避免對每一面內側壁刷油的麻煩。同時,利用設置自帶油腔的設置方便油刷出油潤滑,不需要再單獨備油。通過此方式能夠使刷毛上的油分布較均勻,刷油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整油量。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所述手把內設置有第二油腔,所述第二油腔與第一油腔連通,在壓力作用下,油從第二油腔進入第一油腔。采用此方法能夠實時進行調整油量,根據刷油的效果能夠快速進行調整。
進一步的,所述手把內設置有用于將油從第二油腔壓入第一油腔的第一活塞。利用活塞控制第一油腔和第二油腔連通的總體積,從而實現油向外排除,增加刷毛上的油量。
進一步的,所述手把包括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第二殼體的內徑大于第一殼體外徑,所述第一殼體固定設置在襯板上,第一殼體內形成第二油腔,第一活塞位于第一殼體內,且通過連桿與第二殼體連接。采用此方式利用作為套筒的第第一殼體內的空間作為第二油腔,利用活塞的移動控制出油量。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活塞能夠移動至第一油腔底部。采用此方式能夠充分使用油腔內的油。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殼體設置有用于加油的第一加油口。根據活塞的位移識別油腔內的儲油量,及時補充油量。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所述手把包括第二殼體和進油管,該進油管與第一油腔連通,進油管上部還設置有第二活塞,該進油管,第二殼體內固定設置有隔板,該隔板上設置有油孔,進油管通過彈簧和小球與油孔配合形成第二油腔并實現供油,第二殼體上設置有油箱,該油箱上設置有第二進油口。該設計為單向閥,在活塞的作用下形成密封的第二油腔,在壓力的作用下,活塞相對向上移動,減小第二油腔空間,油自然從進油管進入第一油箱,從而使刷毛上具有享有的油量。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所述每排刷毛的寬度為30-46mm。寬度過大不便于進入三聯試模。
進一步的,所述每排刷毛的寬度為42mm。采用此設計能夠使刷毛與兩側壁充分接觸。
進一步的,所述每排刷毛的長度不超過160mm。使刷子具有來回移動的余量,充分抹勻油。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所述襯板包括上襯板和下襯板,該上襯板與下襯板可拆連接后并形成第一油腔,刷毛設置在下襯板上。該設計方式充分延長油刷的使用壽命,并且可以更換容易,只需要更替刷毛即可。
進一步的,所述用于設置刷毛所在襯板的板體部分還開設了用于出油的小孔。促進油附著在刷毛上的量。
綜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解決了水泥膠砂振實臺在實驗過程中刷油的問題,利用形狀相同,相互匹配的設計提高刷油效率,采用刷子內部設置用于儲油的油腔從而使油刷在刷油的過程中更加均勻,同時,通過壓力促使油流出避免油暴露在空氣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更有利于刷油的效率和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手把與襯板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手把與襯板另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1-襯板、11-上襯板、12-下襯板、2-手把、21-第一殼體、211-第一加油口、22-第二殼體、23-進油管、24-第二活塞、25-隔板、26-油孔、27-彈簧、28-小球、29-油箱、291-第二進油口、3-刷毛、4-第一油腔、5-第二油腔、6-第一活塞、7-連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
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如圖1所示,包括襯板1和手把2,該襯板1下方設置有3排用于與三聯試模匹配刷油的刷毛3,每排刷毛的高度不低于40mm,所述襯板1內開設有用于儲存油的第一油腔4,刷毛3通過與襯板與第一油腔4連通。
本實施方式中,通過油刷自身內部設計的油腔為刷毛部分供油。在按照三聯試模的形狀進行設計時,需要刷毛能夠觸底,因此在高度的設計上,高度要求不低于40mm。當然,45mm的高度就非常適用該油刷。
基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優化設計,在其中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手把2內設置有第二油腔5,第二油腔5與第一油腔4連通,在壓力作用下,油從第二油腔5進入第一油腔4。
在壓力的作用下,油從第二油腔5進入第一油腔4,其具體實施方式可以為以下兩種:
其中一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手把2內設置有用于將油從第二油腔壓入第一油腔的第一活塞6。采用活塞的方式對油腔內的油記性壓縮,從而被擠壓到刷毛3處。當然,作為具體的設計,手把2包括第一殼體21和第二殼體22,第二殼體22的內徑大于第一殼體21外徑,第一殼體21固定設置在襯板1上,第一殼體21內形成第二油腔5,第一活塞6位于第一殼體21內,且通過連桿7與第二殼體22連接。該方式采用了套筒與活塞的方式進行匹配。
在上述的基礎上,做更加優化的設計,第一活塞6能夠移動至第一油腔4底部。能夠充分利用腔體內的油。在油用完時直接取出活塞進行加油會影響活塞的密封效果,為了降低這樣的問題,第一殼體21設置有用于加油的第一加油口211。同時,該第一加油口211位于第一殼體上部。
另一具體實施方式中,如圖3所示,手把2包括第二殼體22和進油管23,該進油管23與第一油腔4連通,進油管23上部還設置有第二活塞24,該進油管23,第二殼體22內固定設置有隔板25,該隔板25上設置有油孔26,進油管23通過彈簧27和小球28與油孔26配合形成第二油腔5并實現供油,第二殼體21上設置有油箱29,該油箱上設置有第二進油口291。
為了更好的使油刷與三聯試模內側壁更好地接觸,在其中一具體實施方式中,每排刷毛的寬度為30-46mm。而作為較優的方式,每排刷毛的寬度為42mm。
基于上述的設計原則,刷油的過程還是需要來回移動才能更加均勻,在另一實施方式中,每排刷毛的長度不超過160mm。較優的,刷毛的超度為140mm。
為了節省資源,提高刷子的實用壽命,襯板1包括上襯板11和下襯板(12),該上襯板11與下襯板12可拆連接后并形成第一油腔4,刷毛3設置在下襯板12上。采用可拆的方式實現可維修,可更換刷毛。
在另一具體實施方式中,用于設置刷毛所在襯板的板體部分還開設了用于出油的小孔。避免在壓手把時阻力太大。
綜上所述,采用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振實臺三聯試模的油刷解決了水泥膠砂振實臺在實驗過程中刷油的問題,利用形狀相同,相互匹配的設計提高刷油效率,采用刷子內部設置用于儲油的油腔從而使油刷在刷油的過程中更加均勻,同時,通過壓力促使油流出避免油暴露在空氣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更有利于刷油的效率和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