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鑄造模具,具體為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
背景技術:
鑄造模具是指為了獲得零件的結構形狀,預先用其他容易成型的材料做成零件的結構形狀,然后再在砂型中放入模具,于是砂型中就形成了一個和零件結構尺寸一樣的空腔,再在該空腔中澆注流動性液體,該液體冷卻凝固之后就能形成和模具形狀結構完全一樣的零件了。
然而在冷卻的過程中將合金液分割成許多小的封閉區域,當封閉區域內合金液凝固收縮得不到補充時,就形成了縮孔縮松,導致成型的零件內部存在小孔,影響零件的質量,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可以有效解決實際應用中鑄造模具冷卻時出現縮孔縮松的現象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包括密封蓋和模具,所述模具的內部設有模具槽,所述模具邊側通過固定板與密封蓋固定連接,所述固定板和密封蓋上均設有若干個固定螺紋孔,所述密封蓋的頂部設有增壓泵,所述增壓泵的兩側均設有提手,所述密封蓋的內側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密封蓋的底部設有密封條,所述密封蓋的一側設有泄壓閥,所述泄壓閥的一側設有壓力表。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密封蓋為不銹鋼材質制成,所述密封蓋通過螺栓穿過固定螺紋孔與固定板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密封蓋的一側設有溫度顯示條,所述溫度顯示條與溫度傳感器電性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的型號為602F-3500F。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增壓泵與外接電源電性連接,所述密封蓋的蓋壁厚度為1-2.5CM。
本實用新型所達到的有益效果是:該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通過將需要冷卻的液體放入到模具中,并且蓋上密封蓋進行密封,然后打開增壓泵,對金屬液體進行增壓,使液體內的氣泡完全排除,然后通過泄壓閥進行泄壓,從而避免了封閉區域內合金液凝固收縮得不到補充的情況發生,提高了零件的質量的同時,也避免了零件存在縮孔縮松的安全隱患。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的局部示意圖之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的局部示意圖之二;
圖中:1、提手;2、增壓泵;3、壓力表;4、泄壓閥;5、固定板;6、溫度顯示條;7、密封蓋;8、模具槽;9、模具;10、固定螺紋孔;11、密封條;12、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實施例: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包括密封蓋7和模具9,模具9的內部設有模具槽8,用于冷卻合金液的模具槽8,模具9邊側通過固定板5與密封蓋7固定連接,固定板5和密封蓋7上均設有若干個固定螺紋孔10,用于固定密封蓋7。密封蓋7的頂部設有增壓泵2,用于對合金液進行增壓。增壓泵2的兩側均設有提手1,方便移動密封蓋7。密封蓋7的內側設有溫度傳感器12,用于檢測合金液冷卻時的溫度變化。密封蓋7的底部設有密封條11,防止密封蓋7與固定板5之間發生泄漏。密封蓋7的一側設有泄壓閥4,用于泄去密封蓋7內的壓力。泄壓閥4的一側設有壓力表3,用于觀察密封蓋7內的壓力。
密封蓋7為不銹鋼材質制成,密封蓋7通過螺栓穿過固定螺紋孔10與固定板5相連。
密封蓋7的一側設有溫度顯示條6,顯示密封蓋7內的溫度。溫度顯示條6與溫度傳感器12電性連接,溫度傳感器12的型號為602F-3500F。
增壓泵2與外接電源電性連接,密封蓋7的蓋壁厚度為1-2.5CM,密封蓋7不宜過厚,導致密封蓋7重量過大,不方便使用;也不宜過薄,導致壓力變化使密封蓋7變形。
具體的,在對合金液進行冷卻時,將合金液倒入模具槽8中,將密封蓋7放置在固定板5上,并且通過螺栓穿過固定螺紋孔10固定,然后打開增壓泵2,對金屬液體進行增壓,使液體內的氣泡完全排除,溫度傳感器12將溫度信號發送給溫度顯示條6,并在溫度顯示條6上顯示,當溫度顯示條6上溫度下降緩慢時,打開泄壓閥4進行泄壓,從而避免了封閉區域內合金液凝固收縮得不到補充的情況發生,泄壓后,打開密封蓋7,去除模具即可。
該種防縮孔縮松的鑄造模具,通過將需要冷卻的液體放入到模具中,并且蓋上密封蓋7進行密封,然后打開增壓泵2,對金屬液體進行增壓,使液體內的氣泡完全排除,然后通過泄壓閥4進行泄壓,從而避免了封閉區域內合金液凝固收縮得不到補充的情況發生,提高了零件的質量的同時,也避免了零件存在縮孔縮松的安全隱患。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