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甜葉菊栽培
技術領域:
,具體地,涉及一種甜葉菊育苗基質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甜葉菊為菊科多生草本植物,含有特高的甜度,其糖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倍,已被世界公認為植物糖精。經現代科學證明:甜葉菊對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喝甜菊茶,能幫助解除精神疲勞,促進新陳代謝,有益于人體健康,是現代安全保健糖料。鑒于甜葉菊對人體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致使甜葉菊大范圍種植,因此栽培技術的相關研究成為熱點。育苗是甜葉菊栽培關鍵階段,育苗使用的基質是促進甜葉菊苗健康生長的的重要因素,育苗基質能提供充足的養分,使甜葉菊苗木快速生長,提高育苗速度。目前栽培甜葉菊的基質種類繁多,如沙土、泥炭、河沙等,普通基質上種植的甜葉菊長勢一般,通常情況下由于基質組成不合理,致使甜葉菊的產量與品質不理想,很難滿足甜葉菊生長需求。且通常情況下沙土、泥炭、河沙等基質單獨使用,用量大,成本高,另外如泥炭類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大量使用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選擇經濟實用、營養均衡的基質代替傳統基質培養甜葉菊顯得尤為重要。技術實現要素: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甜葉菊育苗基質及其制備方法,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組成合理,經濟實用、營養均衡,有利于促進甜葉菊育苗,促進出苗,提高出苗率。所述制備方法簡單易操作,適于推廣應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提供一種甜葉菊育苗基質,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優選地,所述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的重量比為1~3:1:3~4。優選地,所述有機質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松木3~4份、草木灰6~9份、農作物秸稈4~8份、蚯蚓2~3份和腐葉7~11份。優選地,氮肥5~8份、磷肥7~11份和鉀肥3~7份。優選地,所述土壤中包含玉米漿,所述玉米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同時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有機元素,可滿足種子萌發育苗的需要。優選地,所述土壤與所述玉米漿重量比為5~8:1。優選地,所述甜葉菊基質用量為每立方米所述甜葉菊基質播種2~3顆甜葉菊種子。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方面,提供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所述松木切段、粉碎,然后經研磨,制得細度為40~50的松木末;(2)將所述農作物秸稈粉碎,制得細度為35~40的農作物秸稈粉;(3)將蚯蚓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蚯蚓粉;(4)將腐葉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腐葉粉;(5)將所述步驟(1)中的松木末、所述步驟(2)中的農作物秸稈粉、所述步驟(3)中的蚯蚓粉和所述步驟(4)中的腐葉粉與草木灰混合,制得所述有機質;(6)分別稱量氮肥、磷肥和鉀肥,混合均勻,制得所述無機質;(7)分別稱量土壤和玉米漿,混合均勻,制得土壤混合物;(8)將所述步驟(5)中的有機質、所述步驟(6)中的無機質和所述步驟(7)中的土壤混合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1)本發明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營養全面,滿足種子萌發和幼苗的生長需求,促進出苗,提高出苗率;(2)本發明所述原料來源廣,經濟廉價,制備方法簡單、操作性強。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應理解,這些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1本實施例所述的甜葉菊育苗基質,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所述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的重量比為1:1:3。所述有機質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松木4份、草木灰6份、農作物秸稈8份、蚯蚓2份和腐葉11份。氮肥5份、磷肥11份和鉀肥3份。所述土壤中包含玉米漿,所述玉米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同時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有機元素,可滿足種子萌發育苗的需要。所述土壤與所述玉米漿重量比為8:1。所述甜葉菊基質用量為每立方米所述甜葉菊基質播種2顆甜葉菊種子。本實施例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所述松木切段、粉碎,然后經研磨,制得細度為50的松木末;(2)將所述農作物秸稈粉碎,制得細度為35的農作物秸稈粉;(3)將蚯蚓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蚯蚓粉;(4)將腐葉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腐葉粉;(5)將所述步驟(1)中的松木末、所述步驟(2)中的農作物秸稈粉、所述步驟(3)中的蚯蚓粉和所述步驟(4)中的腐葉粉與草木灰混合,制得所述有機質;(6)分別稱量氮肥、磷肥和鉀肥,混合均勻,制得所述無機質;(7)分別稱量土壤和玉米漿,混合均勻,制得土壤混合物;(8)將所述步驟(5)中的有機質、所述步驟(6)中的無機質和所述步驟(7)中的土壤混合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實施例2本實施例所述的甜葉菊育苗基質,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所述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的重量比為1:1:4。所述有機質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松木3份、草木灰9份、農作物秸稈4份、蚯蚓3份和腐葉7份。氮肥8份、磷肥7份和鉀肥7份。所述土壤中包含玉米漿,所述玉米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同時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有機元素,可滿足種子萌發育苗的需要。所述土壤與所述玉米漿重量比為5:1。所述甜葉菊基質用量為每立方米所述甜葉菊基質播種3顆甜葉菊種子。本實施例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所述松木切段、粉碎,然后經研磨,制得細度為40的松木末;(2)將所述農作物秸稈粉碎,制得細度為40的農作物秸稈粉;(3)將蚯蚓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蚯蚓粉;(4)將腐葉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腐葉粉;(5)將所述步驟(1)中的松木末、所述步驟(2)中的農作物秸稈粉、所述步驟(3)中的蚯蚓粉和所述步驟(4)中的腐葉粉與草木灰混合,制得所述有機質;(6)分別稱量氮肥、磷肥和鉀肥,混合均勻,制得所述無機質;(7)分別稱量土壤和玉米漿,混合均勻,制得土壤混合物;(8)將所述步驟(5)中的有機質、所述步驟(6)中的無機質和所述步驟(7)中的土壤混合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實施例3本實施例所述的甜葉菊育苗基質,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所述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的重量比為2:1:3。所述有機質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松木3份、草木灰7份、農作物秸稈5份、蚯蚓3份和腐葉9份。氮肥7份、磷肥8份和鉀肥6份。所述土壤中包含玉米漿,所述玉米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同時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有機元素,可滿足種子萌發育苗的需要。所述土壤與所述玉米漿重量比為6:1。所述甜葉菊基質用量為每立方米所述甜葉菊基質播種2顆甜葉菊種子。本實施例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所述松木切段、粉碎,然后經研磨,制得細度為45的松木末;(2)將所述農作物秸稈粉碎,制得細度為37的農作物秸稈粉;(3)將蚯蚓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蚯蚓粉;(4)將腐葉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腐葉粉;(5)將所述步驟(1)中的松木末、所述步驟(2)中的農作物秸稈粉、所述步驟(3)中的蚯蚓粉和所述步驟(4)中的腐葉粉與草木灰混合,制得所述有機質;(6)分別稱量氮肥、磷肥和鉀肥,混合均勻,制得所述無機質;(7)分別稱量土壤和玉米漿,混合均勻,制得土壤混合物;(8)將所述步驟(5)中的有機質、所述步驟(6)中的無機質和所述步驟(7)中的土壤混合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實施例4本實施例所述的甜葉菊育苗基質,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由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組成。所述有機質、無機質和土壤的重量比為3:1:4。所述有機質包括如下重量份數的組分:松木4份、草木灰8份、農作物秸稈5份、蚯蚓3份和腐葉8份。氮肥7份、磷肥9份和鉀肥6份。所述土壤中包含玉米漿,所述玉米漿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無機元素同時含有維生素、氨基酸、生長因子等有機元素,可滿足種子萌發育苗的需要。所述土壤與所述玉米漿重量比為6:1。所述甜葉菊基質用量為每立方米所述甜葉菊基質播種3顆甜葉菊種子。本實施例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制備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將所述松木切段、粉碎,然后經研磨,制得細度為49的松木末;(2)將所述農作物秸稈粉碎,制得細度為37的農作物秸稈粉;(3)將蚯蚓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蚯蚓粉;(4)將腐葉曬干,揉搓成粉狀,制得腐葉粉;(5)將所述步驟(1)中的松木末、所述步驟(2)中的農作物秸稈粉、所述步驟(3)中的蚯蚓粉和所述步驟(4)中的腐葉粉與草木灰混合,制得所述有機質;(6)分別稱量氮肥、磷肥和鉀肥,混合均勻,制得所述無機質;(7)分別稱量土壤和玉米漿,混合均勻,制得土壤混合物;(8)將所述步驟(5)中的有機質、所述步驟(6)中的無機質和所述步驟(7)中的土壤混合物混合,攪拌均勻,即得所述甜葉菊育苗基質。實驗例1.材料與方法1.1材料挑選甜葉菊種子,播種前先曬種,剔除不飽滿的種子后,用潔凈的紗布包裹好,放在0.07%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浸泡2小時,取出用清水沖洗,瀝干水,備用。對照用基質,選用市場銷售的普通基質。1.2試驗方法試驗于2016年2月17日-2016年3月30日在滁州一家甜葉菊種植農場盆栽試驗場塑料大棚中進行。試驗設4種本發明實施例1、2、3、4中所述基質與1種市售基質。采用50孔標準穴盤直播,播種深度0.7cm,播后覆蓋泥炭,澆透水,擺放在大棚中苗床上。1.3測定項目及結果調查出苗時間、出苗率、苗長勢,結果如下表1。表1豬舍臭氣含量檢測結果一覽表名稱出苗時間(天)出苗率(%)苗長勢實施例1所述基質2.598.1健壯實施例2所述基質397.0健壯實施例3所述基質299.3健壯實施例4所述基質396.0健壯市售基質489.4良好,部分苗枯黃,瘦弱從實驗結果可以看出,本發明的甜葉菊育苗基質,營養全面,滿足種子萌發和幼苗的生長需求,促進出苗,提高出苗率。以上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發明的實質內容。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