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環保砌磚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大量工業與民用建筑建設過程中,房屋的內外墻體和基礎多由各種砌磚砌筑而成,這些砌磚成為燒結粘土磚替代產品,是當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建筑材料之一。和燒結粘土磚相比,可節省大量土地用土和燒磚燃料,空心砌磚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且重量輕,可減輕建筑物自重。這些砌磚一般是將適當比例的粉煤灰、生石灰粉、砂、石膏粉、水泥等加水拌和均勻,通過擠壓制成坯體后并經蒸壓或者蒸養而成。其主要原理是利用粉煤灰中的活性硅質材料(鋁硅玻璃體)和由生石灰生成的氫氧化鈣(鈣質材料),在高溫高壓條件下生成強度較高的硅酸鈣。
目前,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室內環境污染的意識不斷地增強。室內環境的主要污染來自建筑、家具及裝飾等材料,從油漆、涂料、木質家具等中釋放出來的甲醛、苯、二甲苯、氨氣等污染物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而現有的砌磚并不能有效吸附這些有害氣體的能力,因此,開發環保及能吸附有毒氣體的功能性砌磚成為未來發展的趨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環保砌磚及其制備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2-58份、粉煤灰40-50份、甲基纖維素3-7份、生石灰16-20份、麥飯石15-18份、膨潤土10-14份、砂21-26份、玄武巖纖維5-9份、纖維素醚4-8份。
作為本發明進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3-57份、粉煤灰41-47份、甲基纖維素4-6份、生石灰17-19份、麥飯石16-17份、膨潤土11-13份、砂22-25份、玄武巖纖維6-8份、纖維素醚5-7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5份、粉煤灰43份、甲基纖維素5份、生石灰18份、麥飯石17份、膨潤土12份、砂23份、玄武巖纖維7份、纖維素醚6份。
作為本發明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50-8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2-5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20-650℃下煅燒處理1-2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80-10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1-2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2-3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5-8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80-190℃,蒸養時間為3-6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制備的砌磚密實度高,具有良好的抗彎強度和抗折強度,通過在砌磚內加入玄武巖纖維,能夠提高砌磚的穩定性,改善砌塊的體積收縮率較大、耐久性和抗凍融性較差的缺點。本發明制備的砌磚通過加入麥飯石和膨潤土,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能凈化室內空氣,消除異味,符合環保要求。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
實施例1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2份、粉煤灰40份、甲基纖維素3份、生石灰16份、麥飯石15份、膨潤土10份、砂21份、玄武巖纖維5份、纖維素醚4份;其中,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本實施例中,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5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2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20℃下煅燒處理1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8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1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2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5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80℃,蒸養時間為3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實施例2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3份、粉煤灰41份、甲基纖維素4份、生石灰19份、麥飯石17份、膨潤土13份、砂22份、玄武巖纖維6份、纖維素醚7份;其中,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本實施例中,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6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3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30℃下煅燒處理1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8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1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2.5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6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82℃,蒸養時間為3.5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實施例3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5份、粉煤灰43份、甲基纖維素5份、生石灰18份、麥飯石17份、膨潤土12份、砂23份、玄武巖纖維7份、纖維素醚6份;其中,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本實施例中,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7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3.5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30℃下煅燒處理1.5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9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1.5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2.5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6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85℃,蒸養時間為4.5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實施例4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7份、粉煤灰47份、甲基纖維素6份、生石灰17份、麥飯石16份、膨潤土11份、砂25份、玄武巖纖維8份、纖維素醚5份;其中,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本實施例中,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8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4.5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40℃下煅燒處理1.5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10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1.5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3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7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86℃,蒸養時間為5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實施例5
一種環保砌磚,由以下按照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煤矸石粉58份、粉煤灰50份、甲基纖維素7份、生石灰20份、麥飯石18份、膨潤土14份、砂26份、玄武巖纖維9份、纖維素醚8份;其中,所述砂中的石英含量不小于50%,且含泥量小于5%。
本實施例中,所述環保砌磚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將煤矸石粉碎后,過80目篩,獲得煤矸石粉;
2)稱取膨潤土,將膨潤土與煤矸石粉合并,球磨混合5h,獲得第一混合料;
3)將第一混合料在650℃下煅燒處理2h,自然冷卻后,獲得第二混合料;
4)稱取麥飯石,粉碎后,過100目篩,獲得麥飯石粉,備用;
5)稱取粉煤灰、生石灰、砂、玄武巖纖維,攪拌混合均勻后,加入第二混合料和麥飯石粉,繼續攪拌混合2h,獲得第三混合料;
6)稱取甲基纖維素和纖維素醚,加入至第三混合料中,攪拌混合3h,然后加水攪拌均勻,并在壓磚機中壓制成型,獲得磚坯;
7)將磚坯在常溫常壓下經過8h的靜停后送入密閉的預養室進行預養,預養室內溫度設置為20℃,濕度設置為70%,預養時間為8h;
8)將預養后送入蒸壓釜,通入蒸汽蒸養,蒸養溫度為190℃,蒸養時間為6h,蒸養后自然冷卻,即可。
本發明制備的砌磚密實度高,具有良好的抗彎強度和抗折強度,通過在砌磚內加入玄武巖纖維,能夠提高砌磚的穩定性,改善砌塊的體積收縮率較大、耐久性和抗凍融性較差的缺點。本發明制備的砌磚通過加入麥飯石和膨潤土,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能凈化室內空氣,消除異味,符合環保要求。
上面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作了詳細說明,但是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所具備的知識范圍內,還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種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