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氧化銅粉末制取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
背景技術:
氧化銅屬于過渡金屬氧化物,其具備的光、電、磁和催化等特性決定了在許多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在鋰離子電池電極材料應用中,葉狀、棱狀的氧化銅由于具有較小的比表面,表現出較高的首次庫侖效率但較低的放電容量;枝狀中空的氧化銅則表現出較大的比表面,在恒定電流下起始容量大,平均庫侖效果高。氧化銅用于氣體傳感器的機理是其能夠吸附氣體或者與氣體發生化學反應,這個過程則會產生電阻的變化,儀器通過監測電阻的變化數值而轉換成氣體的信息,現存氧化銅合成方法主要涉及水熱法、化學沉淀法、固體熱分解法、電化學方法、熱氧化方法、聲化學方法、微波合成法、模板輔助法、溶膠凝膠法、微乳法、電紡絲技術、噴霧熱解法以及熱化學氣相沉積法等,但是在合成氧化銅時,性能都不是十分穩定,且純度不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包括外殼、反應室和控制面板,所述外殼下方安裝有支腿,且支腿右側安裝有橫梁,所述外殼內部安裝有反應室,且反應室通過管道一與混合水溶液箱相連,所述反應室上方設置有銅粉加入口,所述反應室通過管道二與碳酸氫鈉碳酸鈉混合箱相連,所述反應室通過管道三與聚乙二醇溶液箱相連,所述反應室內部安裝有攪拌裝置,所述反應室下方安裝加熱裝置,且加熱裝置內部安裝有發熱管,所述外殼前表面安裝有密封門,且密封門右側安裝有密封卡扣,所述外殼前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表面安裝有電源開關,且電源開關右側安裝有控制按鈕。
優選的,所述反應室內部安裝有防腐蝕內膽。
優選的,所述加熱裝置內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
優選的,所述發熱管共安裝有有兩個,且兩個發熱管均勻安裝在加熱裝置內部。
優選的,所述控制面板表面安裝有觸摸顯示屏。
本實用新型中,通過安裝有兩個發熱管和溫度傳感器,可以通過觸摸顯示屏,調節好溫度,保證反應的完全徹底迅速,使得制取的氧化銅粉末純度較高,品質較好,通過反應室內部安裝有攪拌裝置,可以加快反應的速度,保證反應的完全,提高反應速度,進一步提高了制取氧化銅的純度,通過反應室內部安裝有防腐蝕內膽,可以保證反應室不會被腐蝕,提高其使用壽命,增加了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橫梁、2支腿、3外殼、4混合水溶液箱、5管道一、6銅粉加入口、7反應室、8防腐蝕內膽、9管道二、10碳酸氫鈉碳酸鈉混合箱、11管道三、12聚乙二醇溶液箱、13攪拌裝置、14發熱管、15溫度傳感器、16加熱裝置、17密封門、18密封卡扣、19控制按鈕、20觸摸顯示屏、21電源開關、22控制面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包括外殼3、反應室7和控制面板22,外殼3下方安裝有支腿2,且支腿2右側安裝有橫梁1,外殼3內部安裝有反應室7,且反應室7通過管道一5與混合水溶液箱4相連,反應室7上方設置有銅粉加入口6,反應室7通過管道二9與碳酸氫鈉碳酸鈉混合箱10相連,反應室7通過管道三11與聚乙二醇溶液箱12相連,反應室7內部安裝有攪拌裝置13,反應室7下方安裝加熱裝置16,且加熱裝置16內部安裝有發熱管14,外殼3前表面安裝有密封門17,且密封門17右側安裝有密封卡扣18,外殼3前表面安裝有控制面板22,觸摸顯示屏20和控制按鈕19與電源開關21電性連接,控制面板22表面安裝有電源開關21,且電源開關21右側安裝有控制按鈕19,通過控制按鈕19可以控制管道一5、管道二9和管道三11輸入狀態,反應室7內部安裝有防腐蝕內膽8,加熱裝置16內部安裝有溫度傳感器15,發熱管14共安裝有有兩個,且兩個發熱管14均勻安裝在加熱裝置16內部,通過觸摸顯示20可以控制發熱管14的溫度,控制面板22表面安裝有觸摸顯示屏20。
工作原理:當使用一種性能穩定的氧化銅粉末制取裝置時,首先打開電源開關21,通過銅粉加入口6銅粉,同時通過控制按鈕19通過管道一5加入適量混合水溶液,通過觸摸顯示屏20控制加熱裝置16發熱,開始反應,冷卻至室溫后得到硫酸銅溶液,此時通過管道二9和管道三11加入碳酸氫鈉碳酸鈉混合和聚乙二醇溶液,此時攪拌裝置13開始工作,進行攪拌,同時通過觸摸顯示屏20打開加熱裝置16加熱,反應生成堿式碳酸銅,最后堿式碳酸銅高溫分解生成氧化銅粉末,完成氧化銅粉末的制取。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