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糧食深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對小麥面粉深加工的企業越來越多,把淀粉作為發酵的原料。谷朊粉作為高檔的食品添加劑或直接做成高檔的食品是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傳統的小麥淀粉分離工藝設備比較簡單,采用的是立式葉片式和面機,皮帶式傳動。這類和面機的弊端是和出的面漿濃度很低,不利于谷朊粉的凝聚,以致谷朊粉的收率太低,并且在面漿粘度高的時候容易損壞傳動帶,給生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因和面機的問題,出來的面漿干基在35士3%左右, 面漿中的谷朊粉顆粒全部分散,影響分離效果及谷朊粉顆粒收率。通常采用均質機來解決上述問題,現有均質機的定子齒片無序排列,功能單一,無法實現谷朊粉顆粒的凝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以解決現有的收率低或耗水量太高的問題。本發明主要由主要由和面機、緩沖罐、均質機、三相臥螺分離機、熟化罐、谷朊洗滌篩、兩相臥螺分離機、雙錐臥螺分離機組成;解決其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和面機采用臥式螺旋式結構,和面機機體內設置絞龍葉片;傳動部分采用由減速齒輪構成的變速器直接帶動絞龍葉片;和面機機體下部設置和面機支架;和面機機體中后部上方設置進料口、 進水口 ;和面機機體前端設置出料口。均質器的一端設置物料進口,另一端通過電機軸連接電機,上端設置物料出口,均質器內部設置均質器葉輪,均質器葉輪由定子和轉子組成,定子上設置若干定子齒片,定子齒片排列呈扇形結構,均勻分布。采用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對面漿的濃度可以隨便調整,利于谷朊粉的凝聚,提高了谷朊粉的收率。解決了易損傳動帶的問題。提高了設備的可操作性,降低了維修成本。均質機即能達到均質作用,又起到凝聚作用;谷朊洗滌采用熟化后直接進分離篩,減少了谷朊凝聚設備。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附圖1是本發明結構示意附圖2是本發明和面機結構示意圖; 附圖3是本發明均質機結構示意圖; 附圖4是本發明均質機定子結構示意圖1中1和面機、2緩沖罐、3均質機、4三相臥螺分離機、5熟化罐、6谷朊洗滌篩、7兩相臥螺分離機、8雙錐臥螺分離機。
圖2中1-1進料口、1-2進水口、1-3出料口、1-4絞龍葉片、1-5和面機機體、1-6和面機支架、1-7變速器。圖3、4中3-1物料進口、3-2均質器、3-3物料出口、3-4、電機、3-5定子、3-6轉子、 3-7定子齒片。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所示;本系統設備和面機采用臥式螺旋式結構,和面機1機體1-1內設置絞龍葉片1-4 ;傳動部分采用由減速齒輪構成的變速器1-7直接帶動絞龍葉片1-4 ;和面機機體 1-5下部設置和面機支架1-6 ;和面機機體1-5中后部上方設置進料口 1-1、進水口 1-2 ;和面機機體1-5前端設置出料口 1-3。均質機3的一端設置物料進口 3-1,另一端通過電機軸連接電機3-4,上端設置物料出口 3-3,均質機內部設置均質器葉輪,均質機葉輪由定子3-5 和轉子3-6組成,定子3-5上設置若干定子齒片3-7,定子齒片3-7排列呈扇形結構,均勻分布。緩沖罐2、三相臥螺分離機4、熟化罐5、谷朊洗滌篩6、兩相臥螺分離機7、雙錐臥螺分離機8結構與現有技術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主要由和面機、緩沖罐、均質機、三相臥螺分離機、熟化罐、谷朊洗滌篩、兩相臥螺分離機、雙錐臥螺分離機組成;其特征是和面機機體采用臥式螺旋式結構,和面機機體內設置絞龍葉片;傳動部分采用由減速齒輪構成的變速器直接帶動絞龍葉片;和面機機體中后部上方設置進料口、進水口 ;和面機機體前端設置出料口 ;均質機的一端設置物料進口,另一端通過電機軸連接電機,上端設置物料出口,均質機葉輪由定子和轉子組成,定子上設置若干定子齒片,定子齒片排列呈扇形結構,均勻分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其特征是和面機機體下部設置和面機支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其特征是均質機內部設置均質機葉輪。
全文摘要
一種小麥面粉深加工系統設備,糧食深加工技術領域。該系統設備和面機機體采用臥式螺旋式結構,和面機機體內設置絞龍葉片;傳動部分采用由減速齒輪構成的變速器直接帶動絞龍葉片;和面機機體中后部上方設置進料口、進水口;和面機機體前端設置出料口。均質機的一端設置物料進口,另一端通過電機軸連接電機,上端設置物料出口,均質機葉輪由定子和轉子組成,定子上設置若干定子齒片,定子齒片排列呈扇形結構,均勻分布。本發明對面漿的濃度可以隨意調整,利于谷朊粉的凝聚,提高了谷朊粉的收率,解決了易損傳動帶的問題,降低了維修成本。均質機既能達到均質作用,又起到凝聚作用;谷朊洗滌采用熟化后直接進分離篩,減少了谷朊凝聚設備。
文檔編號C08B30/04GK102318723SQ201110237110
公開日2012年1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18日
發明者劉潔, 宋杰, 李淑江, 滿增志, 董偉博, 龔金嶺 申請人:山東江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