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新穎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及包含其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
背景技術:
:電致發光裝置(EL裝置)為自發光裝置,其優點在于:其提供較寬的視角、較大的對比率和較快的響應時間。第一有機EL裝置由EastmanKodak通過使用小芳香族二胺分子和鋁絡合物作為用于形成發光層的材料而加以開發[應用物理學報(Appl.Phys.Lett.)51,913,1987]。有機EL裝置(OLED)為通過向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施加電將電能改變成光的器件,且一般具有包含陽極、陰極及在陽極和陰極之間的有機層的結構。有機EL裝置的有機層可以包括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阻擋層、發光層(其包含主體和摻雜劑材料)、電子緩沖層、空穴阻擋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等,并且用于有機層的材料由它們在空穴注入材料、空穴傳輸材料、電子阻擋材料、發光材料、電子緩沖材料、空穴阻擋材料、電子傳輸材料、電子注入材料等中的功能而分類。在有機EL裝置中,由于施加了電壓,空穴從陽極注入到發光層,電子從陰極注入到發光層,并且高能量的激子通過空穴和電子的再結合而形成。通過此能量,發光有機化合物達到激發態,并且通過由于發光有機化合物的激發態返回到基態產生的能量發射光而發生光發射。決定有機EL裝置的發光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發光材料。發光材料必須具有高量子效率、高電子及空穴遷移率,且形成的發光材料層必須均勻且穩定。發光材料根據發光的顏色而分類為發藍光材料、發綠光材料及發紅光材料,及另外的發黃光材料或發橙光材料。此外,發光材料還可根據其功能分類為主體材料和摻雜材料。近來,開發具有高效率和長壽命的有機EL裝置為十分迫切的問題。具體來說,考慮OLED的中等或大尺寸面板的EL特性需求,必須迫切地開發出比常規材料顯示更好特性的材料。以固態形式用作溶劑且傳遞能量的主體材料需要具有適于真空沉積的高純度及分子量。此外,主體材料需要具有高玻璃化轉變溫度及高熱分解溫度以實現熱穩定性、高電-化學穩定性以實現長壽命、容易形成非晶形薄膜、對相鄰層的材料具有良好粘合以及不遷移到其它層。銥(III)絡合物已經廣泛被稱為磷光材料,包括分別作為發紅光、發綠光及發藍光的材料的(acac)Ir(btp)2(雙(2-(2'-苯并噻吩基)-吡啶根-N,C3')(乙酰丙酮酸)銥)、Ir(ppy)3(三(2-苯基吡啶)銥)和Firpic(雙(4,6-二氟苯基吡啶根-N,C2)吡啶甲酰合銥)。發光材料可以主體和摻雜劑的組合形式用于改進色純度、發光效率和穩定性。因為當使用摻雜劑/主體材料體系作為發光材料時,主體材料極大地影響EL裝置的效率和壽命,所以其選擇是至關重要的。目前,4,4'-N,N'-二咔唑-聯苯(CBP)是最廣為人知的磷光主體材料。最近,Pioneer(日本)等人使用浴銅靈(bathocuproine,BCP)和雙(2-甲基-8-喹啉酸)(4-苯基苯酚)鋁(III)(BAlq)等作為主體材料開發出了一種高性能有機EL裝置,所述主體材料已知為空穴阻擋材料。盡管這些材料提供良好的發光特性,但它們具有以下缺點:(1)由于其較低玻璃化轉變溫度和不良的熱穩定性,因此其可在高溫真空沉積過程中發生降解。(2)有機EL裝置的功率效率由[(π/電壓)×發光效率]給出,并且所述功率效率與電壓成反比。盡管包含磷光主體材料的有機EL裝置提供高于包含熒光材料的有機EL裝置的發光效率(cd/A),但顯著較高驅動電壓是必需的。因此,不存在功率效率(lm/W)方面的優點。(3)此外,有機EL裝置的使用壽命較短,并且仍需要改進發光效率。因此,為了實現有機EL裝置的優異性質,應適當地選擇構成裝置中有機層的材料,尤其是構成發光材料的主體或摻雜劑材料。就此而言,WO2013/146942A1公開了作為主體材料的經由亞芳基與兩個咔唑鍵聯的化合物。然而,包含在上文公開中敘述的化合物的有機EL裝置仍不滿足效率、壽命等。就此而言,本發明人已經嘗試尋找與常規主體材料相比可以提供優良效率和長壽命的主體化合物,并且已經發現本公開的化合物提供具有高發光效率和長壽命的裝置。技術實現要素:待解決的問題本公開的目的是,首先提供具有高發光效率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并且其次提供在發光層中包含該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其具有改進的長壽命。問題的解決方案本發明人發現上述目的可以通過由下式1表示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來實現:其中Ar1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芳基;L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亞芳基;R1表示氫、氘、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30)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芳基;a表示0到4的整數;其中a表示2或更大的整數,每一個R1可相同或不同。本發明的效果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可以提供具有高效率及改進壽命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中,將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然而,以下描述旨在解釋本公開,并且不打算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開的范圍。本公開涉及由式1表示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包含該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以及包含該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在式1中,優選地,Ar1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15)芳香基,L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15)亞芳基,R1表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10)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15)芳香基。在式1中,更優選地,Ar1表示未經(C1-C10)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C6-C15)芳香基、鹵素、氰基或氘;L表示未經取代的(C6-C15)亞芳基;R1表示氫,或未經取代的(C6-C15)芳香基。在本文中,“(C1-C30)烷基”意指具有構成鏈的1到3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基,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1到20,更優選地1到10,并且包括甲基、乙基、正丙基、異丙基、正丁基、異丁基、叔丁基等;“(C2-C30)烯基”意指具有構成鏈的2到3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烯基,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2到20,更優選地2到10,并且包括乙烯基、1-丙烯基、2-丙烯基、1-丁烯基、2-丁烯基、3-丁烯基、2-甲基丁-2-烯基等;“(C2-C30)炔基”意指具有構成鏈的2到3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炔基,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2到20,更優選為2到10,并且包括乙炔基、1-丙炔基、2-丙炔基、1-丁炔基、2-丁炔基、3-丁炔基、1-甲基戊-2-炔基等;“(C1-C30)烷氧基”意指具有構成鏈的1到30個碳原子的直鏈或支鏈烷氧基,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1到20,更優選為1到10,并且包括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異丙氧基、1-乙基丙氧基等;“(C3-C30)環烷基”為具有3到30個環狀主鏈碳原子的單環或多環烴,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3到20,更優選為3到7,并且包括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等;“5到7元雜環烷基”是具有包括至少一個選自B、N、O、S、Si以及P,優選O、S以及N的雜原子的5到7個環主鏈原子的環烷基,并且包括吡咯烷、硫雜環戊烷、四氫吡喃等;“(C6-C30)(亞)芳基”為衍生自具有6到30個環狀主鏈碳原子的芳族烴的單環或稠環,其中碳原子數優選地為6到20,更優選為6到15,并且包括苯基、聯苯基、聯三苯基、萘基、茀基、菲基、蒽基、茚基、聯亞三苯基、芘基、并四苯基、苝基、屈基、稠四苯基、熒蒽基等;“3到30元(亞)雜芳基”為包括至少一個,優選1到4個選自由B、N、O、S、Si和P組成的群組的雜原子的具有3到30個環主鏈原子,優選地3到20個環主鏈原子并且更優選地3到15個環主鏈原子的芳基;為單環或與至少一個苯環稠合的稠環;可以部分飽和;可為通過經由(一個或多個)單鍵將至少一個雜芳基或芳基鍵聯到雜芳基形成的基團;并且包括單環型雜芳基,其包括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咪唑基、吡唑基、噻唑基、噻二唑基、異噻唑基、異噁唑基、噁唑基、噁二唑基、三嗪基、四嗪基、三唑基、四唑基、呋吖基、吡啶基、吡嗪基、嘧啶基、噠嗪基等,以及稠環型雜芳基,其包括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異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呋喃基、二苯并噻吩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噻唑基、苯并異噻唑基、苯并異噁唑基、苯并噁唑基、異吲哚基、吲哚基、吲唑基、苯并噻二唑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噌啉基、喹唑啉基、喹喔啉基、咔唑基、吩噁嗪基、菲啶基、苯并間二氧雜環戊烯基等。此外,“鹵素”包括F、Cl、Br以及I。在本文,表述“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中的“經取代的”意指在某一官能團中的氫原子被另一個原子或基團(即取代基)替換。在式中的經取代的烷基、經取代的烯基、經取代的炔基、經取代的烷氧基、經取代的環烷基、經取代的(亞)芳香基、經取代的雜芳基、經取代的單環或多環、脂環族或芳香族環的取代基各自獨立地為選自由以下各項組成的群組中的至少一個:氘、鹵素、氰基、羧基、硝基、羥基、(C1-C30)烷基、鹵代(C1-C30)烷基、(C2-C30)烯基、(C2-C30)炔基、(C1-C30)烷氧基、(C1-C30)烷基硫基、(C3-C30)環烷基、(C3-C30)環烯基、3到7元雜環烷基、(C6-C30)芳氧基、(C6-C30)芳基硫基、未經(C6-C30)芳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3到30元雜芳基、未經3到30元雜芳基、氰基或(C1-C30)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C6-C30)芳基、三(C1-C30)烷基硅烷基、三(C6-C30)芳基硅烷基、二(C1-C30)烷基(C6-C30)芳基硅烷基、(C1-C30)烷基二(C6-C30)芳基硅烷基、氨基、單或二-(C1-C30)烷氨基、單或二(C6-C30)芳氨基、(C1-C30)烷基(C6-C30)芳氨基、(C1-C30)烷基羰基、(C1-C30)烷氧羰基、(C6-C30)芳基羰基、二(C6-C30)芳基硼基、二(C1-C30)烷基硼基、(C1-C30)烷基(C6-C30)芳基硼基、(C6-C30)芳基(C1-C30)烷基和(C1-C30)烷基(C6-C30)芳基。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包括以下化合物,但不限于其: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可通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已知的方法制備,并且可例如根據以下反應流程1制備:反應流程1反應流程2反應流程3其中Ar1、L、R1和a如式1中所定義;并且Hal表示鹵素。本公開進一步提供包含式1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包含該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可以僅由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組成或可以進一步包含通常用于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的常規材料。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可包含第一電極、第二電極以及至少一個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有機層。有機層可包含至少一種式1的化合物。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中的一個可以是陽極,而另一個可以是陰極。有機層可包含發光層,并且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選自空穴注入層、空穴傳輸層、電子傳輸層、電子注入層、夾層、空穴阻擋層、電子緩沖層以及電子阻擋層的層。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可被包含在發光層中。當用于發光層中時,可以包含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作為主體材料。包含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可進一步包含除式1化合物外的一種或多種化合物,并且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摻雜劑。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被包含作為發光層中的主體材料(第一主體材料)時,另一種化合物可以進一步被包含作為第二主體材料,其中第一主體材料與第二主體材料的重量比可以在的1:99到99:1范圍內。第二主體材料可以是任何已知的磷光主體,并且優選地鑒于發光效率選自由下式2的化合物組成的群組。其中Ma表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5元到11元含氮雜芳基;La表示單鍵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亞芳基;Xa到Xh各自獨立地表示氫、氘、鹵素、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30)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2-C30)烯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2-C30)炔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3-C30)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60)芳香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3到30元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三(C1-C30)烷基硅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三(C6-C30)芳基硅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二(C1-C30)烷基(C6-C30)芳基硅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單或二(C6-C30)芳氨基;或彼此鍵聯以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單環或多環、(C3-C30)脂環族環或芳香族環,其(一個或多個)碳原子可以用至少一個選自氮、氧和硫的雜原子替換;并且雜芳基含有至少一個選自B、N、O、S、Si和P的雜原子。具體地說,第二主體材料優選地包括以下各者:摻雜劑優選地為至少一種磷光摻雜劑。應用到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摻雜劑材料不受限制,但可以優選地選自銥(Ir)、鋨(Os)、銅(Cu)以及鉑(Pt)的金屬化絡合化合物,更優選地選自銥(Ir)、鋨(Os)、銅(Cu)以及鉑(Pt)的鄰位金屬化絡合化合物,并且甚至更優選地鄰位金屬化的銥絡合化合物。磷光摻雜劑優選地選自由下式101到式103表示的化合物。其中Lb選自以下結構:R100表示氫、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30)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3-C30)環烷基;R101到R109和R111到R123各自獨立地表示氫、氘、鹵素、未經一個或多個鹵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C1-C30)烷基、氰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3-C30)環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芳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30)環烷基;R106到R109的相鄰取代基可以彼此鍵聯以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稠環,例如,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芴,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噻吩或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呋喃;并且R120到R123的相鄰取代基可以彼此鍵聯以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稠環,例如,未經烷基或芳香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喹啉;R124到R127各自獨立地表示氫、氘、鹵素、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1-C30)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芳基;并且R124到R127的相鄰取代基可以彼此鍵聯以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稠環,例如,未經烷基經取代或經其取代的芴、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噻吩或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呋喃;R201到R211各自獨立地表示氫、氘、鹵素、未經(一個或多個)鹵素取代或經其取代的(C1-C30)烷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3-C30)環烷基或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30)芳基,并且R208到R211的相鄰取代基可彼此鍵聯以形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稠環,例如,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芴、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噻吩或未經烷基取代或經其取代的二苯并呋喃;r和s各自獨立地表示1到的3整數;在r或s為2或更大的整數時,每個R100可相同或不同;并且e表示整數1到3。具體來說,磷光摻雜劑材料包括以下各項:根據本公開的另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用于制備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材料。所述材料包含本公開的化合物。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可包含第一電極、第二電極和設置在第一電極和第二電極之間的至少一個有機層,其中有機層包含發光層,并且其中發光層可包含用于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的材料。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除式1化合物外還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基于芳基胺的化合物和基于苯乙烯基芳基胺的化合物組成的群組的化合物。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有機層除式1化合物外還可進一步包含至少一種選自由以下組成的群組的金屬:周期表的第1族金屬、第2族金屬、第4周期過渡金屬、第5周期過渡金屬、鑭系元素以及d-過渡元素的有機金屬,或至少一種包含所述金屬的絡合化合物。有機層可進一步包含一個或多個額外的發光層和電荷產生層。另外,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可通過進一步包含至少一個發光層而發射白光,所述發光層除本公開化合物以外還包含本領域中已知的藍色電致發光化合物、紅色電致發光化合物或綠色電致發光化合物。必要時,其可以進一步包含發黃光層或發橙光層。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優選地,選自硫族化物層、金屬鹵化物層和金屬氧化物層的至少一個層(下文為、“表面層”)可以放置在一個或兩個電極的(一個或多個)內表面上。具體來說,硅或鋁的硫族化物(包括氧化物)層優選地放置于電致發光介質層的陽極表面上,并且金屬鹵化物層或金屬氧化物優選地放置于電致發光介質層的陰極表面上。此類表面層為有機電致發光裝置提供操作穩定性。優選地,硫族化物包括SiOX(1≤X≤2)、AlOX(1≤X≤1.5)、SiON、SiAlON等;金屬鹵化物包括LiF、MgF2、CaF2、稀土金屬氟化物等;并且金屬氧化物包括Cs2O、Li2O、MgO、SrO、BaO、CaO等。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裝置中,電子傳輸化合物和還原性摻雜劑的混合區或空穴傳輸化合物和氧化性摻雜劑的混合區可以放置在一對電極的至少一個表面上。在這種情況下,電子傳輸化合物被還原為陰離子,且因此變得更容易地將電子從混合區域注入并傳輸到電致發光介質。此外,空穴傳輸化合物被氧化為陽離子,并且因此變得更容易地將空穴從混合區域注入并傳輸到電致發光介質。優選地,氧化性摻雜劑包括各種路易斯酸(Lewisacid)和受體化合物;而還原性摻雜劑包括堿金屬、堿金屬化合物、堿土金屬、稀土金屬和其混合物。還原性摻雜劑層可以用作電荷產生層,用于制備具有兩個或更多個發光層并且發射白光的電致發光裝置。當使用濕式成膜方法時,薄膜可通過將形成每一層的材料溶解或擴散到任何適合的溶劑中來形成,所述溶劑如乙醇、氯仿、四氫呋喃、二噁烷等。溶劑可以是形成每一層的材料可溶解或擴散于其中并且不存在成膜能力問題的任何溶劑。在下文中,將參考以下實例詳細地解釋本公開的化合物、所述化合物的制備方法以及所述裝置的發光性質。實例1:制備化合物H-1制備化合物1-1在將30g(104.49mmol)(9-苯基-9H-咔唑-3-基)硼酸、30g(104.49mmol)1-溴-4-碘苯、3.6g(3.13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28g(261.23mmol)碳酸鈉、520ml甲苯和130ml醇引入到反應器中之后,向其添加130ml蒸餾水,并且隨后在120℃在回流下攪拌混合物4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混合物用蒸餾水洗滌,并且用乙酸乙酯(ethylacetate;EA)萃取。用硫酸鎂干燥所得有機層,使用旋轉蒸發器從其去除溶劑,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的產物,獲得27g化合物1-1(65%)。制備化合物1-2在將20g(120mmol)咔唑、30g(143mmol)2-溴萘、11.7g(59.81mmol)碘化銅(I)(CuI)、8ml(120mmol)乙二胺(EDA)、64g(299mmol)NaOt-Bu和600ml甲苯引入到反應器中之后,隨后在120℃下在回流下攪拌混合物8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混合物用蒸餾水洗滌,并且用乙酸乙酯萃取。用硫酸鎂干燥所得有機層,使用旋轉蒸發器從其去除溶劑,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的產物,獲得13g化合物1-2(37%)。制備化合物1-3在反應器中將13g(44mmol)化合物1-2溶解在二甲基甲酰胺(DMF)中之后,將N-溴代丁二酰胺(NBS)溶解于中二甲基甲酰胺并且引入到反應混合物中。在室溫下攪拌該混合物4小時之后,混合物用蒸餾水洗滌并且和用乙酸乙酯(EA)萃取。用硫酸鎂干燥所得有機層,使用旋轉蒸發器從其去除溶劑,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的產物,獲得14g化合物1-3(83%)。制備化合物1-4在將14g(36mmol)化合物1-3、11g(44mmol)雙(頻哪醇根基)二硼烷、1.3g(2mmol)雙(三苯膦)二氯化鈀(II)(PdCl2(PPh3)2)、9g(91mmol)醋酸鉀(KOAc)和180ml1,4-二噁烷引入到反應器中之后,隨后在140℃下在回流下攪拌混合物2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混合物用蒸餾水洗滌,并且用乙酸乙酯(EA)萃取。用硫酸鎂干燥所得有機層,使用旋轉蒸發器從其去除溶劑,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的產物,獲得8g化合物1-4(52%)。制備化合物H-1在將7g(17mmol)化合物1-1、8g(19mmol)化合物1-4、0.6g(0.5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4.5g(43mmol)碳酸鈉、100mL甲苯和25ml乙醇引入到反應器中之后,向其添加25ml蒸餾水,并且隨后在120℃下在回流下攪拌混合物4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混合物用蒸餾水洗滌,并且用乙酸乙酯(EA)萃取。用硫酸鎂干燥所得有機層,使用旋轉蒸發器從其去除溶劑,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的產物,獲得4g化合物H-1(37%)。MWUVPLM.P.610.74354nm397nm198℃實例2:制備化合物H-2制備化合物2-1在將30g(102.3mmol)3-(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環戊硼-2-基)-9H-咔唑、13.2g(46.5mmol)1-溴-4-碘苯、2.7g(2.3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32.1g(232mmol)K2CO3、300ml甲苯、100mLEtOH和100mLH2O引入到燒瓶中之后,隨后攪拌混合物。在回流下攪拌6小時之后,混合物冷卻到室溫并且用EA和蒸餾水萃取。在減壓下蒸餾所得有機層,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產物,以獲得18g化合物2-1(91%)。制備化合物H-2在將18g(44.1mmol)化合物2-1、27.4g(132.2mmol)2-溴萘、1.0g(4.4mmol)醋酸鈀(II)(Pd(OAc)2)、4.3ml(8.8mmol)50%三叔丁基膦(P(t-Bu)3)、21g(220.3mmol)NaOt-Bu和600ml甲苯引入到燒瓶中之后,隨后在回流下攪拌混合物3小時。將混合物冷卻到室溫,并且用EA和蒸餾水萃取。在減壓下蒸餾所得有機層,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產物,以獲得5.8g化合物H-2(20%)。MWUVPLM.P.660.8360nm397nm290.7℃實例3:制備化合物H-16制備化合物3-1在將13.5g(46.9mmol)(9-苯基-9H-咔唑-2-基)硼酸、26.5g(93.8mmol)1-溴-4-碘苯、2.7g(2.35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16.2g(117.3mmol)碳酸鉀(K2CO3)、180ml甲苯、30mlEtOH和60mlH2O溶解到燒瓶中之后,隨后混合物在120℃在回流下歷時5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將混合物于減壓下用二氯甲烷(MC)過濾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通過引入甲醇產生的固體于減壓下過濾以得到14.0g的化合物3-1(75%)。制備化合物3-2在將14.0g(35.2mmol)化合物3-1、9.4g(31.9mmol)3-(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環戊硼-2-基)-9H-咔唑、1.84g(1.6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11g(79.8mmol)碳酸鉀(K2CO3)、120ml甲苯、20mlEtOH和40mlH2O溶解到燒瓶中之后,隨后混合物在120℃下在回流下歷時4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將混合物于減壓下用二氯甲烷(MC)過濾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通過引入甲醇產生的固體于減壓下過濾以得到9.2g的化合物3-2(60%)。制備化合物H-16在將9.14g(18.9mmol)化合物3-2、5.9g(28.3mmol)2-碘萘、1.8g(9.43mmol)CuI、1.27ml(18.86mmol)乙二胺(EDA)、10.0g(47.2mmol)K3PO4和95ml鄰二甲苯溶解到燒瓶中之后,混合物隨后在150℃下在回流下歷時5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將混合物于減壓下用二氯甲烷(MC)過濾并且通過柱色譜純化。通過引入甲醇產生的固體于減壓下過濾以得到10.5g的化合物H-16(91%)。MWUVPLM.P.610.74368nm407nm212℃實例4:制備化合物H-61制備化合物4-1在將30g(102.30mmol)3-(4,4,5,5-四甲基-1,3,2-二氧雜環戊硼-2-基)-9H-咔唑、1,3-二溴苯6.4ml(51.20mmol)、7.10g(6.14mmol)四(三苯基膦)鈀(Pd(PPh3)4)、70.7g(511.50mmol)碳酸鉀(K2CO3)、512ml甲苯、128mlEtOH和128mlH2O溶解到燒瓶中之后,隨后混合物在120℃在回流下歷時2天。在完成反應之后,所得有機層用乙酸乙酯萃取和濃縮,并且剩余產物用MeOH洗滌以獲得15.2g的化合物4-1(73%)。制備化合物H-61在將21g(51.20mmol)化合物4-1、27g(127.9mmol)2-溴萘、2.4g(2.56mmol)三(二亞芐基丙酮)二鈀(Pd2(dba)3)、2.5ml(5.12mmol)P(t-Bu)3和15g(153.6mmol)NaOt-Bu溶解在256ml甲苯中之后,隨后混合物在回流下歷時5小時。在完成反應之后,通過柱色譜純化剩余產物,以獲得8.7g化合物H-61(26%)。MWUVPLM.P.660.80358nm383nm156.8℃裝置實例1:使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使用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依次用丙酮、乙醇和蒸餾水對在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裝置(Geomatec)的玻璃襯底上的透明電極氧化銦錫(ITO)薄膜(10Ω/sq)進行超聲波洗滌,且然后儲存于異丙醇中。隨后將ITO襯底安裝在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襯底固持器上。將化合物HI-1引入所述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單元中,并且隨后將所述設備的腔室中的壓力控制在10-6托。此后,向所述單元施加電流以蒸發上文所引入的材料,從而在ITO襯底上形成厚度為80nm的第一空穴注入層。接下來,將化合物HI-2引入到所述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另一單元中,并且通過向所述單元施加電流而蒸發,從而在第一空穴注入層上形成厚度為5nm的第二空穴注入層。隨后,將化合物HT-1引入到所述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另一單元中,并且通過向所述單元施加電流蒸發,從而在第二空穴注入層上形成厚度為10nm的第一空穴傳輸層。隨后,將化合物HT-3引入到所述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另一單元中,并且通過向所述單元施加電流而蒸發,從而在第一空穴傳輸層上形成厚度為60nm的第二空穴傳輸層。在形成空穴注入層和空穴傳輸層之后,在其上按以下形成發光層:將化合物H-1作為第一主體引入到所述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一個單元中,將化合物H2-41作為第二主體引入到另一個單元中,并且將化合物D96作為摻雜劑引入到另一個單元中。該兩個主體材料以相同速率分別蒸發50wt%的量,而摻雜劑在與主體材料不同的速率蒸發,使得摻雜劑以以主體和摻雜劑的總量計3wt%的摻雜量沉積,從而在第二空穴傳輸層上共蒸發并形成厚度為40nm的發光層。隨后將化合物ET-1和EI-1分別引入真空氣相沉積設備的兩個單元中,且以1:1比率蒸發,以在發光層上形成厚度為30nm的電子傳輸層。在將厚度為2nm的作為電子注入層的化合物EI-1沉積在電子傳輸層上之后,厚度為80nm的Al陰極通過另一真空氣相沉積設備沉積。由此,制造了OLED裝置。所制備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1V下27.2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98小時。裝置實例2:使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OLED裝置,不同之處在于,使用化合物HT-2而非化合物HT-3作為第二空穴傳輸層,并且通過在沉積之前于一個單元中混合化合物H-1和化合物H2-41來沉積它們,不通過引入它們到相應單元中共蒸發。所制造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4V下25.8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113小時。裝置實例3:使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備OLED裝置,不同之處在于,化合物H-2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一主體。所制備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0V下27.4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76小時。裝置實例4:使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備OLED裝置,不同之處在于,使用化合物H-61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一主體。所制備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0V下26.5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41小時。裝置實例5:使用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備OLED裝置,不同之處在于,化合物H-16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一主體。所制造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1V下24.7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101小時。比較例1:使用常規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備OLED裝置,不同之處在于,使用下文所示的化合物X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一主體。所制備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4V下26.8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10小時。比較例2:使用常規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制備OLED裝置以與裝置實例1中相同的方式制備OLED,不同之處在于,使用化合物HT-2而非化合物HT-3作為第二空穴傳輸層,使用下文所示的化合物Y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一主體,并且使用化合物H2-48而非化合物H2-41作為發光材料的第二主體。所制造的OLED裝置示出亮度為7,000cd/m2的紅光發射,和在5.4V下22.4cd/A的發光效率。在5,000尼特下亮度降低到97%的最小時間是33小時。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在與常規裝置相比顯示出改進的驅動壽命同時具有相等或更高效率的優點。尤其,根據本公開的有機電致發光化合物通過具有長使用壽命和保持高發光效率在需要超高分辨率(UHD)的當前趨勢下具有有利特性。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