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在所述絕熱棉正面設置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所述雙粘結劑分為第一、第二雙粘結劑,其中第一雙粘結劑位于孔洞底部,首先澆灌,第一雙粘結劑為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加水混合制備澆灌進孔洞,占孔洞體積的2/5~1/2;第二雙粘結劑為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加水混合制備,在澆灌的第一雙粘結劑烘干后澆灌進孔洞,占小孔體積的1/2~3/5;所述第一、第二雙粘結劑烘干后與絕熱棉的正面持平,且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分布,本實用新型同時兼顧可粘貼絕熱棉具有較高的粘結性和較高潤滑性的要求,既解決保溫模鍛時脫模難的工藝瓶頸,又可顯著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
【專利說明】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合金模鍛用保溫材料,具體是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其重點作為高溫合金模鍛用保溫材料,也可作為鈦合金及不銹鋼模鍛用的保溫材料。本實用新型還涉及上述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0002]高溫合金是現代高端動力裝置所必需的特種金屬材料,具有超合金化的特點,模鍛時熱加工溫度范圍狹窄,變形抗力大,模鍛時必須對模鍛坯(工件)采取充分有效的保溫措施。本實用新型人的另一實用新型專利,名稱為可粘貼絕熱棉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為ZL200510023801.0,該專利公開了一種可粘貼絕熱棉,該可粘貼絕熱棉中呈不連續分布的玻璃粉可迅速粘貼于850?1250°C高溫下的合金鋼坯表面進行自由鍛,對加熱的合金工件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有效突破了難變形高溫合金自由鍛的瓶頸,自由鍛操作合理時,鍛造過程中可粘貼絕熱棉不會脫落,可伴隨工件的變形而變形,適應于熱加工窗口 50°C的工件自由鍛,相對“硬包套”保溫自由鍛技術,具有成本較低、可操作性良好、推廣應用方便等特點,突破了難變形高溫合金自由鍛的瓶頸,實現了我國難變形高溫合金自由鍛的歷史性突破,但這種可粘貼絕熱棉不適用高溫合金的保溫模鍛,模鍛時高溫合金工件變形的阻力較大,脫模十分困難,成為高溫合金模鍛的工藝瓶頸。
[0003]歷史上,冶金工作者將玻璃粉作為高溫潤滑劑,在于應用玻璃粉在高溫下的良好潤滑功能,以降低合金工件模鍛或擠壓時的摩擦阻力,是合金模鍛或擠壓時的關鍵工藝要素之一。當要求玻璃粉作為合金模鍛或擠壓時的高溫潤滑劑時,玻璃粉應具有較低的軟化溫度,以滿足加熱工件變形時玻璃粉應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其次是應具有適度的粘結性,可粘附在模具內壁和加熱工件的表面。上述專利轉換一種思路,在于開發玻璃粉在高溫下的良好粘結功能,將玻璃粉作為高溫粘結劑,應用于高溫合金自由鍛,其采用的玻璃粉應具有較高的軟化溫度,從而在高溫下具有較低的潤滑性,否則自由鍛時,將導致工件與錘頭之間打滑,使自由鍛無法進行,上述專利公開的可粘貼絕熱棉,由于可粘貼絕熱棉中不連續分布的玻璃粉具有較低的潤滑性,不適宜應用于高溫合金進行保溫模鍛或保溫擠壓,需要另辟蹊徑,有效解決怎樣應用絕熱棉的優良保溫功能,實現高溫合金狹窄熱加工窗口的可控性,以進行高溫合金的保溫模鍛或保溫擠壓。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該絕熱棉中既含有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作為高溫粘結劑,對高溫下包覆在加熱工件表面上的絕熱棉具有良好的粘結性,確保絕熱棉不會從加熱工件的表面脫落;該絕熱棉中還含有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作為具有較高流行性的高溫潤滑劑,確保高溫下包覆在加熱工件表面上的絕熱棉與模具內壁表面之間具有良好的潤滑性,有效弱化加熱工件模壓變形時的摩擦阻力,實現了高溫合金模鍛時狹窄熱加工窗口的優化控制,提高了模鍛件的產品質量和模具的使用壽命,降低了模鍛件的制造成本。
[0005]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6]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所述絕熱棉可卷曲,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平面板,在所述絕熱棉長方形平面板的整個正面布滿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相鄰孔洞的間距為1=20~50mm,所述孔洞的直徑為6~10mm,所述孔洞的深度H2與所述絕熱棉的厚度Hl之間的關系為:H2= (0.6~0.8)H1,且Hl — H2≥2mm ;所述絕熱棉正面雙粘結劑的面積之和SI與絕熱棉正面總面積S2的比例關系是SI:S2=0.55~0.80,所述雙粘結劑分為第一雙粘結劑和第二雙粘結劑,其中所述第一雙粘結劑位于孔洞底部。
[0007]所述第一雙粘結劑為由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組成的混合物(加水攪拌后形成的均勻混合物),室溫粘結劑的作用在于將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粘附在絕熱棉中,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作為高溫潤滑劑,其作用在于弱化模鍛坯變形時與模具內壁的摩擦阻力;所述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的重量比為(40~20):(60~80),所述第一雙粘結劑占孔洞體積的2/5~1/2。
[0008]所述第二雙粘結劑為由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組成的混合物(加水攪拌后形成的均勻混合物),室溫粘結劑的作用在于將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粘附在絕熱棉中,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作為高溫粘結劑,其作用在于將絕熱棉粘附于經高溫加熱的模鍛坯表面;所述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的重量比為(40~20):(60~80),所述第二雙粘結劑占小孔體積的1/2~3/5 ;所述第一雙粘結劑、第二雙粘結劑烘干后與絕熱棉的正面持平,且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分布。
[0009]為了確保對合金模鍛保溫的均勻性,在整個絕熱棉的正面上將每個孔洞視為一個點,所述孔洞以正方形或面心正方形點陣結構形式呈周期性均勻分布,每個點陣均與絕熱棉的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
[0010]絕熱棉應選用優質的陶瓷耐火纖維材料,與一般絕熱棉相比,纖維應較長,較不易粉化,不得使用礦物性石棉原材料(簡稱石棉)制造的絕熱棉,而應采用品質良好的Al2O3和SiO2等原材料、經高溫熔煉后甩絲而成的優質絕熱棉,其質量要求是低導熱率、低熱容量,800~130(TC高溫下較不易粉化,仍保持較好彈性。
[0011]室溫粘結劑可以選用天然植物纖維素或化學纖維素,或為天然植物纖維素和化學纖維素,室溫下使用水溶劑加以溶解;天然植物纖維素可以是淀粉;化學纖維素可以是優質羧甲基纖維素。
[0012]選用軟化點溫度為550~650°C (若軟化點溫度偏高,則流動性偏小,粘度偏大,不宜作為高溫潤滑劑)的玻璃粉作為具有較高流動性的高溫潤滑劑,玻璃潤滑劑的基本成分是Si02、Na02、B203、Ca0,不應含有PbO成分。選用軟化點溫度為750~900°C (若軟化點溫度偏低,則粘度偏低,不宜作為高溫粘結劑)的玻璃粉作為高溫粘結劑,玻璃粘結劑的基本成分是Si02、B203、A1203、CaO0上述具有不同軟化點的玻璃粉均可從市場獲得供應。
[0013]上述本實用新型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的制造方法:
[0014](1)第一雙粘結劑的制備:將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按(40~20):(60~80)的重量比例均勻混合,加水充分攪拌成第一雙粘結劑,所述第一雙粘結劑呈粘稠狀,室溫下粘度30~100P (手感粘性良好,P是粘度單位)。
[0015]必要時,可對第一雙粘結劑適當加熱,使第一雙粘結劑在略高于室溫下具有適當的流動性與足夠的粘度,確保“雙粘結劑2”在室溫下粘合在絕熱棉上,經烘干后,仍可牢實地粘合在絕熱棉I上,且不會脫落。
[0016](2)第二雙粘結劑的制備:將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按(40~20):(60~80)的重量比例均勻混合,加水充分攪拌成第二雙粘結劑,所述第二雙粘結劑呈粘稠狀,室溫下粘度30~100P (手感粘性良好,P是粘度單位)。
[0017]必要時,可對第二雙粘結劑適當加熱,使第二雙粘結劑在略高于室溫下具有適當的流動性與足夠的粘度,確保第二雙粘結劑在室溫下粘合在絕熱棉孔洞中已烘干的第一雙粘結劑上面,經烘干后,仍可牢實地粘合在絕熱棉上,且不會脫落。 [0018](3)將卷曲的絕熱棉展開,在絕熱棉的整個正面用硬物開戳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在絕熱棉長方形平面板的整個正面布滿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徑為6~10_,孔洞的深度H2小于絕熱棉I的厚度Hl,H2= (0.6~0.8) Hl,Hl — H2≥2_ ;在整個絕熱棉的正面上將每個孔洞視為一個點,所述孔洞以正方形或面心正方形點陣結構形式呈周期性均勻分布,每個點陣均與絕熱棉的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與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的相鄰孔洞的鄰間距L=20~50mm ;
[0019](4)將加水混合均勻的第一雙粘結劑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內,然后予以烘干,烘干后第一雙粘結劑占孔洞體積的2/5~1/2 ;第一雙粘結劑經烘干后再將均勻混合的第二雙粘結劑澆灌在絕熱棉正面的孔洞內,烘干后的第二雙粘結劑約占孔洞體積的1/2~3/5 ;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內的第二雙粘結劑的表面應與絕熱棉的正面持平,絕熱棉正面第二雙粘結劑的面積之和SI與絕熱棉正面總面積S2的比例關系是SI:S2=0.55~0.80,且第二雙粘結劑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的點狀分布,絕熱棉正面的第二雙粘結劑的形狀不應出現薄膜狀、平片狀或長條狀,否則,粘合在絕熱棉正面的第二雙粘結劑經烘干后會出現顯著的或嚴重的裂紋,不利成捆包扎及保溫模鍛時使用。
[0020](5)澆灌的第二雙粘結劑的絕熱棉在烘烤機上烘干后,卷成一捆(每捆長度一般約為7米至14米)裝入塑料袋,以便于運輸(遠距離輸送還應裝箱),可作為850~1250°C溫度加熱的合金坯工件模鍛時具有較好潤滑性兼較好粘結性的保溫隔熱材料。
[0021]本實用新型合理解決了對可粘貼絕熱棉同時兼顧具有較高的粘結性和較高潤滑性的設計要求,實現了應用一種特殊的可粘貼絕熱棉,顯著優化高溫合金保溫模鍛技術,既解決原可粘貼絕熱棉保溫模鍛時脫模難的工藝瓶頸,又可顯著提高模具的使用壽命,有效地滿足了用戶和市場的特殊需求。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
[0022]1、第二雙粘結劑中的玻璃粉具有較高的軟化點,高溫下粘度高,與模鍛坯的粘合牢實,可直接粘貼在加熱模鍛坯的表面,用于模鍛坯的保溫包覆,從而可進行保溫模鍛;
[0023]第一雙粘結劑中的玻璃粉具有較低的軟化點,高溫下潤滑性能優異,這種可粘貼絕熱棉包復在加熱工件的表面后,模鍛時,第一雙粘結劑靠近絕熱棉背面,絕熱棉背面則與模具的內壁相接觸,一般模具的予熱溫度顯著低于工件的加熱溫度,模鍛時,會使第一雙粘結劑中的玻璃粉溫度有所降低,伴隨使第一雙粘結劑中的玻璃粉粘性上升,潤滑性(及流動性)下降,但由于第一雙粘結劑含有較低的軟化點的玻璃粉潤滑性較高,仍可保證絕熱棉中熔融的玻璃潤滑劑顯著弱化模鍛坯變形時與模具內壁的摩擦阻力,相對ZL200510023801.0專利采用可粘貼絕熱棉進行保溫模鍛,有效平衡了保溫模鍛時絕熱棉中玻璃粘結劑的粘性與潤滑性的矛盾,突破了高溫合金應用可粘貼絕熱棉進行保溫模鍛的脫模瓶頸。[0024]2、在高溫合金的模鍛生產中,模具的成本是生產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第一雙粘結劑可顯著弱化模鍛坯變形時與模具內壁的摩擦阻力,從而可顯著弱化模鍛坯變形時對模具內壁的損傷,模具壽命可成倍地上升,既提高了生產效率,又可降低生產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26]圖1為本實用新型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0027]圖2為圖1中A— A向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0028]本實用新型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如圖1、2所示,其基材絕熱棉選用市場可供應優質陶瓷耐火纖維材料,與一般絕熱棉相比,纖維應較長,較不易粉化,不得使用礦物性石棉原材料(簡稱石棉)制造的絕熱棉,而應采用品質良好的Al2O3和SiO2等原材料、經高溫熔煉后甩絲而成的優質絕熱棉,其質量要求是低導熱率、低熱容量,800~1300°C高溫下不易粉化,仍保持較好彈性。
[0029]可以卷曲的絕熱棉,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的平面板,其長度可為寬度的10倍以上,例如,寬度為600mm時,長度則可超過6000mm,厚度Hl —般為12mm至15mm,在絕熱棉長方形平面板的整個正面(與背面相對應)布滿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1,直徑為6~10mm,深度H2小于絕熱棉的厚度Hl,H2= (0.6~0.8) Hl,Hl — H2≥2_ ;每個孔洞I以正方形(或面心正方形)點陣結構形式呈周期性均勻分布,每個點陣均與絕熱棉的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與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的相鄰孔洞I的鄰間距L=20~50mm。
[0030]第一雙粘結劑2由室溫粘結劑(室溫粘結劑的作用在于將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粘附在絕熱棉中)和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作為高溫潤滑劑,其作用在于弱化模鍛坯變形時與模具內壁的摩擦阻力)組成,加水混合均勻后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內,然后予以烘干,烘干后第一雙粘結劑2約占孔洞I體積的1/2 (可在2/5~1/2范圍內調整)。第二雙粘結劑3由室溫粘結劑(室溫粘結劑的作用在于將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粘附在絕熱棉中)和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作為高溫粘結劑,其作用在于將絕熱棉粘附于經高溫加熱的模鍛坯表面)組成,加水混合均勻后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內烘干了的第一雙粘結劑的上面,然后予以烘干,烘干后第二雙粘結劑3約占孔洞I體積的1/2(可在1/2~3/5范圍內調整)。第一雙粘結劑2和第二雙粘結劑3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I內,烘干后應與絕熱棉的正面基本持平,且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分布,絕熱棉正面第二雙粘結劑3的面積之和SI與絕熱棉正面總面積S2的比例關系是SI:S2=0.50~0.80。
[0031]上述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制造方法如下:
[0032](I)第一雙粘結劑2的制備:將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按(40~20):(60~80)的重量比例均勻混合,加水充分攪拌成第一雙粘結劑2,所述第一雙粘結劑2呈粘稠狀,室溫下粘度30~100P (手感粘性良好,P是粘度單位)。
[0033]必要時,可對第一雙粘結劑2適當加熱,使第一雙粘結劑2在略高于室溫下具有適當的流動性與足夠的粘度,確保第一雙粘結劑2在室溫下粘合在絕熱棉上,經烘干后,仍可牢實地粘合在絕熱棉上,且不會脫落。[0034](2)第二雙粘結劑3的制備:將室溫粘結劑、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按(40~20):(60~80)的重量比例均勻混合,加水充分攪拌成第二雙粘結劑3,所述第二雙粘結劑3呈粘稠狀,室溫下粘度30~100P (手感粘性良好,P是粘度單位)。
[0035]必要時,可對第二雙粘結劑3適當加熱,使第二雙粘結劑3在略高于室溫下具有適當的流動性與足夠的粘度,確保第二雙粘結劑3在室溫下粘合在絕熱棉孔洞中已烘干的第一雙粘結劑2上面,經烘干后,仍可牢實地粘合在絕熱棉上,且不會脫落。
[0036](3)將卷曲的絕熱棉展開,在絕熱棉的整個正面用硬物開戳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I,在絕熱棉長方形平面板的整個正面布滿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I,所述孔洞I的直徑為6~10mm,孔洞I的深度H2小于絕熱棉的厚度Hl,H2= (0.6~0.8) Hl,Hl — H2≥2_ ;在整個絕熱棉的正面上將每個孔洞I視為一個點,所述孔洞I以正方形或面心正方形點陣結構形式呈周期性均勻分布,每個點陣均與絕熱棉的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與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的相鄰孔洞I的鄰間距L=20~50mm ;
[0037](4)將加水混合均勻的第一雙粘結劑2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內,然后予以烘干,烘干后第一雙粘結劑2占孔洞I體積的1/2 ;第一雙粘結劑2經烘干后再將均勻混合的第二雙粘結劑3澆灌在絕熱棉正面的孔洞I內,烘干后的第二雙粘結劑3約占孔洞I體積的1/2 ;灌入絕熱棉正面孔洞I內的第二雙粘結劑3的表面應與絕熱棉的正面持平,絕熱棉正面第二雙粘結劑3的面積之和SI與絕熱棉正面總面積S2的比例關系是SI:S2=0.55~0.80,且第二雙粘結劑3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的點狀分布,絕熱棉正面的第二雙粘結劑3的形狀不應出現薄膜狀、平片狀或長條狀,否則,粘合在絕熱棉正面的第二雙粘結劑3經烘干后會出現顯著的或嚴重的裂紋,不利成捆包扎及保溫模鍛時使用。
[0038](5)澆灌的第二雙粘結劑3的絕熱棉在烘烤機上烘干后,卷成一捆(每捆長度一般約為7米至14米)裝入塑料袋,以便于運輸(遠距離輸送還應裝箱),可作為850~1250°C溫度加熱的合金坯工件模鍛時具有較好潤滑性兼較好粘結性的保溫隔熱材料。
[0039]上述方法制造的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在2500噸快鍛機上,應用變截面圓棒模鍛坯分別保溫胎模鍛NimonicSOA高溫合金長達2米排氣閥閥桿的閥盤,模鍛坯的加熱溫度為1020°C,應用結果表明:
[0040]模鍛坯的變形速度較快,終鍛溫度較高,模鍛后采用千斤頂脫模順利,解剖分析表明,閥盤的邊緣無冷模組織,顯示出采用《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進行高溫合金保溫模鍛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實用新型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的設計同時重點關注玻璃粉在高溫下的粘結性能和潤滑性能,從而實現了制作一種特殊的可粘貼絕熱棉,可有效地進行高溫合金保溫模鍛。實際上,作為具有陶瓷材料特征的玻璃粉,高溫下同時兼顧粘結性和潤滑性兩種性能,高溫下的玻璃粉是粘結性和潤滑性這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只是由于其組成成分的不同,有的玻璃粉具有較高的粘結性,但只具有較低潤滑性;而有的玻璃粉具有較低的粘結性,但只具有較高潤滑性。
[0041]而當采用ZL200510023801.0公開的一種可粘貼絕熱棉保溫胎模鍛排氣閥閥桿的閥盤時,在相同的模鍛壓力下,模鍛坯的變形速較慢,終鍛溫度較低,模鍛后無法采用千斤頂脫模,解剖分析表明,閥盤的邊緣存在冷模組織。應用玻璃粉在高溫下的粘結性能制作可粘貼絕熱棉進行高溫合金保溫鍛造,具有工藝簡化、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但設計僅重點關注了玻璃粉在高溫下的粘結性能,勿略了高溫合金保溫模鍛時,必須同時重點關注玻璃粉在高溫下的潤滑性和流動性。
[0042]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是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所述絕熱棉可卷曲,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平面板,在所述絕熱棉長方形平面板的整個正面布滿澆灌雙粘結劑的孔洞,相鄰孔洞的間距為1=20~50mm,所述孔洞的直徑為6~10mm,所述孔洞的深度H2與所述絕熱棉的厚度Hl之間的關系為:H2= (0.6~0.8)H1,且Hl — H2≥2mm ;所述絕熱棉正面雙粘結劑的面積之和SI與絕熱棉正面總面積S2的比例關系是SI:S2=0.55~0.80,其特征在于:所述雙粘結劑分為第一雙粘結劑和第二雙粘結劑,其中所述第一雙粘結劑位于孔洞底部,所述第一雙粘結劑為由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低的玻璃粉組成的混合物,所述第一雙粘結劑占孔洞體積的2/5~1/2 ;所述第二雙粘結劑為由室溫粘結劑和軟化點較高的玻璃粉組成的混合物,所述第二雙粘結劑占小孔體積的1/2~3/5 ;所述第一雙粘結劑、第二雙粘結劑與絕熱棉的正面持平,且在絕熱棉的正面呈不連續分布。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其特征在于:在整個絕熱棉的正面上將每個孔洞視為一個點,所述孔洞以正方形或面心正方形點陣結構形式呈周期性均勻分布,每個點陣均與絕熱棉的長度矢向或寬度矢向相平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熱棉為纖維較長、800~1300°C高溫下不易粉化的陶瓷耐火纖維材料,其主要成分為Al2O3和Si02。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合金模鍛用可粘貼絕熱棉,其特征在于:所述室溫粘結劑為天然植物纖維素或化學纖維素,或為天然植物纖維素和化學纖維素,所述天然植物纖維素為淀粉;化學纖 維素為羧甲基纖維素。
【文檔編號】C09J1/00GK203517184SQ201320261229
【公開日】2014年4月2日 申請日期:2013年5月14日 優先權日:2013年5月14日
【發明者】周奠華, 馬建興 申請人:江蘇蘇南重工機械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