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靠墊,尤其是與一種可調節空氣量的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有關。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出售多種靠墊,其大多是一次成型的空氣氣囊外包覆一墊套,該靠墊可墊于頭部、肩部及其它部位以增加使用者的舒適感,上述靠墊的缺點在于1、靠墊的氣囊內的氣體量不可調節,無法滿足增加或減少氣體量的不同需求。
2、該靠墊無法安裝在固定的位置上。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新穎、安裝方便且可調節空氣量多少的用于汽車座椅的空氣靠墊。
為實現該目的,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包括墊體及氣囊,所述的氣囊設置在座椅上與人體腰部配合的位置上,所述的氣囊另連接一手壓式充氣棒,該充氣棒伸出墊體外。
所述的氣囊由一卡槽卡設在墊體與腰部配合的位置上。
所述的氣囊由尼龍搭扣粘在墊體與腰部配合的位置上。
所述的靠墊設置在汽車座椅內。
所述的靠墊借一支撐架掛設或卡設在汽車座椅外部,且該支撐架另設有高度調節裝置。
所述的靠墊外包覆一墊套。
所述的氣囊為腰形。
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述的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由于另設一調節空氣氣體量的充氣棒,其氣體量可根據不同需求而調節,通過調節氣體量,可調整汽車座椅墊厚度的不同,且該靠墊可直接設置在汽車座椅內成為汽車座椅的一部份,也可借一支架掛設或卡設在座椅外部,操作及使用均非常方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組合狀態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狀態一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狀態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圖1-4所示,其結構為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包括墊體1及氣囊2,所述的氣囊2設置在座椅上與人體腰部配合的位置上,所述的氣囊2可由一卡槽21卡設在墊體1與腰部配合的位置11上,也可由尼龍搭扣粘在墊體1上,所述的氣囊2另連接一手壓式充氣棒3,該充氣棒3伸出墊體1外;所述的靠墊1在實施例一中可設置在汽車座椅內,其連接的充氣棒3同時伸出座椅外;在實施例二中所述的靠墊1借一支撐架4掛設或卡設在汽車座椅外部,且該支撐架4另設有高度調節裝置41,實施例中的高度調節裝置為靠墊1與支撐架4相互粘合的具有一定長度的粘合膠12、41,在使用中還可采用其它的高度調節裝置,該高度調節裝置可調節靠墊的高度使氣囊部位恰與使用者的腰部相適應。另外,當靠墊設于座體外時,為了便于拆卸及清洗,所述的靠墊外可包覆一墊套5。再有,根據人體工程學原理,所述的氣囊的形狀可做成腰形,使其充分與人體腰部接觸,且其所設置的位置恰好與人體腰部相適應,可以使使用者感到更加的舒適。
由于采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述的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由于另設一調節氣體量的充氣棒,其氣囊內的氣體量可根據不同需求而調節,且該靠墊可直接設置在汽車座椅內成為汽車座椅的一部份,也可借一支架掛設或卡設在座椅外部,操作及使用均非常方便。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包括墊體及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設置在座椅上與人體腰部配合的位置上,所述的氣囊另連接一手壓式充氣棒,該充氣棒伸出墊體外。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由一卡槽卡設在墊體與腰部配合的位置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由尼龍搭扣粘在墊體與腰部配合的位置上。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墊設置在汽車座椅內。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墊借一支撐架掛設或卡設在汽車座椅外部,且該支撐架另設有高度調節裝置。
6.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墊外包覆一墊套。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靠墊外包覆一墊套。
8.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為腰形。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為腰形。
10.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氣囊為腰形。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用座椅空氣靠墊,包括墊體及氣囊,所述的氣囊設置在座椅上與人體腰部配合的位置上,由一卡槽卡設在墊體上,所述的氣囊另連接一手壓式充氣棒,該充氣棒伸出墊體外;所述的靠墊設置在汽車座椅內,也可借一支撐架掛設或卡設在汽車座椅外部,且該支撐架另設有高度調節裝置,所述的氣囊的形狀可做成腰形,并可在外部包覆一墊套;所述的汽車用座椅靠墊由于另設一調節氣體量的充氣棒,其氣體量可根據不同需求而調節,通過調節氣體量,可調整汽車座椅墊厚度的不同,且該靠墊可直接設置在汽車座椅內成為汽車座椅的一部分,也可借一支架掛設或卡設在座椅外部,操作及使用均非常方便。
文檔編號B60N2/56GK2623509SQ03251139
公開日2004年7月7日 申請日期2003年4月30日 優先權日2003年4月30日
發明者陳志彤 申請人:廈門天億汽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