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動力輸出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旋轉驅動力輸出到驅動軸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本發明涉及一種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轉化為電能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
背景技術:
已知混合動力車輛包括具有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動力輸出設備。已經提出一種用于這種類型的動力輸出設備的技術思想,其中布置在連接了第一旋轉電機的第一轉子軸和第二旋轉電機的第二轉子軸的行星齒輪機構與連接了驅動軸的傳動機構之間的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得以控制,從而經由傳動機構將第一轉子軸的選定旋轉驅動力和第二轉子軸的選定旋轉驅動力的合力傳給驅動軸。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第4229156 號。根據上述常規技術,可以將第一轉子軸的選定旋轉驅動力和第二轉子軸的選定旋轉驅動力的合力傳給驅動軸,從而可以根據驅動狀態切換驅動模式。也就是,在車輛的寬的驅動區域中,可以在有效的范圍中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在切換驅動模式時,需要對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加以控制,并且因此有這此類機構和控制復雜的問題。被利用來進行車輛減速(再生制動)的傳統能量再生設備通過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傳遞給發電機的轉子來在車輛操作期間產生電力。對于包括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混合車輛的動力輸出設備,已經提出一種技術思想,其中設置在連接了第一旋轉電機的第一轉子和第二旋轉電機的第二轉子的行星齒輪機構與連接了驅動軸的傳動機構之間的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得以控制,從而經由傳動機構將第一轉子的選定旋轉驅動力和第二轉子的選定旋轉驅動力的合力輸出到驅動軸。例如參見日本專利第4229156號。上述日本專利第4229156號中描述的動力輸出設備可以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轉子并例如將第一旋轉電機作為發電機,從而用作能量再生設備。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到電能的轉化效率,優選的是,例如應該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僅傳給第一轉子,而不傳給第二轉子。然而,如果將如上描述的動力輸出設備的構造如此用作能量再生設備,那么需要對多個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加以控制,并且因此存在這類機構和控制復雜的問題
發明內容
鑒于此問題設計開發出本發明,并且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動力輸出設備,該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可以在寬的驅動區域中在有效的范圍內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并能夠消除對復雜機構和控制的需要。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設置了用于將旋轉驅動力輸出給驅動軸(32)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21)。該車輛動力輸出設備(21)包括能夠使第一軸(26)旋轉的第一旋轉電機
(24);能夠使第二軸(66)沿著向前方向和相反方向兩個方向旋轉的第二旋轉電機(64);以及行星齒輪機構(30),第一軸(26)和驅動軸(32)與該行星齒輪機構連接。車輛動力輸出設備(21)還包括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該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以及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該第二動力傳輸機構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驅動軸(32)。車輛動力輸出設備(21)還包括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該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僅當第二軸(66)沿向前方向旋轉時才允許將來自第二軸
(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以及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該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僅當第二軸(66)沿相反方向旋轉時才允許將來自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行星齒輪機構(30)將從第一軸(26)傳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傳輸的旋轉驅動力結合起來,并將結合的旋轉驅動力傳給驅動軸
(32)使旋轉速度增加。根據附圖中的附圖標記給出括號中的附圖標記,以便方便對本發明的理解,并且本發明不應當被解釋為受到被給予這些附圖標記的元件的限制。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與行星齒輪機構(30)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設有離合器裝置(58)。離合器裝置(58)允許將來自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而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
(66)ο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行星齒輪機構(30)具有與第一軸(26)連接的太陽齒輪(46);環齒輪(50),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被傳給所述環齒輪;行星齒輪(48),所述行星齒輪與太陽齒輪(46)和環齒輪(50)中的每一個齒輪嚙合;以及承載架
(52),該承載架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48)以便與驅動軸(32)聯接。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由繞著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和承載架(52)纏繞的鏈或帶構造,或者由齒輪構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例如當驅動第一旋轉電機而停止第二旋轉電機時,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行星齒輪機構傳給驅動軸。因此,僅僅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能夠被輸出給驅動軸(第一驅動模式=ECO (環境連通)驅動模式)。此外,例如當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二者并且使第二軸沿向前方向旋轉時,將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并且經由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和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將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這時,由于設置了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在行星齒輪機構中,從第一軸傳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傳輸的旋轉驅動力被組合起來,以便傳給驅動軸使旋轉速度增加。這可以使得驅動軸的旋轉速度高于第一驅動模式中的旋轉速度(第二驅動模式SPEED驅動模式)。此外,例如當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二者并且使第二軸沿相反方向旋轉時,將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行星齒輪機構傳給驅動軸,并且將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和第二動力傳輸機構傳給驅動軸。這時,由于設置了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在驅動軸中,從行星齒輪機構傳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第二動力傳輸機構傳輸的旋轉驅動力被組合起來,并且轉矩增加。這可以使得驅動軸的轉矩高于第一驅動模式中的轉矩(第三驅動模式=POWER驅動模式)。以這種方式,可以通過簡單的構造容易地切換多個驅動模式。因此,在寬的驅動區域中,可以在有效范圍中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此外,無需在切換驅動模式時控制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這可以消除對復雜機構和控制的需要。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允許將來自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并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的離合器裝置設置在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和行星齒輪機構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由于這個特征,例如在第一驅動模式中,可以阻止將從第一軸傳給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因此,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可以被有效地傳給驅動軸。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行星齒輪機構中,太陽齒輪與第一軸連接,并且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的承載架與驅動軸連接。此外,第一動力傳輸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被傳給環齒輪。由于這個特征,從第一軸傳給太陽齒輪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傳給環齒輪的旋轉驅動力可以被行星齒輪組合起來,并被傳給承載架使旋轉速度增加。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第二動力傳輸機構由繞著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和承載架纏繞的鏈或帶構造,或由齒輪構造。因此,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可以被有效地傳給承載架。根據下文給出的詳細描述,本發明的進一步應用范圍將變得顯然。然而,應當理解,由于根據這個詳細描述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的各種變化和變型將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指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和具體示例僅通過例示的方式
全A屮
口 ED ο鑒于此問題設計開發出本發明。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目的在于,消除在具有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中對復雜機構和控制的需要,并提供一種車輛能量再生設備,該車輛能量再生設備能夠使得僅第一旋轉電機以簡單的構造用作發電機。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車輛能量再生設備(21)將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轉化為電能。車輛能量再生設備(21)包括具有第一轉子(38)的第一旋轉電機(24);具有第二轉子(78 )的第二旋轉電機(64);與第一轉子(38 )協同旋轉的第一軸(26 );與第二轉子(78 )協同旋轉的第二軸(66);行星齒輪機構(30),該行星齒輪機構能夠在驅動軸(32)和第一軸(26)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動力傳輸機構(68),該動力傳輸機構能夠在第二軸(66)和行星齒輪機構(30)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離合器裝置(58),該離合器裝置用來允許將來自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并且用來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 );以及單向離合器單元(72 ),該單向離合器單元用來將第二軸
(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并且在離合器裝置(58)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的同時鎖定動力傳輸機構(68)的運動。如果僅僅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那么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軸(26)和行星齒輪機構(30 )傳給驅動軸(32 )。如果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 二者,那么從第一轉子(38)傳給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和經由第二軸(66)和單向離合器單元(72)從第二轉子(78)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的旋轉驅動力被行星齒輪機構(30)組合起來,以便傳給驅動軸(32)使旋轉速度增加。如果使驅動軸(32)旋轉,那么從驅動軸(32)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 )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軸(26 )傳給第一轉子(38 ),并且在單向離合器單元(72)和離合器裝置(58)的作用下不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從而進行再生。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行星齒輪機構(30)具有與第一軸(26)連接的太陽齒輪
(46);環齒輪(50),旋轉驅動力從動力傳輸機構(68)傳給該環齒輪和從該環齒輪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行星齒輪(48),該行星齒輪與太陽齒輪(46)和環齒輪(50)中的每一個齒輪嚙合;以及承載架(52),該承載架可旋轉地支撐行星齒輪(48),從而與驅動軸(32)聯接。離合器裝置(58 )被設置用于環齒輪(50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環齒輪(50)具有與動力傳輸機構(68)接合的第一環齒輪
(54)和與行星齒輪(48)哨合的第二環齒輪(56)。離合器裝置(58)具有與第一環齒輪(54)聯接的第一連接軸(102),以及與第一連接軸(102)同軸設置并且與第二環齒輪(56)聯接的第二連接軸(104)。外部環構件(106)包繞第二連接軸(104)的一個端部分,并且多個第一接合構件(110)與第一連接軸(102)連接并沿著第二連接軸(104)的圓周方向以預定間隔布置在第二連接軸(104)和外部環構件(106)之間。一對滾子(122)布置在彼此相鄰的第一接合構件(110)之間。凸輪表面(114b)形成在第二連接軸(104)的一個端部分的外圓周表面中,并與該對滾子(122)接觸以將該對滾子(122)壓靠在外部環構件(106)的內圓周表面上,且在楔緊作用下將該對滾子(122)固定。彈性構件(124)布置在該對滾子(122)之間,朝著凸輪表面(114b)偏壓滾子(122)。凹槽(120)形成在第二連接軸(104)的一個端表面中,并且多個第二接合構件(112)插入凹槽(120)中以被固定至第一連接軸(102)的另一端表面。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動力傳輸機構(68)具有環形齒輪(82),該環形齒輪與單向離合器單元(72)的外圓周表面聯結;第一惰齒輪(84),該第一惰齒輪與環形齒輪(82)嚙合;和第二惰齒輪(86),該第二惰齒輪與第一惰齒輪(84)和環齒輪(50)嚙合。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車輛能量再生設備(21)將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轉化為電能。車輛能量再生設備(21)包括具有第一轉子(38)的第一旋轉電機(24);具有第二轉子(78 )的第二旋轉電機(64);與第一轉子(38 )協同旋轉的第一軸(26 );與第二轉子(78 )協同旋轉的第二軸(66);行星齒輪機構(30),該行星齒輪機構能夠在驅動軸(32)和第一軸(26)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動力傳輸機構(68),該動力傳輸機構能夠在第二軸(66)和行星齒輪機構(30)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以及離合器裝置(58),該離合器裝置允許將來自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并且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如果僅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那么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軸(26 )和行星齒輪機構(30 )傳給驅動軸(32 )。如果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 )和第二旋轉電機(64) 二者,那么從第一轉子(38)傳給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以及從第二轉子(78 )經由第二軸(66 )和單向離合器單元(72 )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 )的旋轉驅動力被行星齒輪機構(30)組合起來,以便傳給驅動軸(32)使旋轉速度增加。如果使驅動軸(32)旋轉,那么從驅動軸(32)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軸(26)傳給第一轉子(38),并且在離合器裝置(58)的作用下不傳給動力傳輸機構(68),從而進行再生。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設置了單向離合器單元,該單向離合器單元在離合器裝置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的同時鎖定動力傳輸機構的運動。因此,可以僅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軸而不傳給第二軸,并且可以僅通過第一旋轉電機進行再生(再生模式)。此外,例如當僅驅動第一旋轉電機時,可以僅將第一轉子的旋轉驅動力輸出給驅動軸(第一驅動模式ECO (環境連通)驅動模式)。此外,例如當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二者并且使第二轉子旋轉時,可以使驅動軸的旋轉速度高于第一驅動模式中的旋轉速度(第二驅動模式=SPEED驅動模式)。以這種方式,即使在被構造成使得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都可以作為馬達被驅動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中,可以僅將第一旋轉電機以簡單的構造用作發電機。此外,也無需在能量再生過程中控制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由此可以消除對復雜構造和控制的需要。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離合器裝置被設置用于構造出行星齒輪機構的環齒輪,并且因此可以阻止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動力傳輸機構。這可以提高第一旋轉電機的發電效率。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滾子對由彈性構件朝著凸輪表面偏壓,并且因此可以在第一環齒輪和第二環齒輪靜止不動的狀態中使滾子對與凸輪表面接觸。由于這個特征,滾子對在與第二環齒輪連接的第二連接軸的凸輪表面以及外部環構件的內圓周表面的楔緊作用下被固定。因此,可以阻止第二環齒輪的旋轉,并且第一環齒輪停止旋轉。在另一方面,當第一環齒輪旋轉時,與第一環齒輪連接的第一連接軸、第一接合構件以及第二接合構件一體地旋轉。由此,由第一接合構件沿第二連接軸的圓周方向擠壓的滾子對以及由第二接合構件沿圓周方向擠壓的第二連接軸一體地旋轉。因此,可以使與第二連接軸連接的第二環齒輪旋轉。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將環形齒輪與單向離合器單元的外圓周表面聯結,并且設置了第一惰齒輪和第二惰齒輪。這可以使得單向離合器單元和環齒輪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由于這個特征,可以在再生模式中通過簡單的構造鎖定環形齒輪、第一惰齒輪、第二惰齒輪以及環齒輪的運動。此外,在第二驅動模式中,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可以經由單向離合器單元、環形齒輪、第一惰齒輪以及第二惰齒輪傳給環齒輪。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設置了離合器裝置,該離合器裝置允許將來自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并且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由于這個特征,可以僅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軸而不傳給第二軸,并且可以僅通過第一旋轉電機進行再生。
根據下文給出的詳細描述和附圖,本發明將變得被更充分地理解,附圖僅以示意的方式給出,并因此不限制本發明,并且其中圖1是包括根據本發明的動力輸出設備的兩輪電動車輛的示意性構造圖;圖2是圖1所示擺動單元的縱向剖視圖;圖3是用于解釋圖2所示的行星齒輪機構、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和第二動力傳輸機構的構造的部分剖視側視圖4是沿圖2中的IV-1V線的、部分省略的剖視圖;圖5是沿圖2中的V-V線的、部分省略的剖視圖;圖6是圖2所示離合器機構的放大剖視圖;圖7A是沿圖6中的VIIA-VIIA線的剖視圖,圖7B是用于解釋當外側環齒輪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離合器機構的操作的剖視圖;圖8是兩輪電動車輛的示意性構造圖,用于解釋當以第一驅動模式(ECO驅動模式)進行驅動時的動力流動;圖9是兩輪電動車輛的示意性構造圖,用于解釋當以第二驅動模式(SPEED驅動模式)進行驅動時的動力流動;圖10是兩輪電動車輛的示意性構造圖,用于解釋當以第三驅動模式(POWER驅動模式)進行驅動時的動力流動;圖1lA是示出在第一驅動模式中的第一旋轉電機的有效驅動區域的圖表,圖1lB是示出在第二驅動模式中的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有效驅動區域的圖表,圖1ic是示出在第三驅動模式中的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的有效驅動區域的圖表;以及圖12是兩輪電動車輛的示意性構造圖,用于解釋再生模式中的動力流動。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文將舉例說明并且下文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根據本發明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下文稱為動力傳輸設備)的優選實施例。在以下描述中,順時針方向(向前方向)和逆時針方向(相反方向)指的是當沿車輛寬度方向從車輛車身外側(車輛車身左側)觀察時的方向。本實施例的動力傳輸設備21結合在兩輪電動車輛10中。它選擇性地將第一旋轉電機24的旋轉驅動力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旋轉驅動力輸出到后輪WR,并同時通過第一旋轉電機24將后輪WR的旋轉驅動力轉化成電能以將其充(恢復)在電池14中。如圖1所示,兩輪電動車輛10包括擺動單元(swing unit) 12、電池14和控制部分16,擺動單元12被設置成能夠關于車輛車身框架(未示出)自由擺動并且可旋轉地支撐作為驅動輪的后輪WR。如圖2所示,擺動單元12具有動力傳輸設備(能量再生設備)21,該動力傳輸設備包括第一機構18和位于第一機構18的車輛車身前側上的第二機構20,以及圍繞第一機構18和第二機構20的蓋構件22。第一機構18包括作為驅動源的第一旋轉電機24、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并且在第一旋轉電機24的驅動下旋轉的第一軸26、以及設置在第一軸26的一個端部側上的離心式離合器28。第一機構18還包括與第一軸26的另一端部側連接的行星齒輪機構30、與行星齒輪機構30連接的驅動軸32、以及與驅動軸32連接的減速機構(reduction mechanism)34。第一旋轉電機24包括被固定至隔板(partition) 23的、環形的第一定子36和被布置在第一定子36的中心孔中的、中空的第一轉子38,所述隔板23通過螺栓33附接至支撐減速機構34的支撐構件35。電池14經由控制部分(control section) 16與第一定子36電連接(見圖1)。控制部分16對電池14與第一定子36之間的連接進行切換,以便控制所施加的電流,從而允許第一旋轉電機24用作馬達或發電機。
第一轉子38延伸至比起第一定子36來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圖2中的左側)的位置。離心式離合器28的內殼體37設置在第一轉子38的固定器39的一個端部分。更具體地,離心式離合器28被定位成比起第一旋轉電機24來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離心式離合器28根據第一轉子38的旋轉速度使第一轉子38和第一軸26連接和脫離連接。換句話說,僅當第一轉子38的旋轉速度超過預定旋轉速度時,離心式離合器28才將第一轉子38和第一軸26連接。這可以有利地以簡單的結構抑制在車輛起動時對第一旋轉電機24施加過載的情況。第一軸26被插入第一轉子38的內部。第一軸26以可旋轉的方式由多個軸承40、41和42支撐。軸承40位于第一軸26的一個端部分,并與蓋構件22聯結(bond)。軸承41基本上位于第一軸26的中心部分,并與隔板23聯結。軸承42位于第一軸26的另一端部分,并與驅動軸32聯結。軸承43和滾子軸承44設置在第一轉子38的內圓周表面與第一軸26的外圓周表面之間的間隙中。這允許將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轉子38以相對于第一軸26可自由旋轉的方式支撐。如圖3所示,行星齒輪機構30包括在第一軸26的另一端部側上與第一軸26的外圓周表面聯結的太陽齒輪46,以及與太陽齒輪46嚙合的多個(例如,四個)行星齒輪48。行星齒輪機構30還包括與各個行星齒輪48嚙合的環形的環齒輪50,以及可旋轉地支撐多個行星齒輪48的承載架52 (見圖2)。太陽齒輪46和各個行星齒輪48被構造成外齒齒輪。各個行星齒輪48旋轉,并能夠繞太陽齒輪46公轉。環齒輪50具有外側環齒輪(第一環齒輪)54,該外側環齒輪具有形成在環齒輪50的外圓周表面上的外齒;和內側環齒輪(第二環齒輪)56,該內側環齒輪具有形成在環齒輪50的內圓周表面上的內齒。如從圖2所理解地,外側環齒輪54被定位成比起內側環齒輪56來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外側環齒輪54經由離合器機構(離合器裝置)58與內側環齒輪56連接。下文將描述此離合器機構58的詳細結構。承載架52被定位成比起各個行星齒輪48來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圖2中的右側)。承載架52被形成為環形形狀,其外側邊緣朝著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外側彎曲。更具體地,承載架52的外側邊緣將內側環齒輪56從沿其徑向的外側包繞。以這種方式構造的行星齒輪機構30將從太陽齒輪46輸入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環齒輪50輸入的旋轉驅動力組合起來,并將組合后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承載架52使旋轉速度增加。驅動軸32被裝配入承載架52的中心孔中。更具體地,驅動軸32與承載架52聯接,由此與承載架52 —體地旋轉。減速機構34包括與驅動軸32的另一端部分連接的第一減速齒輪單元60,以及與第一減速齒輪單元60嚙合的第二減速齒輪單元62。可旋轉地支撐后輪WR的車軸65與構成第二減速齒輪單元62的軸63 (見圖1)聯接。第二機構20具有作為輔助驅動源的第二旋轉電機64、沿車輛寬度方向延伸并在第二旋轉電機64的驅動下旋轉的第二軸66、以及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的外側環齒輪54的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第二機構20還具有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的承載架52的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以及被設置用于第二軸66的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和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第二旋轉電機64被構造成類似于上文描述的第一旋轉電機24。更具體地,第二旋轉電機64包括被固定至蓋構件22的隔板23的、環形的第二定子76和被布置在第二定子76的中心孔中的、中空的第二轉子78。電池14經由控制部分16與第二定子76電連接(見圖1)。第二轉子78可以沿向前方向和相反方向旋轉。控制部分16對電池14與第二定子76之間的連接進行切換,以便控制所施加的電流,從而允許第二旋轉電機64用作馬達。第二軸66以可旋轉的方式由與蓋構件22聯結的一對軸承80支撐,以便裝配入第二轉子78的中心孔中。更具體地,第二軸66和第二轉子78 —體地旋轉。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包括設置在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上的、環形形狀的齒輪(環形齒輪)82 ;與齒輪82嚙合的惰齒輪(第一惰齒輪)84 ;以及與惰齒輪84和外側環齒輪54嚙合的惰齒輪(第二惰齒輪)86。齒輪82以及惰齒輪84、86在車輛的車頭車尾方向(anteroposterior direction)上布置成一排。各惰齒輪84、86構造相同,以可自由旋轉的方式由與蓋構件22聯結的多個軸承87支撐(見圖2)。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由鏈構造,纏繞著與承載架52的外側邊緣聯結的環形的第一鏈輪88和與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聯結的環形的第二鏈輪90 (見圖5)。由于這個特征件,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可以直接有效地傳給承載架52,并且擺動單元12可以得以簡化。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可以由V型帶以及多個齒等構造。如從圖2所理解地,太陽齒輪46、多個行星齒輪48、和內側環齒輪56布置第一鏈輪88與第二鏈輪90之間,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繞著第一鏈輪和第二鏈輪纏繞。這可以減小擺動單元12在車輛寬度方向上的尺寸。因此,可以減小擺動單元12的厚度。如圖4所示,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具有環體(ring body) 94,該環體被布置用于包繞(surround)第二軸66的外圓周表面。在環體94的內圓周表面中,沿著圓周方向形成了多個具有圓弧截面形狀的溝槽92。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還具有被布置在各個溝槽92 (形成于環體94中)中的滾子軸承96和彈性構件98。齒輪82的內圓周表面與環體94的外圓周表面聯結。在每一個溝槽92中,形成了在第二軸66的徑向上沿著順時針方向朝內側傾斜的凸輪表面100。每一個滾子軸承96形成為柱狀形狀。彈性構件98布置在溝槽92中的與形成有凸輪表面100的一側相對的一側上,并朝著凸輪表面100偏壓滾子軸承96。作為彈性構件98,可以使用板簧、螺旋彈簧等等。
在以這種方式構造的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中,滾子軸承96通過彈性構件98朝凸輪表面100偏壓,由此滾子軸承96在第二軸66和環體94靜止不動的狀態中與凸輪表面100接觸。更具體地,滾子軸承96在楔緊作用(wedge action)下被固定在凸輪表面100與第二軸66的外圓周表面之間。當第二軸66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環體94在楔緊作用得以保持的同時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當第二軸66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滾子軸承96離開凸輪表面100,并因此第二軸66相對于環體94空轉地旋轉。
更具體地,僅當第二軸66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才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如圖5所示,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等同于將上文描述的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以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繞著與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的軸線方向垂直的線翻轉180°的方式附接至第二軸66而得到的物體。更具體地,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和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具有相同的構造。因此,在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中,與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中的構成元件相同的構成元件被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并且省略其詳細描述。如從圖5理解到地,上文描述的環形的第二鏈輪90的內圓周表面與構造出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的環體94的外圓周表面聯結。根據此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當第二軸66沿著反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軸66和環體94沿著逆時針方向一體地旋轉。當第二軸66沿著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軸66相對于環體94空轉地旋轉。更具體地,僅當第二軸66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才將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如圖6和圖7A所不,離合器機構58具有與外側環齒輪54的內圓周表面聯結的、中空的外側連接軸(第一連接軸)102 ;與外側連接軸102同軸設置的內側連接軸(第二連接軸)104 ;以及與支撐構件35聯結并且包繞內側連接軸104的一個端部分的外側環構件106。外側連接軸102以可旋轉的方式由與支撐構件35聯結的軸承108支撐。多個第一接合構件110與外側連接軸102的另一端表面的外邊緣連接,所述多個第一接合構件沿著外側連接軸102的圓周方向以預定間隔布置在內側連接軸104的一個端部分與外側環構件106之間。此外,形成為柱狀形狀的多個(例如,4個)第二接合構件112中的每一個第二接合構件的一個端部分嵌入在外側連接軸102的另一端表面中。內側連接軸104具有包括凸輪部分114 (其構造出內側連接軸104的一個端部分)的連接軸主體116 ;以及將連接軸主體116與內側環齒輪56聯接的聯接構件118。在凸輪部分114的一個端表面中形成有多個(四個)凹槽120,第二接合構件112的另一端部分插入到這些凹槽中。凸輪部分114的外周形成為具有基本上六邊形的截面形狀。在相鄰的第一接合構件110之間,設置有被布置在構造出凸輪部分114的外側表面的平坦表面114a上的一對滾子122,以及被布置在這些滾子122之間的彈性構件124。彈性構件124朝著構造出凸輪部分114的拐角的凸輪表面114b偏壓每一個滾子122。作為彈性構件124,可以使用例如諸如螺旋彈簧或板簧之類的彈簧構件。在以這種方式構造的離合器機構58中,這對滾子122由彈性構件124朝著凸輪表面114b偏壓,因此這對滾子122可以在外側環齒輪54和內側環齒輪56靜止不動的狀態中與凸輪表面114b進行接觸。由于這個特征,這對滾子122在外側環構件106的內圓周表面和與內側環齒輪56連接的內側連接軸104的凸輪表面114b的楔緊作用下被固定。因此,內側環齒輪56的旋轉被阻止,并且外側環齒輪54保持靜止不動。在另一方面,如圖7B所示,例如當外側環齒輪54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時,與外側環齒輪54連接的外側連接軸102、第一接合構件110、以及第二接合構件112 —體地旋轉。因此,第一接合構件110沿逆時針方向擠壓該對滾子122,而第二接合構件112沿逆時針方向擠壓構造出內側連接軸104的凹槽120的壁表面。結果,該對滾子122、彈性構件124、以及內側連接軸104沿逆時針方向一體地旋轉。更具體地,離合器機構58允許將來自外側環齒輪54的旋轉驅動力傳給內側環齒輪56,而能夠阻止將來自內側環齒輪5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外側環齒輪54。如從圖2所理解地,蓋構件22具有覆蓋住第一旋轉電機24的第一蓋22a、以附接至第一蓋22a的方式設置在分隔板23上的第二蓋22b、以及與第一蓋22a連接并且覆蓋住第二旋轉電機64的第三蓋22c。對于第一蓋22a與第二蓋22b之間的連接以及第一蓋22a與第三蓋22c之間的連接,可以使用諸如螺栓之類的固定構件(未示出)。控制部分16可因此選擇以下模式具有低速度和低驅動力的第一驅動模式(ECO(環境連通)驅動模式);具有高速度和低驅動力的第二驅動模式(SPEED驅動模式);具有低速度和高驅動力的第三驅動模式(POWER驅動模式);以及再生模式,在該再生模式中,后輪WR的旋轉驅動力被轉化成電能以充給(回收)到電池中。下面將參照圖8到圖12描述第一至第三驅動模式以及再生模式。在圖8至圖10以及圖12中,動力(電力)被傳給由粗線指示的構成元件所示的地點。此外,實線箭頭指示動力傳輸的方向,而虛線箭頭指示電力傳輸的方向。首先參照圖8,在第一驅動模式中,控制部分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以使第一轉子38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使第二旋轉電機64停止。因此,當第一轉子38的旋轉速度達到預定旋轉速度時,第一轉子38通過離心式離合器28與第一軸26連接,使得第一軸26沿逆時針方向旋轉。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經由太陽齒輪46、多個行星齒輪48以及承載架52傳給驅動軸32。此時,內側環齒輪56被離合器機構58鎖定,因此太陽齒輪46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外側環齒輪54等。因此,第一軸26的旋轉驅動力可以被有效地傳給驅動軸32。已傳給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在旋轉速度由減速機構34減小(轉矩增加)的狀態中傳給后輪WR。結果,后輪WR僅在第一旋轉電機24的旋轉驅動力下旋轉。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的有效驅動范圍是圖1lA的圖表所示的范圍(陰影面積)。接下來參照圖9,在第二驅動模式中,控制部分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 二者,以便使第一轉子38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使第二轉子78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經由離心式離合器28和第一軸26傳給太陽齒輪46。同時,第二轉子78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二軸66、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齒輪82和一對惰齒輪84、86)、外側環齒輪54以及離合器機構58傳給內側環齒輪56。此時,由于第二軸66沿順時針方向旋轉,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已傳給太陽齒輪46的旋轉驅動力和已傳給內側環齒輪56的旋轉驅動力由多個行星齒輪48組合起來,經由承載架52傳給驅動軸32使旋轉速度增加。傳給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減速機構34傳給后輪WR。結果,后輪WR的旋轉速度高于第一驅動模式中的旋轉速度。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有效范圍是圖1lB的圖表所示的范圍(陰影面積)。接下來參考圖10,在第三驅動模式中,控制部分16驅動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 二者,使得第一轉子38和第二轉子78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因此,第一轉子38的旋轉驅動力經由離心式離合器28、第一軸26以及太陽齒輪46傳給多個行星齒輪48。
同時,第二轉子78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以及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此時,由于第二軸66沿反時針方向旋轉,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已傳給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和已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的旋轉驅動力由承載架52組合起來以傳給驅動軸32使轉矩增加。已傳給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減速機構34傳給后輪WR。結果,后輪WR的轉矩高于第一驅動模式中的轉矩。在這種情況下,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有效范圍是圖1lC的圖表所示的范圍(陰影面積)。如上文所描述地,在本實施例中,可以利用簡單的構造容易地切換多個驅動模式。因此,在寬的驅動區域中,可以在有效范圍內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此外,在切換驅動模式時無需控制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從而能夠消除對復雜機構和控制的需要。此外,如圖12所示,在再生模式中,當后輪WR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后輪WR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減速機構34和驅動軸32傳給承載架52。響應于承載架52的旋轉,構造出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的環體94和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 (參見圖5)也沿著逆時針方向旋轉。然而,環體94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第二軸66。更具體地,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相對于第二軸66空轉地旋轉。因此,承載架52的旋轉驅動力被有效地傳給多個行星齒輪48。已傳給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被傳給太陽齒輪46。此時,由于內側環齒輪56在離合器機構58的作用下被鎖定,多個行星齒輪48的旋轉驅動力不傳給外側環齒輪54。換句話說,此時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在通過離合器機構58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的同時鎖定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的運動。更具體地,此時構造出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的環體94的逆時針方向運動被滾子軸承96鎖定(見圖4)。藉此,齒輪82、第一'清齒輪84、第二惰齒輪86以及外側環齒輪54的運動被鎖定。因此,從行星齒輪機構30到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的傳輸在離合器機構58的作用下得以阻止。已傳給太陽齒輪46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軸26和離心式離合器28傳給第一轉子38。藉此,由于第一轉子38的旋轉,由第一定子36產生的電力可以被充給在電池14中。根據本實施例設置了離合器機構58,該離合器機構允許將來自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30,卻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30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66。因此,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可以僅傳給第一軸26,而不傳給第二軸66。因此,即使在具有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的動力傳輸設備21中,可以僅將第一旋轉電機24以簡單的構造用作發電機。此外,在能量再生過程中也無需控制離合器的接合/脫離接合。這可以消除對復雜控制的需要。此外,由于離合器機構58被設置用于構造出行星齒輪機構30的環齒輪50,能夠阻止將驅動軸32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這使得在第一旋轉電機24中實現了再生。更具體地,即使在被構造成使得能夠將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作為馬達驅動的動力傳輸設備21中,可以僅將第一旋轉電機24以簡單的構造用作發電機。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如圖2中所示,第一旋轉電機24和第二旋轉電機64沿著車輛車頭車尾方向以第二轉子78的軸線Ax2被定位成比起第一轉子38的軸線Axl來更靠近車輛車身前側的方式布置。這可以減小擺動單元12的厚度。此外,無需與多層共軸旋轉電機不同地將一個旋轉馬達的直徑設置得較大。這可以防止擺動單元12的下表面的高度位置變得過低。根據本實施例,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和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被設置用于第二軸66,因此可以使擺動單元12的構造緊湊。此外,第一動力傳輸機構68和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被布置成比起第一旋轉電機24來更靠近沿車輛寬度方向的內側。這可以使得擺動單元12更加緊湊。在本實施例中,齒輪82與構造出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的環體94的外圓周表面聯結,而惰齒輪84、86布置在齒輪82和外側環齒輪54之間。這可以使得環體94和外側環齒輪54的旋轉方向彼此相反。由于這個特征,可以通過簡單的構造在再生模式中鎖定齒輪82、以及惰齒輪84、86和外側環齒輪54的運動。此外,在第二驅動模式中,第二軸66的旋轉驅動力可以經由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72、齒輪82以及惰齒輪84、86傳給外側環齒輪54。顯然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并且在不偏離本發明要旨的情況下可以施用各種各樣的構造。例如,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可以由鏈或帶構造,該鏈或帶繞著與承載架52聯結的第一鏈輪8和與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聯結的第二鏈輪90纏繞。此外,第二動力傳輸機構70可以被構造成包括第一齒輪、第二齒輪和惰齒輪,所述第一齒輪的外圓周表面與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74聯結,所述第二齒輪與驅動軸32的外圓周表面聯結,而所述惰齒輪布置在這些齒輪之間,將第一齒輪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齒輪。此外,動力傳輸設備21可以具有其中不設置離心式離合器28的構造。離合器機構58不限于被設置用于環齒輪50的示例。例如,它可以被設置用于齒輪82、惰齒輪84或惰齒輪86。如此描述了本發明,將會是顯然的是,本發明可以以許多方式變化。這種變化不被認為偏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并且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然的所有這類變型都要被包括在以下權利要求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旋轉驅動力輸出給驅動軸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所述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包括: 能夠使第一軸旋轉的第一旋轉電機; 能夠使第二軸沿向前方向和相反方向旋轉的第二旋轉電機; 與第一軸和驅動軸操作性地連接的行星齒輪機構; 用于將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的第一動力傳輸機構; 用于將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驅動軸的第二動力傳輸機構; 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該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用于僅當第二軸沿向前方向旋轉時允許將來自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一動力傳輸機構;以及 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用于僅當第二軸沿相反方向旋轉時允許將來自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動力傳輸機構, 其中,行星齒輪機構將從第一軸傳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傳輸的旋轉驅動力組合起來,并且將組合的旋轉驅動力傳給驅動軸使旋轉速度增加。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還包括: 離合器裝置,該離合器裝置設置在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和行星齒輪機構之間的動力傳輸路徑上,所述離合器裝置允許將來自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行星齒輪機構,并且阻止將來自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第二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行星齒輪機構包括: 與第一軸連接的太陽齒輪, 環齒輪,所述第一動力傳輸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被傳給該環齒輪; 行星齒輪,該行星齒輪與所述太陽齒輪和所述環齒輪中的每一個嚙合;以及 承載架,該承載架可旋轉地支撐所述行星齒輪以便與所述驅動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行星齒輪機構包括: 與第一軸連接的太陽齒輪; 環齒輪,第一動力傳輸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被傳給該環齒輪; 行星齒輪,該行星齒輪與所述太陽齒輪和所述環齒輪中的每一個嚙合;以及 承載架,該承載架可旋轉地支撐所述行星齒輪以便與所述驅動軸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所述第二動力傳輸機構由繞著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和所述承載架纏繞的鏈或帶構造,或者由齒輪構造。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所述第二動力傳輸機構由繞著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和所述承載架纏繞的鏈或帶構造,或者由齒輪構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包括布置成包繞所述第二軸的外圓周表面的環體,該環體的內圓周表面包括多個溝槽,所述溝槽具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圓弧截面形狀,并且在形成在所述環體中的各個所述溝槽中操作性地設置有滾子軸承和彈性構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所述滾子軸承在所述第二軸和所述環體靜止不動的狀態中由所述彈性構件朝著一凸輪表面偏壓以接觸所述凸輪表面,并且所述滾子軸承被固定在所述凸輪表面和所述第二軸的外圓周表面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當所述第二軸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所述環體沿所述順時針方向旋轉,而其中當所述第二軸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所述滾子軸承運動離開所述凸輪表面,使得所述第二軸能夠相對于所述環體空轉地旋轉。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動力輸出設備,其中所述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包括布置成包繞所述第二軸的外圓周表面的環體,該環體的內圓周表面包括多個溝槽,所述溝槽具有沿圓周方向形成的圓弧截面形狀,并且在形成在所述環體中的各個所述溝槽中操作性地布置有滾子軸承和彈性構件,其中,當所述第二軸沿逆時針方向旋轉時,所述第二軸和所述環體沿所述逆時針方向一體地旋轉,并且其中,當所述第二軸沿順時針方向旋轉時,所述第二軸相對于所述環體空轉地旋轉。
11.一種用于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轉化為電能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該車輛能量再生設備包括: 具有第一轉子的第一旋轉電機; 具有第二轉子的第二旋轉電機; 與所述第一轉子協同旋轉的第一軸; 與所述第二轉子協同旋轉的第二軸; 行星齒輪機構,該行星齒輪機構能夠在所述驅動軸和所述第一軸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 動力傳輸機構,該動力傳輸機構能夠在所述第二軸和所述行星齒輪機構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 離合器裝置,該離合器裝置用于允許將來自所述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并且用于阻止將來自 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第二軸;以及 單向離合器單元,該單向離合器單元將所述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并且在所述離合器裝置阻止將來自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第二軸的同時,所述單向離合器單元鎖定所述動力傳輸機構的運動; 其中如果僅驅動所述第一旋轉電機,那么所述第一轉子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所述第一軸和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傳給所述驅動軸, 如果驅動所述第一旋轉電機和所述第二旋轉電機二者,那么從所述第一轉子傳給所述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所述第二轉子經由所述第二軸和所述單向離合器單元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被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組合起來,以便傳給所述驅動軸使旋轉速度增加,并且 如果旋轉所述驅動軸,那么從所述驅動軸傳給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所述第一軸傳給所述第一轉子,并且在所述單向離合器單元和所述離合器裝置的作用下不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從而進行再生。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其中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包括: 與所述第一軸連接的太陽齒輪, 環齒輪,旋轉驅動力從所述動力傳輸機構傳給所述環齒輪和從所述環齒輪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 行星齒輪,該行星齒輪用于與所述太陽齒輪和所述環齒輪中的每一個嚙合,以及 承載架,該承載架可旋轉地支撐所述行星齒輪,以便與所述驅動軸聯接;并且 所述離合器裝置設置用于所述環齒輪。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其中所述環齒輪具有用于與所述動力傳輸機構接合的第一環齒輪和用于與所述行星齒輪哨合的第二環齒輪;并且 所述離合器裝置包括: 與所述第一環齒輪連接的第一連接軸,以及與所述第一連接軸同軸布置并且與所述第二環齒輪連接的第二連接軸, 外環構件,該外環構件包繞所述第二連接軸的一個端部分, 多個第一接合構件,所述第一接合構件與所述第一連接軸連接,并且沿所述第二連接軸的圓周方向以預定間隔布置在所述第二連接軸和所述外環構件之間, 一對滾子,這對滾子布置在彼此相鄰的所述第一接合構件之間, 凸輪表面,該凸輪表面形成在所述第二連接軸的一個端部分的外圓周表面中,與所述一對滾子接觸以將所述一對滾子壓靠在所述外部環構件的內圓周表面上,并且在楔緊作用下固定所述一對滾子, 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布置在 所述一對滾子之間,并且朝著所述凸輪表面偏壓所述滾子, 形成在所述第二連接軸的一個端表面中的凹槽,以及 多個第二接合構件,所述第二接合構件插入到所述凹槽中以便被固定至所述第一連接軸的另一個端表面。
14.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其中,所述動力傳輸機構包括: 與所述單向離合器單元的外圓周表面聯結的環形齒輪, 與所述環形齒輪嚙合的第一惰齒輪,以及 與所述第一惰齒輪和所述環齒輪嚙合的第二惰齒輪。
15.一種用于將驅動軸的旋轉驅動力轉化為電能的車輛能量再生設備,所述車輛能量再生設備包括: 具有第一轉子的第一旋轉電機; 具有第二轉子的第二旋轉電機; 與所述第一轉子協同旋轉的第一軸; 與所述第二轉子協同旋轉的第二軸; 行星齒輪機構,該行星齒輪機構能夠在所述驅動軸和所述第一軸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 動力傳輸機構,該動力傳輸機構能夠在所述第二軸和所述行星齒輪機構之間傳輸旋轉驅動力;以及 離合器裝置,該離合器裝置用于允許將來自所述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并且阻止將來自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傳給所述第二軸; 其中,如果僅驅動所述第一旋轉電機,那么所述第一轉子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所述第一軸和所述行星齒輪機構傳給所述驅動軸, 如果驅動所述第一旋轉電機和所述第二旋轉電機二者,那么從所述第一轉子傳給所述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和從所述第二轉子經由所述第二軸和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的旋轉驅動力被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組合起來,以便傳給所述驅動軸使旋轉速度增加,并且如果旋轉所述驅動軸,那么從所述驅動軸傳給所述行星齒輪機構的旋轉驅動力經由所述第一軸傳給所述第一轉子,并且在所述離合器裝置的作用下不傳給所述動力傳輸機構,從而進 行再生。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動力輸出設備用于在寬的驅動區域中在有效范圍內驅動第一旋轉電機和第二旋轉電機。行星齒輪機構將以由第一旋轉電機驅動旋轉的第一軸的旋轉驅動力和由第二旋轉電機驅動旋轉的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組合起來,并將組合的旋轉驅動力傳給驅動軸使旋轉速度增加。沿向前方向的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一單向離合器單元和第一動力傳輸機構傳給行星齒輪機構。沿相反方向的第二軸的旋轉驅動力經由第二單向離合器單元和第二動力傳輸機構傳給驅動軸。
文檔編號B60K6/50GK103072460SQ20121036578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7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明者小野惇也, 伊東飛鳥, 安達惇, 梶原詠介, 片岡大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