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控制器安裝結構,特別是涉及能夠防止外力施加于安裝于車輛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這種控制器安裝結構,已知例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將控制器等裝配對象物通過托座等安裝金屬配件固定于固定部件。該安裝金屬配件具有:安裝裝配對象物的第1裝配面;固定于固定部件的第2裝配面;以及在第1裝配面和第2裝配面之間相互形成臺階的臺階面。另外,該安裝金屬配件在跨第1裝配面、臺階面以及第2裝配面的兩側緣部具有加強邊緣,上述加強邊緣是從第1裝配面、臺階面以及第2裝配面向同一方向連續地以直角折彎而形成的。
根據該構成,安裝金屬配件的強度提高,即使對其重復作用外力,也能夠對抗外力。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專利第430461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但是,在這種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例如在將裝配對象物通過安裝金屬配件裝配于車輛的情況下,在由于車輛的碰撞等而從前方施加外力時,外力通過安裝金屬配件直接作用于裝配對象物。因而,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控制器安裝結構存在有可能對控制器等裝配對象物施加外力的問題。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完成的,以能夠防止外力施加于通過托座安裝于車輛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為課題。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是控制器安裝結構,其通過托座將控制器安裝于車輛,其中,托座具有:保持部,其保持控制器;以及安裝部,其與保持部連接并且從保持部向上方或者下方彎曲,安裝于車輛,在保持部與安裝部的連接部位的邊界線上的端部形成切口部。
發明效果
這樣根據上述本發明,可提供能夠防止外力施加于通過托座安裝于車輛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安裝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立體圖。
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托座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托座的俯視圖。
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托座的側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是表示圖4的A-A截面的截面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a)表示外力沒有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狀態的側視圖,(b)表示外力從車輛的前方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且安裝部和固定部發生了變形的狀態的側視圖,(c)表示大的外力從車輛的前方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且安裝部和固定部發生了變形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a)表示外力沒有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狀態的側視圖,(b)表示外力從車輛的后方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且安裝部和固定部發生了變形的狀態的側視圖,(c)表示大的外力從車輛的后方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且安裝部和固定部發生了變形的狀態的側視圖。
圖9是表示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的圖,表示外力從車輛的右側方或者左側方作用于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狀態。
附圖標記說明
1:車輛、3:控制器、4:托座、41:保持部、42:安裝部、43:切口部、43a:右側切口部(切口部)、43b:左側切口部(切口部)、44:固定部、44a、44b:臺階、54:突起、61:右側安裝部(安裝部)、61c:右側凸緣(凸緣)、62:左側安裝部(安裝部)、62c:左側凸緣(凸緣)、71:右側固定部(固定部)、72:左側固定部(固定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圖1至圖8說明將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實施于車輛1的儀表板2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實施方式。
首先,說明構成。
車輛1如圖1所示包括:儀表板2,其將設于車體的前側的發動機室1a與乘客區1b隔開,裝配儀表類;控制器3;托座4;緊固件5,其將控制器3緊固于托座4;以及緊固件6、7,其將托座4緊固于儀表板2。
此外,車輛1也可以是在車體的后側搭載發動機的后置發動機的車輛。在后置發動機的車輛的情況下,在乘客區1b的前側設有儀表板2。另外,車輛1既可以是在乘客區1b內的左側設有方向盤的左舵車,也可以是在右側設有方向盤的右舵車。
在此,前后、左右以及上下各方向表示從車輛1的司機座位觀看的方向,在各附圖中用箭頭表示。
儀表板2具有:收納控制器3的控制器收納部21;安裝托座4的托座安裝部22、23;以及固定托座4的托座固定部24、25。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包括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2、23、托座固定部24、25以及托座4,構成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
控制器3具有主體部31和將主體部31裝配于托座4的裝配部32、33,并通過托座4安裝于儀表板2??刂破?包括電子控制設備,例如是構成在車輛事故等緊急時刻通過操作中心向最近的警察或消防部門自動地通知的所謂車輛緊急通知系統(E-Call)的控制器。
控制器3為了接收來自GPS或手機的電波而一般設于儀表板2的副駕駛座位側等電波的接收環境良好的位置。在主體部31中收納有電子控制設備的構成要素。裝配部32、33如圖1和圖2所示,形成為從主體部31向左右方向突出,在裝配部32、33中分別形成有貫通孔32a、33a。
托座4如圖3至圖6所示,例如通過金屬板的折彎而形成為一體,包括保持部41、安裝部42、切口部43以及固定部44。
保持部41具有沿著表示車輛1的左右方向的線L按照寬度W延伸的平坦的保持面51。另外,保持部41具有:銷52、53,其從保持面51向上方突出地設于線L方向的兩端部分;卷邊等突起54,其連續到銷52、53的近旁,形成為沿著線L從保持面51向下方突出。此外,突起54也可以形成為從保持面51向上方突出。
銷52、53分別通過向形成于保持部41的貫通孔壓入、與螺紋孔螺合而被固定,或者通過焊接等接合而被固定。螺紋形成于各突出部分,銷52、53插入控制器3的裝配部32、33的貫通孔32a、33a,并由緊固件5進行螺合,從而將控制器3緊固于保持部41。
此外,銷52、53也可以是分別插入形成于保持部41的貫通孔的螺栓。在這種情況下,各螺栓插入形成于保持部41的貫通孔和控制器3的裝配部32、33的貫通孔32a、33a,并由緊固件5進行螺釘螺合,從而將控制器3緊固于保持部41。
安裝部42具有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上述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與保持部41連接并且從保持部41向上方彎曲。在右側安裝部61的中央部分設有貫通孔61a,緊固件6插入貫通孔61a,右側安裝部61通過緊固件6安裝于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2。在右側安裝部61的左側面61b中形成有右側凸緣61c,上述右側凸緣61c朝向保持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即線L的方向彎曲。
在左側安裝部62的中央部分也設有貫通孔62a,緊固件6插入貫通孔62a,左側安裝部62通過緊固件6安裝于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3。在左側安裝部62的右側面62b中形成有左側凸緣62c,上述左側凸緣62c朝向保持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即線L的方向彎曲。
右側安裝部61的形成于左側面61b的右側凸緣61c、左側安裝部62的形成于右側面62b的左側凸緣62c、以及控制器3的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側面在車輛1的寬度方向相互重疊。即控制器3的一部分位于右側凸緣61c和與右側凸緣61c相對的左側凸緣62c之間。
此外,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與保持部41連接并且從保持部41向上方彎曲,但也可以形成為與保持部41連接并且從保持部41向下方彎曲。
切口部43形成于保持部41與安裝部42的連接部位的邊界線上的端部,具有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右側切口部43a位于右側凸緣61c的線L側的一端,左側切口部43b位于左側凸緣62c的線L側的一端。
保持部41與安裝部42的連接部位的強度由于切口部43而降低,當外力從托座4的右側安裝部61的前方起作用時,右側安裝部61在右側切口部43a的部分易于彎曲。當外力從左側安裝部62的前方起作用時,左側安裝部62在左側切口部43b的部分易于彎曲。
固定部44在與連接在保持部41的一方側面的安裝部42相反的另一方側面分別具有通過臺階44a、44b連接的右側固定部71和左側固定部72。在右側固定部71的中央部分設有貫通孔71a,緊固件7插入貫通孔71a,右側固定部71通過緊固件7固定于儀表板2的托座固定部24。
此外,也可以是,在右側固定部71的左側面形成有凸緣,上述凸緣朝向保持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即線L的方向彎曲。
在左側固定部72的中央部分也設有貫通孔72a,緊固件7插入貫通孔72a,左側固定部72通過緊固件7固定于儀表板2的托座固定部25。也可以是,在左側固定部72的右側面形成凸緣,上述凸緣朝向保持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即線L的方向彎曲。
接下來,說明外力由于車輛1的碰撞等沖擊施加于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情況下的控制器3和托座4的動作。
<從前方朝向后方的外力>
圖7(a)表示外力沒有作用于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狀態,表示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側面。
在外力Fa由于車輛1的前方的碰撞等從車輛1的前方朝向后方作用于圖7(a)所示的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如圖7(b)所示,外力Fa起作用而向后方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2、23。
在托座安裝部22、23被外力Fa向后方按壓時,外力Fa作用于托座4的圖4所示的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的強度比較弱的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的由黑三角標記表示(圖7(b))的各部分。托座4的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a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發生變形。
而且,外力Fa作用于托座4的圖4所示的保持部41的強度比較弱的臺階44a、44b的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托座4的保持部41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b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發生變形。
托座4由于外力Fa而變形為右側安裝部61、左側安裝部62以及保持部41朝向車輛1的后方彎曲,因此避免外力Fa向控制器3的作用,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a的影響。
在比外力Fa大的外力Fb從車輛1的前方朝向后方作用于圖7(b)所示的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如圖7(c)所示,外力Fb起作用而朝向后方進一步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2、23。
當托座安裝部22、23被外力Fb進一步向后方按壓時,外力Fb與外力Fa同樣地進一步作用于托座4的圖4所示的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的強度比較弱的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的由黑三角標記(圖7(c))表示的各部分。托座4的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c的方向旋轉的方式較大地發生變形。
而且,外力Fb與外力Fa同樣地作用于圖4所示的托座4的保持部41的強度比較弱的臺階44a、44b的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托座4的保持部41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d的方向旋轉的方式較大地發生變形。
托座4由于外力Fb而發生變形,使得右側安裝部61、左側安裝部62以及保持部41朝向車輛1的后方較大地彎曲,因此既避免外力Fb向控制器3的作用,也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b的影響。
<從后方朝向前方的外力>
圖8(a)表示外力沒有作用于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的狀態,表示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側面。
在外力FRa由于車輛1的后方或前方的碰撞等而從車輛1的后方朝向前方作用于圖8(a)所示的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如圖8(b)所示,外力FRa起作用而向前方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固定部24、25。
當托座固定部24、25被外力FRa向前方按壓時,外力FRa作用于托座4的圖4所示的保持部41的強度比較弱的臺階44a、44b的由黑三角標記(圖8(b))表示的各部分。右側固定部71和左側固定部72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e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發生變形。
而且,外力FRa起作用而使保持部41和由保持部41保持的控制器3向前方移動。當保持部41和由保持部41保持的控制器3向前方移動時,外力FRa作用于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的強度比較弱的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的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
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安裝于托座安裝部22、23,因此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f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相對地發生變形。
托座4由于外力Fra發生變形而向箭頭e或箭頭f的方向彎曲,因此控制器3幾乎被維持為圖8(a)所示的姿態,并且避免外力FRa向控制器3的作用,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Ra的影響。
在比外力FRa大的外力FRb由于車輛1的后方或前方的碰撞等從車輛1的后方朝向前方作用于圖8(a)所示的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如圖8(c)所示,外力FRb起作用而向前方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固定部24、25。
當托座固定部24、25被外力FRb向前方按壓時,外力FRb作用于托座4的圖4所示的保持部41的強度比較弱的臺階44a、44b的由黑三角標記(圖8(c))表示的各部分。右側固定部71和左側固定部72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g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發生變形。
而且,外力FRb起作用而使保持部41和由保持部41保持的控制器3向前方移動。當保持部41和由保持部41保持的控制器3向前方移動時,外力FRb作用于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的強度比較弱的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的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
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安裝于托座安裝部22、23,因此以由黑三角標記表示的各部分為支點以向箭頭h的方向旋轉的方式相對地發生變形。
托座4由于外力FRb發生變形而向箭頭g或箭頭h的方向彎曲,因此控制器3幾乎被維持為圖8(a)所示的姿態,并且避免外力FRb向控制器3的作用,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Rb的影響。
<從右側方朝向左側方的外力>
如圖9所示,在外力Fc由于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碰撞等而從車輛1的右側方朝向左側方作用于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外力Fc起作用而向左側方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2。
當托座安裝部22被外力Fc向左側方按壓時,外力Fc起作用而通過托座安裝部22向左側方按壓托座4的右側安裝部61和保持部41。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突起54從保持面51向下方突出而形成于保持部41,因此保持部41相對于外力Fc起作用的方向具有高的剛性,避免外力Fc導致的保持部41的變形。因而,即使外力Fc起作用,也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c的影響。
<從左側方朝向右側方的外力>
如圖9所示,在外力Fd由于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碰撞等從車輛1的左側方朝向右側方作用于儀表板2、控制器3以及托座4的情況下,外力Fd起作用而向右側方按壓儀表板2的托座安裝部23。
當托座安裝部23被外力Fd向右側方按壓時,外力Fd起作用而通過托座安裝部23向右側方按壓托座4的左側安裝部62和保持部41。
在這種情況下,由于突起54從保持面51向下方突出而形成于保持部41,因此保持部41相對于外力Fd起作用的方向具有高的剛性,避免外力Fd導致的保持部41的變形。因而,即使外力Fd起作用,也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Fd的影響。
如上所示構成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因此得到如下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形成于托座4,而且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形成于托座4,因此即使從前方或者后方施加的外力作用于托座4,在右側切口部43a和左側切口部43b處托座4也發生變形。
通過該變形避免施加于控制器3的外力,因此保護控制器3,防止外力從車輛1的前方或者后方施加于控制器3。
由此,得到能夠使控制器3在緊急時刻正常動作的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即使從前方或者后方施加的外力作用于托座4,外力也會作用于托座4的保持部41的強度比較弱的臺階44a、44b的各部分,托座4的保持部41也會在臺階44a、44b處進一步發生變形。其結果是,保護控制器3,防止外力從車輛1的前方或者后方施加于控制器3。由此,得到能夠使控制器3在緊急時刻正常動作的效果。
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在外力由于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碰撞等而從車輛1的右側方或者左側方起作用的情況下,由于突起54從保持面51向下方突出而形成于保持部41,因此保持部41相對于外力起作用的方向也具有高的剛性,避免外力導致的保持部41的變形。
因而,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即使來自右側方或者左側方的外力作用于托座4,也會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的影響,防止外力從車輛1的側方施加于控制器3。由此,得到能夠使控制器3在緊急時刻正常動作的效果。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在右側安裝部61和左側安裝部62分別形成有右側凸緣61c和左側凸緣62c。該右側凸緣61c和左側凸緣62c從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側面朝向保持部41的延伸方向的中心部彎曲,控制器3的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側面在車輛1的寬度方向位于與右側凸緣61c和左側凸緣62c重疊的位置。
根據該構成,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在外力由于車輛1的寬度方向的碰撞等而從車輛1的側方起作用的情況下,限制控制器3在右側凸緣61c和左側凸緣62c之間移動,保護控制器3不受外力的影響。
因而,在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防止外力從車輛1的側方施加于控制器3。由此,得到能夠使控制器3在緊急時刻正常動作的效果。
此外,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說明了通過托座4使控制器3以沿著車輛1的寬度方向,即圖3所示的線L并行的姿態安裝于儀表板2的情況。
但是,在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也可以是,以除了沿著車輛1的寬度方向并行的姿態以外的姿態將控制器3安裝于儀表板2。也可以是,例如使得控制器3處于相對于車輛1的寬度方向具有角度的傾斜方向而將控制器3安裝于儀表板2。
此外,針對本實施方式的控制器安裝結構說明了將控制器3收納于儀表板2的控制器收納部21的情況。但是,在本發明的控制器安裝結構中,也可以是收納于儀表板2的控制器收納部21以外的部位。例如也可以是收納于位于乘客區的座位的下部或者儀表板2的下部的地面部分。
雖然公開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是應明白本領域技術人員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施加變更。意圖將所有的這種修改和等同物包含于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