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安裝在例如汽車、飛機、船舶或火車等交通工具中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
背景技術:
通常地,安裝在交通工具中的一些交通工具座椅包含用于將座墊襯墊相對于交通工具地板表面保持在指定高度處的座椅框架(例如,第2012-162131號日本專利申請公開(jp2012-162131a)等)。jp2012-162131a中所公開的座椅框架包含:側框架,所述側框架被布置成在交通工具寬度方向上面向彼此;以及管狀桿,所述管狀桿將側框架彼此連接。側框架由固定到交通工具地板的支腿保持在指定高度處。
支腿被形成為大體上u形。支腿形成為從側框架的前端向下延伸,在下端處向后彎曲,在向后方向上延伸并進一步向上延伸。側框架被布置成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以便連接此u形的兩端。加固本體布置在支腿的內側部分中。加固本體被布置成從支腿的前下端朝向后上端對角地延伸。此加固本體被設置成例如防止支腿由于在交通工具等的碰撞期間施加到支腿的外力而坍塌或翹曲到前側或后側。
技術實現要素:
上述加固本體被布置在座墊襯墊下方,容易由交通工具乘員識別,并因此外觀不良。此外,例如當就座在座墊襯墊上的乘員的腿撞到加固本體時,就座質量可降低。當加固本體被簡單地消除時,部件的數量可減少,然后,座椅框架的強度降低。
本發明提供可以在減少部件的數量的同時維持期望強度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
本發明的方面涉及一種交通工具座椅框架,所述交通工具座椅框架包含:一對支撐框架,所述一對支撐框架被設置在交通工具的地板上并支撐交通工具座椅;座墊框架,所述座墊框架將所述一對支撐框架的上端彼此連接,并且座墊襯墊被放置在該座墊框架上;以及至少一個托架,所述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被設置在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所述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被構造成在由所述一對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限定的虛擬表面中橋接并且連接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座墊框架連接被設置在地板上的所述一對支撐框架的上端。所述一對支撐框架和座椅框架連接以限定虛擬表面。應注意,交通工具的地板可包含在限定虛擬表面的構件中。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被設置在所述一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托架被設置成在由所述一對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限定的虛擬表面中,即,在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形成內角的內側部分中,橋接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因此,托架被連接到兩個框架,即,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這使得可以消除獨立地設置現有技術中所描述的加固本體等的必要性,并減少部件的數量。此外,因為強度通過托架來加固,所以能夠在交通工具等的碰撞期間抑制支撐框架的翹曲等。此外,因為布置在座墊襯墊下方的構件被簡化,所以容易被乘員識別的部分的外觀可得到改進。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每一個支撐框架可包含外表面,所述外表面與虛擬表面交叉并且面向外側;并且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可包含:第一附接部,所述第一附接部具有沿著外表面延伸的平板形狀并且被固定到所述外表面;以及橋接部,所述橋接部在虛擬表面中從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延伸到座墊框架并且被固定到座墊框架。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第一附接部被固定到對應支撐框架的外表面。橋接部在虛擬表面中從對應支撐框架朝向座墊框架延伸。通過此構造,包含第一附接部和橋接部的托架被設置成圍繞在對應支撐框架周圍,并且托架進一步將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彼此緊固地連接,并因此可抑制對應支撐框架的翹曲。
在上述方面中,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每一個支撐框架可包含內表面,所述內表面與所述外表面相連并被布置成面向虛擬表面;并且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可包含第二附接部,所述第二附接部具有從第一附接部延伸并沿著所述內表面延伸的平板形狀,第二附接部被固定到所述內表面。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除被固定到外表面的第一附接部之外,第二附接部也被固定到鄰近于所述外表面的所述內表面。因此,托架進一步緊固地附接到支撐框架。此外,托架被設置成以橋接部、第一附接部和第二附接部圍繞虛擬表面側、對應支撐框架的外表面和內表面,并且因此,托架可進一步將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彼此緊固地連接。
在上述方面中,橋接部可形成為三角形形狀,其中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充當頂點,并且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充當兩條邊。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橋接部被構造成具有三角形形狀,所述三角形形狀覆蓋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并且可因此加固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
在上述方面中,橋接部可包含沖壓部,所述沖壓部沿著連接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的線屈曲或彎曲。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橋接部包含沖壓部以便連接對應支撐框架和座墊框架。當支撐框架在交通工具等的碰撞期間翹曲和傾斜時,使支撐框架在支撐框架接近座墊框架的方向(即,內角減小的方向)上或在支撐框架遠離座墊框架移動的方向(即,內角增大的方向)上移位的外力被施加到支撐框架。就這來說,橋接部設有連接兩個框架的沖壓部,并且因此,能夠增大對抗在內角減小或增大的方向上施加的外力的剛性。因此,支撐框架可被有效地防止翹曲等。
在上述方面中,可設置一對座墊框架;可設置連接所述一對座墊框架的連接構件;并且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可在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和所述一對座墊框架中的對應一個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處固定到連接構件。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托架還被固定到連接構件。因此,支撐框架被固定到座墊框架和連接構件。因此,支撐框架可進一步被可靠地防止翹曲。
在上述方面中,連接構件可從所述一對座墊框架中的一個座墊框架朝向所述一對座墊框架中的另一個座墊框架延伸;連接構件可在所述一對支撐框架中的對應一個支撐框架以及所述一對座墊框架中的所述另一個座墊框架被連接的連接部分處相對于所述一對座墊框架中的所述另一個座墊框架向外延伸;并且至少一個托架中的每一個托架可被固定到連接構件的延伸的遠端。
在如上所述構造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中,托架被固定到從座墊框架向外突出的連接構件的遠端。因此,可在托架與座墊框架之間確保一定距離。因此,例如,沖壓部可通過例如在托架接近座墊框架的方向上從遠離座墊框架的位置屈曲托架而形成。
附圖說明
將在下文參照附圖來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特征、優點和技術與工業意義,其中相同附圖標記表示相同元件,并且其中: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交通工具座椅的外部視圖,其中座墊襯墊、靠背框架和靠背襯墊以虛線示出;
圖2是圖1的分解透視圖,并且是布置在座椅框架的左側上的每一個構件的視圖。
圖3是前托架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左前側查看托架的透視圖;
圖4是前托架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右后側查看托架的透視圖;
圖5是沿著圖3中的線v-v截取并從上方查看的截面圖;
圖6是沿著圖3中的線vi-vi截取并從前側查看的截面圖;
圖7是后托架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左后側查看托架的透視圖;以及
圖8是后托架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右后側查看托架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將參照附圖描述根據實施例的座椅框架,其中根據本發明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被應用到該座椅框架。圖1是包含此實施例的座椅框架9的交通工具座椅10的外部視圖。應注意,座墊襯墊12、靠背框架13和靠背襯墊14在圖1中由虛線示出。此外,靠背框架13示意性地示出在圖1中。在下文描述中,如圖1所示,附接到交通工具的交通工具座椅10的方向被稱為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和前后方向。在此狀況下,左右方向例如是平行于交通工具寬度方向的方向。此外,圖1將用于兩個乘員的交通工具座椅10示出為交通工具座椅的一個實例。
如圖1所示,設置在交通工具座椅10中的座椅框架9包含座墊框架11、靠背框架13和支腿24。乘員就座在座墊襯墊12上,并且座墊襯墊12由座墊框架11支撐。靠背框架13連接到座墊框架11的后側部分,并支撐充當乘員的靠背的靠背襯墊14。作為座墊襯墊12和靠背襯墊14中的每一個,可例如采用座墊材料被封皮覆蓋的已知構件。
座墊框架11是金屬構件,并且包含:一對桿21、22;連接框架27;以及一對側框架28、29。桿21、22中的每一個桿是金屬管狀構件,并且沿著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方向布置。桿21被布置成平行于桿22,其中指定間隙在前后方向上介于在桿21和桿22之間。與前桿21相比,后桿22具有大直徑的(粗)管狀形狀。
桿21、22通過連接框架27和側框架28、29彼此連接。連接框架27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上連接桿21、22的中央部分。連接框架27在前后方向上的兩端分別通過例如弧焊而結合到桿21、22。
側框架28、29分別在左右方向上設置在桿21、22中的每一個桿的端部處。左側框架28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將桿21、22的左端21a、22a(參見圖2)彼此連接。類似地,右側框架29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將桿21、22的右端彼此連接。側框架28、29中的每一個側框架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桿21、22。連接框架27和側框架28、29將桿21、22彼此聯接,以使得桿21、22平行地定位。
支撐線材15在左右方向上設置在連接框架27與左側框架28之間。此實施例的支撐線材15包含:四根縱向線材15a,所述四根縱向線材15a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以及橫向線材15b,所述橫向線材15b在平行于左右方向的方向上延伸并且連接縱向線材15a。支撐線材15例如是通過折疊硬鋼絲材料而形成。縱向線材15a中的每一個的前端根據管狀桿21的外周表面的形狀以圓弧形狀彎曲。彎曲部分從上側與桿21接合,并且接著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桿21。類似地,縱向線材15a中的每一個的后端根據管狀桿22的外周表面的形狀以圓弧形狀彎曲。彎曲部分從上側與桿22接合,并且接著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桿22。
具有與設置在連接框架27與左側框架28之間的支撐線材15的構造類似的構造的支撐線材15在左右方向上設置在連接框架27與右側框架29之間。座墊襯墊12由已描述的桿21、22、連接框架27、側框架28、29和支撐線材15從下方支撐。
座墊框架11包含:交通工具固定部31,該交通工具固定部21被附接到桿21的右端;以及交通工具固定部32,該交通工具固定部22被附接到桿22的右端。這些交通工具固定部31、32例如被固定到交通工具的側表面。
圖2是圖1的分解透視圖,并且示出布置在座椅框架9的左側上的每一個構件。如圖1和圖2所示,支腿24被布置在桿21、22的左端21a、22a和側框架28下方。支腿24是金屬圓柱形構件。支腿24的橫截面具有在底部43處在左右方向上較長的長方形形狀。
支腿24包含:第一支撐部41,該第一支撐部41從前桿21和側框架28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向下延伸;第二支撐部42,該第二支撐部42從后桿22和側框架28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向下延伸;以及底部43,該底部43將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的下端彼此連接。
第一支撐部41形成為沿著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下端向后彎曲。第二支撐部42形成為沿著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下端向前彎曲。底部43與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的彎曲下端相連,并且形成為沿著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延伸。因此,當在左右方向上查看時,支腿24具有u形形狀。側框架28和支腿24彼此連接以便限定在圖2中由虛擬線指示的虛擬表面v1。
底部43由未示出的緊固構件固定到交通工具地板。應注意,底部43可直接固定到交通工具地板或可經由固定到地板的中間構件等而間接固定到地板。支腿24固定到交通工具地板,并且交通工具固定部31、32固定到交通工具的側表面。因此,座墊框架11固定到交通工具的內部中的指定位置。桿21由支腿24支撐,并且因此支桿21被保持在相對于交通工具地板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以支腿24的高度向上分開的位置處。此外,座墊襯墊12由桿21支撐,并因此被保持在相對于地板表面以支腿24的高度向上分開的位置處。
接著,將描述布置在側框架28的前側上的托架35。托架35附接到桿21、側框架28和第一支撐部41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圖3是托架35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9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示出從左前側查看的托架35的透視圖。圖4是托架35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9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示出從右后側查看的托架35的透視圖。
如圖2到圖4所示,側框架28包含:側表面28a;上表面28b,上表面28b與側表面28a的上端相連并延伸到右側;以及下表面28c,下表面28c與側表面28a的下端相連并延伸到右側。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等例如是通過對金屬板的片材進行擠壓而形成。沿著與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截取的側框架28的橫截面形狀是在右側上具有開口的大體上u形形狀。側表面28a在上下方向上的寬度從前到后向上逐漸增大。
凹部28d形成在側表面28a的前端處。凹部28d根據桿21的左端21a的外周表面的形狀以圓弧形狀凹進。側框架28在左端21a裝配到凹部28d的狀態下結合到桿21。左端21a從結合到凹部28d的部分突出到左側。
上表面28b的前端部分具有突出到右側的平板形狀,并且接觸左端21a的上側部分(參見圖4)。類似地,下表面28c的前端部分具有突出到右側的平板形狀,并且接觸左端21a的下側部分(參見圖4)。左端21a裝配到凹部28d,并且在左端21a在上下方向上介于側框架28的上表面28b與下表面28c之間的狀態下通過焊接等而被固定。
托架35例如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擠壓而形成,并且包含第一附接部51、第二附接部52和橋接部54。第一附接部51具有沿著第一支撐部41的作為平面的前端表面41a延伸的平板形狀。第一附接部5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穿過第一附接部51的通孔51a。應注意,前端表面41a是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與上述虛擬表面v1交叉的平面。
通孔51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第一附接部51的中央部分上方,并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橢圓形狀。圖5是沿著圖3中的線v-v截取并從上方查看的截面圖。如圖5所示,通孔51a的部分在第一附接部51接觸前端表面41a的狀態下被焊接,并且第一附接部51在焊接部p1處結合到前端表面41a。
此外,如圖3所示,第一附接部51的下端被焊接到前端表面41a,并且在焊接部p2處結合到前端表面41a。從第一附接部51的上端向上突出的支撐板51b形成在第一附接部51的上側部分中。支撐板51b具有平板形狀,從第一附接部51的上端略微向前傾斜,并且接觸左端21a的表面。支撐板51b被焊接到左端21a的前側部分,并且在焊接部p3處結合到左端21a的前側部分。
如圖2到圖4所示,突出到左側的突出部51c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第一附接部51的中央部分上方的部分中。突出部51c具有在左右方向上的寬度在從上側位置到下側位置的方向上逐漸減小的形狀。突出部51c從接觸前端表面41a的第一附接部51的部分突出到左側,并且被布置在前后方向上不面向第一支撐部51的位置處(參見圖5)。如下文將描述,由第一支撐部41的左端表面41b和橋接部54圍繞的空間s形成在突出部51c后方(參見圖5)。在突出部51c中,允許此空間s與外部連通的通孔51d被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穿過突出部51c。
如圖4所示,第二附接部52具有沿著第一支撐部41的作為平面的右端表面41c延伸的平板形狀。應注意,此右端表面41c在左右方向上面向上述虛擬表面v1。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穿過第二附接部52的通孔52a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第二附接部52的中央部分上方的部分中。通孔52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較長的橢圓形狀。通孔52a的一部分在第二附接部52接觸右端表面41c的狀態下被焊接,并且第二附接部52在焊接部p4處結合到右端表面41c。
寬部52b被形成在第二附接部52的上側部分中,并且寬部52b從第二附接部52接觸右端表面41c的位置向后延伸。此外,前后方向上的寬度比右端表面41c的寬度窄的窄部52c被形成在第二附接部52的下側部分中。凹部52d被形成在第二附接部52的上端處。凹部52d根據左端21a的外周表面的形狀以圓弧形狀形成。凹部52d被形成為沿著左端21a的外周表面延伸,以便從左端21a下方的位置延伸到后側。因此,寬部52b的上端延伸到左端21a的后側。第二附接部52在左端21a被裝配在凹部52d中的狀態下被焊接到桿21,并在焊接部p5處結合到桿21。
如圖3所示,橋接部54包含第一固定部54a、膨脹部54b、第二固定部54c和連接部54d。橋接部54從第一附接部51的左端朝向側框架28延伸,并且被附接到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以便橋接(連接)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橋接部54被設置成跨越由以指定內角彼此連接的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所限定的內側部分而延伸。當在左右方向上查看時,橋接部54具有大體上直角三角形形狀,其中該大體上直角三角形形狀具有沿著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延伸的邊。換句話說,橋接部54以大體上三角形形狀形成,其中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被連接的連接部分充當頂點,并且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充當兩條邊。
第一固定部54a被設置在橋接部54的下端處,并且接觸第一支撐部41的左端表面41b。第一固定部54a具有板形狀,其中該板形形狀在前后方向上的寬度是恒定的,并且該板形形狀被形成為在平行于上下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固定部54a在前后方向上的寬度比左端表面41b的寬度窄。第一固定部54a的后側處的橫向邊緣在第一固定部54a接觸左端表面41b的狀態下被焊接到左端表面41b,并且因此橋接部54在焊接部p6處結合到左端表面41b。
膨脹部54b與第一固定部54a的上端和突出部51c的左端相連,并且被形成為膨脹到左側以便與左端表面41b分開(即,遠離)。由左端表面41b和突出部51c包圍的空間s被形成在膨脹部54b的右側上,即,在膨脹部54b內部(參見圖5)。膨脹部54b被形成為在從下側位置到上側位置的方向上向后擴展。因此,空間s在從下側位置到上側位置的方向上擴展。
凹部54f被形成在膨脹部54b的上端處。凹部54f根據左端21a的外周表面的形狀以圓弧形狀形成。凹部54f被形成為沿著左端21a的外周表面延伸,以便從左端21a下方的位置延伸到后側。橋接部54在左端21a被裝配在凹部54f中的狀態下被焊接到桿21,并在焊接部p7處結合到桿21。
第二固定部54c被固定到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第二固定部54c具有沿著作為平面的側表面28a延伸的平板形狀,并且具有大體上三角形形狀,其中該三角形形狀具有后端作為頂點,并且在從后到前的方向上向下擴展。第二固定部54c的上部橫向邊緣被形成為在平行于前后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固定部54c的外周部分在第二固定部54c接觸側表面28a的狀態下被焊接到側框架28,并且因此,橋接部54在焊接部p8處結合到側框架28。
連接部54d連接第一固定部54a的上部后端和第二固定部54c的下端。連接部54d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的寬度變窄的板形狀,并且從第一固定部54a的上部后端向上和向后延伸。
沖壓部54e被形成在膨脹部54b和第二固定部54c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以及膨脹部54b和連接部54d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沖壓部54e例如是通過對呈平板形狀的金屬構件執行沖壓而形成。如圖5所示,膨脹部54b位于比側框架28的位置更靠左邊處。沖壓部54e從與膨脹部54b連接的部分朝向右側上的第二固定部54c和連接部54d彎曲。如圖3所示,沖壓部54e構成連接第一支撐部41的左端表面41b和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的彎曲線。更具體來說,沖壓部54e被形成為從突出部51c和膨脹部54b的下端向上并向后延伸,并且被形成為延伸直到橋接部54的上端,即,前后方向上的膨脹部54b與第二固定部54c之間的位置。
圖6是沿著圖3中的線vi-vi截取并從前側查看的截面圖。如圖6所示,桿21和第一支撐部41在指定間隙在上下方向上設置在桿21和第一支撐部41之間的狀態下通過托架35被相對彼此固定(即,桿21和第一支撐部41的相對位置固定)。膨脹部54b在桿21的左側遠端21b被裝配在凹部54f中的狀態下結合到桿21。桿21的此遠端21b位于比側框架28的位置更靠左邊處。換句話說,桿21和橋接部54在比側框架28的位置更靠左邊的位置處彼此結合。
接著,將描述布置在側框架28的后側上的托架36。應注意,將適當地省略與上述前托架35的構造類似的托架36的構造的描述。如圖7所示,托架36附接到桿22、側框架28和第二支撐部42被連接的連接部分。
圖7是托架36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9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左后側查看托架36的透視圖。圖8是托架36所附接到的座椅框架9的部分的放大圖,并且是從右后側查看托架36的透視圖。
如圖7和圖8所示,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被形成為使得其后側部分向上顯著突出。凹部28e形成在側表面28a的后下端處。桿22的左端22a被裝配并結合到凹部28e。桿22的左端22a從連接到凹部28e的部分突出到左側。
托架36例如是通過對金屬板進行擠壓而形成,并且包含第一附接部61、第二附接部62和橋接部64。第一附接部61具有沿著第二支撐部42的作為平面的后端表面42a延伸的平板形狀,并且在第一附接部61接觸后端表面42a的狀態下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后端表面42a。
從第一附接部61的上端向上突出的支撐板61b形成在第一附接部61的上側部分中。支撐板61b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左端22a的后側部分。此外,第一附接部61設有突出到左側的突出部61c。由第二支撐部42的左端表面42b和橋接部64包圍(限定)的空間形成在突出部61c前方。
第二附接部62具有沿著第二支撐部42的作為平面的右端表面42c延伸的平板形狀,并且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右端表面42c。呈圓弧形狀的凹部62d形成在第二附接部62的上端處。凹部62d在左端22a被裝配在凹部62d中的狀態下通過焊接等而結合到左端22a。
橋接部64包含第一固定部64a、膨脹部64b、第二固定部64c和連接部64d。類似于前橋接部54,橋接部64從第一附接部61的左端朝向側框架28延伸,并且附接到第二支撐部42和側框架28以便橋接第二支撐部42和側框架28。
第一固定部64a被設置在橋接部64的下端處,并且結合到左端表面42b。膨脹部64b與第一固定部64a的上端和突出部61c的左端相連,并且被形成為膨脹到左側以便與左端表面42b分開(即,遠離)。膨脹部64b被形成為在從下側位置到上側位置的方向上向前擴展。膨脹部64b在左端22a被裝配到在膨脹部64b的上端處的凹部64f中(參見圖2)的狀態下結合到桿22。
當在左右方向上查看時,第二固定部64c具有大體上三角形形狀,并且被結合到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的下端。連接部64d連接第一固定部64a的上部前端和第二固定部64c的下端。沖壓部64e被形成在膨脹部64b和第二固定部64c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以及膨脹部64b和連接部64d被連接的連接部分中。沖壓部64e從與膨脹部64b連接的部分朝向布置在右側的第二固定部64c和連接部64d彎曲。此外,如圖7所示,桿22和橋接部64在比側框架28的位置更靠左邊的位置處彼此結合。
在上述實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10是交通工具座椅的一個實例。座椅框架9是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的一個實例。桿21、22是連接構件的一個實例。連接框架27和側框架28、29是座墊框架的一個實例。支腿24的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是支撐框架的一個實例。前端表面41a和后端表面42a是外表面的一個實例。右端表面41c和右端表面42c是內表面的一個實例。
迄今已描述的實施例具有以下效果。托架35具有橋接部54,橋接部54附接到支腿24的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以便橋接(連接)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托架35通過第一附接部51來連接第一支撐部41和桿21,并且此外,托架35通過橋接部54來連接第一支撐部51和側框架28。以此方式,用于維持強度的加固本體不需要分開地設置。此外,在部件的數量減少的同時,可以維持期望強度,其中期望強度足夠高而防止支腿24在交通工具的碰撞等期間翹曲。
此外,如圖5所示,托架35被附接成通過第一附接部51、第二附接部52和橋接部54來包圍第一支撐部41。以此方式,例如,當側框架28被向后拉動時,側框架28可進一步牢固地連接到第一支撐部41。
沖壓部54e被設置在橋接部54中。沖壓部54e被設置成連接第一支撐部41的左端表面41b和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參見圖3)。例如,當另一交通工具與該交通工具的后側碰撞時,導致第一支撐部41向前傾斜的外力被施加到交通工具。當第一支撐部41向前翹曲時,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在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彼此接近的方向上(在內角減小的方向上)移位。換句話說,圖2所示的虛擬表面v1變成向前傾斜的平行四邊形的形狀。就這來說,橋接部54設有呈彎曲線的沖壓部54e,其中沖壓部54e連接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以此方式,能夠增大對抗在減小內角的方向上施加的外力的剛度。因此,通過沖壓部54e的設置,橋接部54可有效地抑制第一支撐部41的翹曲。
應注意,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而是可按各種模式來實施,其中可基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的知識而對上述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和改進。例如,已通過將兩個乘員的交通工具座椅10用作交通工具座椅的實例而描述上述實施例。然而,交通工具座椅不限于此。其中安裝了本發明的交通工具座椅框架的交通工具座椅可以是一個乘員的交通工具座椅或三個或更多個乘員可就座的交通工具座椅。此外,術語交通工具可表示將人或物品從一處載運到另一處的任何機器或運輸工具,例如,汽車、卡車、公共汽車、火車、飛機、船只、船舶和潛艇。然而,應注意,這些實例僅是出于增強本公開的理解的目的來提供,并且因此不應解釋為限制性的。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交通工具座椅10可被構造成不包含靠背框架13和靠背襯墊14。
在上述實施例中,托架35可被構造成不包含第二附接部52。托架35可被構造成僅包含第一附接部51和橋接部54,以使得第一附接部51與橋接部54兩者被固定到左端表面41b。即,托架35可被構造成僅設置在第一支撐部41的左側(外側)上。此外,在上述實施例中,托架35可被構造成包含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的右側上(在交通工具寬度方向上在內側上)的橋接部54。托架35可被構造成包含在左右方向上被布置在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的兩側中的每一測上的橋接部54。橋接部54可被構造成不包含沖壓部54e,例如,可被構造成包含連接第一支撐部41的左端表面41b和側框架28的側表面28a的平板部。第二附接部52可被構造成固定到第一支撐部41與側框架28兩者。通過此構造,第一支撐部41和側框架28可被進一步牢固地固定。在此狀況下,第二附接部52可被構造成包含沖壓部54e。因此,通過沖壓部54e的設置,類似于橋接部54,第二附接部52可有效地抑制第一支撐部41的翹曲。托架35可被構造成不固定到桿21。左端21a可被構造成不從左端21a結合到側框架28的凹部28d的部分突出到左側(外側)。
在上述實施例中,支腿24被構造成在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在前后方向上面向彼此的狀態下布置,并且被構造成連接側框架28的前端和后端。然而,支腿24的構造不限于此構造。例如,支腿24可被布置成使得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在左右方向上面向彼此,并且連接框架27和側框架28的前端可由支腿24彼此連接。在此狀況下,支腿24連接分開的框架(連接框架27和側框架28)。上述虛擬表面v1被限定為與前后方向正交的平面。例如,托架35可被設置在連接框架27的前端和支腿24連接的連接部分中。即使在支腿24的構造方向如上所述改變時,雖然部件的數量減少,但是可通過使用托架35來維持期望強度,其中期望強度足夠高而防止支腿24在交通工具的碰撞等期間翹曲。
上述實施例中的每一個構件的形狀、數量、材料等是一個實例,并且可適當地改變。例如,支腿24被構造成使得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通過底部43來連接。然而,支腿24可被構造成不包含底部43,以使得第一支撐部41和第二支撐部42彼此分開。此外,雖然支腿24在上述實施例中是中空構件,但支腿24可以是實心桿構件。雖然例如側框架28等構件在上述實施例中是通過焊接來結合,但所述構件可通過螺栓等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