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胎。
背景技術:
:
現有的輪胎分為兩種:充氣輪胎和實心輪胎;由于充氣輪胎常常需要加氣,有時候還會出現爆胎等問題,大部分用戶都采用了實心輪胎(如圖1a)。而由于舒適性等問題,后面又出現了免充氣輪胎,即在實心輪胎的中部增加空腔來增加舒適性(如圖1b和圖1c所示)。但是這種結構的輪胎要先擠出中空管坯,然后接頭成環形半成品輪胎,最后放入模具充氣硫化成輪胎。
然而,采用上述的免充氣輪胎具有的缺陷有:1.輪胎在使用時時常會出現上下跳動左右擺動的問題;2.由于上述免充氣輪胎在制造時是通過接頭形成環形,最后硫化成輪胎的,因此在使用時可能會出現接頭處斷裂的危險;3.輪胎尺寸受限;4.性能低。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全系數高且舒適性高的輪胎。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輪胎,包括輪胎本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輪胎本體的內壁上沿圓周方向設置有環形的凹槽A。采用這樣的方式,在實心輪胎的基礎設置凹槽A,能夠提高輪胎的舒適性,并且所述凹槽直接開在已成型的輪胎本體的內表面,提高了輪胎的安全系數。
為了進一步保證行駛的穩定性,所述凹槽A的中心線位于所述輪胎的中軸線上。
為了進一步提高安全系數,在所述凹槽A的開口處設置有與所述凹槽A相配合的圓環形支撐體,所述圓環形支撐體與所述凹槽A的內壁之間形成空腔。
為了進一步提高輪胎的性能,在所述輪胎本體的外壁上設置有與地面接觸的行駛面。
優選地,所述行駛面與所述輪胎本體的外壁硫化成一體。
為了進一步提高輪胎行駛的穩定性,在所述輪胎本體的外壁上設置有沿圓周方向的環形的凹槽B,所述凹槽B與所述行駛面之間形成空腔。
為了進一步提高輪胎行駛的穩定性,所述凹槽B的中心線位于所述輪胎的中軸線上。
為了進一步提高輪胎行駛的穩定性,在所述輪胎本體與行駛面之間的兩端和/或在所述輪胎本體與圓環形支撐體之間的兩端設置有腔體B/A。另外,這樣的設置還能夠減少輪胎的重量,使得輪胎行駛更加輕便。
采用本實用新型的輪胎,具有的有益效果有:1.提高輪胎的安全系數;2.保證輪胎行駛的穩定性和舒適性;3.提高輪胎的性能;4.節省了輪胎的成本;5.適應性高,能夠滿足各種輪胎尺寸的要求。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其中圖1a為無空腔實心胎,圖1b為具有一個空腔的實心胎,圖1c為具有多個空腔的實心胎;
圖2為實施例1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6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7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圖8為實施例2的輪胎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任何在本實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進或代替,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如圖2所示:一種輪胎,包括輪胎本體1,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內壁上沿圓周方向設置有環形的凹槽A2。而將輪胎本體1與輪轂配合時,凹槽A2與輪轂之間必然會形成一個空腔,由于具有該空腔從而使得輪胎在使用中過程中具有退讓性,進而提高了使用者的舒適性,并且,該空腔為自然形成,無需充氣,并且輪胎上并無接頭,進一步提高了輪胎使用時的安全系數。
實施例2:如圖3、4、5圖6所示:一種輪胎,包括輪胎本體1,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內壁上沿圓周方向設置有環形的凹槽A2, 在所述凹槽A2的開口處設置有與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圓環形支撐體3,所述圓環形支撐體3與所述凹槽A2的內壁之間形成空腔。并且所述凹槽A2的中心線位于所述輪胎的中軸線上。
圖3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全部位于所述凹槽A2的開口處,并且圖3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可以通過尺寸配合的方式置于凹槽A2的開口處,例如將凹槽A2的開口處的內壁做成向外擴張狀,使得其能夠對圓環形支撐體3進行限位;或者也可以將圓環形支撐體3與凹槽A2的開口處進行硫化成一體。
圖4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具有與輪胎本體1的橫截面最寬處相同的寬度,并且圖4中圓環形支撐體3的兩端設置有與輪胎本體1相配合的臺階,在臺階的最底面可以設置有(當然也可以不設置)與所述凹槽A2相配合的淺溝,所述凹槽A2與淺溝之間形成空腔,另外,也可以同時在臺階的轉折處設置有相互對稱的缺口,該缺口與輪胎本體1之間也形成了腔體A6,這樣的腔體A6能夠使得輪胎的舒適性更強,并且將凹槽A2的中心線設置在輪胎的中軸線上,能夠保證輪胎在行駛時更加平穩,避免在行駛過程中出現上下跳動和左右偏擺的問題;另外還能夠減輕輪胎的重量。
圖5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的上部具有開口,所述輪胎本體1置于所述開口中,并且輪胎本體1的外壁與圓環形支撐體3的外壁共同形成輪胎的行駛面4,輪胎本體1內壁上設置的凹槽A2與圓環形支撐體3的開口底部設置的淺溝共同形成了空腔,當然在所述圓環形支撐體3的開口底部也可以不設置淺溝,依然可以與凹槽A2形成空腔。這種方式設置的圓環形支撐體3與輪胎本體1使得加工更加簡單。
圖6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與圖3中的圓環形支撐體3的外形和配合方式均相同,但是圖6中的輪胎本體1的外壁具有兩個圓弧狀的環狀體,其外形類似與現有的載重比較重的車型中兩輪并列使用的狀況。這樣,能夠采用一個輪胎達到了兩個輪胎的使用效果,并且舒適性也和平穩性也有所提高。
實施例3:如圖7和8所示,本實施例是在實施例1和實施例2的基礎上進行的改進,具體為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上設置有與地面接觸的行駛面4;所述行駛面4與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硫化成一體。這樣一來的話,本實施例的輪胎除了具有上述實施例1和2所具有的優勢外,還具有高的性能和低的成本,具體體現在能夠對輪胎的行駛面4采用高耐磨的材料,而對輪胎本體1采用高強度的材料,而對于圓環形支撐體3則可以選擇成本較低的材料。
如圖7所示,所示行駛面4與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相貼合,并且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上設置有沿圓周方向的環形的凹槽B5,所述凹槽B5與所述行駛面4之間形成空腔,該空腔的中心線位于所述輪胎的中軸線上。另外,還可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與側壁的連接處設置有缺口,所述缺口與行駛面之間形成了腔體B7。
如圖8所示,設置在所述輪胎本體1外的行駛面4的外壁上具有兩個圓弧狀的環狀體,在所述輪胎本體1的外壁的兩端設置有缺口,在所述行駛面4的內壁兩端與所述缺口之間形成了腔體B7,所述腔體B7剛好分別位于兩個弧形狀圓環體的中心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