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全景天窗的零部件,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全景天窗后框架總成。
背景技術:
全景天窗相比普通單天窗,具有更大的玻璃尺寸和開口,可使乘客視野更開闊,消除車廂內壓抑感,增加乘客的駕乘樂趣;也可使整車外觀大氣、尊貴,增強整車品質感。汽車全景天窗的總成通常包括玻璃面板、玻璃支撐件以及密封條結構。隨著汽車行業的發展,及環境的變化,對天窗的強度與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
如專利申請號為201320611808.4的一種帶有卷陽簾托盤的一體式汽車天窗后框,包括后框本體、左鏈條和右鏈條,還包括左鏈條蓋板、右鏈條蓋板、支撐筋和卷揚簾定位孔,所述的左鏈條蓋板固定于后框底部左鏈條出口位置,所述的右鏈條蓋板固定于后框底部右鏈條出口位置,所述的支撐筋設于后框底部中間區域。現有技術將后框架總成設計成一個整體,不僅結構相對復雜,制作困難,大尺寸整體零件的尺寸難以保證。總成之上,在保證使用的前提下還將設置多個傳動軌道,流水管,導流管等小構件,零散小部件較多裝配困難,導致人工成本增加。
對比文件專利中有如下缺點:1、在本體上設大量鏈條對插孔結構不利于鏈條防塵;2、大量對插孔結構,鏈條傳動時噪聲過大;3、對插孔結構 使模具復雜,不利于模具加工;4、將驅動電機與卷陽簾電機都置于后框架易導致后框架結構變得復雜,使天窗總成重心后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設計了一套新型全景天窗后框架總成方案,不僅具備了現有技術中車窗總成的技術效果,而且制造工藝簡單,產品尺寸穩定,各部件連接強度可靠、牢固的特點,并且整合了各個零散部件,大大提高了產品穩定性。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提供一種全景天窗后框架總成,包括與車身固定的本體、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第一軟管和第二軟管;所述的第一蓋板和第二蓋板卡接后固定在本體外延上;所述的第一蓋板有鏈條傳動槽,鏈條傳動槽與本體之間形成鏈條傳動用的空腔;所述的第二蓋板上也有鏈條傳動槽,鏈條傳動槽與本體之間形成鏈條傳動用的空腔;本體上有兩組卡鉤,第一軟管入口段通過第一組卡鉤固定在本體上,第一軟管繞過本體端面,出口段固定在第一蓋板上,第一軟管的出口與第一蓋板與本體形成的空腔入口對應;第二軟管入口段通過第二組卡鉤固定在本體上,第二軟管繞過本體端面,出口段固定在第二蓋板上,第二軟管的出口與鏈條傳動槽的入口對應。
優選的,所述第一蓋板有卡槽,第一軟管的出口端有嵌入卡槽的折邊,所述第二蓋板有卡槽,第一軟管的出口端有嵌入卡槽的折邊。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軟管的出口端固定在第一蓋板的外側,所述的第二軟管的出口端固定在第二蓋板的內側。
優選的,所述的第一蓋板上有兩條鏈條傳動槽,所述的第二蓋板上有與第一蓋板鏈條傳動槽相對的兩條鏈條傳動槽,所述的第一軟管出口端對應第一蓋板外鏈條傳動槽與本體形成的空腔,所述第二軟管的出口端對應第二蓋板內鏈條傳動槽與本體形成的空腔。
優選的,所述第一蓋板上設置有鏈條傳動導向凹槽,還設有金屬卡扣與本體連接。
優選的,所述本體設有用于固定的圓孔及用于天窗定位的長圓孔。
優選的,所述本體設有用于遮陽簾固定安裝匸形第一凹槽和C型第二凹槽。
優選的,所述本體兩側端部設有導水口。
本實用新型采用鏈條蓋板與鏈條軟管,鏈條幾乎不外漏,可以有效防塵本專利本體與蓋板形成鏈條傳動空腔可以有效降低噪聲;本專利采用鏈條蓋板與鏈條軟管,鏈條傳動凹槽結構簡單,模具加工容易;本專利后框架只安裝卷陽簾電機,結構簡單,天窗總成重心分配均勻。
本實用新型的全景天窗框架總成,將整體的全景天窗后框架拆分成第一蓋板、第二蓋板和本體,降低了單個構件的精度要求,使得制造工藝簡單,產品尺寸穩定,裝備簡單同時保證各部件連接強度高,并且整合了各個零散部件,大大提高了產品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總體圖;
圖2a為局部放大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遮陽簾連接組件剖視圖;
圖4a為圖2中A-A剖視圖;
圖4b為圖2中B-B剖視圖;
圖5為C-C剖視圖;
圖6第一蓋板示意圖;
圖6a為D-D剖視圖;
圖6b為E-E剖視圖;
圖7為第二蓋板示意圖;
圖7a為F-F剖視圖;
圖7B為G-G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的背面示意圖;
其中:
1-本體 2-第一蓋板 3-第二蓋板
4-金屬卡扣 5-第一軟管 6-第二軟管
7-自攻螺釘 11-圓孔 12-長圓孔
13-第一凹槽 14-第二凹槽 15-卡鉤
16-導水口 17-長條凸起 21-第三凹槽
22-第四凹槽 23-第五凹槽 31-第六凹槽
32-第七凹槽 51-第一折邊 61-第二折邊
8-遮陽簾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一種全景天窗后框架總成,包括與車身固定的本體1、第一蓋板2和第二蓋板3、第一軟管5和第二軟管6;所述的第一蓋板2和第二蓋板3卡接后固定在本體1外延上;所述的第一蓋板2有鏈條傳動槽,鏈條傳動槽與本體1之間形成鏈條傳動用的空腔;所述的第二蓋板3上也有鏈條傳動槽,鏈條傳動槽與本體1之間形成鏈條傳動用的空腔;本體1上有兩組卡鉤15,第一軟管5入口段通過第一組卡鉤15固定在本體1上,第一軟管5繞過本體1端面,出口段固定在第一蓋板2上;第二軟管6入口段通過第二組卡鉤15固定在本體1上,第二軟管6繞過本體1端面,出口段固定在第二蓋板3上。第一蓋板2上有兩條鏈條傳動槽,第二蓋板3上有與第一蓋2板鏈條傳動槽相對的兩條鏈條傳動槽,所述的第一軟管5出口端對應第一蓋板外鏈條傳動槽與本體1形成的空腔入口,所述第二軟管6的出口端對應第二蓋板3內鏈條傳動槽與本體形成的空腔入口。所述第一蓋板2與軟管連接處卡槽,第一軟管5的出口端有嵌入卡槽的折邊,所述第二蓋板3與軟管連接處有卡槽,第二軟管6的出口端有嵌入卡槽的折邊。所述第一蓋板2上與本體連接位置設置鏈條傳動導向凹槽和與之配合的金屬卡扣4,形成引導槽作用。
根據圖1至圖8所示的一種全景天窗后框架總成,包括:本體1、第一蓋板2、第二蓋板3、金屬卡扣4、第一軟管5、第二軟管6、自攻螺釘7。
第一蓋板2和第二蓋板3之間預設對接槽和安裝孔,并通過自攻螺釘7連接。對接后的第一蓋板2和第二蓋板3同本體1對應設置安裝孔,并通過自攻螺釘7連接。
本體1設有4個圓孔11,用于與車身固定安裝;本體1設有長圓孔12,用于全景天窗在整車上的定位;本體1設有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用 于車用遮陽簾8在本體1上的固定安裝。本體1設有兩組卡鉤15,用于將第一軟管5和第二軟管6固定裝配在本體1上;本體1設有導水口17,用于將水從天窗排出。
第一蓋板2同本體1對接處設有第三凹槽21,第三凹槽21為鏈條傳動槽,當通過自攻螺釘7連接固定第一蓋板2與所述本體1時形成空腔,用于容納鏈條傳動;第一蓋板2設有第四凹槽22,第一軟管5設有第一折邊51,第一蓋板2和第一軟管5通過第四凹槽22與第一折邊51裝配固定于本體1,第四凹槽22為卡槽;第一蓋板2設有第五凹槽23,金屬卡扣4與第五凹槽23固定安裝,用于鏈條傳動導向。
第二蓋板3同本體1對接處設有第六凹槽31,第六凹槽31為鏈條傳動槽,當通過自攻螺釘7連接固定第二蓋板3與所述本體1時形成空腔,用于容納鏈條傳動;第二蓋板3設有第七凹槽32,第七凹槽32為卡槽,第二軟管6設有第二折邊61,第二蓋板3和第二軟管6通過第七凹槽32與第二折邊61裝配固定于本體1。
以上已對本實用新型創造的較佳實施例進行了具體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創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實施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創造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種種的等同的變型或替換,這些等同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