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包括與車輛頂部可拆卸連接的多功能平臺艙體,多功能平臺艙體頂部設置有活動艙門并通過艙門控制機構與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連接,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所述艙門控制機構和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通過數據線與控制電路板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連接。本實用新型具有能夠讓無人機可以隨時起飛,不需要組裝,攜帶運輸方便可以固定在車頂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時存放多架無人機,飛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讓其飛到極限航程,然后自動降落到指定地點,不飛時可以及時充電的特點。
【專利說明】
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無人機外延設備和汽車外延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的民用無人機技術及產業正蓬勃發展,無人機技術越來越成熟,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無人機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使用無人機的人也越來越多。隨著無人機應用范圍的逐漸擴大,使需求也逐漸增多,目前無人機的很多應用不方便之處也逐漸暴露出來,尤其是旋翼無人機。主要體現在:無人機電池續航能力不足,充一次電只能飛行幾十分鐘;稍微大一點的無人機攜帶不方便,需要折疊或者拆下旋翼,起飛前再組裝等等;雖然旋翼無人機起降不需要專用的場地,但是其旋翼還是很容易出現碰到物體而損壞,或傷人等;由于無人機飛行速度可以達到1000米/分鐘左右,最大航程在25公里左右,操控者步行不能跟上,很容易就超出控制范圍,為了回收無人機,只能讓其飛行一半航程距離就返回;等等,這些不足也限制了其應用,每次飛行的時間還沒有準備時間長。怎樣讓無人機可以隨時起飛,不需要組裝,攜帶運輸方便可以固定在車頂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時存放I架或多架無人機,飛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讓其飛到極限航程,然后自動降落到指定地點,不飛時可以充電等等,這些問題,現有技術中的無人機相關配件都不能解決。
【實用新型內容】
[0003]發明目的: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能夠讓無人機可以隨時起飛,不需要組裝,攜帶運輸方便可以固定在車頂行李架上,全天候存放,可以同時存放多架無人機,飛起后操控者能跟上,可以讓其飛到極限航程,然后自動降落到指定地點,不飛時可以及時充電的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
[0004]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包括與車輛頂部可拆卸連接的多功能平臺艙體,多功能平臺艙體頂部設置有活動艙門并通過艙門控制機構與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連接,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所述艙門控制機構和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通過數據線與控制電路板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連接。通過采用可拆卸的連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裝,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將多功能平臺艙體安裝在車輛頂部,當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裝在車輛頂部時可以拆卸取下。通過設置活動艙門,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通過輸入開啟艙門或者閉合艙門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在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通過固定無人機和無人機起飛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進行控制,實現在無人機降落到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時對無人機的起落架進行鎖緊從而達到對無人機進行固定的效果。同時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可以同時容納多架不同的無人機,提高了整體效率,當一架無人機的電量快要耗盡的時候,可以將該無人機停回多功能平臺艙體,將另一架電量充足的無人機繼續起飛繼續未完成的任務,大大延長了無人機在外使用的時間,也能夠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務提尚效率。
[0005]進一步的,所述艙門控制機構設置在活動艙門兩端,艙門控制機構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通過艙門控制電機連接,艙門控制電機帶動艙門控制機構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開啟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艙門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向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旋轉,艙門控制機構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往艙體外側打開,從而實現活動艙門的開啟。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關閉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進行反向轉動,艙門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遠離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艙門控制機構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向內收起,從而實現活動艙門的關閉。
[0006]進一步的,所述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與多功能平臺艙體連接,起落架鎖控制電機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固定無人機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向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然后待無人機起落架落入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再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反向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向靠近艙體底部平面轉動對無人機起落架壓緊,從而實現對無人機起落架的固定。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無人機起飛指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使得無人機起落架可以活動從而使得無人機可以實現起飛的目的。
[0007]進一步的,所述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設置有無線信號發射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末端設置有電信號觸點。通過設置無線信號發射器可以更好的定位無人機的降落位置,使得無人機能夠準確的降落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部,無線信號發射器發出位置信號使得無人機能夠接收到該位置信號并通過無人機上的定位系統對該位置進行定位,使得無人機能夠準確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
[0008]進一步的,所述艙門控制機構包括與活動艙門連接的第一支桿和與艙門控制電機連接的第二支桿,所述第一支桿設置在活動艙門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過將艙門控制機構分為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能夠更好的帶動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第一支桿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艙門控制機構進行轉動的同時,更省力的情況下對活動艙門進行控制,能夠使得艙門控制電機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對活動艙門進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桿與活動艙門如果存在一定銳角且不設置在活動艙門一側的中間位置,則會在對活動艙門進行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使得活動艙門不能達到完全關閉的效果,同時在長時間使用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損壞。由此可見,將第一支桿設置在活動艙門的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能夠使得活動艙門達到更好的閉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艙門控制機構的損壞從而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設置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是銳角,由于第二支桿是與艙門控制電機連接,主要是通過艙門控制電機帶動第二支桿進行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支桿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將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之間的角度設置不是銳角,能夠使得第二支桿在轉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將動能傳遞給第一支桿推動第一支桿進行轉動,相同的電機功率下,能夠更快地完成活動艙門的開啟和關閉,能夠在節省一定的動能和電能,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設置在艙體兩端,不影響艙體內無人機放置。
[0009]進一步的,所述電信號觸點與無人機起落架上的無線充電端或者無線數據傳輸端連接。通過電信號觸點與無人機起落架上的無線充電端或者無線數據傳輸端連接,可以在停放無人機時對無人機進行充電和數據傳輸的目的。
[0010]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與車輛頂部之間留有空間,并通過固定裝置與車輛頂部的車頂行李架可拆卸連接。通過多功能平臺艙體與車輛頂部之間留有空間,,保證多功能平臺艙體不會打擾車輛的正常使用。
[0011]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有緩沖平臺,緩沖平臺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減震塊。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緩沖平臺,并在緩沖平臺底部設置若干個減震塊,可以實現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的減震效果,避免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對無人機造成損害,因為無人機大多相對比較昂貴,保證其完整顯得特別重要。
[0012]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上設置減震裝置,可以更好的保證無人機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能,不會造成任何損壞。
[0013]進一步的,所述活動艙門與多功能平臺艙體接觸位置設置有緩沖裝置。通過在活動艙門上設置緩沖裝置,避免了活動艙門與多功能平臺艙體的直接接觸,防止活動艙門在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由于長時間使用對多功能平臺艙體造成磨損,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O
[0014]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5]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活動艙門,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通過輸入開啟艙門或者閉合艙門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開啟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艙門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向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旋轉,艙門控制機構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往艙體外側打開,從而實現活動艙門的開啟。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關閉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進行反向轉動,艙門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遠離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艙門控制機構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向內收起,從而實現活動艙門的關閉。
[0016]2、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通過固定無人機和無人機起飛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控制電路板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進行控制,實現在無人機降落到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時對無人機的起落架進行鎖緊從而達到對無人機進行固定的效果。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固定無人機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向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然后待無人機起落架落入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再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反向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向靠近艙體底部平面轉動對無人機起落架壓緊,從而實現對無人機起落架的固定。當控制電路板接收到無人機起飛指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控制電機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使得無人機起落架可以活動從而使得無人機可以實現起飛的目的。
[0017]3、本實用新型同時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可以同時容納多架不同的無人機,提高了整體效率,當一架無人機的電量快要耗盡的時候,可以將該無人機停回多功能平臺艙體,將另一架電量充足的無人機繼續起飛繼續未完成的任務,大大延長了無人機在外使用的時間,也能夠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務提尚效率。
[0018]4、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無線信號發射器可以更好的定位無人機的降落位置,使得無人機能夠準確的降落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部,無線信號發射器發出位置信號使得無人機能夠接收到該位置信號并通過無人機上的定位系統對該位置進行定位,使得無人機能夠準確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
[0019]5、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艙門控制機構分為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能夠更好的帶動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第一支桿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艙門控制機構進行轉動的同時,更省力的情況下對活動艙門進行控制,能夠使得艙門控制電機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對活動艙門進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桿與活動艙門如果存在一定銳角且不設置在活動艙門一側的中間位置,則會在對活動艙門進行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使得活動艙門不能達到完全關閉的效果,同時在長時間使用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損壞。由此可見,將第一支桿設置在活動艙門的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能夠使得活動艙門達到更好的閉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艙門控制機構的損壞從而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設置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是銳角,由于第二支桿是與艙門控制電機連接,主要是通過艙門控制電機帶動第二支桿進行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支桿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活動艙門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將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之間的角度設置不是銳角,能夠使得第二支桿在轉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將動能傳遞給第一支桿推動第一支桿進行轉動,相同的電機功率下,能夠更快地完成活動艙門的開啟和關閉,能夠在節省一定的動能和電能,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設置在艙體兩端,不影響艙體內無人機放置。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放置在車輛上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2為圖1中多功能平臺艙體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3為圖2中活動艙門開啟狀態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4為圖1中多功能平臺艙體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4]圖5為圖4中起落架鎖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5]1、固定裝置,2、無人機,3、多功能平臺艙體,4、車頂行李架,5、車輛,6、艙門控制機構,6-1、第一支桿,6-2、第二支桿,7、活動艙門,8、外部電源連接線,9、控制電路板,1、艙門控制電機,11、數據線,12、電源線,13、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4、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5、無線信號發射器,16、無人機起落架,17、遙控操作終端,18、電信號觸點。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更進一步的說明。
[0027]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與車輛5頂部車頂行李架4可拆卸連接的多功能平臺艙體3,通過采用可拆卸的連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裝,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將多功能平臺艙體3安裝在車輛5頂部,當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裝在車輛5頂部時可以拆卸取下。通過固定裝置I將整個多功能平臺艙體3固定在車頂行李架4上,可以實現和車輛5固定為一體,無人機2是在整機狀態下放置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內可以隨車輛5移動,需要起飛時可以隨時起飛,不需要無人機2工作時就固定在艙內,不需要對無人機2進行人工搬運,減少操控者體能消耗,并可以方便的實現長途運輸。操控者可以乘坐在車內,對無人機2進行跟蹤操控,車可以載著操控者跟上無人機2的飛行速度,實現極限航程的飛行,提高每次的飛行效率,大大擴展每次的飛行任務工作范圍。
[0028]如圖2和圖3所示,多功能平臺艙體3頂部設置有活動艙門7并通過艙門控制機構6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連接,艙門控制機構6通過數據線7和電源線12與控制電路板9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8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17連接。通過設置活動艙門7,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17通過輸入開啟艙門或者閉合艙門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9,控制電路板9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活動艙門7兩端分別設置有艙門控制機構6,艙門控制機構6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之間通過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艙門控制電機10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開啟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10進行轉動,艙門控制電機10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向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旋轉,艙門控制機構6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7往艙體外側打開,從而實現活動艙門7的開啟。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關閉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1進行反向轉動,艙門控制電機1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遠離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艙門控制機構6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7向內收起,從而實現活動艙門7的關閉。艙門控制機構6包括與活動艙門7連接的第一支桿6-1和與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的第二支桿6-2,所述第一支桿6-1設置在活動艙門7—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過將艙門控制機構6分為第一支桿6-1和第二支桿6-2能夠更好的帶動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第一支桿6-1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艙門控制機構6進行轉動的同時,更省力的情況下對活動艙門7進行控制,能夠使得艙門控制電機10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對活動艙門7進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桿6-1與活動艙門7存在一定銳角且不設置在活動艙門7—側的中間位置,則會在對活動艙門7進行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使得活動艙門7不能達到完全關閉的效果,同時在長時間使用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損壞。由此可見,將第一支桿6-1設置在活動艙門7的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能夠使得活動艙門7達到更好的閉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艙門控制機構6的損壞從而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設置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是銳角,由于第二支桿6-2是與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主要是通過艙門控制電機10帶動第二支桿6-2進行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支桿6-1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將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之間的角度設置不是銳角,能夠使得第二支桿6-2在轉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將動能傳遞給第一支桿6-1推動第一支桿6-1進行轉動,相同的電機功率下,能夠更快地完成活動艙門7的開啟和關閉,能夠在節省一定的動能和電能,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同時,第一支桿和第二支桿設置在艙體兩端,不影響艙體內無人機放置。
[0029]如圖4所示,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有兩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通過數據線7和電源線12與控制電路板9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8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17連接。實現無人機2降落和起飛過程都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內,減少起降過程出現無人機旋翼因碰撞而損壞或傷人的可能性。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17通過固定無人機2和無人機2起飛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9,控制電路板9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進行控制,實現在無人機2降落到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時對無人機起落架16進行鎖緊從而達到對無人機2進行固定的效果。同時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可以同時容納多架不同的無人機2,提高了整體效率,當一架無人機2的電量快要耗盡的時候,可以將該無人機2停回多功能平臺艙體3,將另一架電量充足的無人機2繼續起飛繼續未完成的任務,大大延長了無人機2在外使用的總體時間,也能夠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務提高效率。根據需要放置多架無人機2,當一架或幾架飛行,其余留在艙內充電,實現輪換飛行、輪換充電的功能,可以實現執行不間斷的飛行任務。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連接,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固定無人機2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向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然后待無人機起落架16落入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再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反向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向靠近艙體底部平面轉動對無人機起落架16壓緊,從而實現對無人機起落架16的固定。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無人機起飛指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控制電機14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使得無人機起落架16可以活動從而使得無人機可以實現起飛的目的。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設置有無線信號發射器15,如圖5所示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末端設置有電信號觸點18。通過設置無線信號發射器15可以更好的定位無人機2的降落位置,使得無人機2能夠準確的降落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部,無線信號發射器15發出位置信號使得無人機2能夠接收到該位置信號并通過無人機2上的定位系統對該位置進行定位,使得無人機2能夠準確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電信號觸點18與無人機起落架16上的無線充電端連接。通過電信號觸點18與無人機起落架16上的無線充電端連接,可以在停放無人機2時對無人機2進行充電,可以隨時通過車載電源給實現給無人機2實時充電。。
[0030]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有緩沖平臺,緩沖平臺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減震塊。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緩沖平臺,并在緩沖平臺底部設置若干個減震塊,可以實現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3的減震效果,避免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對無人機2造成損害,因為無人機2大多相對比較昂貴,保證其完整顯得特別重要。
[0031]實施例二:本實用新型包括與車輛5頂部車頂行李架4可拆卸連接的多功能平臺艙體3,通過采用可拆卸的連接方式,方便使用和安裝,當需要使用的時候將多功能平臺艙體3安裝在車輛5頂部,當不需要使用或者不需要安裝在車輛5頂部時可以拆卸取下。多功能平臺艙體3與車輛5頂部之間留有空間,并通過固定裝置I與車輛5頂部的車頂行李架4可拆卸連接。通過多功能平臺艙體3與車輛5頂部之間留有空間,可以使得在正常行駛過程中保證車內的通風,同時也保證多功能平臺艙體3不會打擾車輛的正常使用。
[0032]多功能平臺艙體3頂部設置有活動艙門7并通過艙門控制機構6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連接,艙門控制機構6通過數據線7和電源線12與控制電路板9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8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17連接。通過設置活動艙門7,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17通過輸入開啟艙門或者閉合艙門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9,控制電路板9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活動艙門7兩端分別設置有艙門控制機構6,艙門控制機構6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之間通過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艙門控制電機10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開啟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10進行轉動,艙門控制電機10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向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旋轉,艙門控制機構6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7往艙體外側打開,從而實現活動艙門7的開啟。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關閉艙門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艙門控制電機10進行反向轉動,艙門控制電機10通過轉動帶動艙門控制機構6遠離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艙門控制機構6在旋轉的同時帶動活動艙門7向內收起,從而實現活動艙門7的關閉。艙門控制機構6包括與活動艙門7連接的第一支桿6-1和與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的第二支桿6-2,所述第一支桿6-1設置在活動艙門7—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通過將艙門控制機構6分為第一支桿6-1和第二支桿6-2能夠更好的帶動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第一支桿6-1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可以在艙門控制機構6進行轉動的同時,更省力的情況下對活動艙門7進行控制,能夠使得艙門控制電機10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更好的對活動艙門7進行控制。如果第一支桿6-1與活動艙門7存在一定銳角且不設置在活動艙門7—側的中間位置,則會在對活動艙門7進行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使得活動艙門7不能達到完全關閉的效果,同時在長時間使用的過程中會更容易損壞。由此可見,將第一支桿6-1設置在活動艙門7的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7所在平面垂直,能夠使得活動艙門7達到更好的閉合效果,也可以避免艙門控制機構6的損壞從而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通過設置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小于90°,即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所呈角度不是銳角,由于第二支桿6-2是與艙門控制電機10連接,主要是通過艙門控制電機10帶動第二支桿6-2進行轉動的同時帶動第一支桿6-1進行轉動進而帶動活動艙門7進行開啟和關閉,通過將第二支桿6-2與第一支桿6-1之間的角度設置不是銳角,能夠使得第二支桿6-2在轉動過程中能夠更好的將動能傳遞給第一支桿6-1推動第一支桿6-1進行轉動,相同的電機功率下,能夠更快地完成活動艙門7的開啟和關閉,能夠在節省一定的動能和電能,達到節約資源的目的。
[0033]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通過數據線7和電源線12與控制電路板9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8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9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17連接。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可以由遙控操作終端17通過固定無人機2和無人機2起飛的指令傳輸到控制電路板9,控制電路板9通過接收到的指令對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進行控制,實現在無人機2降落到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時對無人機起落架16進行鎖緊從而達到對無人機2進行固定的效果。同時設置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可以同時容納多架不同的無人機2,提高了整體效率,當一架無人機2的電量快要耗盡的時候,可以將該無人機2停回多功能平臺艙體3,將另一架電量充足的無人機2繼續起飛繼續未完成的任務,大大延長了無人機2在外使用的時間,也能夠更好的完成指定任務提高效率。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連接,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進行旋轉。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固定無人機2的命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向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然后待無人機起落架16落入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再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反向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向靠近艙體底部平面轉動對無人機起落架16壓緊,從而實現對無人機起落架16的固定。當控制電路板9接收到無人機起飛指令時,通過電信號控制起落架控制電機14進行轉動,起落架鎖控制電機13通過轉動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遠離艙體底部平面轉動,使得無人機起落架16可以活動從而使得無人機可以實現起飛的目的。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設置有無線信號發射器15,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末端設置有電信號觸點18。通過設置無線信號發射器15可以更好的定位無人機2的降落位置,使得無人機2能夠準確的降落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14內部,無線信號發射器15發出位置信號使得無人機2能夠接收到該位置信號并通過無人機2上的定位系統對該位置進行定位,使得無人機2能夠準確定位并降落在指定位置。電信號觸點18與無人機起落架16上的無線數據傳輸端連接。通過電信號觸點18與無人機起落架16上的無線數據傳輸端連接,可以在停放無人機2時對無人機2進行數據傳輸。
[0034]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有緩沖平臺,緩沖平臺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設置有若干個減震塊。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底部設置緩沖平臺,并在緩沖平臺底部設置若干個減震塊,可以實現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3的減震效果,避免汽車在行駛過程中產生的震動對無人機2造成損害,因為無人機2大多相對比較昂貴,保證其完整顯得特別重要。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通過在多功能平臺艙體3側壁上設置減震裝置,可以更好的保證無人機2在車輛行駛過程中的安全性能,不會造成任何損壞。活動艙門7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接觸位置設置有緩沖裝置。通過在活動艙門7上設置緩沖裝置,避免了活動艙門7與多功能平臺艙體3的直接接觸,防止活動艙門7在關閉和開啟的過程中,由于長時間使用對多功能平臺艙體3造成磨損,進一步的延長其使用壽命。
[0035]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包括與車輛頂部可拆卸連接的多功能平臺艙體,多功能平臺艙體頂部設置有活動艙門并通過艙門控制機構與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連接,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有若干個起落架鎖控制機構,所述艙門控制機構和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通過數據線與控制電路板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外部電源連接線與電源連接,控制電路板通過電信號與遙控操作終端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門控制機構設置在活動艙門兩端,艙門控制機構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通過艙門控制電機連接,艙門控制電機帶動艙門控制機構進行旋轉。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通過起落架鎖控制電機與多功能平臺艙體連接,起落架鎖控制電機帶動起落架鎖控制機構進行旋轉。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落架鎖控制機構內設置有無線信號發射器,起落架鎖控制機構末端設置有電信號觸點。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艙門控制機構包括與活動艙門連接的第一支桿和與艙門控制電機連接的第二支桿,所述第一支桿設置在活動艙門一側的中間位置并與活動艙門所在平面垂直,所述第二支桿與第一支桿所呈角度不小于90° ο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電信號觸點與無人機起落架上的充電端或者數據傳輸端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與車輛頂部之間留有空間,并通過固定裝置與車輛頂部的車頂行李架可拆卸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底部設置有緩沖平臺,緩沖平臺與多功能平臺艙體之間設置有減震塊。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平臺艙體側壁上設置有減震裝置。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無人機車載多功能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艙門與多功能平臺艙體接觸位置設置有緩沖裝置。
【文檔編號】B60P3/11GK205706360SQ201620582217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4日
【發明人】郭永, 姚小龍, 宋鵬鵬
【申請人】郭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