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安全駕駛領域,特別是一種汽車彈射逃生系統。
背景技術:
在交通事故中,追尾事故占了很大一部分。為降低乘客在追尾事故中遭受到的最大損害,目前幾乎所有轎車在發動機艙的前縱梁都有潰縮吸能的作用,通過車頭的潰縮減少沖擊力,其缺陷是容易造成駕駛艙壓縮。如果是高速行駛的轎車追尾貨車,一般是由于轎車駕駛艙擠壓,造成人員傷亡。如何使轎車駕駛員及乘客在遇到追尾事故時,在保留潰縮吸能的同時,生命安全得到保障,駕駛艙的安全防護措施就顯得非常重要。
公開號為CN104941088A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逃生艙,能夠保證在災難發生時,能及時為人員提供避難場所以及爭取救援時間。該裝置的設計包括控制系統,彈射系統,安全氣囊系統和降落傘系統。艙內人員可以啟動逃生控制系統,啟動彈射控制系統,觸發助推裝置,產生巨大推力,將逃生艙按照彈射裝置上的滑軌彈射出去。
公開號為CN103507740A的實用新型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汽車事故彈出逃生艙,正副駕駛座前后通過采用八根鋼管支撐,形成一個逃生艙。鋼管的下側有前后彈簧夾板,夾板下方設有彈簧,彈簧壓縮在鋼管中。當轎車發生碰撞后,彈簧便立即彈出,使駕駛員彈出駕駛艙。
以上的逃生艙的缺點有:1、發生重大撞擊時,后座乘客無法使用逃生艙;2、彈射裝置的觸發時間不易控制;3、彈射裝置維護比較困難。4、逃生艙掉落,容易引發二次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已有汽車逃生艙的無法適用于后座乘客、觸發時間不易控制、維護困難、安全性較差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適用于車內所有乘客、觸發時間控制精確、維護方便、安全性良好的汽車彈射逃生系統。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汽車彈射逃生系統,包括艙體、安全座椅、碰撞傳感器和彈射系統,所述逃生艙的初始狀態位于車輪底座以上的部分環形區域,所述逃生艙的最終狀態位于汽車主體后上方,所述安全座椅位于艙體內,所述彈射系統包括彈射控制器、用于將艙體與汽車主體分離的彈射裝置和用于發出警報的彈射警報系統,所述碰撞傳感器通過事先設定碰撞傳感器的碰撞強度閾值,當檢測的碰撞強度大于或等于設定的碰撞強度閾值,則將彈射信號傳輸給彈射控制器,彈射控制器通過接收碰撞傳感器的彈射信號來觸發彈射裝置和彈射警報系統。
進一步,所述彈射裝置由四根彈射氣撐桿組成,分別位于前排駕駛座位及后排座位兩側,所述彈射氣撐桿的下方與汽車底座相連接。
再進一步,所述彈射氣撐桿包括氣體發生器、氣體發生氣缸、活塞、活塞連桿、軸承座和密封導向套,所述軸承座位于彈射氣撐桿底部并與汽車底座連接,用于固定彈射氣撐桿;所述活塞連桿一端與軸承座連接,所述活塞連桿的另一端與活塞連接,活塞設于氣體發生氣缸內部,所述氣體發生器位于氣體發生氣缸內部,所述氣體發生器的觸發裝置與彈射控制器連接,氣體發生器內填充聯氨或硝酸銨,所述密封導向套位于彈射氣撐桿底部,所述密封導向套與軸承座連接。
更進一步,所述逃生系統還包括快速充氣安全氣墊,所述快速充氣安全氣墊安裝在逃生艙外圍,用于彈出后減緩外部沖擊,安全氣墊內填充氣體發生劑。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為:汽車事故安全彈出逃生艙包括碰撞傳感器,彈射系統,快速充氣安全氣墊。所述逃生艙初始狀態位于車輪底座以上的部分環形區域,為避免由于逃生艙掉落而引發二次事故,本實用新型的逃生艙的最終狀態位于汽車主體后上方。當汽車發生嚴重碰撞時,所述彈射系統將逃生艙往汽車后上方彈射出一定距離,有效減少駕駛艙擠壓帶來的傷害。所述碰撞傳感器與彈射系統通過信號電纜相連接。所述安全座椅位于逃生艙內。
當車輛發生大型追尾事故時,本實用新型在保留潰縮吸能的同時,轉移逃生艙的位置,往汽車后上方彈射一定距離,使逃生艙脫離碰撞后的汽車主體。避免由于逃生艙變形,駕駛員及乘客被擠壓而引起人身傷亡,從而增加車內人員逃生的幾率。本實用新型采用逃生艙彈射技術可有效解決此類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表現在:當發生嚴重碰撞時,若汽車碰撞強度大于或等于碰撞傳感器內的碰撞強度閾值,碰撞傳感器將彈射信號發送至彈射控制器,彈射控制器接收到信號后,立即觸發彈射警報系統和彈射裝置;適用于車內所有乘客、觸發時間控制精確、維護方便、安全性良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工作流程圖。
圖2為汽車逃生艙主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汽車逃生艙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汽車逃生艙彈射過程示意圖。
圖5為彈射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1、彈射艙體、2、彈射裝置、3、安全座椅、4、碰撞傳感器、5、彈射控制器、6、安全氣墊、7、活塞、8、氣體發生氣缸、9、活塞連桿、10、密封導向套、11、軸承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參照圖1~圖5,一種汽車彈射逃生系統,包括彈射艙體1,安全座椅3,碰撞傳感器4,彈射系統,快速充氣安全氣墊5。如圖2所示,所述逃生艙1初始狀態位于車輪底座以上的部分環形區域,如圖4所示,為避免逃生艙掉落而引發二次事故,逃生艙的最終狀態位于汽車主體后上方。所述碰撞傳感器4與彈射系統通過信號電纜相連接。所述安全座椅3位于逃生艙1內。
彈射系統包括彈射控制器5、彈射裝置2和彈射警報系統。彈射控制器5通過接收碰撞傳感器4的碰撞強度信號來觸發彈射裝置2和彈射警報系統。
碰撞傳感器4通過事先設定碰撞傳感器4的碰撞強度閾值,當碰撞強度大于或等于設定的碰撞強度閾值,則將彈射信號傳輸給彈射控制器5。
當彈射控制器5接收到彈射信號,立即觸發彈射警報系統和彈射裝置2。
彈射警報系統觸發后發出連續蜂鳴聲,提醒周圍群眾,最大程度避免二次事故的發生。并且彈射警報系統與手機藍牙相連接,同步發送請求支援信息和地理坐標,為駕駛員及乘客爭取最大救援時間。
彈射控制器5接收到彈射信號后,啟動彈射裝置2,將逃生艙1與汽車主體分離。
彈射裝置2由四根彈射氣撐桿組成,分別位于前排駕駛座位及后排座位兩側。氣撐桿的下方與汽車底座相連接。
考慮到現有氣撐桿采用壓縮空氣填充,推動力無法將逃生艙快速彈射出車體,并且彈射速度緩慢,因此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彈射氣撐桿區別于現有技術,采用化學物質進行填充。彈射氣撐桿組成結構包括氣體發生器、活塞7、氣體發生氣缸8、活塞連桿9、密封導向套10和軸承座11等。所述軸承座11位于彈射氣撐桿底部,并與汽車底座連接,用于固定彈射氣撐桿。所述活塞連桿9一端與軸承座11連接,另一端與活塞7連接?;钊?設于氣體發生氣缸8內部,活塞7在運動過程中通過活塞連桿9帶動逃生艙1脫離汽車主體。所述氣體發生器位于氣體發生氣缸8內部,其觸發裝置與彈射控制器5連接,氣體發生器內填充聯氨或硝酸銨。所述密封導向套10位于彈射氣撐桿底部,與軸承座11連接,密封導向套10起支撐作用,保證活塞連桿和氣體發生氣缸位于同個軸度。當汽車受到猛烈撞擊,碰撞傳感器4將彈射信號傳輸給彈射控制器5,從而觸發氣體發生器。氣體發生器內的填充物急速發生化學反應,在氣體發生氣缸8一側產生高壓氣體,使得活塞7兩側受到的壓力不等。因此,氣撐桿利用壓力差將逃生艙彈射出車體。
快速充氣安全氣墊6安裝在逃生艙外圍,用于彈出后減緩外部沖擊。安全氣墊內填充氣體發生劑。當逃生艙1與汽車主體分離后,發生劑燃燒并產生大量氣體(氮氣N2),從而使得安全氣墊6膨脹。
如圖2~圖4所示,汽車逃生艙1的外艙體裝有快速充氣安全氣墊6,避免逃生艙掉落時,由于產生的巨大沖力或者汽車自燃對駕駛員及乘客造成的傷害。
當汽車發生嚴重碰撞時,逃生艙1內的碰撞傳感器4分析所產生的碰撞強度,若汽車碰撞強度大于或等于碰撞傳感器4內的碰撞強度閾值,碰撞傳感器4則發送彈射信號至彈射控制器5,彈射控制器5接收到信號后,立即觸發彈射警報系統和彈射裝置2。彈射警報系統發送請求支援信息并發出連續蜂鳴聲。彈射控制器5接收到彈射信號后,啟動彈射裝置2,將逃生艙1往汽車主體后上方分離??焖俪錃獍踩珰鈮|6迅速膨脹,抵消由于減緩外部沖擊。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