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篷,尤其是涉及一種折疊式車篷。
背景技術:
本實用新型主要應用在皮卡汽車的后廂上,整體可以折疊?,F(xiàn)有技術中關于折疊式車篷有多種,但在于以下幾個方面依然有需要進一步改進之處。
對于車篷與車廂之間的固定方式,以及使用操作時的打開方式。現(xiàn)有技術中,折疊式車篷往往使用帶有滑道的固定裝置實現(xiàn)車篷與車廂的固定,一方面,類似的固定方式對操作人員所花費的力氣要求比較高,另一方面,車篷左右兩側的固定裝置之間無法實現(xiàn)聯(lián)動,操作人員需要分別打開兩側的固定裝置,方能實現(xiàn)車篷的打開。
對于折疊式車篷,折疊部件之間的連接方式。現(xiàn)有技術中,折疊式車篷各個折疊部件之間往往使用鉸鏈的方式進行連接,上述的鉸鏈在工作時需要一個旋轉軸,造成了成本的增加,安裝的不便,以及防水性能降低。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了一種折疊式車篷,操作人員可以在車廂左右的任意一側操作打開折疊式車篷;折疊式車篷的折疊部件之間通過純橡膠鉸鏈進行連接。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折疊式車篷,包括后杠,所述后杠下方設置有第一固定裝置,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包括兩端對稱設置并且通過一翻轉板連接的第一鎖具,所述第一鎖具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上設置有可以活動的鎖舌和通孔;所述通孔內設置有可以自由活動的手把,所述手把的底部設置有插槽;所述通孔兩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所述第一杠桿的左端與第一連桿的右端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左端與所述鎖舌連接;所述第一杠桿的右端固定于手把的插槽內;所述第二杠桿的左端固定于插槽內,所述第二杠桿的右端與第二連桿的左端連接,所述第二連桿的右端與翻轉板相連接。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翻轉板上設置有一個可以圍繞固定點旋轉的第三連桿,所述第三連桿的兩端分別與兩側的第二連桿相連接。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均呈V字形,所述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的底端活動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可以圍繞固定點實現(xiàn)一定角度的旋轉。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通孔內的底部設置有限位件。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鎖舌與安裝框架配合固定,所述安裝框架的橫截面成C字形,開口一側面向車篷,另外一側與車廂固定。
作為優(yōu)選方案,在車廂與安裝框架之間還設置有第一密封件; 在安裝框架的上方,設置有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上設置有凸出部,所述凸出部與安裝框架上的凹槽相互配合,形成密封接觸。
作為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前杠,所述前杠下方設置有第二固定裝置,所述第二固定裝置的兩端分別為第二鎖具和第三鎖具,所述第二鎖具和第三鎖具之間通過第二連桿相連接以實現(xiàn)聯(lián)動;所述第二鎖具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上設置有鎖舌;所述第二底板上還設置有可以旋轉的齒輪,所述齒輪的下端設置有配合齒輪運動的第一齒條,所述齒輪的上端設置有配合齒輪運動的第二齒條;所述第一齒條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桿與鎖舌連接,所述第二齒條的一端通過第二連桿與第三鎖具連接。
作為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第一折疊板與第二折疊板,所述第一折疊板與第二折疊板之間通過橡膠鉸鏈連接固定;所述橡膠鉸鏈16的橫截面包括位于頂部的橫條,橫條的兩端垂直向下延伸一定距離后,分別向外側繼續(xù)延伸,在兩個端點處成圓形結構,并且所述圓形結構的直徑大于所述橫條延伸段的寬度;另外,橫條的兩端水平向外延伸一定距離后再垂直向下延伸出一個凸字形結構。
作為優(yōu)選方案,在第一折疊板與第二折疊板之間形成的型材空腔內設置有橫截面為C字形固定塊。
作為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第三折疊板,所述第二折疊板與第三折疊板之間設置有雙鉸鏈杠。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雙鉸鏈杠的下方設置有第三固定裝置,所述固定裝置采用第一鎖具與第三鎖具連接配合。
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三固定裝置兩端的鎖舌與安裝框架配合固定處設置有鎖閂。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車篷左右兩側的鎖具可以實現(xiàn)聯(lián)動,方便打開車篷;鎖閂限制車篷在水平方向的移動;橡膠鉸鏈既方便安裝,同時防水性更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與車廂裝配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一鎖具結構示意圖。
圖4是第一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安裝框架與鎖具配合橫截面示意圖。
圖6是密封件位置示意圖。
圖7是第二固定裝置示意圖。
圖8是鎖閂位置示意圖。
圖9是雙鉸鏈杠固定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橡膠鉸鏈安裝后橫截面示意圖。
圖11是橡膠鉸鏈結構橫截面示意圖。
圖12是橡膠鉸鏈與型材形成的防水腔橫截面示意圖。
圖13是雙鉸鏈結構橫截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與說明。本實施例以三折疊的車篷為例,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展開狀態(tài)時整體成矩形狀,包括第一折疊板1、第二折疊板2和第三折疊板3,所述第一折疊板的外側設置有后杠4,所述第三折疊板3的外側設置有前杠5,每個折疊板的左右兩側都設置有側邊框6,所述折疊板完全展開后,可以覆蓋住皮卡車的后車廂,折疊板折疊時,可以由車尾方向向車頭方向折疊,也可以由車頭向車尾方向折疊??紤]到車篷自身的厚度,在車篷的第一折疊板1完成折疊后,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重疊在一起會導致車篷厚度的增加,因此,在第二折疊板2和第三折疊板之間3設置了雙鉸鏈杠7,以方便車篷的二次折疊。第一折疊板1的外側設置有第一固定裝置41,所述第一固定裝置41固定在后杠4的底部,第一固定裝置41兩端伸出的鎖舌411與安裝于車廂上的安裝框架8配合固定。第一固定裝置41兩端的鎖舌411在正常狀態(tài)下處于舒張狀態(tài),向外延伸至安裝框架8內。所述的第一固定裝置41的兩端為對稱設置的第一鎖具42,兩端的第一鎖具42通過一翻轉板413連接,實現(xiàn)兩端的第一鎖具42之間的聯(lián)動,即,當打開任意一端的第一鎖具42時,另一端的第一鎖具也同時打開。
如圖3、圖4所示,所述第一鎖具42包括第一底板421,第一底板421上設置有一可以活動的鎖舌422,鎖舌422內設置有彈簧423,鎖舌422受到彈簧423的壓力伸出第一底板421之外。所述第一底板421上設置有通孔424,所述通孔424內設置有一可以自由活動的手把425,通孔424內的底部設置有限位件426,手把425因限位件426的限制不會脫離通孔424,另外通孔424未設置限位件的一面由于安裝后與后杠4固定,因此,手把425也不會脫離通孔。所述手把425的底部設置有插槽427。所述通孔424兩側分別固定有第一杠桿428和第二杠桿429,所述第一杠桿428和第二杠桿429均呈V字形,所述第一杠桿428和第二杠桿429的底端活動固定于所述第一底板,第一杠桿428和第二杠桿429可以圍繞固定點430實現(xiàn)一定角度的旋轉。所述第一杠桿428和第二杠桿429的左右兩端分別設置有圓孔,第一杠桿428的左端與第一連桿431的右端連接,所述第一連桿431的左端與所述鎖舌422連接;第一杠桿428的右端固定于手把425的插槽427內,并且可以在插槽427內移動;第二杠桿429的左端固定于插槽427內,可以在插槽427內移動,第二杠桿429的右端與第二連桿432的左端連接,第二連桿432的右端與翻轉板413相連接。所述翻轉板413上設置有一個可以圍繞固定點旋轉的第三連桿433,所述第三連桿433的兩端分別與兩側的第二連桿432相連接。
如圖5、圖6所示,安裝框架8的橫截面成C字形,開口一側面向車篷,另外一側與車廂9固定,在車廂9與安裝框架8之間還設置有第一密封件10,實現(xiàn)車廂側面的防水性。安裝框架8和車廂9之間通過螺栓固定,通過螺栓緊固的方式,第一密封件10與車廂9之間可以更好的接觸,實現(xiàn)防水。
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車篷的防水性能,在安裝框架8的上方,側邊框6的下方設置有第二密封件11,所述第二密封件11的尾部延伸至車廂9的上方,尤其是,第二密封件11上設置有凸出部,所述突出部與安裝框架上凹槽相互配合,形成密封接觸。
兩端對稱設置的第一鎖具42之間通過一翻轉板413相連接,以實現(xiàn)當一端的第一鎖具42的手把因外力縱向移動時,帶動了第一杠桿428的旋轉,從而實現(xiàn)鎖舌422的橫向移動;同時,帶動了第二杠桿429的旋轉,作用力經過第二連桿432、翻轉板413、另一端第一鎖具的傳遞,實現(xiàn)另一端鎖舌的橫向移動。當兩端的鎖舌向內橫向移動一定距離后,鎖舌與車廂上的安裝框架8脫離,從而可以打開第一折疊板1。
上述技術方案的核心是將手把的縱向運動轉化為鎖舌的橫向運動,同時翻轉板的設計實現(xiàn)了第一固定裝置41兩端鎖具的聯(lián)動。
如圖7所示,前杠5的下方安裝固定有第二固定裝置51,第二固定裝置51的兩端分別為第二鎖具52和第三鎖具53,第二鎖具52和第三鎖具53之間通過第二連桿527相連接以實現(xiàn)聯(lián)動。所述第二鎖具52包括第二底板521,所述第二底板上設置有鎖舌522,鎖舌內設置有彈簧528,鎖舌受到彈簧528的壓力伸出第一底板之外。所述第二底板521上還設置有可以旋轉的齒輪523,齒輪523的下端設置有配合齒輪運動的第一齒條524,齒輪523的上端設置有配合齒輪運動的第二齒條525,當齒輪523做旋轉運動時,帶動齒條做橫向運動,以實現(xiàn)齒輪523的旋轉位移變成齒條的橫向移動。第一齒條524的一端通過第一連桿526與鎖舌522連接,第二齒條525的一端通過第二連桿527與第三鎖具53連接。
齒輪523內設置有鎖芯529,當使用鑰匙打開鎖芯529時,齒輪523隨著鑰匙的旋轉而旋轉,從而帶動第二鎖具52和第三鎖具53上的鎖舌的收縮,并與固定于車廂9的安裝框架8分離,從而實現(xiàn)第三折疊板3的打開。
如圖8所示,在第二折疊板2與第三折疊板3之間設置有雙鉸鏈杠7,所述雙鉸鏈杠7的下方設置有第一固定裝置41??紤]到車篷固定后,從后杠4處打開車篷以及從前杠5處打開車篷的幾率更大,因此,當后杠4處的第一固定裝置41和前杠5處的第二固定裝置51同時打開時,車篷整體在水平方向缺乏固定的力,可能導致車篷脫落。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在雙鉸鏈杠7下方的第一固定裝置41的鎖舌對應的安裝框架處設置有鎖閂71,所述鎖閂71的橫截面成凹字形,車篷安裝固定后,鎖舌剛好插入凹字形的鎖閂中,以實現(xiàn)當?shù)谝徽郫B板1與第三折疊板3同時打開后,車篷水平方向的固定。所述安裝框架8設置鎖閂71之處,安裝框架的厚度較其他位置的厚度略有降低,以實現(xiàn)鎖閂的安裝。
如圖9所示,在雙鉸鏈杠下方設置的固定裝置,可以采用與第一固定裝置相同的結構,也可以采用第一鎖具與第三鎖具直接相連。
如圖10所示,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之間通過橡膠鉸鏈16連接固定。所述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的外部均覆蓋有型材,折疊板與型材密封固定后,通過橡膠鉸鏈與型材之間的配合固定,實現(xiàn)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之間的固定。
在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之間形成的型材空腔內設置有橫截面為C字形固定塊17。由于第一折疊板1與第二折疊板2之間采用的是橡膠鉸鏈的連接固定方式,在折疊板折疊時,橡膠鉸鏈可能會隨著折疊板的翻動而出現(xiàn)位移,導致脫落;加入固定塊17后,固定塊17與型材之間卡合固定,對橡膠鉸鏈起到限位的作用,確保橡膠鉸鏈不會脫落。
如圖11和圖12所示,橡膠鉸鏈16的橫截面包括位于頂部的橫條161,橫條161的兩端垂直向下延伸一定距離后,分別向外側繼續(xù)延伸,在兩個端點處成圓形結構162,并且所述圓形結構162的直徑大于所述橫條延伸段163的寬度;另外,橫條的兩端水平向外延伸一定距離后再垂直向下延伸出一個凸字形結構164。橡膠鉸鏈16與型材的結構配合安裝,配合安裝完畢后,可以實現(xiàn)數(shù)個防水腔。所述凸字形結構164與型材配合形成第一防水腔165,圓形結構162與型材配合后形成第二防水腔166。橡膠鉸鏈16的橫向長度一直延伸超過車廂9的內側,從而可以實現(xiàn)更好的防水性能。
第二折疊板2與雙鉸鏈杠之間;雙鉸鏈杠與第三折疊板之間,采用與上述相同的橡膠鉸鏈實現(xiàn)連接固定。
如圖13所示,上述連接方式在雙鉸鏈兩側形成一個特有的雙鉸鏈結構。
本實施例針對是三折疊車篷,類似的,雙折疊車篷、四折疊車篷均可以采用類似的固定裝置以及橡膠鉸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