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架,尤其涉及一種帶集成前下防護的車架,屬于汽車車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前下防護法規的實施,商用車輛必須在車架前端裝配保險杠、前下防護等大總成,這些增加的零部件會直接增加底盤和整車的自重,從而影響車輛的運輸效率,而且還會增加車輛的油耗。因此,如何合理的集成前下防護,提升整車在輕量化方面的競爭力成為車架技術進一步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
如中國專利公告號:CN 105438102A,公開日:2016年3月30日的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載貨汽車前下部防護裝置,包括兩個對稱的車架,其特征是:每個所述車架上連接有對稱的支座,兩個支座的下側通過連接板連接橫梁,該結構的支座內側立面和上平面分別通過聯接件與車架的外側腹面和下翼面連接,因而連接強度更高,支座的支撐凸臺卡入連接板的中部槽中,橫梁前部受水平壓力時,力通過連接板直接傳遞到支座的支撐凸臺上,進而通過支座傳遞到車架上。但是該前下防護裝置結構單一,集成度不高,裝配保險杠、前下防護等大總成后底盤和整車自重增加,不利于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也不利于提高燃油經濟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商用車在車架前端直接裝配保險杠、前下防護等大總成后底盤和整車自重增加,不利于提高車輛的運輸效率,也不利于提高燃油經濟性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集成度高,裝配零部件得到了減少,底盤和整車自重得到了減輕,提高了車輛的運輸效率和燃油經濟性的一種帶集成前下防護的車架。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帶集成前下防護的車架,包括車架前端支架,車架前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固定有車架前端支架,所述車架前端支架的下端集成有前下防護支架,位于左側的前下防護支架的上端設置有左固定支架,位于右側的前下防護支架的上端設置有右固定支架,左固定支架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右固定支架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位于左右兩側的前下防護支架的底部水平焊接固定有前下防護。
所述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與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之間水平連接有鋼管橫梁。
所述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與右固定支架之間以及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與左固定支架之間分別通過多個螺栓進行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取消了車架第一橫梁,并在車架前端支架的下端集成有前下防護支架,車架前端支架和前下防護支架集成在一起,有效減少了緊固零部件的數量,底盤和整車自重得到了減輕。
2.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集成度高,改變了傳統車架前端裝配保險杠、前下防護等大總成的裝配方式,前下防護裝置的牢固性能得到了提升,提高了車輛的運輸效率,同時還能提高了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從而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車頭前方的正面示意圖。
圖中:車架前端支架1,前下防護支架2,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鋼管橫梁4,右固定支架5,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左固定支架7,前下防護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見圖1、圖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帶集成前下防護的車架,包括車架前端支架1,車架前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固定有車架前端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前端支架1的下端集成有前下防護支架2,位于左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上端設置有左固定支架7,位于右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上端設置有右固定支架5,左固定支架7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右固定支架5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位于左右兩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底部水平焊接固定有前下防護8。
所述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與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之間水平連接有鋼管橫梁4。
所述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與右固定支架5之間以及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與左固定支架7之間分別通過多個螺栓進行連接固定。
本實用新型的車架前端支架1與現有噴油器相同,車架前部的左右兩側分別固定有車架前端支架1,車架前端支架1主要用于連接固定其它部件。本實用新型在車架前端支架1的下端集成有前下防護支架2,車架前端支架1和前下防護支架2集成在一起,有效減少了緊固零部件的數量。位于左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上端設置有左固定支架7,位于右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上端設置有右固定支架5。
左固定支架7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與左固定支架7之間通過多個螺栓進行連接固定。右固定支架5上連接固定有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與右固定支架5之間也通過多個螺栓進行連接固定。駕駛室右前懸置下支架3與駕駛室左前懸置下支架6之間水平連接有鋼管橫梁4,通過安裝鋼管橫梁4也提高了前下防護裝置的整體牢固性能。
位于左右兩側的前下防護支架2的底部水平焊接固定有前下防護8,前下防護8位于汽車車架的最前端,并且前下防護8與車架前端支架1相垂直。本使用實用新型取消了車架第一橫梁,整車自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提高了車輛的運輸效率,并能提高了車輛的燃油經濟性,從而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