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機車添砂小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礦山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車添砂小車。
背景技術:
礦用電機車主要用于井下運輸大巷和地面的長距離運輸。它相當于鐵路運輸中的電氣機車頭,牽引著列車在軌道上行走,完成對煤炭、礦石、材料、設備、人員的運送。電機車上的撒砂裝置是用來向車輪前沿軌面上撒砂,以加大車輪與軌面間的摩擦系數。電機車的撒砂裝置設有砂箱,需要添砂時,由司機用手提兩個砂筒,裝滿砂子,圍繞電機車,逐個添滿砂箱。而電機車砂箱的添砂口空間狹小,使得添砂非常困難,而手提砂筒容積又小,添滿一臺機車的多個砂箱至少需要40分鐘,既費時費力,又影響電機車正常運行時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省時省力、操作方便的電機車添砂小車。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本發明的電機車添砂小車,其特征在于由車體、添砂裝置和控制機構組成, 所述的車體包括車架,設于此車架底部的一組萬向輪,設于車架一端的扶手,設于車架中部的門形架,設于車架上鄰近扶手一端的滾筒架,設于車架上且在門形架和滾筒架之間的橫梁,分別與門形架兩立柱底端鉸接的兩個旋桿,與門形架立柱頂端連接的雨篷,設于門形架兩立柱上部的一組安全掛鉤,
所述的添砂裝置包括兩側分別設有出砂口的鏟斗,所述的出砂口兩側設有一組滑道, 與此一組滑道滑動連接的插門,分別設于鏟斗兩端與安全掛鉤對應的一組銷釘,掛接于鏟斗出砂口上部的一組掛鉤,與此一組掛鉤底端連接的漏斗,與此漏斗底端相連通的溜砂槽, 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設在滾筒架上的支座,與此支座連接且一端設有搖把的滾筒軸, 設于此滾筒軸上的滾筒和止回機構,設于橫梁上的定滑輪I,設于門形架橫梁上的定滑輪 II,一端纏繞在滾筒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I和定滑輪II與鏟斗連接的鋼絲繩,與門形架立柱鉸接的推桿,與此推桿的一端鉸接且與鏟斗鉸接的連桿。所述的鏟斗底板內表面為凸心屋脊狀,此鏟斗底板的外表面為圓弧狀。所述的止回機構包括設于滾筒架上的固定座,與此固定座頂端連接的轉軸,與此轉軸轉動連接的止回爪,連接于止回爪和轉軸的彈簧,設在滾筒軸上并與止回爪卡接的棘輪。本發明的優點是
1、本發明通過對滑輪組的應用能夠將鏟斗方便的提起,并采用了安全掛鉤與銷釘配合和止回機構的雙重保護,使得鏟斗裝砂后能夠安全可靠的被小車運送至電機車旁添砂;
2、本發明的鏟斗底板內表面為凸心屋脊狀,使得添砂時砂子能夠從鏟斗兩側出砂口順利流出,鏟斗底板外表面為圓弧狀,使得鏟斗過程中翻轉順利;3、本發明添砂時采用與溜砂槽連通的漏斗將砂子添入電機車砂箱,有效的解決了由于電機車添砂口的空間狹窄,添砂困難的問題;
4、本發明在門形架頂端設有雨篷,有效的防止雨雪進入鏟斗內使砂子淋濕;
5、本發明能夠一次添滿電機車多個砂箱,有效的提高了添砂作業工作效率,降低了勞動強度。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止回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一定滑輪I 2—旋桿 3—雨篷 4一定滑輪II 5—伊斗 6—鋼絲繩 7—安全掛鉤8—插門9 一銷釘 10—滑道 11 一掛鉤 12—漏斗 13—溜砂槽 14 一連桿 15—車架 16—推桿 17 —門形架 18—橫梁 19一滾筒架 20—搖把 21— 扶手 22—止回機構 23—滾筒軸 24—支座 25—滾筒 26—萬向輪 22_1—棘輪 22-2—止回爪 22-3—固定座 22-4—轉軸 22-5—彈簧。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電機車添砂小車,其特征在于由車體、添砂裝置和控制機構組成。見圖1,所述的車體包括車架15,設于此車架15底部的一組萬向輪26,設于車架 15 一端的扶手21,設于車架15中部的門形架17,設于車架15上鄰近扶手21 —端的滾筒架19,設于車架15上且在門形架17和滾筒架19之間的橫梁18,分別與門形架17兩立柱底端鉸接的兩個旋桿2,設于門形架17兩立柱上部的一組安全掛鉤7,與門形架17立柱頂端連接的雨篷3,此雨篷3能夠有效的防止雨雪進入添砂裝置中鏟斗5內的砂子淋濕。如圖1所示,所述的添砂裝置包括兩側分別設有出砂口的鏟斗5,此鏟斗5的底板內表面為凸心屋脊狀,使得添砂時砂子能夠從鏟斗兩側出砂口順利流出,鏟斗5的底板外表面為圓弧狀,使得鏟斗5在裝砂的過程中翻轉順利。所述的添砂裝置還包括所述出砂口兩側設有的一組滑道10,與此一組滑道10滑動連接的插門8,分別設于鏟斗5兩端與安全掛鉤7對應的一組銷釘9,裝砂后,需要將車體上的安全掛鉤7掛接于鏟斗5上固定的銷釘 9,使鏟斗5裝砂后能夠安全可靠的固定在門形架17橫梁的一側。所述的添砂裝置還包括掛接于鏟斗5出砂口上部的一組掛鉤11,與此一組掛鉤11底端連接的漏斗12,與此漏斗12 底端相連通的溜砂槽13,由于采用與溜砂槽13連通的漏斗12將砂子添入電機車砂箱,有效的解決了由于電機車添砂口的空間狹窄,添砂困難的問題。如圖1所示,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設在滾筒架19上的支座24,與此支座24連接且一端設有搖把20的滾筒軸23,設于此滾筒軸23上的滾筒25和止回機構22。見圖2,所述的止回機構22包括設于滾筒架19上的固定座22-3,與此固定座22-3頂端連接的轉軸 22-4,與此轉軸22-4轉動連接的止回爪22-2,連接于止回爪22_2和轉軸22_4的彈簧22_5, 設在滾筒軸23上并與止回爪22-2卡接的棘輪22-1。止回機構22在鏟斗5裝砂后通過對滾筒25的止回,進而使鋼絲繩6拉緊鏟斗5,進一步地使鏟斗5裝砂后安全可靠的將砂子運送至電機車旁。如圖1所示,所述的控制機構還包括設于橫梁18上的定滑輪I 1,設于門形架17橫梁上的定滑輪II 4,一端纏繞在滾筒25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I 1和定滑輪II 4與鏟斗5連接的鋼絲繩6,定滑輪I 1和定滑輪II 4組成滑輪組,通過對滑輪組的應用能夠將鏟斗5方便的提起,與門形架17立柱鉸接的推桿16,與此推桿16 —端鉸接且與鏟斗5鉸接的連桿14,由于鏟斗5的底板外表面為圓弧狀,推桿16與連桿14的聯動能夠控制鏟斗5 開口方向轉向。本發明的工作過程是
如圖1、圖2所示,首先將與漏斗12連接的掛鉤11從鏟斗5上摘下,然后將相連接的掛鉤11、漏斗12和溜砂槽13放在車架15上,然后扶住小車扶手21,將小車推至砂堆旁,裝砂時,順時針搖動與設在滾筒軸23 —端的搖把20,通過松開滾筒25上的鋼絲繩6使鏟斗 5緩慢下落,鏟斗5下落后,拉動推桿16,由于鏟斗5的底板外表面為圓弧狀,拉動推桿16 能夠使鏟斗5開口面向砂堆,然后手扶小車扶手21將小車繼續推向砂堆深處,使鏟斗5內裝滿砂子,再用手推動推桿16,使鏟斗5開口方向方便的旋轉至向上,然后用手扳開止回爪 22-2,使止回爪22-2和棘輪22-1分離開,再逆時針搖動設在滾筒軸23 —端的搖把20,通過纏繞滾筒25上的鋼絲繩6使裝滿砂子的鏟斗5提起,同時,旋桿2隨著鏟斗5被提起而轉動支撐著鏟斗5,停止搖動搖把20時,止回爪22-2自動將棘輪22-1卡住,使鏟斗5能夠靠旋桿2的支撐和鋼絲繩6的拉力停靠在門形架17上橫梁的一側,然后分別將門形架17立柱兩側上的安全掛鉤7鉤在鏟斗5兩側的銷釘9上,即裝砂完畢。然后將小車推至電機車旁,開始向砂箱添砂,如圖1所示,添砂前首先把漏斗12上的掛鉤11掛在鏟斗5出砂口上方,然后將溜砂槽13開口對準電機車砂箱,再抽出鏟斗5上掛有漏斗12 —側的出砂口插門8,鏟斗5內的砂子就通過漏斗12和溜砂槽13流入到電機車的砂箱中了,即完成了添砂作業。本發明集盛砂、運砂、添砂于一體,一臺設備一次性完成電機車的添砂作業,有效的降低了勞動強度,具有推廣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機車添砂小車,其特征在于由車體、添砂裝置和控制機構組成,所述的車體包括車架,設于此車架底部的一組萬向輪,設于車架一端的扶手,設于車架中部的門形架,設于車架上鄰近扶手一端的滾筒架,設于車架上且在門形架和滾筒架之間的橫梁,分別與門形架兩立柱底端鉸接的兩個旋桿,與門形架立柱頂端連接的雨篷,設于門形架兩立柱上部的一組安全掛鉤,所述的添砂裝置包括兩側分別設有出砂口的鏟斗,所述的出砂口兩側設有一組滑道, 與此一組滑道滑動連接的插門,分別設于鏟斗兩端與安全掛鉤對應的一組銷釘,掛接于鏟斗出砂口上部的一組掛鉤,與此一組掛鉤底端連接的漏斗,與此漏斗底端相連通的溜砂槽,所述的控制機構包括設在滾筒架上的支座,與此支座連接且一端設有搖把的滾筒軸, 設于此滾筒軸上的滾筒和止回機構,設于橫梁上的定滑輪I,設于門形架橫梁上的定滑輪 II,一端纏繞在滾筒上、另一端通過定滑輪I和定滑輪II與鏟斗連接的鋼絲繩,與門形架立柱鉸接的推桿,與此推桿的一端鉸接且與鏟斗鉸接的連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車添砂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鏟斗底板內表面為凸心屋脊狀,此鏟斗底板的外表面為圓弧狀。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機車添砂小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止回機構包括設于滾筒架上的固定座,與此固定座頂端連接的轉軸,與此轉軸轉動連接的止回爪,連接于止回爪和轉軸的彈簧,設在滾筒軸上并與止回爪卡接的棘輪。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礦山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機車添砂小車。由車體、添砂裝置和控制機構組成,車體包括車架、萬向輪、扶手、門形架、滾筒架、橫梁、連桿、雨篷、安全掛鉤;添砂裝置包括鏟斗、滑道、插門、銷釘、漏斗、溜砂槽;控制機構包括支座、滾筒軸、滾筒、止回機構、定滑輪Ⅰ、定滑輪Ⅱ、鋼絲繩、拉桿裝置。鏟斗底板內表面為凸心屋脊狀;外表面為圓弧狀。所述的止回機構包括設于滾筒架上的固定座,與此固定座頂端連接的轉軸,與此轉軸轉動連接的止回爪,連接于止回爪和轉軸的彈簧,設在滾筒軸上并與止回爪卡接的棘輪。本發明的優點是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省了添砂作業時間,并且安全可靠,成本低廉。
文檔編號B61K11/00GK102490765SQ20111042916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1年12月20日
發明者韓喜棟 申請人:鞍鋼集團礦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