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采礦領域,具體地指一種前卸式礦車。
技術背景
在采礦業(yè)中,礦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輸送礦石、廢石和煤等散裝物料的搬運工具。目前,我國的礦車種類繁多,全人工操作的礦車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大部分礦車已經走上自動化或全自動化的道路。但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相應的卸礦時的設備和動力投資大,卸礦過程復雜,費時費工。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就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卸礦方便的前卸式礦車。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設計的前卸式礦車,包括車廂、車架、車門、礦車輪對和軌道,其特殊之處在于:所述車廂前端與車架前端鉸接,所述車門與車廂前端之間設置有開門機構,所述開門機構使得車廂繞車架前端旋轉時車門開啟,所述礦車輪對包括礦車前輪對和礦車后輪對,所述車廂底部設置有卸礦輪對,所述卸礦輪對與礦車后輪對在同一軸線上,且所述卸礦輪對位于礦車后輪對兩側,所述軌道包括運輸軌道和卸礦軌道,所述卸礦軌道位于運輸軌道兩側,與運輸軌道并排布置,且所述卸礦軌道相對于運輸軌道具有一定的上升坡度,所述礦車輪對行駛在運輸軌道上,所述卸礦輪對行駛在卸礦軌道上。
進一步地,所述車廂兩側壁靠近車尾處設置有抬升筋板,以使車廂受力均勻,所述抬升筋板底部設置有抬升支腳,以便于所述卸礦輪對安裝在抬升支腳上,在卸礦軌道上正常運行。
更進一步地,所述車架前端的兩側設置有車架立梁,以使所述車廂的兩側通過連接銷軸分別鉸接在車架立梁上,使車廂能繞銷軸轉動。
再進一步地,所述開門機構設置在車門頂部兩側,包括第一連桿和第二連桿,所述第一連桿一端與車門頂部連接,中部與車架立梁鉸接,另一端與第二連桿一端鉸接,所述第二連桿另一端與車廂鉸接,這樣車廂的轉動使第二連桿運動,進而使第一連桿運動,車門就能打開。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在礦車上設置抬升支腳和卸礦輪對,平行于運輸軌道在地面上設置卸礦軌道,通過卸礦軌道的抬升作用使礦車車廂在運動的過程中逐漸傾翻,從而自動打開車門完成卸礦,結構簡單,卸礦方便,節(jié)約時間和成本,實用性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前卸式礦車運輸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前卸式礦車卸礦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車廂1,抬升筋板11,抬升支腳12,車架2,車架立梁21,連接銷軸22,車門3,第一連桿31,第一銷軸32,第二銷軸33,第二連桿34,第三銷軸35,礦車輪對4,礦車前輪對41,卸礦輪對42,礦車后輪對43,軌道5,運輸軌道51,卸礦軌道5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參照圖1和圖2所示的前卸式礦車,包括車廂1、車架2、車門3、礦車輪對4和軌道5,車架2前端兩側設置有垂直于車架2的車架立梁21,車廂1兩側通過連接銷軸22分別鉸接在車架立梁21上。
車門3兩側頂部與車廂1前端之間設置有開門機構,開門機構使得車廂1繞車架2前端旋轉時車門3開啟,其中開門機構包括第一連桿31和第二連桿34,第一連桿31一端與車門3頂部連接,中部與車架立梁21通過第一銷軸32鉸接,另一端通過第二銷軸33與第二連桿34一端鉸接,第二連桿34另一端通過第三銷軸35與車廂1鉸接。
礦車輪對4包括礦車前輪對41和礦車后輪對43,車廂1底部設置有卸礦輪對42,所述卸礦輪對42與礦車后輪對在同一軸線上,且卸礦輪對42位于礦車后輪對43兩側,所述軌道5包括運輸軌道51和卸礦軌道52,所述卸礦軌道52位于運輸軌道51兩側,與運輸軌道并排布置,且所述卸礦軌道52相對于運輸軌道51具有一定坡度,且此坡度相對于運輸軌道51是逐漸升高的,礦車輪對4行駛在運輸軌道51上,卸礦輪對42行駛在卸礦軌道52上。車廂1兩側壁靠近車尾處設置有抬升筋板11,抬升筋板11底部設置有抬升支腳12,卸礦輪對42安裝在抬升支腳12上。
本發(fā)明的工作原理如下:當卸礦輪對42在卸礦軌道52上運行時,卸礦軌道51的坡形結構使卸礦輪對42逐漸高于運輸后輪對43,進而使車廂1尾部抬起,車廂1向前傾斜,進而使第二連桿34運動,第二連桿34帶動第一連桿31運動,車門3就隨著第一連桿31的運動而打開,礦料就可以卸下。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