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動三輪車。
現實生活中,盡管交通車輛在不斷地更新換代,但在中小城市及城鎮中三輪車仍然有著非常大的客運市場,當然隨著技術的發展,以人力為主的客運三輪車,正在被電動三輪車所替代,但是不管是人力三輪車還是電動三輪車都存在著避震差的缺點,此類三輪車車架的前部安裝在前輪上,后部座落在后輪車軸上,雖然在車架與后輪車軸之間安裝有避震彈簧,但由于車架是一個整體,所以前后輪的震動均被傳遞到車架上,乘車者感覺到的顛簸比較大,不舒適。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該車將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在乘座與后車架之間支撐有減震桿,整車避震效果好,乘客乘座舒適。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包括前輪、后輪,該三輪車車架分為前車架和后車架兩部分,前車架的后端向上延伸安裝有乘座,后車架安裝在兩個后輪上,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乘座底部與后車架之間支撐有減震桿。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包括前輪、后輪,該三輪車車架分為前車架和后車架兩部分,前車架的后端向上延伸安裝有乘座,后車架安裝在兩個后輪上,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乘座底部與后車架之間支撐有減震桿;所述減震桿為阻尼彈簧活塞桿,于左中右安裝有三根。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1.本實用新型將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乘座與后車架、減震桿形成四邊形機構,而由于乘座的兩條邊相互固定,所以整車仍然是穩定的,并且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避震性能,避震效果非常好。
2.由于在前車架與后車架之間設有鉸接機構,前車輪產生的震動就不會直接傳遞到乘座上,并且乘座與后車架之間采用了阻尼彈簧活塞桿作為減震桿,乘客乘座時非常舒適。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其中1前輪;2后輪;3前車架;4后車架;5乘座;6減震桿。
實施例如圖所示,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包括前輪[1]、后輪[2],該三輪車車架分為前車架[3]和后車架[4]兩部分,前車架[3]的后端向上延伸安裝有乘座[5],后車架[4]安裝在兩個后輪[2]上,前車架[3]與后車架[4]鉸支連接,乘座[5]底部與后車架[4]之間支撐有減震桿[6];所述減震桿[6]為阻尼彈簧活塞桿,于左中右安裝有三根。
本實用新型將前車架[3]與后車架[4]鉸支連接,乘座[5]與后車架[4]、減震桿[6]形成四邊形機構,而由于乘座[5]的兩條邊相互固定,所以整車仍然是穩定的,從而大大提高了整車的避震性能,避震效果非常好;由于在前車架[3]與后車架[4]之間設有鉸接機構,前車輪[1]產生的震動就不會直接傳遞到乘座[5]上,并且乘座[5]與后車架[4]之間采用了阻尼彈簧活塞桿作為減震桿[6],乘客乘座時非常舒適。
權利要求1.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包括前輪[1]、后輪[2],其特征在于該三輪車車架分為前車架[3]和后車架[4]兩部分,前車架[3]的后端向上延伸安裝有乘座[5],后車架[4]安裝在兩個后輪[2]上,前車架[3]與后車架[4]鉸支連接,乘座[5]底部與后車架[4]之間支撐有減震桿[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震桿[6]為阻尼彈簧活塞桿,于左中右安裝有三根。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客運電動三輪車,包括前輪、后輪,該三輪車車架分為前車架和后車架兩部分,前車架的后端向上延伸安裝有乘座,后車架安裝在兩個后輪上,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乘座底部與后車架之間支撐有減震桿;該車將前車架與后車架鉸支連接,在乘座與后車架之間支撐有減震桿,整車避震效果好,乘客乘座舒適。
文檔編號B62D47/00GK2487630SQ01237769
公開日2002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01年5月10日 優先權日2001年5月10日
發明者許建華 申請人:許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