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減震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應用于三輪車上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
背景技術:
目前三輪車上使用的前減震都是叉子式的,這種減震不耐沖撞,承重能力很差,稍微重一點就會造成叉子變形甚至斷裂,這樣造成目前的載重三輪車跑在路上非常不穩,前仰后合,在遇到陷坑的時候如果加大油門,前輪就會翹起來,非常危險。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以上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耐沖撞、承重能力強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以下述方式實現的一種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它主要由減震彈簧和承重鋼板構成,其中在車大梁方框內設置有一轉盤,承重鋼板的兩端被固定在轉盤上,承重鋼板中心與扶正器下端連在一起被固定轉向輪軸上,扶正器上端固定在車大梁框上的扶正架上,減震彈簧套穿在與扶正架上端連接的立桿上,在車大梁的方框槽鋼內設置有限位轉盤立轉輪和轉盤轉輪。
限位轉盤立轉輪至少為四個,分別被豎直設置在方框槽鋼的中點處。
轉盤轉輪至少為四個,分別被水平設置在方框槽鋼的中點處。
在方框槽鋼內水平設置有托輪,避免當前輪翹起時槽鋼與轉盤起摩擦的現象。
扶正架為三角形體,其下端的三個角分別固定在車大梁上。
三輪車的車輪為雙輪。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為1、本實用新型采用轉盤式的減震,承重能力強,解決了叉子式減震易變形甚至斷裂的問題。
2、本實用新型采用前雙輪承重、轉向,后輪可以往后移,避免前輪翹起的現象發生。
圖1為本實用新型裝在車上的俯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裝在車上的主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裝在車上的右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根據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由圖1、圖2、圖3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主要由減震彈簧2和承重鋼板6構成,在車大梁11方框內設置有一轉盤5,承重鋼板的兩端被固定在轉盤上,承重鋼板中心與扶正器3下端連在一起被固定轉向輪軸8上,扶正器上端固定在車大梁框上的扶正架1上,減震彈簧2套穿在與扶正架上端連接的立桿上,在車大梁的方框槽鋼9內設置有限位轉盤立轉輪7和轉盤轉輪4。
由圖1可以看出限位轉盤立轉輪7為四個,分別被豎直設置在方框槽鋼9的中點處;轉盤轉輪4為八個,分別被水平設置在方框槽鋼9的中點處。
由圖2可以看出在方框槽鋼9內水平設置有托輪10,避免當前輪翹起時槽鋼與轉盤起摩擦的現象。
由圖2、圖3可以看出扶正架1為三角形體,其下端的三個角分別固定在車大梁上。
權利要求1.一種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它主要由減震彈簧(2)和承重鋼板(6)構成,其特征在于在車大梁(11)方框內設置有一轉盤(5),承重鋼板的兩端被固定在轉盤上,承重鋼板中心與扶正器(3)下端連在一起被固定轉向輪軸(8)上,扶正器上端固定在車大梁框上的扶正架(1)上,減震彈簧(2)套穿在與扶正架上端連接的立桿上,在車大梁的方框槽鋼(9)內設置有限位轉盤立轉輪(7)和轉盤轉輪(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其特征在于限位轉盤立轉輪(7)至少為四個,分別被豎直設置在方框槽鋼(9)的中點處。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其特征在于轉盤轉輪(4)至少為四個,分別被水平設置在方框槽鋼(9)的中點處。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其特征在于在方框槽鋼(9)內水平設置有托輪(10)。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其特征在于扶正架(1)為三角形體,其下端的三個角分別固定在車大梁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其特征在于三輪車的車輪為雙輪。
專利摘要一種轉盤式承重轉向減震,它主要由減震彈簧和承重鋼板構成,在車大梁方框內設置有一轉盤,承重鋼板的兩端被固定在轉盤上,承重鋼板中心與扶正器下端連在一起被固定轉向輪軸上,扶正器上端固定在車大梁框上的扶正架上,減震彈簧套穿在與扶正架上端連接的立桿上,在車大梁的方框槽鋼內設置有限位轉盤立轉輪和轉盤轉輪,本實用新型采用轉盤式的減震,承重能力強,解決了叉子式減震易變形甚至斷裂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前雙輪承重、轉向,后輪可以往后移,避免前輪翹起的現象發生。
文檔編號B62K21/14GK2887737SQ20062003153
公開日2007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10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10日
發明者劉傳均 申請人:劉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