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兩輪、三輪摩托車的前懸架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的兩輪摩托車、三輪摩托車(包括正三輪、偏三輪、農用三輪摩托車)上采用的前懸架有液壓筒式和機械減震式結構,液壓筒式前懸架加工較難,制造成本較高,難以在各種檔次的摩托車上使用。機械減震式使用相對較多,其主要是由支架總成、底搖臂和壓簧或拉簧構成,一般的結構是壓簧在前,支架在后,車輪的輪軸通過底搖臂安裝在整個懸架前方,也有少數結構的車輪是安裝在后方。這種結構由于車輪安裝位置決定了懸架的受力平衡位置,不能很好地消化行駛中的震動沖擊力,致使摩托車行駛起來不穩定,舒適性差,并且壓簧受力較大,容易疲勞,縮短了其使用壽命。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提高機動車的駕駛平穩性、舒適性,延長懸架彈簧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本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包括有上端與車架相連的支管總成、與支管總成的一對支管下端相連的一對底搖臂和連接在支管總成中部與底搖臂之間的一對減震壓簧。所述支管的下端與底搖臂的前端通過螺栓連接,減震壓簧的上端與支管的中部通過銷軸連接,下端與底搖臂的后端通過銷軸連接,安裝輪軸的輪軸孔設置在底搖臂的中部。
所述支管上半部為直管,下半部有兩次方向相反的壓彎,這樣可以增強其受力性能,并使底搖臂縮短,從而減小前輪轉彎半徑,使轉向變得更加靈活。另外,在安裝減震壓簧時,使其與支管上半部直管成一條直線,這樣壓簧的受力會更好。
所述底搖臂中部的輪軸孔至少設置有兩個,另外,在底搖臂后端,對應減震壓簧連接點的下方位置還設有一個輪軸孔,便于根據使用狀況調整輪軸的安裝位置。
所述支管總成可以采用對稱雙支管結構,適用于兩輪摩托車,兩根支管上端與車架上的立管連接。另外,支管總成也可以采用由對稱雙支管和頂部的倒T形立管組成的結構,適用于踏板車和全封閉的三輪摩托車,兩根支管的上端與倒T形立管固定,成為一體。
對于三輪摩托車,在底搖臂的前部或后部還可連接底圈,以起到保護車輪和整車的平衡作用。
本結構的優點如下1、本結構充分利用了杠桿和多重力點合成的原理,將前輪軸孔設計在支架總成下端的力點和減震壓簧力點之間,故中間的輪軸孔也成為一個支點,機動車的前輪的重力就由支架總成和減震壓簧共同承擔,結構設計更加合理,使機動車行駛更加平穩,可靠性和舒適性更好。2、對支管的彎曲形狀以及與壓簧的連接關系進行了特別設計,支管使支管和壓簧的受力性能都更好,并使底搖臂縮短,從而減小前輪轉彎半徑,使轉向變得更加靈活。3、由于輪軸孔在底搖臂上設置多個,尤其是在對應減震壓簧連接點的下方位置也設有一個輪軸孔,便于前輪根據減震壓簧的疲勞程度,在多個輪軸孔中進行位置調整,選擇達到二力平衡的最佳位置進行裝配,以保證車輛行駛的穩定性和舒適性。4、多個輪軸孔的設計,也相應增加了減震壓簧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車輛的使用成本。5、結構簡單,便于提高整個懸架的加工精度。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支架上部為倒T型立管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和圖2,本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包括有支管總成、一對減震壓簧4、一對底搖臂3和一個底圈7。支管總成采用對稱雙支管結構,兩根支管1上端與車架上的立管連接,支管1下端與各自底搖臂3的前端通過螺栓2連接,兩減震壓簧4的上端則通過銷軸6與各自的支管1的中部連接,下端與各自的底搖臂4的后端通過銷軸6進行連接。底搖臂4的中部設置有三個輪軸孔5,用于安裝前車輪。底圈7則由螺栓8連接固定在底搖臂3的前端。另外,底搖臂3上還連接有制動塊10,兩支管1之間還設置有擋泥板支架11。
對于踏板車和全封閉的三輪摩托車,支管總成也可以采用如圖3所示的結構,它是由對稱的兩個支管1和一個倒T形立管9組成,支管1的上端與倒T形立管9連接固定,成為一體,安裝時,直接由倒T形立管9去連接車架。
圖4顯示了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的結構,與圖1的的結構不同的是支管1的上半部為直管,下半部有兩次方向相反的壓彎A和B,減震壓簧4與支管上半部直管連接成一條直線。底搖臂3中部也有安裝輪軸的輪軸孔5,并且其中一個孔正好位于底搖臂后端并對應減震壓簧連接點的下方位置。
權利要求1.一種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包括有上端與車架相連的支管總成、與支管總成的一對支管下端相連的一對底搖臂、以及連接在支管總成中部與底搖臂之間的一對減震壓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下端與底搖臂的前端通過螺栓連接,減震壓簧的上端連接支管中部,下端與底搖臂的后端連接;底搖臂中部有安裝輪軸的輪軸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上半部為直管,下半部有兩次方向相反的壓彎,減震壓簧與支管上半部直管成一條直線。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底搖臂中部有安裝輪軸的輪軸孔至少設置有兩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在底搖臂后端,對應減震壓簧連接點的下方位置設有另一輪軸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減震壓簧的上、下端是通過銷軸分別與支管中部和底搖臂的后端進行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支管總成采用對稱雙支管結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支管總成由對稱雙支管和頂部的倒T形立管組成,兩根支管的上端與倒T形立管固定。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其特征在于在底搖臂的前部或后部還連接有底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一種機動車雙搖臂式前懸架,包括有支管總成、底搖臂和減震壓簧。所述支管的下端與底搖臂的前端通過螺栓連接,減震壓簧的上端與支管的中部通過銷軸連接,下端與底搖臂的后端通過銷軸連接,安裝輪軸的輪軸孔設置在底搖臂的中部。所述底搖臂中部的輪軸孔至少設置有兩個。本結構充分利用了杠桿和多重力點合成的原理,將前輪軸孔設計在支架總成下端的力點和減震壓簧力點之間,機動車的前輪的重力就由支架總成和減震壓簧共同承擔,前輪可根據減震壓簧的疲勞程度,在多個輪軸孔中進行位置調整,使機動車行駛更加平穩,可靠性和舒適性更好,也相應增加了減震壓簧的使用壽命,降低了車輛的使用成本。
文檔編號B62K25/24GK2934049SQ200620111059
公開日2007年8月15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31日 優先權日2006年7月31日
發明者喻兵 申請人: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