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及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特別涉及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的后輪制動裝置中的部件(通常人們把人力制動式也叫做拉桿式制動裝置)。三輪摩托車指的是安裝有摩托車發動機的各種三輪摩托車。其中,包含著一種安裝有摩托車發動機,但車體質量較輕,在交通管理上屬于非機動車的三輪摩托車(例如:殘疾人三輪摩托車、老年人三輪摩托車等)。
背景技術:
長期以來,我國每年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死傷人數在31萬左右排徊,且呈上升趨勢,涉及三輪車輛的交通事故又占了一定比例,有的涉及三輪車輛的特大交通事故在一次事故中就死亡十幾人之多,這除了駕駛員素質不高,違章超員以外,三輪車輛的剎車不靈也是重要原因。因此,在人民大眾中間廣泛地流傳著一句話:“三輪車輛的剎車不行”。
為此,讓我們大家一塊來做一個行車制動實驗。實驗用品為:拉桿式三輪摩托車[完全以駕駛員的肌肉力量作為惟一的制動能源,通過杠桿省力的原理增大制動力的制動裝置,我們把它叫做拉桿式制動裝置。采取拉桿式行車制動裝置的三輪摩托車,我們把它叫做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絕大多數的三輪摩托車,采用拉桿式制動裝置。據報道,我國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的年產銷量近400 500萬輛。全部的電動三輪車采取拉桿式制動裝置。)];實驗目的為:檢驗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的行車制動效果。當該車輛空車行駛速度大約為每小時30公里時,猛烈地踩下制動踏板,車輛在大約為6 8米的前方停下,車輪與地面之間的剎車痕跡明顯;該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的標牌上標明的核定載重量為200公斤,當承坐兩個體重各約為75公斤的承客后,即載重150公斤后,當車速大約為每小時30公里時,猛烈地踩下制動踏板,該車輛在前方大約20米的位置停下,下車觀察車輪與地面之間摩擦所產生的剎車痕跡時,卻絲毫找不到剎車痕跡,即車輪沒有被抱死。換用其它各種品牌的拉桿式三輪摩托車反復重做上述行車制動實驗,結果均大致相同。實驗結果:(I)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空車行車制動時,制動效果基本良好,能把后車輪抱死,有剎車痕跡;(2)拉桿式三輪摩托車載重后行車制動時,制動效果明顯變差,后車輪程度不同的抱不死,沒有剎車痕跡;(3)載重后后車輪行車制動效果差是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的普遍現象。(上述實驗表明:人們未曾做過載重后行車制動實驗,僅僅是在空車行車制動實驗時,有剎車痕跡,就誤認為制動合格,人們沒有預料到載重后制動效果會變差,沒有預料到載重后會發生抱不死車輪的情況)。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量的三輪摩托車由兩輪摩托車演變而來,至今巳有近二十年的歷史了,三輪車輛的發展呈車體越來越大,車體質量越來越大,生產規模越來越大的態勢,然而,制動裝置至今仍幾乎完全照搬當年兩輪摩托車的拉桿式制動裝置,車體質量與制動力嚴重不相適應,日益增大的車體質量與制動力不足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地顯現出來。[巳發現的拉桿式三輪摩托車的總重量達到了800公斤(標牌上標示的重量)。例如:重慶珠峰大江三輪摩托車有限公司2009年8月生產的型號為:DJ150ZH-2的三輪摩托車:自重為:300公斤;載重量為:500公斤;另外,江蘇宗申三輪摩托車制造有限公司2009年9月生產的型號ZS150ZH-2D的三輪摩托車,標牌上標示的總重量為660公斤,其中自重:360公斤,載重:300公斤]。怎樣才能提高三輪車輛的行車制動效果呢?凡是涉及車輛的制動問題,都離不開杠桿問題,尤其是絕大多數的三輪車輛,更是離不開杠桿問題。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例如:撬棒、抽水機手抦等。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有一定長度但在外力的作用下不變形的物體。杠桿有“五要素”:(I)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叫做支點。在杠桿轉動時,支點是相對固定的。(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叫做動力。(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叫做阻力。(4)動力臂: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動力臂。(5)阻力臂:從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叫做阻力臂。
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三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行車制動裝置的示意圖。它包括四個杠桿:位于兩個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各一個杠桿,有時,我們也把它叫做后輪擺臂杠桿,簡稱擺臂杠杠,該擺臂杠桿由擺臂5和凸`輪軸6構成;位于駕駛員右腳附近的(以下簡稱駕駛員腳下的)一個杠桿,有時,我們也把它叫做踏板杠桿,該踏板杠桿由踏臂1、踏桿2、軸11和踏板10構成;還有一個位于上面所述的三個杠桿之間的一個中間杠桿,有時,我們也把它叫做搖臂杠桿,該搖臂杠桿由搖臂3、搖桿4和軸11構成;駕駛員腳下的杠桿的阻力臂(踏桿2)與中間杠桿的動力臂(搖臂3)之間用拉桿20連接,中間杠桿上的兩個阻力臂(搖桿4)分別與兩個后輪制動底板上的杠桿的動力臂(擺臂5)用拉桿21和拉桿22連接。(圖中未示后輪制動底板,僅示出位于該制動底扳上的制動蹄30)[為了敘述的方便,有時,我們也可以把位于駕駛員腳下的杠桿(踏板杠桿)叫做第一個杠桿;把中間杠桿(搖臂杠桿)叫做第二個杠桿;把位于后輪制動底扳上的杠桿(擺臂杠桿)簡稱叫做后輪杠桿]。三輪摩托車由兩輪摩托車演變而來,三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制動裝置由兩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制動裝置改造而成。我們把三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制動裝置與兩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制動裝置相比較:發現它們的駕駛員腳下的杠桿和后輪杠桿幾乎是完全相同的(把它們的駕駛員腳下的杠桿和后輪杠桿相比較,其形狀、尺寸以及動力臂與阻力臂的比例關系,均幾乎完全相同),它們的區別僅僅是在三輪摩托車的后輪拉桿式制動裝置中多出了一個中間杠桿。造成車輪抱不死的原因就在于中間杠桿。長期以來,國內二百多家制造三輪車輛的企業生產的三輪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幾乎所有的中間杠桿的構造完全一致,即:中間杠桿上的兩個阻力臂(搖桿4)相等,且與中間杠桿上的動力臂(搖桿3)相等[在三輪摩托車領域,在國內二百多家制造三輪摩托車的企業中,僅發現后面列出的幾家企業生產的三輪摩托車的中間杠桿的動力臂略大于阻力臂,2009年9月僅發現一個廠家(山東省諸城市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公司生產的福田五星牌三輪摩托車),之后,又相繼發現了幾個廠家(洛陽大運、北易大陽、洛陽珠峰等);在電動三輪車領域,全部的電動三輪車的中間杠桿均采取兩個阻力臂(搖桿4)相等,且與中間杠桿上的動力臂(搖臂3)相等的構造]。在圖1中,如果用F表示拉桿20的拉力;用M表示拉桿21的拉力;用N表示拉桿22的拉力;用R表示中間杠桿的動力臂;用r表示中間杠桿的阻力臂;(中間杠桿的動力就是拉桿20的拉力;中間杠桿的阻力就是拉桿21的拉力和拉桿22的拉力);根據杠桿原理:杠桿在平衡時,動力矩=阻力矩即: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具體到上述中間杠桿:FXR = MXr+NXr即:FXR= r(M+N)由于:R = r所以:F= M+N由于兩個阻力矩相等,即:MXr = NXr所以:M= N從上面的分析可看出:當中間杠桿的兩個阻力臂相等,且與中間杠桿的動力臂相等時,拉桿21與拉桿22的拉力相等,且拉桿21的拉力與拉桿22的拉力分別等于拉桿20的拉力的一半,
權利要求
1.一種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90毫米或在90 93毫米之間。
2.一種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93毫米或在93 97毫米之間。
3.一種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97毫米或在97 105毫米之間。
4.一種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105毫米或在105 120毫米之間。
5.一種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 120毫米。
6.一種人力制動式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83毫米或在83 86毫米之間。
7.一種人力制動式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86毫米或在86 90毫米之間。
8.一種人力制動式·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90毫米或在90 100毫米之間。
9.一種人力制動式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等于100毫米或在100 120毫米之間。
10.一種人力制動式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或拉索連接,其特征是:該部件的最大動力臂> 120毫米。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及電動三輪車的大制動力部件。具體地說涉及在道路上行駛的人力制動式三輪摩托車和電動三輪車,特別涉及上述兩種車輛的后輪制動裝置中的部件。該部件安裝在位于后輪制動底板上的制動杠桿上,該部件是制動杠桿上的動力臂,該部件的一端與凸輪軸連接,另一端與拉桿連接,上述兩種車輛安裝上該部件后,能大大增加制動力,其特征是通過增長該部件的動力臂的長度,從而增大了制動力,明顯地提高了制動效果。
文檔編號B62L3/04GK103241329SQ20121003287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0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0日
發明者蘇社芳 申請人:蘇社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