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新型結構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
背景技術:
摩托車的轉向機構一般為前叉加直筒式懸架或前叉加下連桿式懸架結構。這兩種結構的特點是前叉與懸架一起承擔減振、支撐和轉向的作用,這種結構的缺點是摩擦較大, 地面傳到手部的震動感明顯,前輪振動頻率和幅度較大時駕駛舒適性較差。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發明提供一種單獨承擔轉向功能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包括前輪和連接前輪的轉向節,所述的轉向節連接轉向臂, 所述的轉向臂只設置在前輪單側,所述的轉向臂的上端鉸接阻尼器,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鉸接轉向拉桿,所述的轉向拉桿的上端通過十字萬向節連接方向柱,所述的方向柱的上端連接方向把。作為優選,阻尼器傾斜向前設置,所述的轉向拉桿傾斜向后設置,且轉向拉桿設置有弧度。作為優選,轉向拉桿的下端橫向設置有拉桿轉軸,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固定連接一 U形叉,所述的U形叉的兩端分叉分別連接拉桿轉軸的兩端,所述的轉向臂的上端也橫向設置有轉臂轉軸,所述的阻尼器的下端通過轉臂轉軸連接轉向臂。作為優選,轉向節向外凸設有轉向節立軸,所述的轉向節立軸中空,轉向節立軸內部設置有限位面,所述的轉向節立軸內鉸接一銷軸,所述的銷軸的兩側設置有限位平面,所述的轉向節與銷軸通過限位塊和限位平面限制相對轉動角度。作為優選,轉向節與銷軸的可相對轉動角度為90°。作為優選,轉向節的下部連接一減震機構。轉向時,轉動方向把,方向把通過方向柱和十字萬向節將扭矩傳遞給轉向拉桿,轉向拉桿再將扭矩依次傳遞給阻尼器和轉向臂,則轉向臂通過轉向節驅動前輪轉向,從而實現轉向功能。當前輪上下震動時,由于各個橫向設置的轉軸,橫向設置即垂直于方向柱、轉向拉桿的縱向方向,震動通過轉向節傳遞到轉向臂,則轉向臂與阻尼器通過U形叉和轉臂轉軸發生相對轉動,阻尼器又通過拉桿轉軸與轉向拉桿發生相對轉動,并且阻尼器本身可以微量伸縮,轉向拉桿弧度設置,這樣,上下方向的行程轉換為轉向拉桿的前后擺動,絕大部分的沖擊力被阻尼器和轉向拉桿吸收,傳遞到方向柱上的沖擊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 可以有效保證方向把部位的平穩狀態,改善方向把部位的震動。十字萬向節則可以有效調節車架本身的焊接及加工誤差,確保方向柱與前輪始終保持中心共面,避免方向柱中心和前輪中心不共面產生的操縱不適感,改善整車操縱性能。轉向限位是通過轉向立軸內的限位塊與銷軸的限位平面完成,由于限位塊與限位平面的設置,使得轉向立軸與銷軸的相對轉動角度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限制在90°即±45°內。本發明將轉向機構分離出來,實現轉向功能,車身的減震功能則主要由連接轉向節的減震機構來實現,另外轉向機構還能改善方向把部位的振動,與現有技術中的前叉加直筒式懸架或前叉加下連桿式懸架結構是完全不同的結構,本發明中轉向臂也只單側設置,則對轉向機構的結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將轉向機構單獨分離出來實現轉向功能,并且結構設置合理,在實現轉向功能的同時能將路面對前輪的沖擊力最大程度的吸收與釋放,從而減輕方向把與車聲震動,提升車輛駕駛的舒適性與操控性。
圖I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轉向限位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如圖I、2所示,一種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包括前輪4和連接前輪的轉向節3,轉向節3的上部連接轉向臂12,轉向臂12只設置在前輪4單側,轉向臂的上端鉸接阻尼器10, 阻尼器的上端鉸接轉向拉桿9,轉向拉桿的上端通過十字萬向節8連接方向柱7,方向柱的上端連接方向把。阻尼器10傾斜向前設置,即朝前輪方向,轉向拉桿傾斜向后設置,且轉向拉桿9設置有弧度。轉向拉桿的下端橫向設置有拉桿轉軸1,阻尼器10的上端固定連接一 U形叉2,U形叉2的兩端分叉分別連接拉桿轉軸I的兩端,轉向臂的上端也橫向設置有轉臂轉軸11,阻尼器的下端通過轉臂轉軸11連接轉向臂12。轉向節向外凸設有轉向節立軸 5,轉向節立軸中空,轉向節立軸內部設置有限位塊14,轉向節立軸內鉸接一銷軸6,銷軸的兩側設置有限位平面15,轉向節與銷軸通過限位平面和限位塊限制相對轉動角度,轉向節與銷軸的可相對轉動角度為90°。轉向節的下部連接一減震機構,減震機構包括只橫向設置在前輪單側的搖臂13,搖臂的前部連接在轉向節上,搖臂的后部通過減震器連接車架。轉向時,轉動方向把,方向把通過方向柱7和十字萬向節8將扭矩傳遞給轉向拉桿 9,轉向拉桿再將扭矩依次傳遞給阻尼器10和轉向臂12,則轉向臂通過轉向節3驅動前輪轉向,從而實現轉向功能。當前輪上下震動時,震動通過轉向節3傳遞到轉向臂12,則轉向臂 12與阻尼器10通過U形叉2和轉臂轉軸11發生相對轉動,阻尼器10又通過拉桿轉軸I與轉向拉桿9發生相對轉動,并且阻尼器10本身可以微量伸縮,轉向拉桿9弧度設置,這樣, 上下方向的行程轉換為轉向拉桿9的前后擺動,絕大部分的沖擊力被阻尼器10和轉向拉桿 9吸收,傳遞到方向柱上的沖擊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了,可以有效保證方向把部位的平穩狀態,改善方向把部位的震動。十字萬向節8則可以有效調節車架本身的焊接及加工誤差,確保方向柱7與前輪始終保持中心共面,避免方向柱中心和前輪中心不共面產生的操縱不適感,改善整車操縱性能。轉向限位是通過轉向立軸內的限位塊14與銷軸的限位平面15完成,由于限位塊與限位平面的設置,使得轉向立軸與銷軸的相對轉動角度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圍內,可以限制在90°即±45°內。
本發明將轉向機構分離出來,實現轉向功能,車身的減震功能則主要由連接轉向節的減震機構來實現,另外轉向機構還能改善方向把部位的振動,與現有技術中的前叉加直筒式懸架或前叉加下連桿式懸架結構是完全不同的結構,本發明中轉向臂也只單側設置,則對轉向機構的結構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發明將轉向機構單獨分離出來實現轉向功能,并且結構設置合理,在實現轉向功能的同時能將路面對前輪的沖擊力最大程度的吸收與釋放,從而減輕方向把與車聲震動,提升車輛駕駛的舒適性與操控性。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包括前輪和連接前輪的轉向節,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向節連接轉向臂,所述的轉向臂只設置在前輪單側,所述的轉向臂的上端鉸接阻尼器,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鉸接轉向拉桿,所述的轉向拉桿的上端通過十字萬向節連接方向柱,所述的方向柱的上端連接方向把。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尼器傾斜向前設置,所述的轉向拉桿傾斜向后設置,且轉向拉桿設置有弧度。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向拉桿的下端橫向設置有拉桿轉軸,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固定連接一 U形叉,所述的U形叉的兩端分叉分別連接拉桿轉軸的兩端,所述的轉向臂的上端也橫向設置有轉臂轉軸,所述的阻尼器的下端通過轉臂轉軸連接轉向臂。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向節向外凸設有轉向節立軸,所述的轉向節立軸中空,轉向節立軸內部設置有限位面,所述的轉向節立軸內鉸接一銷軸,所述的銷軸的兩側設置有限位平面,所述的轉向節與銷軸通過限位塊和限位平面限制相對轉動角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向節與銷軸的可相對轉動角度為90°。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轉向節的下部連接一減震機構。
全文摘要
一種摩托車前輪轉向機構,包括前輪和連接前輪的轉向節,所述的轉向節連接轉向臂,所述的轉向臂只設置在前輪單側,所述的轉向臂的上端鉸接阻尼器,所述的阻尼器的上端鉸接轉向拉桿,所述的轉向拉桿的上端通過十字萬向節連接方向柱,所述的方向柱的上端連接方向把。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將轉向機構單獨分離出來實現轉向功能,并且結構設置合理,在實現轉向功能的同時能將路面對前輪的沖擊力最大程度的吸收與釋放,從而減輕方向把與車聲震動,提升車輛駕駛的舒適性與操控性。
文檔編號B62K25/24GK102582753SQ201210069940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3月16日
發明者盧業剛, 徐勇, 田豐, 祝強, 羅春林, 肖兵, 胡燁杰, 許浩錳, 闞繼烈 申請人:寧波市龍嘉摩托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