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制動器,并且更具體地講,涉及一種兩個桿優選同步地都被操縱的兩桿制動器的類型。這種類型的制動器例如可以稱為自行車用側拉式自行車制動器、自行車用中拉式自行車制動器或稱為自行車用液壓輪緣制動器。
背景技術:
作為第一種類型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已知有所謂的側拉式的夾鉗式制動器。夾鉗式制動器例如包括能夠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的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第一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車架的第一安裝部、第一制動靴安裝部以及第一拉索安裝部。第二制動臂具有在與第一安裝部相同的位置樞轉地能安裝于車架的第二安裝部、第二制動靴安裝部以及第一拉索安裝部。第一制動靴安裝部與第二制動靴安裝部配置為彼此相対。并且,作為側拉式的夾鉗式制動設備,已知有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繞不同的軸樞轉的所謂雙軸式制動設備(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No. 9-267787)。在如上所述的這種常規的制動設備中,在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分別安裝有制動器操作拉索的外拉索和內拉索,并且當握持制動桿以進行制動操作時,通過減小彼此相對的第一制動靴和第二制動靴之間的距離,從而夾住車輪的輪緣部,來施加制動。并且,為了調節制動器不操作時的第一制動靴與第二制動靴之間的距離,在一些情況下在第一制動臂和/或第二制動臂設置調節機構。因而能夠根據車輪的輪緣寬度調節第一制動臂的第一制動靴與第二制動臂的第二制動靴之間的距離。通常的中拉式自行車制動器包括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例如自行車車 架的前叉或后座撐的第一和第二制動臂。每個制動臂均包括用于將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制動襯塊安裝部與控制對接部之間,以便當將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制動襯塊安裝部設置在制動臂安裝部下面。當將第一和第二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第一制動臂的控制對接部延伸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安裝有第二制動臂的ー側,并且反之亦然。通常在相應的第一和第二制動臂安裝部與自行車車架構件之間安裝第一和第二復位彈簧,以用于將第一和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遠離自行車輪緣偏壓。
在將第一和第二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之后,將中間控制元件例如控制金屬絲安裝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對接部以及第二制動臂的第二控制對接部。然后將主要控制元件安裝到中間控制元件的中心,以便當向上牽拉主要控制元件時,第一和第二制動臂克服第一和第二復位彈簧的偏壓力旋轉,從而使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的第一和第二制動襯塊摩擦地接觸自行車輪緣。由用來將第一和第二制動臂安裝部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結構引起的摩擦有時在第一和第二制動臂之間是不均衡的。結果,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旋轉不能正確地同步,所以第一和第二制動襯塊不同時接觸自行車輪緣。已經進行了一些嘗試以解決該同步問題。例如JP62-177592公開了第一和第二齒輪,其接合第一和第二制動臂上的齒輪齒,以在制動操作期間同步地推動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控制對接部分開JP63-112995公開了分別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和第二控制對接部的第一和第二輥,其中當向上牽拉主要控制元件時,安裝到主要控制元件的凸輪接觸第一和第二輥,以同步地推動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和第二控制對接部分開JP64-90890公開了具有附接輥的一對連桿,其由安裝到主要控制元件的凸輪推動分開,其中當向上牽拉主要控制元件時,輥同步地推動第一和 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和第二控制對接部分開JP64-90891公開了既串聯又并聯地連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以及主要控制元件的多個連桿,以便當向上牽拉主要控制元件時同步地推動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第一和第二控制對接部分開。然而,這些復雜結構增加了更多摩擦和操作制動設備的努力,這在同步組件遭受水、灰塵、泥漿和其他污染物時只會變得更糟。現有技術制動系統的另一個缺點是復位彈簧的偏壓力必須由騎車者克服以便操作制動器。當使用同步結構來使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操作同步時,必須使用更強的復位彈簧來產生克服由同步結構產生的附加摩擦所需的更大偏壓力,并且使第一和第二制動臂旋轉以便第一和第二制動襯塊與輪緣分離。這些附加的偏壓力進一步增加了騎車者操作制動器所需的努力。JP1-172995公開了一種類型的中拉式自行車制動器。因為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構造,使得如本公開的圖2所示,控制金屬絲的附接點互相軸向偏置。結果,控制金屬絲被扭動,從而導致在控制金屬絲的控制金屬絲附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位置上產生軸向應力。這樣的軸向應力增加控制金屬絲上的磨損,特別在控制金屬絲附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位置。并且,控制金屬絲易于相對于主要控制元件向前牽拉一個制動臂以及向后牽拉另一個制動臂。DE3805237公開了一種制動設備,其中一個制動臂延伸穿過另一個制動臂中的開口,并且DE203 19 913公開了一種制動設備,其中一個制動臂延伸穿過由另一個制動臂形成的狹槽。在這兩個設備中,鋼絲類型控制拉索都安裝到制動組件的一側,以便控制拉索以直線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然而,因為鋼絲拉索用于控制拉索,所以制動臂必須構造為既安裝鋼絲拉索的內金屬絲又安裝鋼絲拉索的外殼,從而增加了制動組件的重量和復雜性。一些自行車制動器包括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例如自行車車架的前叉或后座撐的第一和第二制動臂。每個制動臂均包括用于將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制動襯塊安裝部與控制對接部之間,以便當將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制動襯塊安裝部設置在制動臂安裝部下面。這種制動器可以是拉索操作的或是液壓操作的。通常設置復位彈簧以朝向彼此偏壓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制動襯塊安裝部。US專利No. 3,338,337和3,899,057公開了液壓操作制動器的示例。如在這些專利中所示,活塞組件聯接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控制對接部。活塞組件包括設置在形成于殼體中的液壓腔內的活塞,其中殼體包括第一和第二軸向端。活塞包括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延伸的輸出軸。輸出軸連接到第一制動臂的控制部,并且殼體的第二軸向端連接到第二制動臂的控制部。在操作期間,將液壓流體引入到液壓腔中,以使得活塞朝向殼體的第一軸向端軸向地移動,從而使得輸出軸從殼體的第一軸向端進ー步延伸。結果,第一制動臂的控制部遠離第二制動臂的控制部移動,從而使得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制動襯塊安裝部朝向輪緣移動,以便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制動臂的制動襯塊接觸輪緣。在常規的制動設備中,當握持制動桿以施加制動時,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分別樞轉,使得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樞轉運動可能會變得不同歩。并且,在雙軸式制動器中,樞轉運動可能由于各旋轉軸(樞軸)的旋轉阻力的差異 而變得不同步。這種現象特別是在進行制動操作后即在制動釋放操作中很常見。制動釋放動作通常利用例如彈簧等偏壓裝置進行,使得由于各制動臂上的不均勻的偏壓カ而可能引起上述現象,并且甚至在釋放制動桿之后,在制動釋放動作期間,一個制動臂的樞轉運動和另ー個制動臂的樞轉運動也可能不同歩。即,包括由制動操作和制動釋放操作引起的運動在內的制動設備的運動有可能產生延遲。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在制動操作和制動釋放操作中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本發明涉及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各特征。在一個實施例中,一種自行車制動設備包括第一制動臂,該第一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的第一安裝部、供第一制動靴安裝的第一制動靴安裝部、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安裝的第一拉索安裝部;第ニ制動臂,該第二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所述自行車車架的第二安裝部以及供第二制動靴安裝的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偏壓構件,該偏壓構件對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向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以及傳遞構件,該傳遞構件允許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該傳遞構件也稱為偏壓傳遞構件、偏壓傳遞連桿部或簡稱為連桿部。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一制動臂,并且所述偏壓構件的第二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
第二制動臂。在特別優選的實施例中,ー種自行車制動設備包括ー對制動臂和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偏壓構件。每個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對應樞軸的樞轉軸線樞轉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制動臂之一,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該制動臂的制動靴安裝部;并且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聯接到另ー個制動臂的樞軸。
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以便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以便繞著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一制動臂,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并且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聯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樞軸。在根據優選實施例的自行車制動設備中,該設備包括第一制動臂、第二制動臂、偏壓構件以及傳遞構件。第一制動臂具有第一安裝部、第一制動靴安裝部以及第一拉索安裝部。第一安裝部樞轉地能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第一制動靴安裝于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制動器操作拉索安裝于第一拉索安裝部。第二制動臂具有第二安裝部以及第二制動靴安裝部。第二安裝部樞轉地能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第二制動靴安裝于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偏壓構件具有安裝于第一制動臂的第一部分和安裝于第二制動臂的第二部分,并對第一制動臂和第 二制動臂向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傳遞構件在操作制動器時允許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在這樣的制動設備中,當利用制動桿操作制動器操作拉索時,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動。此時,利用傳遞構件,使第二制動臂與第一制動臂的樞轉運動同步地進行樞轉。即,當操作制動器以進行制動操作或制動釋放操作時,能夠防止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還包括第二拉索安裝部。在該情況下,在第一拉索安裝部安裝拉索的內拉索,在第二拉索安裝部安裝外殼,使得除了傳遞構件的樞轉同步作用之外,還通過施加制動器拉索的回復力,能夠更可靠地防止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優選地,所述第一拉索安裝部和所述第二拉索安裝部都配置在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靴安裝部中的一個的相同側。在該情況下,在任何類型的制動設備中,即使在側拉式的自行車制動設備中,都能夠防止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該自行車制動設備優選地還包括偏壓力調節機構,該偏壓力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個,以調節所述偏壓構件的偏壓力。在該情況下,能夠利用偏壓力調節機構調節偏壓構件的沿著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制動釋放方向的偏壓力。因此,當增大偏壓力時,將制動設備快速地切換至制動釋放狀態,并且當減小偏壓力時,即便是握持力弱的騎車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制動操作。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是螺旋彈簧,所述偏壓力調節機構具有偏壓力調節構件,該偏壓力調節構件由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中的至少一個能旋轉地支撐,并且具有螺旋狀的彈簧保持槽,沿著所述彈簧保持槽保持所述螺旋彈簧。在該情況下,僅通過旋轉偏壓力調節構件,就能夠容易地調節偏壓力。優選地,所述偏壓力調節機構通過使所述偏壓力調節構件旋轉而使所述螺旋彈簧相對于所述偏壓力調節構件沿著所述彈簧保持槽移動,從而調節偏壓力。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具有設置于所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連桿部;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制動臂并能夠與所述第一連桿部接觸的第二連桿部。在該情況下,第一連桿部和第二連桿部互相接觸,使得更容易允許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具有輥,該輥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ー個,并與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另ー個接觸。在該情況下,由于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通過輥互相接觸,因此,對其不是施加滑動阻カ而是施加滾動阻力,使得即便當使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互相接觸時,也不要求重的制動器操作力。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另ー個,井能夠與所述輥接觸。在該情況下,能夠減小接觸部處的摩擦。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具有第二制動臂主體和具有第二連桿部的第二連桿構件,該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包括調節部,該調節部調節所述第二制動臂主體與所述第ニ連桿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置。在該情況下,第二制動臂的與第一制動臂接觸的接觸部設置為單獨的構件,能夠調節其相對位置,從而能夠相對于車輪的輪緣適當地配置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能夠安裝于自行車后下叉。在該情況下,制動設備配置在位于自行車下部的后下叉上,使得制動設備在自行車行進時不會產生空氣阻力。在優選實施例中,該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包括適配器,該適配器具有能夠固定所述第一安裝部的第一固定部;能夠固定所述第二安裝部的第二固定部;以及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并能夠固定于所述自行車車架的第三固定部。通過使用適配器,能夠經由適配器將制動設備固定于例如只有一個制動設備安裝用的孔的常規車架。并且,關于具有兩個制動設備安裝用的孔的車架,能夠直接將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固定于車架。 根據可以提供作為相對于以上記載的單個或若干個特征的替代、替換或補充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各特征,可以設想ー個或多個以下記載的實施例和特征,其中也可以包括可以被運用或考慮為獨立可取得專利的主題或發明(或多個發明)的ー個或多個單獨的發明。在一個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該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將第一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第ー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該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將第二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ニ制動臂安裝部;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第二控制對接部;偏壓構件,該偏壓構件操作性地聯接到第一制動臂,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傳遞構件,該傳遞構件操作性地聯接在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之間,以將偏壓カ從偏壓構件傳遞到第ニ制動臂。優選地,除了來自所述傳遞構件的偏壓力,否則所述第二制動臂不被偏壓。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包括螺旋彈簧。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包括活塞。當偏壓構件包括活塞或根據優選實施例,ー種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一樞軸的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以及第一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二樞軸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以及第二控制對接部;以及活塞單元,包括具有流體腔的殼體,其中所述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和第二軸向端;可動地設置在所述腔內的活塞;以及聯接到所述活塞且從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延伸的輸出軸;其中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輸出軸;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和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二軸向端之間聯接到所述殼體時,可以實施以下特征中的一個或多個特征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能樞轉地聯接到所述殼體;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遠離所述活塞的軸向位置朝向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移位的位置處聯接到所述殼體;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比所述第二軸向端更靠近所述第一軸向端的位置處聯接到所述殼體;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緊密靠近所述第一軸向端處聯接到所述殼體; 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包括間隔開的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其中所述殼體設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之間。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在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之間傳遞移動,以便所述第一制動臂與所述第二制動臂同步地移動。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一拉索安裝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二拉索安裝部之間。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安裝于所述第二制動臂。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包括通道,以當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所述通道接納所述第一制動臂從中穿過。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包括第一拉索附接構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包括第二拉索附接構件。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之間。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安裝于所述第二制動臂。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包括通道,以當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所述通道接納所述第一制動臂從中穿過。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與所述第二制動臂相交,以便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位于交點的相對側。在剛剛描述的優選實施例或這樣的自行車制動裝置中可以實施以下特征中的一個或多個特征該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以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具有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的第一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以繞著第二樞轉軸線樞轉;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具有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的第二控制對接部;通道,其尺寸設計為,當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所述通道接納所述第一制動臂從中穿過,其中當沿著所述第一樞轉軸線和所述第二樞轉軸線觀察所述裝置時,所述第一制動臂與所述第二制動臂相交,以便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位于交點的相對側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包括第一拉索附接構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包括第二拉索附接構件;所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之間,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和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之間;所述通道是基本上周向閉合開ロ ; 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包括基本上豎直朝向的狹槽;
當垂直于所述第一樞轉軸線和所述第二樞轉軸線觀察所述裝置時,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基本上對齊;當垂直于所述第一樞轉軸線和所述第二樞轉軸線觀察所述裝置并且所述第一樞轉軸線和所述第二樞轉軸線都為水平時,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和所述第二附接位置基本上對齊,使得當操縱附接于所述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和所述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的控制元件以操作所述裝置時,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上的軸向カ基本上被消除。優選地,所述通道是基本上周向閉合開ロ。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便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便繞著第ニ樞轉軸線樞轉。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構成為安裝用于繞著傳遞構件樞轉軸線樞轉。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包括傳遞構件安裝部;第一制動臂對接部;以及第二制動臂對接部。優選地,所述傳遞構件安裝部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部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之間。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部或第一操作部從所述偏壓傳遞安裝部延伸,用來與所述制動臂對接;并且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或第二操作部從所述偏壓傳遞安裝部延伸并且構成為朝向另ー個制動臂延伸。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是軸向厚的。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比所述安裝部軸向更厚。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比所述第一操作部軸向更厚。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具有軸向厚的槳的形狀。優選地,所述第一操作部具有軸向薄的桿狀構件的形狀。優選地,所述安裝部、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形成為連續的一體構件。在之前限定的實施例或這樣的自行車制動器用的對接構件的實施例中可以實施以下特征中的一個或多個特征該自行車制動器具有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其中所述第一制動臂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繞著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其中所述對接構件包括構成為安裝在緊密靠近所述樞轉軸線處的安裝部;從所述安裝部延伸以與所述制動臂對接的第一操作部;從所述安裝部延伸并且構成為朝向所述第二制動臂延伸的第二操作部;其中所述第二操作部是軸向厚的所述第二操作部比所述安裝部軸向更厚;所述第二操作部比所述第一操作部軸向更厚;所述第二操作部具有軸向厚的槳的形狀;所述安裝部包括尺寸設計為接納制動臂樞轉軸從中穿過的安裝開口 ;所述第二操作部具有軸向厚的槳的形狀;所述第一操作部具有軸向薄的桿狀構件的形狀。 所述安裝部、所述第一操作部以及所述第二操作部形成為連續的一體構件。在這樣的自行車制動裝置的實施例中可以實施以下特征中的一個或多個特征該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二樞轉軸線樞轉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以及對接構件,包括安裝部;當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與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的第一操作部;當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朝向所述第二制動臂或另一個制動臂延伸的第二操作部;其中所述第二操作部是軸向厚的所述第二操作部比所述安裝部軸向更厚;所述第二操作部比所述第一操作部軸向更厚;所述第二操作部具有軸向厚的槳的形狀;所述第二操作部構成為當所述制動臂和所述另一個制動臂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構件時設置在所述另一個制動臂的控制對接部下面。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包括安裝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樞轉軸線與所述安裝凹槽相交,并且其中所述傳遞構件的尺寸設計為安裝在所述安裝凹槽內,用于繞著所述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部具有第一制動臂對接端,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具有第二制動臂對接端,并且其中從所述傳遞構件樞轉軸線到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端的距離大于從所述傳遞構件樞轉軸線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端的距離。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還包括移動對接構件,該移動對接構件構成為安裝在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一制動臂對接部之間。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還包括調節構件,所述調節構件調節所述第二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之間的相對位置。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包括安裝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樞轉軸線與所述安裝凹槽相交,并且其中所述傳遞構件的尺寸設計為安裝在所述安裝凹槽內,用于繞著所述第二樞轉軸線樞轉。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設置于所述第二制動臂。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之間。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調節構件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之間,用于接合所述第二制動臂對接部。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一制動臂,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并且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聯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樞軸。換句話說,優選實施例 是ー種包括ー對制動臂和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偏壓構件的自行車制動裝置。每個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對應樞軸的樞轉軸線樞轉的制動臂安裝部;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控制對接部。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制動臂之一,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該制動臂的制動襯塊安裝部;并且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聯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臂或另ー個制動臂的樞軸。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不旋轉地偏壓所述第二制動臂。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頭,其中所述第一端頭插入所述第一制動臂中。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頭,其中所述第一端頭不插入所述第一制動臂中。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接觸所述第一制動臂的側面。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端頭,其中所述第一端頭自由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臂處。優選地,所述第一端頭自由地設置在所述第一制動臂的由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接觸的側面處。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不繞著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樞軸卷繞。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端頭,其中所述第二端頭不插入所述第二制動臂中。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臂處的彈簧安裝部,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接觸所述彈簧安裝部。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端頭,其中所述第二端頭自由地設置在所述第二制動臂處。在優選實施例中,一種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一樞軸的第一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以及第一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制動臂能樞轉地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以繞著第二樞軸的第二樞轉軸線樞轉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以及第二控制對接部;以及活塞単元,包括具有流體腔的殼體,其中所述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和第二軸向端;可動地設置在所述腔內的活塞;以及聯接到所述活塞且從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延伸的輸出軸;其中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輸出軸;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和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二軸向端之間聯接到所述殼體。另ー個優選實施例是ー種這樣的自行車制動裝置包括第一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第一控制對接部;第二制動臂,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到自行車車架構件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以及第二控制對接部;以及活塞單元,包括具有流體腔的殼體,其中所述殼體具有第一軸向端和第二軸向端;可動地設置在所述腔內的活塞;以及聯接到所述活塞且從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延伸的輸出軸;其中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輸出軸;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殼體;以及設置在所述腔的外部的所述輸出軸處的調節構件,其中所述調節構件調節所述輸出軸相對于所述殼體或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中的至少之一的位置。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調節所述輸出軸在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之間的軸向長度。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以連續的方式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旋轉來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 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輸出軸,以相對于所述輸出軸進行軸向移動。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使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相對于所述輸出軸軸向地移動以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優選地,所述輸出軸可滑動地聯接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包括指示所述調節構件的位置的指示結構。優選地,所述指示結構包括調節構件定位表面,該調節構件定位表面接合所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對接部上的對應的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包括聯接構件,該聯接構件將所述輸出軸聯接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設置在所述聯接構件上。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繞著所述輸出軸旋轉,以調節所述輸出軸在所述聯接構件和所述殼體之間的軸向長度。優選地,所述聯接構件包括聯接開口,其中所述輸出軸設置在所述聯接開口中。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設置在緊密靠近所述聯接開口處。在優選實施例中,多個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設置在緊密靠近所述聯接開口處。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包括多個所述調節構件定位表面。優選地,所述聯接構件包括聯接軸,該聯接軸在所述聯接開口的相對側上具有一對凸面,以形成對應的一對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多個調節構件定位表面包括多個凹面,所述多個凹面選擇性地接合所述聯接軸上的所述一對凸面。優選地,所述指示結構包括調節構件定位表面,該調節構件定位表面接合所述殼體處的對應的殼體定位表面。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能樞轉地聯接到所述殼體。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遠離所述活塞的軸向位置朝向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軸向端移位的位置處聯接到所述殼體。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比所述第二軸向端更靠近所述第一軸向端的位置處聯接到所述殼體。優選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在緊密靠近所述第一軸向端處聯接到所述殼體。優選地,所述第二控制對接部包括間隔開的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其中所述殼體設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之間。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腔的外部的所述輸出軸處的調節構件,其中所述調節構件調節所述輸出軸相對于所述殼體或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中的至少之一的位置。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調節所述輸出軸在所述殼體和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之間的軸向長度。
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以連續的方式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 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旋轉來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優選地,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聯接到所述輸出軸,以相對于所述輸出軸進行軸向移動。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使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相對于所述輸出軸軸向地移動以調節所述輸出軸的位置。優選地,所述輸出軸可滑動地聯接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包括指示所述調節構件的位置的指示結構。優選地,所述指示結構包括調節構件定位表面,該調節構件定位表面接合所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對接部上的對應的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包括聯接構件,該聯接構件將所述輸出軸聯接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設置在所述聯接構件上。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繞著所述輸出軸旋轉,以調節所述輸出軸在所述聯接構件和所述殼體之間的軸向長度。優選地,所述聯接構件包括聯接開口,其中所述輸出軸設置在所述聯接開口中。優選地,所述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設置在緊密靠近所述聯接開口處。優選地,所述調節構件包括多個所述調節構件定位表面。優選地,所述聯接構件包括聯接軸,該聯接軸在所述聯接開口的相對側上具有一對凸面,以形成對應的一對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并且其中所述多個調節構件定位表面包括多個凹面,所述多個凹面選擇性地接合所述聯接軸上的所述一對凸面。優選地,所述指示結構包括調節構件定位表面,該調節構件定位表面接合所述殼體處的對應的殼體定位表面。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包括具有第一壁和第二壁的內圓柱形壁,其中所述第一壁限定活塞腔,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壁限定積聚器腔;和設置在所述活塞腔內用于沿著移動軸線移動的活塞;其中從所述移動軸線到所述第二壁的徑向距離大于從所述移動軸線到所述第一壁的徑向距離。優選地,所述第二壁具有凹處。優選地,所述第二壁具有凹槽。優選地,所述第二壁具有相對于所述移動軸線傾斜的表面。
優選地,所述積聚器腔具有大體圓錐形狀。在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裝置還包括設置在所述活塞和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端之間的偏壓構件,以將所述活塞朝向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二端偏壓。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設置在所述積聚器腔中和所述活塞腔中。優選地,所述偏壓構件包括螺旋彈簧。優選地,所述螺旋彈簧具有大體圓錐形狀。優選地,從所述移動軸線到所述第一壁的距離是基本上恒定的,以沿著所述移動軸線形成基本上沿著所述活塞的整個運動范圍的圓柱體。優選地,從所述移動軸線到所述第二壁的距離沿著朝向所述殼體的所述第一端的方向増大。 優選地,所述積聚器腔具有大體圓錐形狀。通過本發明,利用傳遞構件例如使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S卩,當操作制動器以進行制動操作或制動釋放操作時,能夠防止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特別是在制動臂僅通過偏壓力(彈簧力)樞轉的制動操作中,能夠防止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的不同步的樞轉運動。從下面的描述中將清楚附加的本發明特征,并且這些特征單獨地或與上述特征及其等同物組合地可以形成如權利要求中所記載的進ー步發明的基礎。
圖I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前制動設備的正視圖。圖2是前制動設備的后視圖。圖3是前制動設備的主視立體圖。圖4是前制動設備的后視立體圖。圖5是說明作為傳遞構件的連桿構件的主視一部分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后制動設備的安裝狀態的圖。圖7是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后制動設備的正視圖。圖8是后制動設備的后視圖。圖9是后制動設備的主視立體圖。圖10是后制動設備的后視立體圖。圖11是說明作為傳遞構件的連桿構件的主視一部分的局部剖視圖。圖12是使用適配器安裝前制動設備的情況下的立體圖。圖13為附接到自行車前叉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實施例的正視圖;圖14為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右視圖;圖15為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左視圖;圖16為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分解立體圖;圖17為傳遞構件的正視圖;圖18為處于制動釋放位置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局部剖視圖;圖19為處于制動接合位置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局部剖視圖;圖20為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另ー實施例的立體仰視圖21為圖20所示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頂部的細節圖;以及圖22為圖20和圖21所示的實施例中使用的傳遞構件的立體圖;圖23為圖20所示的自行車制動設備的后視圖;圖24為沿著圖25中的線12-12剖開的活塞組件的替代實施例的剖視圖;圖25為活塞軸和第一制動臂的第一控制對接部之間的聯接器的替代實施例的細節圖;圖26為活塞軸、橫孔螺母和調節構件的更詳細視圖; 圖27為處于第一調節狀態的制動組件的俯視圖;圖28為處于第二調節狀態的制動組件的俯視圖;圖29為積聚器腔的替代實施例的示意剖視圖;圖30為沿著圖29中的線18-18剖開的視圖;圖31為沿著圖29中的線19-19剖開的視圖;圖32為積聚器腔的另一個替代實施例的示意剖視圖;圖33為沿著圖32中的線21-21剖開的視圖;圖34為積聚器腔的另一個替代實施例的示意剖視圖;圖35為沿著圖34中的線23-23剖開的視圖,其表示積聚器腔中的凹處的第一實施例;圖36為沿著圖34中的線24-24剖開的視圖,其從不同的軸向位置表示所述凹處;圖37為沿著圖34中的線25-25剖開的視圖,其表示所述積聚器腔中的凹處的第二實施例;以及圖38為沿著圖34中的線26-26剖開的視圖,其從不同的軸向位置表示所述凹處。具體實施例<第一實施例>在圖I至圖4中,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自行車前制動設備10是具有兩個樞轉中心的側拉式的夾鉗式制動器。在以下的說明中,術語上下左右意味著從后側觀察自行車的狀態下的上下左右。前制動設備10安裝于自行車的前叉14的分叉的一對前叉腿15a、14b。因此,在一對前叉腿15a、14b的每個中設置有安裝孔。前制動設備10包括第一制動臂11、第二制動臂12、偏壓構件15、作為權利要求中的傳遞構件的連桿構件16、以及調節部17。<第一制動臂>第一制動臂11是彎曲成大致C形的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構件。第一制動臂11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左側的前叉腿15a的第一安裝部11a、供左側的第一制動靴91a安裝的第一制動靴安裝部lib、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80的內拉索80a安裝的第一拉索安裝部11c。第一安裝部Ila具有襯套孔lld,支撐用來將第一安裝部Ila安裝于前叉腿15a的安裝螺栓20的襯套25a裝配于該襯套孔Ild中。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b從第一安裝部Ila呈大致直線狀地向下延伸。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b具有長孔lie,用于固定第一制動靴91a的靴固定螺栓21能夠貫通該長孔lie。第一拉索安裝部I Ic在從第一安裝部I Ia略微彎曲的同時向右側(圖I中的左側、圖2中的右側)延伸。在第一拉索安裝部Ilc的末端設置有快速釋放機構19,該快速釋放機構19用于通過一觸式操作打開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快速釋放機構19具有桿構件19a,當將桿構件19a從圖I所示的位置繞圖I的順時針方向旋轉時,內拉索80a松弛,從而打開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由此能夠容易地更換車輪。在第一制動臂11的背面(圖2)上設置有用于鉤掛偏壓構件15的第一部分(一端)的第一彈簧鉤掛部Hf。第一彈簧鉤掛部Iif 是在末端具有大徑的頭部的銷構件。第ー彈簧鉤掛部Ilf的基端固定于第一制動臂11的背面。與第一制動臂11的背面還一體地形成有用于安裝連桿構件16的輥支架Hg。<第二制動臂>第二制動臂12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左側的前叉腿14b的第二安裝部12a、供右側的第二制動靴91b安裝的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2b、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80的外殼80b安裝的第二拉索安裝部12c。第二安裝部12a具有襯套孔12d,支撐用來將第二安裝部12a安 裝于前叉腿14b的安裝螺栓20的襯套25a裝配于該襯套孔12d中。第二制動靴安裝部Ilb配置為與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b相對,并從第二安裝部12a呈大致直線狀地向下延伸。第ニ制動靴安裝部12b具有長孔12e,用于固定第二制動靴91b的靴固定螺栓21能夠貫通該長孔12e。在第二拉索安裝部12c上設置有外鎖定部27,該外鎖定部27能夠調節外殼80b和內拉索80a的軸向位置。 第二制動臂12具有第二制動臂主體23和設置有連桿構件16的第二連桿構件24。第二制動臂主體23是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構件。在第二制動臂主體23的背面上設置有用于鉤掛偏壓構件15的第二部分(另一端)的第二彈簧鉤掛部12f。第二彈簧鉤掛部12f是在末端具有大徑的頭部的銷構件。第二彈簧鉤掛部12f的基端固定于第二制動臂主體23的背面。第二安裝部12a、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2b以及第二拉索安裝部12c設置在第ニ制動臂主體23中。如圖5所示,第二連桿構件24由樞軸25樞轉地支撐,該樞軸25裝配在形成于第ニ制動臂主體23中的縱長的狹槽23a中。第二連桿構件24是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板狀構件。第二連桿構件24具有薄壁的樞轉聯接部24a,其配置于狹槽23a內并由樞軸25支撐;以及接觸部24b,其與樞轉聯接部24a —體地形成。接觸部24b構成連桿構件16的第二連桿部32。接觸部24b的下表面24c呈圓弧狀彎曲。〈偏壓構件〉偏壓構件15對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向制動釋放方向偏壓,即,向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b和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2b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如圖2和圖4所示,偏壓構件15是螺旋彈簧15a。〈連桿構件〉設置連桿構件16是為了在操作前制動設備10時使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同步地運動。如圖5所示,連桿構件16具有設置于第一制動臂11的第一連桿部30、以及設置于第二制動臂12的第二連桿部32。第一連桿部31具有由輥支架Ilg能旋轉地支撐的輥33。第二連桿部32具有接觸部24b,該接觸部24b設置于第二制動臂12的第二連桿構件24。接觸部24b的下表面24c與輥33接觸。因此,當第一制動臂11樞轉時,輥33按壓第二連桿構件24的接觸部24b,使得第二制動臂12通過第二連桿構件24與第一制動臂11同步地樞轉。因而,當第一制動臂11樞轉時,連桿構件16允許第二制動臂12與其同步地樞轉。〈調節部〉設置調節部17是為了調節第二制動臂主體23與第二連桿構件24之間的相對位置。當利用調節部17調節第二制動臂主體23與第二連桿構件24之間的相對位置時,能夠調節第一制動靴91a和第二制動靴91b之間的距離。因而,能夠將從具有不同寬度的輪緣到第一制動靴91a及第二制動靴91b的距離調節為相同的長度。如圖5所示,調節部17具有調節螺釘36,該調節螺釘36配置于第二制動臂主體23 的狹槽23a上方。調節螺釘36擰到第二制動臂主體23中。調節螺釘36傾斜地配置為能夠與第二連桿構件24的樞轉聯接部24a與接觸部24b之間的階梯部接觸。由于第二制動臂主體23被偏壓構件15向制動釋放方向(圖5中的逆時針方向)偏壓,因此,第二連桿構件24被輥33按壓而始終與調節螺釘36接觸。因此,當松緩調節螺釘36時,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同步地向制動釋放方向樞轉。當擰緊調節螺釘36時,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同步地向制動方向樞轉。〈制動動作〉當由制動桿進行制動操作時,第一制動臂11被內拉索80a牽拉而向制動方向樞轉。當第一制動臂11向制動方向樞轉時,棍33按壓接觸部24b。當被按壓時,第二連桿構件24通過調節螺釘36使第二制動臂主體23向制動方向樞轉,由此對車輪的輪緣施加制動。并且,當松緩制動桿而進行制動釋放操作時,由偏壓構件15的偏壓力使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向制動釋放方向樞轉。在該情況下,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還通過連桿構件16的作用而同步地向制動釋放方向樞轉。這里,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通過連桿構件16同步地運動。S卩,由此,在進行制動操作和進行制動釋放操作的兩種情況下,都能夠使第一制動臂11和第二制動臂12 —起運動。<第二實施例>在圖6中,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的自行車后制動設備110是具有兩個樞轉中心的側拉式的夾鉗式制動器。后制動設備110安裝于自行車的分叉的一對后下叉13的下表面。因此,在一對后下叉13的每個中設置有安裝孔。如圖7至圖10所示,后制動設備110包括第一制動臂111、第二制動臂112、偏壓構件115、作為傳遞構件的連桿構件116、調節部117以及偏壓力調節機構119。在后制動設備110中,第一制動臂111和第二制動臂112以與前制動設備10中相反的方式配置。<第一制動臂>第一制動臂111是彎曲成大致C形的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構件。第一制動臂111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一對后下叉13中的一個的第一安裝部111a、供右側第一制動靴191a安裝的第一制動靴安裝部111b、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180的內拉索180a安裝的第一拉索安裝部111c。第一安裝部Illa具有襯套孔llld,支撐用來將第一安裝部Illa安裝于后下叉13的安裝螺栓120的襯套125a裝配于該襯套孔Illd中。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lb從第一安裝部Illa呈直線狀地向下延伸。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lb具有螺栓孔llle,用于固定第一制動靴191a的靴固定螺栓121能夠貫通該螺栓孔llle。第一拉索安裝部11 Ic在從第一安裝部11 Ia大幅彎曲的同時向左側(圖7中的右偵れ圖8中的左側)延伸。第一拉索安裝部Illc利用螺釘固定內拉索180a。雖然在第一拉索安裝部Illc中未設置快速釋放機構,但也可以設置快速釋放機構。在第一制動臂111的背面(圖8)上設置有用于鉤掛偏壓構件115的第一部分(一端)的第一彈簧鉤掛部Illf。第一彈簧鉤掛部Illf 能旋轉地安裝在背面上。第一彈簧鉤掛部Illf具有多個鎖定孔llli,所述多個鎖定孔Illi用于將由螺旋彈簧15a構成的偏壓構件115鎖定。多個鎖定孔Illi在螺旋彈簧15a具有自由長度時根據螺旋彈簧15a的螺距形成。<第二制動臂>第二制動臂112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ー對后下叉13中的另ー個的第二安裝部 112a、供左側的第二制動靴191b安裝的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12b、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180的外殼180b安裝的第二拉索安裝部112c。第二安裝部112a具有襯套孔112d,支撐用于將第二安裝部112a安裝于后下叉13的安裝螺栓120的襯套125a裝配于該襯套孔112d中。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12b配置為與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lb相對,并從第二安裝部112a呈大致直線狀地向下延伸。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12b具有長孔112e,用于固定第二制動靴191b的靴固定螺栓121能夠貫通該長孔112e。第二拉索安裝部112c將外殼180b鎖定。如圖10所示,第二拉索安裝部112c具有后述的第二制動臂主體123和由支撐構件128能旋轉地支撐的軸構件112j,在軸構件112j中形成有鎖定外殼180b的凹部112k。如圖9和圖10所示,第二制動臂112具有第二制動臂主體123、設置有連桿構件116的第二連桿構件124、以及擰到第二制動臂主體123的支撐構件128。第二制動臂主體123是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構件。在第二制動臂主體123的背面上設置有偏壓カ調節機構119。偏壓カ調節機構119將在后面描述。第二安裝部112a、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12b以及第二拉索安裝部112c設置于第二制動臂主體123。如圖11所示,第二連桿構件124由樞軸125樞轉地支撐,該樞軸125裝配在形成于第二制動臂主體123的縱長的凹部123a中。第二連桿構件124是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板狀構件。第二連桿構件124具有配置于狹槽23a內并由樞軸125支撐的樞轉聯接部124a、以及與樞轉聯接部24a —體地形成且具有C形截面的輥支架124b。構成連桿構件116的輥133由輥支架124b能旋轉地支撐。輥支架124b的基端部以90度彎曲,在該部分中形成有與調節部117接觸的凹部124c。支撐構件128是由例如鋁合金等金屬制成的板狀構件。支撐構件128利用多個螺釘擰到第二制動臂主體123。支撐構件128支撐樞軸125,該樞軸125支撐第二連桿構件124。<偏壓構件>偏壓構件115對第一制動臂111和第二制動臂112向制動釋放方向偏壓,即,向第一制動靴安裝部Illb和第二制動靴安裝部112b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如圖8和圖10所示,偏壓構件115是螺旋彈簧115a。在偏壓構件115的另一端設置有偏壓カ調節機構119。<連桿構件>
設置連桿構件116是為了在操作后制動設備110時使第一制動臂111和第二制動臂112同步地運動。如圖11所示,連桿構件或傳遞構件116具有設置于第一制動臂111的第一連桿部131以及設置于第二制動臂112的第二連桿部132。第一連桿部131具有形成在第一制動臂111的彎曲外周面上的接觸部lllh。第二連桿部132具有由輥支架124b能旋轉地支撐的輥133。接觸部Illh與輥133接觸。因此,當第一制動臂111樞轉時,連桿構件116允許第二制動臂112與其同步地樞轉,從而用作傳遞構件 。<調節部>設置調節部117是為了調節第二制動臂主體123與第二連桿構件124之間的相對位置。當利用該調節部117調節第二制動臂主體123與第二連桿構件216之間的相對位置時,能夠調節第一制動靴191a和第二制動靴191b之間的距離。因而,能夠將從具有不同寬度的輪緣到第一制動靴191a及第二制動靴191b的距離調節為相同長度。如圖11所示,調節部17具有調節螺釘136,該調節螺釘136配置于第二制動臂主體123的凹部123a的上方。調節螺釘136擰到第二制動臂主體123中。調節螺釘136傾斜地配置為能夠與第二連桿構件124的凹部124c接觸。由于第二制動臂主體123由偏壓構件115向制動釋放方向(圖11中的逆時針方向)偏壓,因此,第二連桿構件124被輥133按壓而始終與調節螺釘136接觸。因此,當松緩調節螺釘136時,第一制動臂111和第二制動臂112同步地向制動釋放方向樞轉。當擰緊調節螺釘136時,第一制動臂111和第二制動臂112同步地向制動方向樞轉。〈偏壓力調節機構〉設置偏壓力調節機構119是為了能夠調節偏壓構件115的偏壓力。如圖8所示,偏壓力調節機構119由設置在第二制動臂112處的旋轉支撐構件129能旋轉地支撐。偏壓力調節機構119具有偏壓力調節構件137。偏壓力調節構件137具有螺旋狀的彈簧保持槽137a,沿著彈簧保持槽137a保持螺旋彈簧115a。在偏壓力調節構件137上形成有與六角扳手接合的工具接合部137b。六角扳手能夠使偏壓力調節構件137旋轉。因而,螺旋彈簧115a伸長,從而能夠調節彈簧115a的彈簧力。具有如上所述的構造的自行車后制動設備110也能夠產生與第一實施例同樣的效果。并且,由于設置有偏壓力調節機構119,所以能夠適當地調節偏壓構件115的偏壓力。因此,當增大偏壓力時,將制動設備快速地切換至制動釋放狀態,并且當減小偏壓力時,即便是握持力弱的騎車者也能夠容易地進行制動操作。<第三實施例>在上述兩個實施例中,制動設備直接安裝到自行車車架(前叉14或后下叉13)。但是,在第三實施例中,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包括即便當與常規情況同樣只有一個安裝孔時也能夠安裝于已有的車架或新車架的適配器49。這里,采用前制動設備10作為例子,但第三實施例也能夠應用于后制動設備110。如圖12所示,前制動設備10除了第一實施例的構造以外還包括適配器49。適配器49具有適配器主體51、以及用于將適配器主體51固定于車架的固定螺栓54。適配器主體51例如形成為彎曲成山形。適配器主體51在兩端具有能夠配置為與第一安裝部Ila和第二安裝部12a相對的第一固定部51a和第二固定部51b。第一固定部51a和第二固定部51b由具有大到足以供固定螺栓20通過的尺寸的孔構成。適配器主體51在中央部具有能夠安裝于車架的第三固定部51c。在第三固定部51c形成有與固定螺栓54的頭部54a接合的非圓形的凹部51d。由此防止固定螺栓54旋轉。并且,在第三固定部51c形成有能夠供固定螺栓54貫通的通孔51e。通過使用如上所述的適配器49,能夠將根據本發明的制動設備安裝于僅具有ー個安裝孔的車架。適配器可以僅包括適配器主體。在該情況下,可以使用市售的螺栓作為固定螺栓。<作為上述實施例的變形的其它實施例>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但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例,在不脫離發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變更。(a)在上述實施例中,作為傳遞構件的連桿構件16與第一制動臂11及第ニ制動 臂23分離地設置,但連桿部也可以與其一體地形成。在該情況下,可以利用其它機構來調節靴寬度。(b)在上述實施例中,供外殼安裝的第二拉索安裝部12c設置在第二制動臂12中,但第二拉索安裝部也可以設置在自行車側。(c)在上述實施例中,以側拉式的夾鉗式拉索為例說明了本發明,但本發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將本發明應用于中拉式的夾鉗式制動器和液壓輪緣制動器,如本文后面詳細所述。(d)在第二實施例中,偏壓カ調節機構設置于后制動設備110的第二制動臂112中,但也可以將偏壓カ調節機構設置于第一制動臂。替代地,也可以將偏壓カ調節機構設置于第一制動臂和第二制動臂雙方。而且,還可以將偏壓カ調節機構設置于前制動設備10。(e)在上述實施例中,使用六角扳手來旋轉偏壓カ調節構件137,但也可以手動地旋轉偏壓カ調節構件137。圖13為附接到自行車的前叉14的自行車制動設備10的另ー個實施例的正視圖,圖14為自行車制動設備10的右視圖,以及圖15為自行車制動設備10的左視圖。前叉14具有普通結構,其中第一叉腿18和第二叉腿22從附接到轉向管30的橋接構件26向下延伸。制動設備10包括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其中第一制動臂34可旋轉地安裝到第一叉腿18并且第二制動臂38可旋轉地安裝到第二叉腿22。如圖16更清楚地所示,第一制動臂34包括用于將第一制動臂34安裝到第一叉腿18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以及第一控制對接部,例如第一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例如第一拉索安裝部50。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具有以公知方式安裝第一制動襯塊53 (圖13)的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開ロ 52。相似地,第二制動臂38包括用于將第二制動臂38安裝到第二叉腿22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以及第二控制對接部,例如第二控制元件附接位置,例如第二拉索安裝部62。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具有以公知方式安裝第二制動襯塊61的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開ロ 60。如圖13至圖15所示,第一制動襯塊53和第二制動襯塊61適于摩擦地接觸輪78的輪緣部74。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包括用于接納第一安裝組件70從中穿過的第一安裝開66。第一安裝組件70包括管狀的第一安裝基座82、螺母86、90、管狀的第一襯套94、墊圈98、墊片102、墊圈106、管狀的第一樞軸110、以及第一安裝螺栓114。第一安裝基座82包括第一安裝凸緣118、第一彈簧安裝部122、第一襯套安裝部126以及第一螺紋開130。第一安裝凸緣118構成為被焊接或以其它方式附接到第一叉腿18。第一彈簧安裝部122構成為延伸穿過復位彈簧138的線圈134,并且第一襯套安裝部126構成為插入第一襯套94中的開口142中。第一襯套94包括第一凸緣146和第一臂安裝部150,其中第一凸緣146抵接于螺母90,并且第一臂安裝部150延伸穿過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中的第一安裝開口 66。第一樞軸110包括第一管狀部154、第一凸緣158、以及第一門橋支撐部162。第一管狀部154延伸穿過墊圈106、墊片102、墊圈98、第一襯套94的第一臂安裝部150、以及螺母86和90,直到第一凸緣158抵接于墊圈106。門橋166包括第一門橋環170和第二門橋環174,其中第一門橋環170構成為將第一樞軸110的第一門橋支撐部162接納在其中,以便第一門橋環170抵接于第一樞軸110的第一凸緣158。第一安裝螺栓114延伸穿過第一樞軸110并且擰入第一安裝基座82中的第一螺紋開130,以將第一制動臂34軸向地固定到第一叉腿18,以便第一制動臂34由第一襯套94支撐從而繞著第一樞轉軸線Xl旋轉。第一制動臂34的上部從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側向向內彎曲并且在其遠端形成第 一拉索安裝部50。第一拉索安裝部50包括板形的平行弓形的第一和第二端珠安裝爪182和186,所述安裝爪在它們之間形成基本上豎直朝向的拉索接納狹槽190。第一端珠安裝爪182形成用于將拉索端珠198 (圖I)接納在其中的第一拉索端珠接納開口 194,并且第二端珠安裝爪186形成用于將拉索端珠198接納在其中的第二拉索端珠接納開202。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和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之間在第一制動臂34的側向內側面上形成有彈簧接觸面204,以用于接觸復位彈簧138的第一部分或彈簧端205。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和第一拉索安裝部50之間在第一制動臂34上設置有具有相應安裝開口 214和218的一對平行的間隔開的輥安裝耳206和210。安裝開口 214是沒有螺紋的,而安裝開口 218是有螺紋的。安裝耳206和210間隔開以將管狀墊片222和管狀輥226接納在其之間。墊片222和輥226由延伸穿過安裝耳206和墊片222并且擰入螺紋開口 218中的螺釘230可旋轉地安裝在輥安裝耳206和210之間。輥226以下面討論的方式用作移動對接構件。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包括用于接納第二安裝組件238從中穿過的第二安裝開口234。第二安裝組件238基本上與第一安裝組件70相同。第二安裝組件238包括管狀的第二安裝基座242、螺母246、250、管狀的第二襯套254、墊圈258、墊片262、墊圈266、管狀的第二樞軸270、以及第二安裝螺栓274。第二安裝基座242包括第二安裝凸緣278、第二彈簧安裝部282、第二襯套安裝部286以及第二螺紋開口 290。第二安裝凸緣278構成為被焊接或以其它方式附接到第二叉腿22。第二彈簧安裝部282構成為接合復位彈簧138的第二部分或彈簧端294,并且第二襯套安裝部286構成為插入第二襯套254中的開口 298。第二襯套254包括第二凸緣302和第二臂安裝部306,其中第二凸緣302抵接于螺母250,并且第二臂安裝部306延伸穿過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中的第二安裝開口 234。第二樞軸270包括第二管狀部310、第二凸緣314、以及第二門橋支撐部318。第二管狀部310延伸穿過墊圈266、墊片262、墊圈258、第二襯套254的第二臂安裝部306、以及螺母246和250,直到第二凸緣314抵接于墊圈266。門橋166的第二門橋環174構成為將第二樞軸270的第二門橋支撐部318接納在其中,以便第二門橋環174抵接于第二凸緣314。第二安裝螺栓274延伸穿過第二樞軸270并且擰入第二安裝基座242中的第二螺紋開ロ 290,以將第二制動臂38軸向地固定到第二叉腿22,以便第二制動臂38由第二襯套254支撐從而繞著第二樞轉軸線X2旋轉。傳遞構件322形式的對接構件的結構和尺寸設計為安裝在形成于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中的豎直安裝凹槽326內。在該實施例中,第二樞轉軸線X2與安裝凹槽326相交,以便傳遞構件322繞著與第二樞轉軸線X2共軸的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樞轉。如圖16和圖17所示,傳遞構件322是連續的一體構件,其包括傳遞構件安裝部330、軸向薄的桿狀第一操作部338、以及軸向厚的第二操作部334,其中傳遞構件安裝部330設置在第一操作部338和第二操作部334之間。結果,當將傳遞構件322安裝在安裝凹槽326中時,第一操作部338設置在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和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之間。傳遞構件安裝部330形成為具有開ロ 342的軸向薄的大體環狀構件,開ロ 342的尺寸設計為接納第二襯套254的第二臂安裝部306從中穿過。第二操作部334的端部形成 為軸向厚的基本上方形槳346,用于接合安裝到第一制動臂34的輥226。軸向厚的槳狀第ニ操作部334幫助防止從輪78向上推進的泥漿和其他雜質撞擊設置在第二控制對接部334上方的控制結構。第二操作部334并且尤其是槳346的尺寸設計為,當將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分別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叉腿18和22時,基本上延伸從第二制動臂38到第一制動臂34的整個距離。如圖17所示,第一操作部338具有第一對接端354,并且第二操作部334具有第二對接端350。從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到第二對接端350的距離D2大于從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到第一對接端354的距離Dl。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和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之間在第二制動臂38中形成有螺紋開ロ 358,以便將調節螺釘362形式的調節構件接納在其中。調節螺釘362的頭部接觸傳遞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338,以便以連續的方式調節第一操作部338和第二制動臂38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和第二拉索安裝部62之間在第二制動臂38中形成有開ロ形式的通道366。在該實施例中,通道366形成為基本上周向閉合的開ロ,例如完全周向閉合的開ロ。通道366的尺寸設計為使得它能夠接納第一制動臂34在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上方的那部分從中穿過。結果,當沿著第一樞轉軸線Xl和第二樞轉軸線X2觀察制動設備10時,第一制動臂34與第二制動臂38相交,以便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拉索安裝部50和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拉索安裝部62位于交點的相對側。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拉索安裝部62從通道366向上延伸,并且包括具有側面374的拉索安裝壁370,其中在側面374處形成有大體水平朝向的螺紋開ロ 378,以用于將拉索安裝螺栓382 (圖13)接納在其中。第一拉索安裝部50和第二拉索安裝部62構造成使得,當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樞轉軸線Xl和X2觀察制動設備10并且第一和第二樞轉軸線Xl和X2為水平時,第一制動臂34中的拉索接納狹槽190與第二制動臂38上的側面374基本上對齊。如圖13至圖15所示,在該實施例中,中間控制元件包括大體三角形的控制板386、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以及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具有附接到控制板386的右下頂點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該第二端延伸穿過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拉索安裝部50中的拉索接納狹槽190并且附接到拉索端珠198。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具有附接到控制板386的左下頂點的第一端、和由拉索安裝螺栓382附接到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拉索安裝部62的側面374的第二端。主要控制金屬絲398形式的主要控制元件附接到控制板386的上頂點。圖18和圖19示出了設備的操作,其中圖18為處于制動釋放位置的制動設備10的局部剖視圖,并且圖19為處于制動接合位置的制動設備10的局部剖視圖。當向上牽拉主要控制金屬絲398時,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拉索安裝部50和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拉索安裝部62被向上牽拉,從而使得第一制動臂34逆時針旋轉并且使得第二制動臂38順時針旋轉。在此期間,調節螺釘362的頭部按壓于傳遞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338,并且傳遞構件322的第二操作部334的槳346按壓于附接到第一制動臂34的輥266,以使得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的移動同步。因此,傳遞構件322 還用作同步構件,其在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之間傳遞旋轉力,以便第一制動臂34與第二制動臂38同步地移動。當釋放主要控制金屬絲398時,復位彈簧138順時針偏壓第一制動臂34以使第一制動襯塊53移動到制動釋放位置。第一制動臂34的順時針旋轉經由輥266傳遞到傳遞構件322的第二操作部334的槳346,從而使得傳遞構件322逆時針旋轉。傳遞構件322的逆時針旋轉經由傳遞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338傳遞到第二制動臂38中的調節螺釘362,從而使得第二制動臂38逆時針旋轉,以便使第二制動襯塊61移動到制動釋放位置。與現有技術制動設備不同,僅需要一個復位彈簧來使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兩者都旋轉到制動釋放位置。除了從傳遞構件322接收的來自復位彈簧138的偏壓力以外,第二制動臂38不被偏壓。因此,需要較少的操作力來操作制動設備10。此外,如圖5所示,因為從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到第二對接端350的距離D2大于從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到第一對接端354的距離D1,所以傳遞構件322用作提供機械優點的桿,以便復位彈簧138的偏壓力高效地從第一制動臂34傳遞到第二制動臂38。最后,利用調節螺釘362可以容易地調節第一制動襯塊53相對于第二制動襯塊61的位置,以確保第一制動襯塊53和第二制動襯塊61相對于輪78的對稱定位。因為當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樞轉軸線Xl和X2觀察制動設備10時,第一制動臂34中的拉索接納狹槽190與第二制動臂38上的側面374基本上軸向對齊,所以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同樣與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軸向對齊。結果,由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和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施加到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的軸向力平衡,并且減小了施加到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和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的扭轉力,從而降低了控制金屬絲上的磨損。此外,在該實施例中,當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樞轉軸線Xl和X2觀察制動設備10時,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和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基本上相對于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軸向對中。該構造還使得施加到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的軸向力平衡。雖然上面描述了本發明特征的各個實施例,但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實施進一步的變更。例如,傳遞構件322不必須安裝在安裝凹槽326內。傳遞構件322可以安裝在第二制動臂36外側,或者傳遞構件322可以安裝在第一制動臂34上或周圍。可以提供其他調節構件以用于調節第二制動臂38和傳遞構件322的第一操作部338之間的相對位置。例如,可以在第二制動臂38和第一操作部338之間設置墊片或某個其他構件或結構,以便以離散或逐步的方式調節第二制動臂38和第一操作部338之間的相對位置。通道366不需要形成為邊界開ロ,只要通道366容納第一制動臂34從中穿過的通道即可。雖然利用主要控制金屬絲398、控制板386、第一中間控制金屬絲390和第二中間控制金屬絲394操作了制動設備10,但是由傳遞構件322執行的偏壓傳遞功能和/或同步功能可以應用于其他制動設備,例如以下所描述的實施例。圖20至圖28示出了包括本發明特征的制動設備10’的進ー步實施例。這些實施例包括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因為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具有許多相同的特征,所以將僅描述不同之處。與第一實施例相同的特征給予相同的標記。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由活塞組件400操作,該活塞組件接收來自液壓流體管路401的液壓流體,并且響應于通過液壓流體管路401接收的液壓流體的壓カ使活塞軸402形式的T形輸出軸選擇性地伸出和縮回。活塞軸402由設置在活塞組件400的 殼體404內的復位彈簧403(圖24)以公知方式朝向縮回位置偏壓。如在圖23中的制動設備10’的后視圖所示,第一實施例中的復位彈簧138已經由復位彈簧405取代。在這個實施例中,復位彈簧405具有第一部分或第一彈簧端406、盤繞部407、以及第二部分或第二彈簧端408。第一彈簧端406包括第一端頭409,其中第一端頭409插入第二制動臂38’中的開ロ 410。復位彈簧405的盤繞部407繞著第二安裝基座242的第二彈簧安裝部282 (圖16)盤繞,并且第二彈簧端408接觸第一安裝基座82的第一彈簧安裝部122 (圖16),以便第二彈簧端408的第二端頭411自由地設置在第一制動臂34’處。結果,第二制動臂38’在圖23中被順時針偏壓,而第一制動臂34’不被旋轉地偏壓。如圖21和圖23更清楚地所示,為了容納活塞組件400,第一制動臂34’包括第一控制對接部412,并且第二制動臂38’包括第二控制對接部416。第一控制對接部412包括第一和第二壁417和418形式的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其在它們之間形成基本上豎直朝向的狹槽428。第一壁417包括面向第二壁418的第二內表面421的第一內表面419。第一壁417還包括與第一內表面419相對的第一外表面422,并且第二壁418包括與第二內表面421相対的第二外表面423。平行的弓形第一和第二軸安裝爪420和424形式的第一和第二聯接器分別設置在第一和第二壁417和418處。第一軸安裝爪420形成用于將第一卡式軸承436接納在其中的第一卡式軸承接納凹部432,并且第二軸安裝爪424形成用于將第ニ卡式軸承444和墊片襯套443接納在其中的第二卡式軸承接納開ロ 440。第一卡式軸承436和第二卡式軸承444可旋轉地支撐在T形活塞軸408的相對端上。在這個實施例中,將第一軸安裝爪420安裝到第一壁417的第一內表面419,以便被整個地設置在第一內表面419處而不穿透第一壁417。結果,當從正面觀察時,第一壁417的第二表面422覆蓋第一軸安裝爪420以幫助防止雜質沉積在第一軸安裝爪420處。優選地,但不是必須地,第二表面422是凸出的并且在其中間部具有頂冠425形式的脊,以改進制動器組件的美學外觀和空氣動力學。與第一軸安裝爪420不同,第二軸安裝爪424穿透第二壁418,以利于安裝第一和第二卡式軸承436和444以及墊片襯套443。第二控制對接部416同樣包括第一和第二壁445和446形式的第一和第二安裝構件,其在它們之間形成基本上豎直朝向的狹槽456并且具有將活塞組件400的殼體404接納在其中的足夠寬度。第一壁445包括面向第二壁446的第二內表面449的第一內表面447。第一壁445還包括與第一內表面447相對的第一外表面450,并且第二壁446包括與第二內表面449相對的第二外表面451。平行的弓形第一和第二軸安裝爪448和452形式的第一和第二聯接器分別設置在第一和第二壁445和446處。第一軸安裝爪448形成用于將環狀第一襯套460能樞轉地接納在其中的第一卡式軸承接納凹部(未示出,但是與第一卡式軸承接納凹部432相似),并且第二軸安裝爪452形成用于將環狀第二襯套462能樞轉地接納在其中的第二卡式軸承接納開口 461 (圖23)。第一襯套460安裝到從殼體404的一側延伸的第一安裝軸464,并且第二襯套462相似地安裝到從殼體404的相對側延伸的第二安裝軸465。在這個實施例中,將第一軸安裝爪448安裝到第二控制對接部416的第一壁445的第一內表面447,以便被整個地設置在第一內表面447處而不穿透第一壁445。結果,當從正面觀察時,第一壁445的第一外表面450覆蓋第一軸安裝爪448,以幫助防止雜質沉積在第一軸安裝爪448處。優選地,但不是必須地,第一外表面450是凸出的并且在其中間部具有頂冠466形式的脊,以改進制動器組件的美學外觀和空氣動力學。與第一軸安裝爪448不同,第二軸安裝爪452穿透第二壁446以利于安裝第一和第二襯套460和462。
如圖21更清楚地所示,活塞組件400的殼體404具有第一軸向端467和第二軸向端468,并且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在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467與殼體404的第二軸向端468之間(經由第一和第二襯套460和462以及第一和第二安裝軸464和465)聯接到殼體404,尤其在遠離殼體404的第二軸向端468朝向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467移位的位置處。優選地,但不是必須地,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在比第二軸向端468更靠近第一軸向端467的位置處聯接到殼體404。甚至更優選地,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在緊密靠近第一軸向端467處聯接到殼體404。在這個實施例中,傳遞構件470的結構和尺寸設計為安裝在形成于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中的豎直安裝凹槽474內。在這個實施例中,第一樞轉軸線Xl與安裝凹槽474相交,以便傳遞構件470繞著與第一樞轉軸線Xl共軸的傳遞構件樞轉軸線B樞轉。如圖22所示,傳遞構件470是連續的一體構件,其包括軸向薄的傳遞構件安裝部478、軸向薄的桿狀第一操作部482、以及軸向厚的第二操作部486,其中傳遞構件安裝部478設置在第一操作部482和第二操作部486之間。結果,當將傳遞構件470安裝在安裝凹槽474中時,第一操作部482設置在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制動臂安裝部42’和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之間。傳遞構件安裝部478形成為具有開口 490的軸向薄的大體環狀構件,開口 490的尺寸設計為接納第一襯套94的第一臂安裝部150從中穿過(圖16)。第二操作部486形成為軸向厚的基本方形的槳凸輪,以便接合在第二制動臂安裝部54’和第二控制對接部416之間安裝到第二制動臂38’的薄的桿狀凸輪從動件494。第二操作部486并且尤其是槳狀部的尺寸設計為,當將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分別安裝到第一和第二叉腿18和22時,基本上延伸從第一制動臂34’到第二制動臂38’的整個距離。如在第一實施例中那樣,軸向厚的槳狀第二操作部486幫助防止從輪78向上推進的泥漿和其他雜質撞擊設置在第二操作部486上方的控制結構。在這種情況下,第二操作部486幫助防止泥漿和其他雜質撞擊活塞軸402和殼體404,以使這種雜質磨損殼體404中的密封件或者以其他方式干擾活塞軸402的操作的機會最小。
當活塞組件400使活塞軸402伸出以將第一制動臂34’偏壓成逆時針旋轉時,第一制動臂34’的側面按壓于傳遞構件470的第一操作部482,并且傳遞構件470的第二操作部486按壓于附接到第二制動臂38’的凸輪從動件494,以將偏壓カ從活塞軸402傳遞到第ニ制動臂38’并且以使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的移動同歩。當活塞組件400使活塞軸402縮回吋,復位彈簧405將第二制動臂38’偏壓成逆時針旋轉,第二制動臂38’的逆時針旋轉經由凸輪從動件494傳遞到傳遞構件470的第二操作部486,從而使得傳遞構件470順時針旋轉。傳遞構件470的順時針旋轉經由傳遞構件470的第一操作部482傳遞到第一制動臂34’,從而使得第一制動臂34’順時針旋轉,以使第一制動襯塊53移動到制動釋放位置并且以使第一制動臂34’和第二制動臂38’的移動同步。圖24至圖26為活塞組件550的替代實施例的細節圖。除了如下面所述的,活塞組件550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活塞組件400相同,并且已經描述的結構被給予相同的附圖標記。如圖24所示,活塞組件550包括具有第一軸向端558和第二軸向端468的殼體554。 殼體404包括第一壁566和第二壁570,其中第一壁566的內表面572限定中空圓柱形活塞腔574,并且第二壁570的內表面576限定中空積聚器腔578。積聚器腔578與活塞腔574流體連通并且緊密靠近(例如相鄰),并且設置在活塞腔574和殼體404的第一端467之間。在活塞腔578內設置有活塞582,其中繞著活塞582裝配有圓形橡膠唇形密封件586,以便可滑動地且密封地將活塞582裝配在活塞腔578內從而沿著移動軸線M移動。從移動軸線M到第一壁566的內表面572的距離Ml是基本上恒定的,以沿著移動軸線M形成基本上沿著活塞582的整個運動范圍的圓柱體。然而,在這個實施例中,從移動軸線M到第ニ壁570的內表面576的距離M2大于從移動軸線M到第一壁566的內表面572的距離Ml。此外,從移動軸線M到第二壁570的內表面576的距離M2沿著朝向殼體54的第一端467的方向増加,以便積聚器腔578具有臺階形狀,其形成大體圓錐形狀,例如截頭圓錐形狀。從圖21、圖24和圖25應該清楚,兩個實施例中的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都在遠離活塞582的軸向位置朝向殼體404的第一軸向端467移位的位置處聯接到殼體404。活塞軸590形式的輸出軸聯接到活塞582以沿著移動軸線M —起移動,其中活塞軸590延伸穿過彈簧支撐構件594、穿過支撐襯套602的密封件支撐構件598、并且穿過橡膠0環密封件606,該橡膠0環密封件606安裝在抒入到殼體404的第一端467中的端帽610中。端帽610具有用于接納活塞軸590從中穿過的開ロ 614,以便活塞軸590延伸穿過殼體404的第一端467到殼體404外部的位置。上面提及的螺旋復位彈簧403形式的113設置在積聚器腔578和活塞腔574中,并且定位在活塞582和彈簧支撐構件594之間,以便復位彈簧403設置在活塞582和殼體404的第一端467之間,以將活塞582朝向殼體404的第二端468偏壓。在這個實施例中,復位彈簧403具有大體圓錐形狀。復位彈簧403使用圓錐形狀允許使用比圓柱形復位彈簧更短的復位彈簧。結果,可以縮短殼體404的軸向長度來提供更緊湊的結構。應當容易看出,積聚器腔578相對于活塞腔574的増大直徑允許積聚器腔578積聚可能經過0環密封件606的任何外部碎片。因此,防止了這種碎片進入活塞腔574,在活塞腔574中由于活塞582的軸向移動,使得碎片會磨損或損壞活塞腔574的內表面572和/或活塞582的唇形密封件586。如上所述,活塞組件550的結構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活塞組件400基本上相同。主要差別在于活塞軸590的結構。如圖24至圖26所示,與第一實施例中的活塞軸402不同,活塞軸590具有筆直的螺紋端部622,其延伸穿過位于殼體404外部的調節構件626并且穿過橫孔螺母630形式的聯接軸形式的聯接構件。橫孔螺母630為大體圓柱形構件,其具有較小直徑的圓柱形端部634和638、較大直徑的圓柱形中心部642、以及中心聯接開ロ 646。端部634和638分別裝配在第一和第ニ卡式軸承436和444內,以便將橫孔螺母630聯接到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控制對接部412。聯接開ロ 646是尺寸設計為接納活塞軸590的端部622從中穿過的無螺紋開ロ,以便端部622可以沿著移動軸線M在聯接開ロ 646內自由地往返移動。中心部642的緊密靠近(例如相鄰)聯接開ロ 646的凸出外周面形成ー對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650。
調節構件626包括圓柱形調節螺母658和多個(例如,四個)徑向向外延伸的指示臂662形式的調節構件定位構件形式的殼體指示結構660,其選擇性地接合端帽610上的平坦部610a形式的對應殼體定位構件。姆個指不臂662包括徑向向外延伸部662a和軸向延伸部662b,其中徑向向外延伸部662a從移動軸線M徑向向外延伸,并且軸向延伸部662b是平行于移動軸線M延伸的板狀構件。在這個實施例中,每個軸向延伸部662b的內表面662c的半徑稍大于其對應的平坦部610a的半徑并且稍小于端帽610的相鄰圓形部610b的半徑,以便多個軸向延伸部662b松弛地接合多個平坦部610a并且主要由通過端帽600的圓形部610b設定的邊界保持在恰當位置。調節螺母658具有螺紋內周面666 (圖24),其擰到活塞軸590的端部622的螺紋外周面上,以便調節螺母658能夠以連續的方式相對于活塞軸590移動。調節螺母658還具有繞著調節螺母658的軸向端面674均勻間隔的多個(例如,四個)凹入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形式的指示結構,以指示調節螺母658相對于橫孔螺母630的位置,并且因此指示調節構件626相對于橫孔螺母630的位置。更具體地,每個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具有縱向截柱的形狀,其軸線從移動軸線M徑向延伸,并且四個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互相間隔90°,以便相対的定位表面670對能夠接合橫孔螺母630上的相対的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650。結果,調節構件626能夠相對于橫孔螺母630以90°的增量旋轉地保持在恰當位置。當然,如果期望相對于橫孔螺母630以更精細的增量旋轉地保持調節構件626,那么可以提供更多的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因為調節螺母658螺紋地接合活塞軸590,所以旋轉調節構件626使得調節構件626以連續的方式調節它相對于活塞軸590的軸向位置。在圖25和圖26中順時針旋轉調節構件626使得調節構件626朝向殼體404的端帽610移動。在此時間期間,殼體指示結構660的軸向延伸部662b從它們當前接合的端帽610的平坦部610a脫離,并且在端帽610的相鄰圓形部610b上摩擦地滑動,直到軸向延伸部662b接合下一個相鄰平坦部610a。與此同時,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從它們相應的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650脫離,并且調節螺母658的端面674在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650上摩擦地滑動,直到下ー對旋轉相鄰調節構件定位表面670接合第一控制對接部定位表面650。結果,調節構件626現在更靠近殼體404的端帽610。因為復位彈簧405將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朝向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控制對接部412偏壓,所以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控制對接部412朝向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移動,活塞軸590滑動地進一歩伸出到橫孔螺母630的聯接開ロ 646中,并且如圖27所示活塞軸590在端帽610和橫孔螺母630之間的軸向長度縮短。與此同時,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遠離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移動到圖27中所示的位置。在圖13和圖14中逆時針旋轉調節構件626使得調節構件626遠離殼體404的端帽610移動。在此時間期間,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控制對接部412遠離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控制對接部416移動,活塞軸590滑動地縮回到橫孔螺母630的聯接開ロ 646中,并且如圖28所示,活塞軸590在端帽610和橫孔螺母630之間的軸向長度増大。與此同吋,第一制動臂34’的第一制動襯塊安裝部46朝向第二制動臂38’的第二制動襯塊安裝部58移動到圖28中所示的位置。在上述實施例中,各部件的大小、形狀、位置或朝向可以根據期望來改變。例如,雖然在圖24中從積聚器腔578的內表面576到移動軸線M的距離M2沿著所有徑向方向均勻地增加以便積聚器腔578具有大體截頭圓錐形狀,但是積聚器腔578可以具有許多不同的形狀以積聚碎片。例如,在圖29示意性示出的積聚器腔578a中,從移動軸線M到積聚器腔578a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是基本上恒定的,以形成如圖29和圖30示意性所示的圓柱體。然而,從移動軸線M到積聚器腔578a的內表面576b的距離M4大于距離M3,以形成如圖29和圖31示意性所示的大體半球形凹處700。凹處700優選地位于如圖29所示的積聚器腔578a的最左端的下部,以便經過0環密封件606的碎片可以積聚在凹處700中。當然,根據應用,凹處700可以位于如由圖29中的凹處700’以虛線示出的任何期望軸向位置,并且積聚器腔578a的實際下部通常取決于整個制動器組件的構造。在圖32示意性示出的積聚器腔578b中,從移動軸線M到積聚器腔578b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再次是基本上恒定的,以如圖29中所示的實施例中那樣形成圓柱體。然而,從移動軸線M到積聚器腔578b的內表面576c的距離M5大于距離M3,以形成如圖32和圖33示意性所示的大體矩形形狀的軸向細長凹槽形式的凹處704。如在圖29所示的實施例中那樣,凹處704優選地位于積聚器腔578b的最左端的下部,以便經過0環密封件606的碎片可以積聚在凹處704中。雖然凹處704示出為僅部分地沿著積聚器腔578b的下表面延伸,但是凹處704可以如圖32的虛線所示沿著積聚器腔578b的整個下表面延伸。在圖34示意性所示的積聚器腔578c中,從移動軸線M到積聚器腔578c的內表面576a的距離M3再次是基本上恒定的,以如圖29中所示的實施例中那樣形成圓柱體。然而,積聚器腔578c的內表面576d是相對于表面576a和移動軸線M傾斜的,以便從移動軸線M到內表面576d的距離M6軸向地增加M3,以形成具有傾斜底面的凹處708。在這個實施例中,凹處708可以具有如圖34至圖36示意性所示的大體矩形形狀的軸向細長的半徑逐漸減小的凹槽的形式,但是該凹處可以具有任何期望的形狀,例如如圖34、圖31和圖32示意性所示的大體弓形形狀的軸向細長的半徑逐漸減小的凹槽凹處708’。雖然傾斜表面576d示出為僅部分地沿著積聚器腔578c的下表面延伸,但是根據期望傾斜表面576d可以沿著 積聚器腔578c的整個下表面延伸。顯示為互相直接連接或接觸的部件可以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単獨的部件可以被組合,并且反之亦然。一個元件的功能可以由兩個元件來執行,并且反之亦然。一個元件的功能可以由另ー個元件來執行,并且這些元件之間可以互換功能。例如,第二實施例中的活塞軸590可以擰到橫孔螺母630中,以便調節構件626通過抵接于殼體404的端帽610來操作,以便調節構件626的旋轉使得活 塞軸590相對于殼體404伸出和縮回。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和功能可以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采用。不需要將所有優點都同時展現在具體實施例中。對于與現有技術相比獨特的每個特征,単獨地或與其他特征組合,也應該被認為是申請人的進ー步發明的単獨描述,包括由這樣的特征(或多個特征)體現的結構和/或功能概念。當在本文中使用時,程度術語,例如“基本上”、“大約”、“近似”包括被修飾術語的合理偏離量,以便最終結果不被顯著改變。因此,本發明的范圍不應該由所公開的特定結構或對具體結構或特征的明顯初始關注或強調來限制。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制動設備,該自行車制動設備包括 第一制動臂,該第一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的第一安裝部、供第一制動靴安裝的第一制動靴安裝部、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安裝的第一拉索安裝部; 第二制動臂,該第二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所述自行車車架的第二安裝部以及供第二制動靴安裝的第二制動靴安裝部; 偏壓構件,該偏壓構件對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向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以及 傳遞構件,該傳遞構件允許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一制動臂,并且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臂。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所述第一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以便繞著第一樞轉軸線樞轉,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制動臂安裝部適于安裝到所述自行車車架以便繞著第二樞轉軸線樞轉。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其中所述偏壓構件具有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操作性地聯接到所述第一制動臂,以便沿著選定的方向偏壓所述第一制動臂的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并且 其中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二部分聯接到所述第二制動臂的樞軸。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第二制動臂還包括第二拉索安裝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第一拉索安裝部和所述第二拉索安裝部都配置在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靴安裝部中的一個的相同側。
7.根據權利要求I至6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 該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包括偏壓力調節機構,該偏壓力調節機構設置于所述偏壓構件的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中的至少一個,以調節所述偏壓構件的偏壓力。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偏壓構件是螺旋彈簧, 所述偏壓力調節機構具有偏壓力調節構件,該偏壓力調節構件由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中的至少一個能旋轉地支撐,并且具有螺旋狀的彈簧保持槽,其中沿著所述彈簧保持槽保持所述螺旋彈簧。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偏壓力調節機構通過使所述偏壓力調節構件旋轉而使所述螺旋彈簧相對于所述偏壓力調節構件沿著所述彈簧保持槽移動,從而調節偏壓力。
10.根據權利要求I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傳遞構件具有 設置于所述第一制動臂的第一連桿部;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制動臂并能夠與所述第一連桿部接觸的第二連桿部。
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傳遞構件具有輥,該輥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一個,并與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另一個接觸。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傳遞構件具有接觸部,該接觸部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桿部和所述第二連桿部中的另一個,并能夠與所述輥接觸。
13.根據權利要求I至12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第二制動臂具有第二制動臂主體和具有第二連桿部的第二連桿構件, 該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包括調節部,該調節部調節所述第二制動臂主體與所述第二連桿構件之間的相對位置。
14.根據權利要求I至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其中, 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能夠安裝于自行車后下叉。
15.根據權利要求I至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制動設備,該自行車制動設備還具備適配器,該適配器具有 能夠固定所述第一安裝部的第一固定部; 能夠固定所述第二安裝部的第二固定部;以及 配置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之間并能夠固定于所述自行車車架的第三固定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自行車制動設備,該自行車制動設備包括第一制動臂,該第一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自行車車架的第一安裝部、供第一制動靴安裝的第一制動靴安裝部、以及供制動器操作拉索安裝的第一拉索安裝部;第二制動臂,該第二制動臂具有樞轉地能安裝于所述自行車車架的第二安裝部以及供第二制動靴安裝的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偏壓構件,該偏壓構件對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向所述第一制動靴安裝部和所述第二制動靴安裝部彼此分離的方向偏壓;以及傳遞構件,該傳遞構件允許所述第一制動臂和所述第二制動臂同步地樞轉。
文檔編號B62L1/12GK102765454SQ20121007856
公開日2012年11月7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5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4日
發明者中倉正裕, 名合大輔, 寺田岳文, 松下達也, 狩山修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