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ー種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將配置在框形臺車的各邊的連接桿保持在支承塊的桿插入孔內,該支承塊在下表面安裝有腳輪。
背景技術:
當前,作為這種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公知有如下結構 ,S卩,在使桿插入孔內具備的彈性卡止片的卡止突部凹凸卡合丁連接桿的卡止凹部的狀態下,使腳輪的上端部基板接觸弾性卡止片來限制弾性卡止片的彈性變形,從而加強彈性卡止片和連接桿的卡合(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8-120282號公報(圖2、圖0037段)在上述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由于在將連接桿抽出插入插入孔的過程中彈性卡合片發生彈性變形,因此,當彈性卡合片的彈カ大時,連接桿的抽出插入作業變困難。但是,當為了使該抽出插入作業變容易而減薄弾性卡合片、使彈性卡合片的寬度變窄或使卡止突部和卡止凹部的卡合變淺時,在保持連接桿的拉伸負載的作用下,弾性卡合片斷裂或變形,容易發生卡止突部從卡止凹部脫落的事態。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以小的操作力就能夠將連接桿牢固地保持在桿插入孔內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在為了實現上述目的而作出的第一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將配置在框形臺車的各邊的連接桿保持于在下表面安裝有腳輪的支承塊的桿插入孔內,所述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的特征在于,包括凹凸卡合部,其設于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和連接桿上,并在與連接桿向桿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凹凸卡合;孔內空間,其設于桿插入孔中與具有凹凸卡合部的內表面相對的對置面和連接桿之間,通過將連接桿在桿插入孔內移動而能夠解除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桿止動件,其從與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孔內空間,禁止連接桿向孔內空間側的移動;止動件保持機構,其將桿止動件保持于孔內空間。第二發明以第一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塊形成有供腳輪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納部以及供用于在板收納部保持基板的腳輪止動件插入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使桿插入孔與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連通,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露出連接桿的一部分,腳輪止動件通過與桿止動件協作配合而禁止連接桿向孔內空間側移動。第三發明以第一或第二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塊的壁部設有桿止動件插入孔,該桿止動件插入孔在與連接桿向桿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貫通所述支承塊的壁部而與孔內空間連通,能夠穿過該桿止動件插入孔將桿止動件插入孔內空間。第四發明以第一至第三發明中任一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包括結合貫通孔,其作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連接桿;結合突部,其作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并貫通結合貫通孔;第一直列加強筋,其形成于桿止動件,井能夠與結合突部的前端面以及支承塊的壁部中的與結合突部的前端面對置的位置抵接;第二直列加強筋,其突出形成干支承塊的壁部中的與結合突部的前端面對置的位置的背偵れ第五發明以第一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為基礎,其特征在于,在支承塊形成有供腳輪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納部以及供用于在板收納部保持基板的腳輪止動件插入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使孔內空間與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連通,將腳輪止動件兼用作桿止動件。發明效果第一發明在第一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在將連接桿插入桿插入孔之后,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動連接桿,從而使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和連接桿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凹凸卡合。并且,如果將桿止動件插入形成于在桿插入孔中與具有凹凸卡合部的內表面相對的對置面和連接桿之間的孔內空間,從而利用止動件保持機構將桿止動件保持在孔內空間,則連接桿被保持于桿插入孔。這樣,本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由于使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和連接桿的凹凸卡合部彼此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塊中的凹凸卡合部的支承壁部像現有的彈性卡止片那樣彈性變形,故與以往相比,能夠提高凹凸卡合部的支承強度,或能夠加深凹凸卡合部的卡合,從而與以往相比能夠牢固地將連接桿保持于桿插入孔中。另外,由于桿止動件不會從連接桿以及支承塊的其他結構部件承受從孔內空間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夠減小用于將桿止動件保持在孔內空間中的止動件保持機構的卡止力,井能夠減小桿止動件的插拔阻力。即,根據本發明,能夠用小的操作カ將連接桿牢固地保持于桿插入孔中。需要說明的是,將桿止動件保持在孔內空間的止動件保持機構例如既可以是設于桿止動件和桿插入孔的內表面的任一方的弾性卡止片,也可以是桿止動件和桿插入孔的內表面之間的摩擦力,還可以是設于桿止動件和桿插入孔的內表面的磁鐵和磁性體。第二發明根據第二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由于用于將基板保持在板收納部的腳輪止動件通過與桿止動件的協作配合而禁止連接桿向孔內空間側的移動,因此,能夠減小桿止動件。第三發明雖然可以從桿插入孔中的連接桿的插入口插入桿止動件,但這樣的話,就會需要在相鄰的支承塊彼此之間至少空出ー個桿止動件以上的空間。與之相對,根據第三發明的結構,由于設置在與連接桿向桿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貫通支承塊的壁部的桿止動件插入孔,且能夠穿過該桿止動件插入孔將桿止動件插入孔內空間,因此,不需要在相鄰的支承塊彼此之間空出ー個桿止動件以上的空間,能夠使支承塊彼此接近。第四發明
在第四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在一條直線上排列有作為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并貫通連接桿的結合貫通孔的結合突部、形成于桿止動件的第一直列加強筋以及形成干支承塊的第二直列加強筋,因此,支承塊以及桿止動件在上述排列方向上以不易變形的狀態彼此加強,使強度得以提高。第五發明在第五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由于腳輪止動件兼用作桿止動件,因此能夠減少部件數量。
圖I是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臺車的立體圖;圖2是連接桿的立體圖;圖3(A)是支承塊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 圖4是支承塊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5是安裝了腳輪的支承塊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6是剖切了支承塊、連接桿以及桿止動件的局部的立體圖;圖7是剖切了支承塊、連接桿以及桿止動件的局部的立體圖;圖8是剖切了支承塊的上下方向的中間的立體圖;圖9是剖切了支承塊的上下方向的中間的立體圖;圖10(A)是腳輪止動件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圖Il(A)是桿止動件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圖12是剖切了支承塊、腳輪以及腳輪止動件的局部的立體圖;圖13是剖切了支承塊、腳輪以及腳輪止動件的局部的立體圖;圖14(A)是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承塊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圖15是剖切了桿止動件的局部的支承塊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16(A)是桿止動件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圖17是剖切了支承塊、連接桿以及桿止動件的局部的立體圖;圖18是剖切了支承塊的上下方向的中間的立體圖;圖19是臺車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20是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承塊的上表面側立體圖;圖21是支承塊的下表面側立體圖;圖22是剖切了支承塊的上下方向的中間局部的立體圖;圖23是剖切了支承塊的上下方向的中間局部的立體圖;圖24(A)是腳輪止動件的上表面側立體圖,(B)是其下表面側立體圖;圖25是臺車的立體圖。符號說明10 UOV 臺車11連接桿12結合貫通孔(凹凸卡合部)13 腳輪
14 基板20.20V.20ff 支承塊33板收納部36結合突部(凹凸卡合部)40.40W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1桿插入孔41S孔內空間44孔下表面構成壁
46桿止動件插入孔50.50W腳輪止動件52側插入部件60、60V桿止動件63弾性卡止片(止動件保持機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下面,基于圖I 圖13說明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圖I所示的臺車10的俯視形狀呈四邊形的框形,在沿其四邊延伸的連接桿11和在四角支承腳輪13的支承塊20的連接中使用本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連接桿11是例如鋁制的所謂角鐵,其截面形狀呈L形,構成該L形的縱邊部分的縱板部IlB在構成橫邊部分的橫板部IlA的上方直立。如圖2所不,在連接桿11的橫板部IlA的兩端部各形成有一對結合貫通孔12、12。這些結合貫通孔12、12均為圓形孔,在沿連接桿11的長度方向排列的同時,比橫板部IlA的寬度方向的中央向縱板部IlB側偏移配置。如圖5所示,腳輪13在上端部具有四邊形的基板14。在基板14的下表面中央安裝有回旋支承部15且該回旋支承部15能夠以鉛垂軸為中心回旋,該回旋支承部15所具備的一對支承腳部15A、15B支承車輪16并使其能夠旋轉。支承塊20為樹脂成形品,如圖3(A)所不,在塊主體21的上表面具有一對上表面突壁22、22。塊主體21的整體形成為,將上下扁平的長方體的一角部切除后再進ー步使其凹陷而形成內角凹部23的形狀。在塊主體21中,與通過設置內角凹部23而切除了的假想的一角部相對的對角位置的角部是臺車10的整體框構造中的四角角部中的主角部24。支承塊20相對于將主角部24 —分為ニ(45度)的二分割面SI呈左右対稱的形狀。具體而言,上述上表面突壁22、22沿著塊主體21的上表面中夾持主角部24而正交的一對外緣部整體而配置。內角凹部23的內表面由內角里面23A和其兩側的內角側面23B、23B構成,內角里面23A是與二分割面SI正交的平坦面。而內角側面23B、23B是與夾持主角部24而正交的塊主體21的外側面20S、20S(參照圖4。以下稱為“主外側面20S”)平行的平坦面。另外,如圖3(A)所示,在塊主體21中的內角凹部23的兩側具有塊前端面20T、20T,該塊前端面20T、20T相對于內角側面23Β、23Β正交,并且與上表面突壁22、22的各一端面為同一面。
塊主體21的大致整個上表面21A被平板狀的主上部壁25覆蓋。塊主體21的主側面20S、20S被主側壁26、26覆蓋。ー對上表面突壁22、22在塊主體21的上表面21A的兩主側壁26、26側的外緣部中比兩側壁26、26稍向內側偏移的位置從主上部壁25立起,并且在主角部24相互正交。如圖4所示,上端凸緣壁22C從各上表面突壁22的上端部向外側伸出,并從上方覆蓋塊主體21的上表面21A中比上表面突壁22、22靠外側的L形區域。在該上表面21A的L形區域和上端凸緣壁22C之間,在上表面突壁22、22彼此的交叉部分形成有角部加強筋22L,并在兩上表面突壁22、2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形成有外側面加強筋22S、22S。于是,上端凸緣壁22C、上表面突壁22以及主上部壁25 (參照圖3(A))藉由上述角部加強筋22L以及外側面加強筋22S、22S連接。在各上表面突壁22中的塊前端面20T側的端部,從主側壁26向上方延伸設置的上下連接壁22A隔著空間22K與上表面突壁22相対,且上下連接壁22A的上端部與上端凸 緣壁22C連接。如圖3⑷所示,塊主體21中的內角凹部23的內角里面23A以及內角側面23B、23B被內角里部壁27以及內角側部壁28、28覆蓋。另外,如圖4所示,在塊主體21的內部設有從內角里部壁27的左右方向的靠近兩端的位置向各主側壁26、26與二分割面SI (參照圖3(A))平行延伸的一對板側支承筋29B、29B。這些板側支承筋29B、29B的上端部與上述的主上部壁25 (參照圖3)為一體,板側支承筋29B、29B的下表面與塊主體21的整個下表面成為同一面。在板側支承筋29B、29B之間的靠近內角里部壁27的位置設有板前端支承筋29A。板前端支承筋29A與內角里部壁27平行相対。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下端面與塊主體21的整個下表面為同一面,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端面雖未圖示,但配置在塊主體21的上下方向的中間。板前端支承筋29A僅上下方向的中間的下側部分與板側支承筋29B、29B成為ー體,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部分與下側部分相比,在左右方向上以階梯狀橫向寬度變小,并從板側支承筋29B、29B切離。以下,將板前端支承筋29A中的橫向寬度小的所述上側部分作為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寬度狹窄部29H(參照圖4)。在板側支承筋29B、29B的相互對置面的下端緣設有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這些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在板側支承筋29B、29B中與板前端支承筋29A相比向主側壁26、26側延伸。另外,兩個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平坦而彼此成為同一面。在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側設有ー對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這ー對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與板側支承筋29B、29B平行地在板前端支承筋29A和主側壁26、26之間延伸,進而從板前端支承筋29A向內角里部壁27伸出直至板前端支承筋29A和內角里部壁27的中間位置(參照圖8)。另外,ー對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配置在上述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寬度狹窄部29H的兩側部,這些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彼此的間隔比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彼此的間隔小。進而,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相對于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向上方偏移上述腳輪13中的基板14的板厚量而配置。于是,由這些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板下表面支承架壁30、30的上表面、板側支承筋29B、29B以及板前端支承筋29A包圍的區域成為本發明的板收納部33。另外,將ー對主側壁26、26的下緣部中的被一對板側支承筋29B、29B夾持的部分切除,形成使板收納部33向側方開放的板插入口 33K。如圖5所示,將基板14從板插入口 33K向板收納部33內滑動插入。為了保持插入到板收納部33的基板14,在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之間設有彈性卡止片32。彈性卡止片32形成為從板前端支承筋29A朝向主側壁26、26彼此的交叉部分與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平行延伸的懸臂梁狀,從其前端向下方突出有卡止突部32A。另外,除卡止突部32A以外的弾性卡止片32的整個下表面位于比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稍靠上方的位置,卡止突部32A與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進而,卡止突部32A具有卡止面32B和引導面32C,卡止面32B朝向板前端支承筋29A側與該板前端支承筋29A平行,引導面32C在卡止面32B的相反側朝向弾性卡止片32的前端逐漸向上方傾斜。于是,在將基板14插入板收納部33中的過程中,基板14與引導面32C滑動接觸而使彈性卡止片32向上方彈性變形。在基板14插入到板收納部33的里部吋,彈性卡止片32彈性復原,從而如圖5所示,卡止面32B卡止于基板14的緣部,基板14被保持在基板收納部33。
在塊主體21設有用于安裝圖10所示的腳輪止動件50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具體而言,如圖8所示,設于彈性卡止片32和主上部壁25之間并允許彈性卡止片32向上方彈性變形的允許變形空間40A、與ー對板上表面支承筋31、31和其兩側的一對板側支承筋29B、29B之間的側部空間40B、40B在比板前端支承筋29A靠內角里部壁27側相互連通,并且在形成于該內角里部壁27的中央收納ロ 40K向外側開放而成為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如圖3(B)所示,在中央收納ロ 40K的下邊中央設有從內角里部壁27向上方延伸設置的開口下端壁38A,利用該開口下端壁38A,中央收納ロ 40K的開ロ形狀形成為使四邊形的下邊中央向上方以階梯狀凹陷的形狀、即形成為將“凹”字上下翻轉后所呈的形狀。該開ロ下端壁38A形成與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寬度狹窄部29H(參照圖4)相同的橫向寬度。于是,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寬度狹窄部29H與開口下端壁38A的上端緣之間通過水平且平坦的卡合壁38C連接。另外,如圖8所示,在該卡合壁38C形成有四邊形的卡止孔38K。進而,開口下端壁38A與板前端支承筋29A的上側寬度狹窄部29H的兩側緣部之間通過連接筋38B、38B連接。如圖8所示,從主上部壁25中面對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的兩側部空間40B、40B的部分突出有內部上表面突條34、34。各內部上表面突條34從主側壁26至朝向內角里部壁27的中間位置與板側支承筋29B平行地延伸。如圖8所示,在支承塊20中的比板側支承筋29B、29B靠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的兩外側部分設有本發明的桿插入孔41、41,在各桿插入孔41中,與上述的連接桿11 一起插入有后述的桿止動件60 (參照圖11)。具體而言,上述的各內角側部壁28與內角里部壁27交叉通過后,在支承塊20內一直延伸至與板側支承筋29B交叉的位置。于是,桿插入孔41的上方由主上部壁25覆蓋,兩側方由內角側部壁28與主側壁26覆蓋。在比內角側部壁28與板側支承筋29B的交叉部分向主角部24側偏移的位置,與主側壁26正交的終端筋35連接主側壁26和板側支承筋29B之間。該終端筋35配置在與上述上表面突壁22的外側的外側面加強筋22S (參照圖4)相同的平面內,利用該終端筋35關閉桿插入孔41的里部。另外,在比終端筋35靠塊前端面20T側的位置,主上部壁25和主側壁26被切離,比上端凸緣壁22C靠下側的空間與桿插入孔41連通(參照圖3(B))。如圖4所示,在被主側壁26、內角側部壁28以及終端筋35包圍的區域的下端部以格子狀布滿多個加強筋42,如圖3(B)所示,利用這些加強筋42來關閉桿插入孔41的下表面側。在這些加強筋42的群中,如圖4所示,與內角側部壁28以及主側壁26正交的橫筋43至少包括4個,與這些橫筋43正交的縱筋45至少包括2個。以下,當區別橫筋43彼此吋,從塊前端面20T側朝向終端筋35依次稱為第一橫筋43A、第二橫筋43B (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二直列加強筋(第2直列補強リブ)”)、第三橫筋43C、第四橫筋43D。如圖6所不,橫筋43群中的第一橫筋43A以其外表面與上表面突壁22以及主上部壁25的外表面成為同一面而構成塊前端面20T的方式進行配置。桿插入孔41的塊前端面20T側的開ロ成為端部收納ロ 41K。另外,第一與第二橫筋43A、43B的上端部之間整體被與主上部壁25平行的孔下表面構成壁44閉塞。與之相同地,第三與第四橫筋43C、43D的上端部之間的整體也被孔下表面構成壁44閉塞。與之相對,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的寬度方向的中央(被一對縱筋45、45夾持的部分),在第二與第三橫筋43B、43C之間沒有孔下表面構成壁44,第二與第三橫筋43B、43C之間的空間朝向桿插入孔41的內側下表面開ロ而構成卡合孔44A。
·
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的寬度方向的兩側部,第二與第三橫筋43B、43C的上端部之間也被孔下表面構成壁44閉塞(參照圖7)。另外,如圖3(B)所示,在第一橫筋43A和孔下表面構成壁44相交叉的端部收納ロ 41K的下緣部,使其兩端部下沉而形成有一對臺階凹部 41J、41J。如圖8所示,在板側支承筋29B中的被與終端筋35交叉的交叉部和與內角側部壁28交叉的交叉部夾持的部分,將板側支承筋29B中的主上部壁25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連通孔37。如圖7所示,連通孔37的上下方向的大小是連接桿11中的橫板部IlA的板厚的大約2倍。另外,如圖8所示,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中的比連通孔37靠中央收納ロ 40K側的兩側部的內部上表面(主上部壁25的下表面)與桿插入孔41內的桿插入孔41的內部上表面為同一面。從各桿插入孔41的內部上表面(主上部壁25的下表面)突出有一對結合突部36、36。這些結合突部36、36其截面為圓形,與桿插入孔41的縱深方向并排,并配置在比桿插入孔41的寬度方向的中央靠近上表面突壁22的位置。另外,如圖6所示,端部收納ロ 4IK側的結合突部36以該結合突部36中靠近端部收納ロ 41K的一半位于第二橫筋43B的正上方的方式配置。需要說明的是,在主上部壁25,在被結合突部36、36夾持的部分貫通形成有矩形的上表面孔25W。 插入上述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中的腳輪止動件50的整體如圖10 (A)和圖10 (B)所示,插入桿插入孔41的桿止動件60的整體如圖Il(A)和圖Il(B)所示。首先對腳輪止動件50進行說明。如圖10(A)所示,腳輪止動件50是從插入支承部53的前表面53F開始平行延伸中心插入部件51和一對側插入部件52、52而成的構造。上述中心插入部件51、側插入部件52以及插入支承部53是上表面側開放、內部具有筋的筐體構造。一對側插入部件52、52配置在中心插入部件51的兩側,且比中心插入部件51短。在各側插入部件52的長度方向的中央的內部設有箱形加強壁52H。該箱形加強壁52H在側插入部件52的下表面開放,而側插入部件52的上表面側閉塞。于是,上述支承塊20的內部上表面突條34與箱形加強壁52H的上表面抵接(參照圖13)。另外,各側插入部件52的除了中心插入部件51側的側緣部的整體相對于整個腳輪止動件50的上表面稍向下方偏移配置。如圖10(B)所示,從插入支承部53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兩端部突出有下表面突部53T、53T,插入支承部53的后表面53R的形狀與中央收納ロ 40Κ相同。為了將腳輪止動件50保持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在腳輪止動件50中通過從中心插入部件51的基端部切除遍及插入支承部53的范圍的壁面而形成有弾性卡止片54。弾性卡止片54形成為使三角形的卡止突部54Α從懸臂梁的前端朝向下方突出的構造,卡止突部54Α的插入支承部53R側形成與該插入支承部53R平行的卡止面54Β,而其相反側形成傾斜面54C。下面說明桿止動件60。如圖11 (A)所示,桿止動件60在上表面開放的大致長方體形狀的筐體的內部具有加強筋64。加強筋64通過橫筋66 (相當于本發明的“第一直列加強筋”)來連接沿桿止動件60向桿插入孔41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對縱筋65、65的中間部彼此之間。另外,一對縱筋65、65例如以與上述支承塊20的加強筋42中卡合孔44Α的兩側的縱筋45、45 (參照圖4)相同的間隔配置,桿止動件60的后端壁67和橫筋66的間隔與加強筋42中的第一和第二橫筋43Α、43Β的間隔相同。
如圖Il(B)所示,從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中的向桿插入孔41插入的插入方向的后端緣的兩側部突出有下表面突部61、61,下表面突部61、61被容納在桿插入孔41的臺階凹部41J、41J。在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中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的中央設有彈性卡止片63 (相當于本發明的“止動保持機構”)。弾性卡止片63形成為下述形狀,即,從桿止動件60的底壁切離一部分而形成懸臂梁,使三角形的卡止突部63A從該懸臂梁的前端朝下方突出。卡止突部63A的后側部分成為與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正交的卡止面63B,并與上述橫筋66相鄰。而卡止突部63A的前側部分成為相對于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傾斜的傾斜面63C。以上是涉及本實施方式的臺車10的結構部件的構造的說明。接下來,對于臺車10的組裝方法以及用于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之間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當組裝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時,可以在組裝之前在支承塊20上安裝腳輪13,但此處對沒有安裝腳輪13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首先,如圖6所示,從端部收納ロ 41K向支承塊20的桿插入孔41插入連接桿11。具體而言,將連接桿11的縱板部IlB插入上表面突壁22和上下連接壁22A之間的空間22K,將連接桿11的橫板部IlA以稍從桿插入孔41內的上表面向下方偏移的狀態插入到桿插入孔41的里部。這樣,連接桿11的前端與桿插入孔41的里部的終端筋35抵接,橫板部IlA的前端角部被收納在連通孔37中,且桿插入孔41內的各結合突部36和連接桿11的各結合貫通孔12在同軸上排列且在上下方向上對置。在該狀態下,將連接桿11向支承桿20的主上部壁25側移動,使結合突部36和結合貫通孔12凹凸卡合。此時,在連接桿11的下表面和桿插入孔41的內側下表面之間形成有本發明的孔內空間41S(參照圖6以及圖7)。于是,將桿止動件60從端部收納ロ 4IK插入孔內空間41S。這樣,在該插入過程中,桿止動件60中的彈性卡止片63的傾斜面63C與端部收納ロ 41K的開ロ緣滑動接觸,使弾性卡止片63彈性變形。并且,當桿止動件60插入到標準位置時,彈性卡止片63彈性復原,彈性卡止片63的卡止面63B與卡合孔44A的內表面卡止,桿止動件60被保持在桿插入孔41內。另外,當桿止動件60插入到標準位置吋,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突部61、61(參照圖11(B))被收納在桿插入孔41的臺階凹部41J、41J中,使桿止動件60的后表面與支承塊20的塊前端面20T成為同一面(參照圖6)。需要說明的是,當將桿止動件60上下顛倒后插入桿插入孔41時,下表面突部61、61與連接桿11相干渉,無法插入到里面。如圖6所示,當桿止動件60被收納于桿插入孔41時,利用該桿止動件60禁止連接桿11向下方的移動,保持結合突部36和結合貫通孔12凹凸卡合的狀態。另外,在桿插入孔41內的一方的結合突部36和位于其鉛垂下方的支承塊20的第二橫筋43B之間夾持有桿止動件60的橫筋66,成為上述結合突部36、橫筋66以及第二橫筋43B在鉛垂方向上排列在一直線上的筋直列構造。利用該筋直列構造,塊主體21以及桿止動件60在結合突部36、橫筋66等的排列方向上以不易變形的狀態彼此加強,使強度得以提高。在各支承塊20的各桿插入孔41中組裝連接桿11和桿止動件60,例如成為通過四個連接桿11連接四個支承塊20的框構造后,接下來在各支承塊20上安裝腳輪13。為此,如上所述,將腳輪13的基板14插入板收納部33內而利用弾性卡止片32進行保持(參照 圖5)。然后,在各支承塊20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中分別插入腳輪止動件50。這樣,與插入桿止動件60時同樣地,腳輪止動件50的弾性卡止片54彈性變形后復原,如圖9所示,彈性卡止片54的卡止面54B卡止于卡止孔38K的內表面,從而將腳輪止動件50保持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內。另外,在該狀態下,腳輪止動件50的下表面突部53T、53T(參照圖10(B))被收納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的開口下端壁38Α(參照圖3(B))的兩側,使腳輪止動件50的后表面53R與支承塊20的內角凹部23的內角里面23Α成為同一面。需要說明的是,當將腳輪止動件50的上下顛倒而誤插入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中吋,下表面突部53Τ、53Τ會與中央收納ロ 40Κ的開ロ緣干渉,從而無法插入到里面。當在各支承塊20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中收納腳輪止動件50時,如圖12所示,利用腳輪止動件50的中央插入部件51來限制弾性卡止片32向上方的變形,保持為彈性卡止片32和腳輪13的基板14相卡合的狀態。另外,如圖13所示,在連接桿11中通過連通孔37而伸入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內的部分的下側,配置有腳輪止動件50的側插入部件52。由此,在桿止動件60和腳輪止動件50的協作配合下,禁止連接桿11向下方移動,使結合突部36和結合貫通孔12的凹凸卡合的保持變牢固。當為了改變臺車10的縱向或橫向尺寸而更換連接桿11時,例如僅從支承塊20拆下桿止動件60和腳輪止動件50,在保持腳輪13安裝于支承塊20的狀態下更換連接桿11即可。需要說明的是,當從支承塊20拆下桿止動件60吋,僅以從支承塊20的下表面利用工具等推壓桿止動件60的弾性卡止片63的狀態進行拔出即可。對于腳輪止動件50也是同樣的。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由于使桿插入孔41的結合突部36和連接桿11的結合貫通孔12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塊20中的結合突部36的支承壁部(主上部壁25)像現有的弾性卡止片那樣發生彈性變形,故能夠提高支承塊20的結合突部36的支承強度,或能夠加深結合突部36和結合貫通孔12的卡合,從而與以往相比能夠牢固地將連接桿11保持于桿插入孔41中。另外,由于桿止動件60不會從連接桿11以及支承塊20的其他結構部件承受從孔內空間41S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夠減小用于將桿止動件60保持在孔內空間41S中的弾性卡止片63的卡止力,井能夠減小桿止動件60的插拔阻力。即,根據本實施方式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能夠用小的操作カ將連接桿11牢固地保持于桿插入孔41中。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僅桿止動件60,也可以通過腳輪止動件50保持為結合突部36和結合貫通孔12的凹凸卡合不脫落,因此能夠在提高其保持力的同時使桿止動件60小型化。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的臺車10中,在支承塊20和腳輪13的結合結構中使用了現有的連接桿和支承桿的結合結構,但腳輪13只要沒有損傷就不用替換,因此與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的裝卸相比,腳輪13和支承塊20的裝卸頻率不高。由此,將腳輪13向支承塊20裝卸時的操作性不需要像將連接桿11向支承塊20裝卸時的操作性那么高,相應地,可以提高弾性卡止片32的強度,從而提高腳輪13相對于支承塊20的結合力。S卩,在本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和腳輪13之間不易產生現有的支承塊和連接桿之間結合強度不足這樣的問題。第二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示出于圖14 圖19,是能夠將桿止動件60從與連接桿11不同的方向 插入桿插入孔41的結構。S卩,如圖14(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V的主側壁26、26上分別形成有與桿插入孔41連通的桿止動件插入孔46、46。桿止動件插入孔46整體為橫長的四邊形,在其開ロ邊的下邊部分的兩端具有以階梯狀下沉而成的臺階凹部46J、46J。另外,桿止動件插入孔46相對于桿插入孔41的內側上表面位于其下方連接桿11板厚的位置。除去臺階凹部46J、46J的桿止動件插入孔46的內側下表面與桿插入孔41的內側下表面為同一面。從本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V的加強筋42去除圖4所示的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的第三橫筋43C,并從縱筋45、45之間去除第四橫筋43D,進而如圖15所示,在比第ニ橫筋43B靠終端筋35側的位置,從縱筋45、45之間去除孔下表面構成壁44。然后,縱筋45、45之間的空間向桿插入孔41的內側下表面開ロ而成為卡合孔44K(參照圖15)。需要說明的是,如圖14(A)所示,在上表面突壁22的位于桿插入孔41的上方的部分貫通形成有內向窗22W。另外,以從外側覆蓋該內向窗22W的方式設有外罩壁22Ε,該外罩壁22Ε的外表面側通過格子筋22J(參照圖14(B))來加強。如圖16(A)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桿止動件60V形成為,將能夠插入桿止動件插入孔46中的長方體的前端部的左右兩角部斜切除而成的形狀。如圖16(B)所示,桿止動件60V在左右方向的大約三等分的位置具有沿向桿止動件插入孔46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ー對劃分壁69Α、69Α,在上述劃分壁69Α、69Α之間,下表面被中央下表面壁69C閉塞,而上表面如圖16(A)所不為開放的。并且,在中央下表面壁69C,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桿止動件60同樣地形成有彈性卡止片63。在桿止動件60V中的劃分壁69Α、69Α的兩外側,上表面被側上表面壁69Β、69Β閉塞,而下表面如圖16(B)所示是開放的。另外,劃分壁69Α、69Α的長度方向的中間部和桿止動件60V的一對外側壁68S、68S之間通過側部連接筋69D、69D連接,進而如圖16 (A)所示,中央下表面壁69C和前表面壁68F之間以及中央下表面壁69C和后表面壁68R之間分別通過三角筋69L連接。如圖16(B)所示,在桿止動件60V的下表面設有沿向桿止動件插入孔46插入的插入方向延伸的一對第一突條62、62。如圖17所不,一對第一突條62、62與一對劃分壁69A、69A相比向靠桿止動件60V的橫向中央的位置偏移配置。另外,如圖16(B)所示,桿止動件60V的外側壁68S、68S的下端部相對于桿止動件60V的整個下表面以與第一突條62、62相同的量突出,從而成為ー對第二突條62A、62A。并且,通過設置上述第一以及第二突條62、62A,能夠進行桿止動件60V和桿止動件插入孔46的嵌合的適應調整。另外,如圖17所示,外側壁68S以能夠從下方抵接一方結合突部36(該圖右側的結合突部36)的方式進行配置,支承塊20V的第二橫筋43B位于該外側壁68S的正下方,從而第二突條62A和第二橫筋43B能夠抵接。即,本實施方式的桿止動件60V以及支承塊20V也具備在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筋直列構造。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劃分壁69A配置為能夠與另ー個結合突部(圖17的左側的結合突部36)抵接,因此,在該劃分壁69A的正下方,可以在能夠與縱筋45抵接的位置配置第一突條62而成為筋直列構造。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桿止動件60的下表面設置與上述第一突條62、62相同的突條(未圖示)來進行適應調整。該情況下,為了成為上述的筋直列構造,優選在桿止動件60中的橫筋66的正下方配置突條。以上是對本實施方式的結構的說明,除上述以外,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相 同。在該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V中,在將連接桿11插入桿插入孔41中后,如圖18所示,將桿止動件60V從桿止動件插入孔46插入孔內空間41S內。這樣,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桿止動件60同樣地,如圖15所示,桿止動件60V中的彈性卡止片63卡止于卡合孔44K,從而將桿止動件60V保持于桿止動件插入孔46。并且,如圖17所示,桿止動件60V位于連接桿11的下方,限制連接桿11向下方的移動。這樣,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V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也能夠取得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第一實施方式的結構中,為了使桿止動件60凹入桿插入孔41中,需要在相鄰的支承塊20、20彼此之間至少空出ー個桿止動件60以上的空間,但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不需要在相鄰的支承塊20V、20V彼此之間設置那樣的空間。因此,例如圖19所示,彼此接合相鄰的支承塊20V、20V,能夠以成為在這些支承塊20V、20V彼此之間看不到連接桿11的臺車IOV的方式來組裝連接桿11和支承塊20V。第三實施方式本實施方式示出于圖20 圖25。本實施方式的支承塊20W如圖20 圖22所示,使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W和桿插入孔41、41在大的范圍內連通,成為利用腳輪止動件50W來兼作第一實施方式的腳輪止動件50和桿止動件60、60的構造。具體而言,如圖20以及圖21所示,內角側部壁28、28在塊前端面20T、20T的ー側部僅以柱狀殘留少許。另外,如圖22所示,將板側支承筋29Β、29Β切除至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W中的比腳輪止動件50W的插入ロ 40Ν靠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W的里側且連通孔37的跟前位置。與之相對,如圖24(A)以及圖24(B)所示,腳輪止動件50W形成為下述構造,S卩,將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的腳輪止動件50中的插入支承部53沿兩側方延長,并從該插入支承部53的兩側端部開始將桿止動件部71、71與中心插入部件51以及側插入部件52平行地延伸而成的構造。并且,將連接桿11插入桿插入孔41而使結合貫通孔12和結合突部36相卡合后,如圖23所示,如果將腳輪止動件50W插入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W,則和上述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地,通過彈性卡止片54和卡止孔38Κ的卡合而將腳輪止動件50保持在腳輪止動件收納部40W內,并且通過腳輪止動件50W的中央插入部件51而禁止弾性卡止片32的彈性變形。另外,桿止動件部71進入桿插入孔41側而配置在連接桿11的下方,側插入部件52配置在穿過了連通孔37的連接桿11的端部下方。并且,桿止動件部71和側插入部件52相協作配合而禁止連接桿11向下方移動。于是如圖25所示,可以由連接桿11和支承桿20W構成臺車10。這樣,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也能夠取得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結構,能夠減少部件數量。其他實施方式本發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除上述以外,可以在未脫離本發明主g的范圍內進行各種變更并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將配置在框形臺車的各邊的連接桿保持于在下表面安裝有腳輪的支承塊的桿插入孔內,所述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的特征在于,包括 凹凸卡合部,其設于所述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和所述連接桿上,并在與所述連接桿向所述桿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凹凸卡合; 孔內空間,其設于所述桿插入孔中與具有所述凹凸卡合部的內表面相對的對置面和所述連接桿之間,通過將所述連接桿在所述桿插入孔內移動而能夠解除所述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 桿止動件,其從與所述凹凸卡合部彼此的凹凸卡合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所述孔內空間,禁止所述連接桿向所述孔內空間側的移動; 止動件保持機構,其將所述桿止動件保持于所述孔內空間。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塊形成有供所述腳輪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納部以及供用于在所述板收納部保持所述基板的腳輪止動件插入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 使所述桿插入孔與所述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連通,在所述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露出所述連接桿的一部分,所述腳輪止動件通過與所述桿止動件協作配合而禁止所述連接桿向所述孔內空間側移動。
3.如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塊的壁部設有桿止動件插入孔,該桿止動件插入孔在與所述連接桿向所述桿插入孔插入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貫通所述支承塊的壁部而與所述孔內空間連通,能夠穿過該桿止動件插入孔將所述桿止動件插入所述孔內空間。
4.如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結合貫通孔,其作為所述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所述連接桿; 結合突部,其作為所述凹凸卡合部而形成于所述桿插入孔的內表面,并貫通所述結合貫通孔; 第一直列加強筋,其形成于所述桿止動件,并能夠與所述結合突部的前端面以及所述支承塊的壁部中的與所述結合突部的前端面對置的位置抵接; 第二直列加強筋,其突出形成于所述支承塊的壁部中的與所述結合突部的前端面對置的位置的背側。
5.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支承塊形成有供所述腳輪的上端部的基板插入的板收納部以及供用于在所述板收納部保持所述基板的腳輪止動件插入的腳輪止動件收納部, 使所述孔內空間與所述腳輪止動件收納部的內部連通,將所述腳輪止動件兼用作所述桿止動件。
全文摘要
一種以小的操作力就能夠將連接桿牢固地保持在桿插入孔內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在本發明的臺車用連接桿結合結構中,使桿插入孔(41)的結合突部(36)和連接桿(11)的結合貫通孔(12)凹凸卡合,因此不需要使支承塊(20)中的結合突部(36)的支承壁部像現有的彈性卡止片那樣發生彈性變形,故能提高支承塊(20)的結合突部(36)的支承強度,從而與以往相比能夠牢固地將連接桿(11)保持于桿插入孔(41)中。另外,桿止動件(60)不會從連接桿(11)以及支承塊(20)的其他結構部件承受從孔內空間(41S)拔出的方向的力,因此能減小用丁將桿止動件(60)保持在孔內空間(41S)中的彈性卡止片(63)的卡止力,并能減小桿止動件(60)的插拔阻力。
文檔編號B62B5/00GK102815325SQ20121009335
公開日2012年1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31日 優先權日2011年6月7日
發明者春日一輝 申請人:三甲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