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
背景技術:
作為已往的此種技術,已知從車輛側面看,在由機動兩輪車的多個車架包圍的區 域內配置空氣濾清器,在該空氣濾清器的下方配置過濾罐,并且,與該過濾罐連接的凈化管 通過止回閥與化油器連接(參見專利文獻I)。在該結構中,止回閥配置在空氣濾清器的前 方。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0-76662號公報 發明內容
但是,在上述已往的結構中,在空氣濾清器配置在被多個車架包圍的區域內并在 該空氣濾清器附近配置過濾罐和止回閥時,為了避免空氣濾清器與過濾罐的干擾、以及空 氣濾清器與止回閥的干擾,空氣濾清器的形狀和容量有時受到制約。
本發明是鑒于該情形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種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 構,其中,在空氣濾清器配置在由多個車架包圍的區域內時,可以抑制過濾罐及止回閥的配 置對空氣濾清器的形狀、容量等的制約,提高空氣濾清器的設計自由度。
解決課題的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供以下的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I的發明,提供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該騎乘式機動兩輪車具 有車身架(2)、發動機(12)、燃料箱(10)、蒸發燃料處理裝置和空氣濾清器(45);上述車身 架(2 )具有頭管(3 )、從該頭管(3 )朝后方伸出的主架(4 )、從上述主架(4 )的后部朝斜后下 方伸出的左右一對中間架(7L、7R)、從上述主架(4)的后部朝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對車座架 (5L、5R)、和連接上述中間架(7L、7R)與上述車座架(5L、5R)的副架(8L、8R);上述發動機(12)配置在上述車身架(2)的上述主架(4)的下方,具有收容曲軸的曲軸箱(25)、設在該曲 軸箱(25)的前部的氣缸部(26)和設在該氣缸部(26)的氣缸頭(27);上述燃料箱(10)配 置在上述發動機(12)的上方;上述蒸發燃料裝置具有通過進料管(65)吸附在上述燃料箱(10)的內部產生的蒸發燃料的過濾罐(55),將已在該過濾罐(55)吸附的燃料從該過濾罐(55)通過凈化管(64)供給到上述發動機(12)的進氣系統;上述空氣濾清器(45),從側面 看,配置在由上述中間架(7L、7R)、上述車座架(5L、5R)和上述副架(8L、8R)包圍的區域內; 其特征在于,上述過濾罐(55),配置在上述燃料箱(10)的下方;在上述過濾罐(55)的下方, 配置著使上述氣缸頭(27)與上述空氣濾清器(45)連通的進氣通路(K);上述凈化管(64)通 過止回閥(66)與上述進氣通路(K)連接;上述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過濾罐(55)的下方、 上述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上述空氣濾清器(45)的前方。
技術方案2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I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中,上述 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中間架(7L、7R)的前方。
技術方案3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中,上述 止回閥(66)固定在上述中間架(7L、7R)上。
技術方案4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I至3中任一項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 結構中,上述進氣通路(K)包含化油器(43),上述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化油器(43)的上 方。
技術方案5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I至4中任一項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 結構中,從側面看,上述過濾罐(55 )配置在上述止回閥(66 )和化油器(43 )的正上方。
技術方案6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I至5中任一項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 結構中,上述發動機(12)以上述氣缸部(26)的氣缸軸線(C2)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上述凈 化管(64)通到上述中間架(7L、7R)之中一方的車寬方向外側,連接于與上述一方對應的位 于上述進氣通路(K)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上述止回閥(66)以其與上述凈化管(64)的連 接部沿著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
技術方案7的發明是在技術方案I至5中任一項記載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 置結構中,上述凈化管(64),在上述主架(4)的下方,夾著上述主架(4)地從車寬方向的一 方通到另一方,連接于與上述另一方對應的位于上述進氣通路(K)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 上述止回閥(66)以其與上述凈化管(64)的連接部沿著車寬方向的方式配置。
發明效果
根據技術方案I記載的發明,將過濾罐及止回閥配置在燃料箱與進氣通路之間, 可有效地利用空間,緊湊集約地配置過濾罐、止回閥及它們之間的各種配管。另外,將過濾 罐配置在燃料箱下方,將止回閥配置在進氣通路的上方且空氣濾清器前方的空間內,從而 可將過濾罐及止回閥有效地配置在遠離空氣濾清器的位置,配置在由中間架、車座架和副 架所包圍的區域內的空氣濾清器的形狀、容量等不容易受制約,空氣濾清器的設計自由度 也可提聞。
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明,由于配置在由中間架、車座架及副架所包圍的區域 內的空氣濾清器與止回閥相距足夠遠,所以,空氣濾清器的設計自由度進一步提高。
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明,通過將止回閥固定在作為車身架一部分的中間架 上,在靠近進氣通路的位置,可以用穩定的狀態固定止回閥。
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可以縮短從止回閥到化油器的配管長度,可以減少配管 的彎曲。
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明,可以縮短從過濾罐到止回閥、以及從止回閥到化油器的配管長度。
根據技術方案6的發明,通過使止回閥的與凈化管的連接部沿著上下方向,可防 止將止回閥在車輛前后方向配置于大范圍內。另外,凈化管通到中間架之中一方的車寬方 向外側,連接于與該一方對應的位于進氣通路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此時,通過使止回閥 的與凈化管的連接部沿上下方向,可極力抑制將凈化管連接到止回閥上時的凈化管的彎 曲,可以使配管緊湊。尤其是,相對于水平發動機的朝前后方向的振動,由于使止回閥的與 凈化管的連接部沿著與振動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可以抑制發動機的振動對止回閥的影 響。
根據技術方案7的發明,通過使止回閥的與凈化管的連接部沿車寬方向,可以防止將止回閥在車輛前后方向配置于大范圍內。另外,凈化管在主架的下方,夾著主架地從車寬方向一方通到另一方,連接于與該另一方對應的位于進氣通路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 此時,通過使止回閥的與凈化管的連接部沿車寬方向,可極力抑制將凈化管連接到止回閥上時的凈化管的彎曲,可以使配管緊湊。
圖1是具有本發明第I實施方式的結構的機動兩輪車的左側視圖。
圖2是第I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右側視圖。
圖3是第I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左側視圖。
圖4是第I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右側視圖。
圖5是第I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俯視圖。
圖6是具有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左側視圖。
圖7是第2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右側視圖。
圖8是第2實施方式的機動兩輪車的要部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以下說明采用的附圖中,箭頭FR表示車輛前方,箭頭UP表示車輛上方,箭頭LH表示車輛左方。
<第I實施方式>
圖1和圖2所示的機動兩輪車I的車身架2具有構成前端的頭管3 ;從頭管3朝斜后下方伸出的主架4 ;從主架 4的后部朝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對車座架5L、5R ;從主架4的前方朝下方伸出后又朝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對下架6L、6R ;從主架4的后部朝斜后下方伸出后又朝下方伸出而分別與下架6L、6R的后部連接的左右一對中間架7L、7R ;以及從前方朝斜后上方伸出并連接中間架7L、7R與車座架5L、5R的左右一對副架8L、8R。
由車座架5L、5R、中間架7L、7R和副架8L、8R包圍的區域,從側面看呈三角形狀。另夕卜,在下架6L、6R的上部之間,設有連接這些下架6L、6R并與主架4的下部連接的橫管6C。
在頭管3上可旋轉地安裝著前叉9,在前叉9的下部支承著前輪WF。在主架4的上部安裝著燃料箱10。從側面看,燃料箱10跨越主架4和車座架5L、5R的前部地設置,覆蓋這些主架4和車座架5L、5R的側方。
在中間架7L、7R的下部安裝著左右一對樞支板11L、1 IR。在該樞支板11L、IlR上支承著由發動機12和變速器13構成的動力單元14。另外,擺動臂15可上下擺動地支承 (可擺動地樞支)在樞支板11L、I IR上,S卩,擺動臂15經由樞支板IlLUlR支承在中間架7L、 7R上。另外,在車座架5L、5R上支承著車座16和設在后部左側方的后部側方防護部件17。
前叉9是用頂梁19和配置在該頂梁19下方的底梁20連接左右一對單體叉18L、 18R而構成的。在頂梁19上安裝著桿式把手21。在頂梁19和底梁20的前方,支承著前罩 24。另外,在下架6L、6R上固定著發動機防護部件22,該發動機防護部件22是從前方保護發動機12的矩形框體。
發動機12位于主架4的下方,具有收容曲軸的曲軸箱25、設在曲軸箱25前部的氣缸部26、和設在氣缸部26的氣缸頭27。在氣缸部26的內部,可滑動地收容著活塞。氣缸部26以其氣缸軸線Cl的延長線至少與前輪WF交叉、即指向前輪WF大致水平的方式安裝 于曲軸箱25。
在燃料箱10的下方配置著收納箱33。收納箱33位于主架4與發動機12的氣缸 部26之間。位于燃料箱10后方的車座16沿著車座架5L、5R朝前后方向延伸,在車座16 的后部兩端部的下方配置著左右一對后罩28L、28R。另外,在車座架5L、5R的后部安裝著從 后罩28L、28R之間朝斜后下方伸出的后部后擋泥板29R。
車座16的后部可供同乘者乘坐,在車座16的下方配置著供同乘者擱腳用的左右 一對后部踏腳板30L、30R。后部踏腳板30L、30R安裝在從副架8L、8R朝斜后下方伸出的左 右一對踏腳板架31L、31R的下端部。另外,踏腳板架31L、31R的下端部與從樞支板IlLUlR 朝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對支承架32L、32R的后端部連接而被加強。
擺動臂15由左右一對臂部件34L、34R構成,在后端部可旋轉地支承后輪WR。左右 一對后緩沖件36L、36R的各下端安裝在臂部件34L、34R的后端部。后緩沖件36L、36R的上 端安裝在左右一對加固板35L、35R上,該一對加固板35L、35R以跨于車座架5L、5R和副架 8L、8R的方式固定在車座架5L、5R和副架8L、8R上。加固板35L、35R具有從車座架5L、5R 和副架8L、8R的連接部的下方朝后方伸出的形狀。
在發動機12的氣缸頭27上,連接著進氣裝置40和排氣裝置41。作為進氣系統的 進氣裝置40由化油器43和空氣濾清器45構成。化油器43是經由進氣管42與氣缸頭27 的上面連接的燃料供給裝置。空氣濾清器45經由連接管44與該化油器43連接。從側面 看,進氣管42與氣缸頭27的上面連接并朝后方伸出。另外,化油器43當然也可以是燃料 噴射裝置用的節氣門本體。這里,把由進氣管42、化油器43和連接管44構成的部位稱為進 氣通路K。
另外,排氣裝置41由與氣缸頭27的下面連接的排氣管46和安裝在該排氣管46 后端的消音器47構成。
上述空氣濾清器45是將元件(未圖示)收容在用樹脂材料構成的框體、即空氣濾清 器箱48內而構成的,配置在由車座架5L、5R、中間架7L、7R和副架8L、8R包圍的、偵愐看為 三角形的區域內。空氣濾清器45經由未圖示的支架安裝在主架4的后部、車座架5L、5R的 前部等。另外,該空氣濾清器45的左右兩側被左右一對中間罩38L、38R覆蓋。這些中間罩 38L、38R從側面看是梯形,沿著被車座架5L、5R、中間架7L、7R和副架8L、8R包圍的區域,覆 蓋這些上述各架。
上述化油器43與過濾罐55連通,如圖3、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過濾罐55配 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具體地說,在本實施方式中,燃料箱10的縱剖面呈U字形或V字形, 主架4以穿過的方式配置在該U字形或V字形的開放部分的內側。在燃料箱10的底板部 分的下方配置過濾罐55。另外,在燃料箱10的底板中的與過濾罐55對應的部分,形成了以 包圍過濾罐55的上方和右側方以及過濾罐55前后的方式凹入的凹部100。過濾罐55收容 在該凹部100內地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位于由上述進氣管42、化油器43及連接管44 構成的進氣通路K的上方。
過濾罐55呈圓筒形,其長度方向即其軸線C2沿著主架4,換言之,軸線C2沿著車 輛前后方向。如圖5所示,過濾罐55具有收容吸附材料的筒狀部56、覆蓋筒狀部56的前端 部的前端防護部57和覆蓋筒狀部56的后端部的后端防護部58。
在此,在主架4的右側面固定著用于支承過濾罐55的支承撐架61,支承撐架61呈 V字形或U字形,其兩端部朝右方伸出,用該兩端部支承過濾罐55。由彈性部件(橡膠部件) 構成的筒狀套62嵌在過濾罐55的筒狀部56上,在該套62上形成有一對在徑方向相向的、 朝過濾罐55的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卡合片63、63(見圖3、圖4)。支承撐架61的兩端部插入 該卡合片63、63,從而過濾罐55被支承在主架4上并位于主架4的右側方。
下面對過濾罐55的配管進行說明。在過濾罐55的前端防護部57上,連接著凈化 管64和進料管65。過濾罐55通過凈化管64與化油器43連接,通過進料管65與燃料箱 10連接。
凈化管64從過濾罐55的前端防護部57朝后下方引出,在主架4的下方從右側穿 到左側,再彎曲,如圖3所示,與化油器43的左側面連接。凈化管64通過配設在途中的止 回閥66與化油器43連接。該止回閥66配置在過濾罐55的下方、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空 氣濾清器45的前方。止回閥66是根據凈化管64的管內壓力開放以容許蒸發燃料朝向化 油器43側的流動的單向閥。
止回閥66,從側面看,位于中間架7L、7R的前方,固定在撐架80上,該撐架80固定 在左邊的中間架7L上。止回閥66位于化油器43的上方,過濾罐55位于止回閥66及化油 器43的正上方。更具體地說,從側面看,止回閥66配置在化油器43的后上方,過濾罐55配 置在化油器43及止回閥66的正上方。如圖5所示,從平面上看,化油器43配置在與主架 4重疊的位置,止回閥66配置在與主架4 一部分重疊的位置且化油器43的左后方。另外, 過濾罐55配置在主架4的右側方且止回閥66及化油器43的右側方。如圖5所示,止回閥 66的與凈化管64連接的上游側連接部66A及下游側連接部66B是朝向車寬方向配置的。
進料管65從過濾罐55朝前方引出后,朝后上方彎曲,插入燃料箱10的內部。進 料管65,在燃料箱10的內部與配置在上方的氣液分離部67連接。氣液分離部67例如具有 密封部件,使液體燃料不供給到進料管65。
而在過濾罐55的后端防護部58,設有使過濾罐55與大氣連通的筒狀的新鮮空氣 導入部68,并且連接著用于將過濾罐55內的廢棄物排出的排放管69。新鮮空氣導入部68 在燃料箱10的內側、即在凹部100內開放。另外,排放管69在左右的中間架7L、7R之間, 沿著該中間架7L、7R朝后下方引出,在中間架7L的下方開放排放管69的下端。
如上所述,該機動兩輪車I具有如下結構過濾罐55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在 過濾罐55的下方配置由連通氣缸頭27和空氣濾清器45的進氣管42、化油器43及連接管 44構成的進氣通路K,凈化管64通過止回閥66與上述進氣通路K的化油器43連接,止回 閥66配置在過濾罐55的下方、上述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空氣濾清器45的前方。
在該結構中,過濾罐55和止回閥66,配置在燃料箱10與進氣通路K之間,可以有 效使用空間,緊湊集約地配置過濾罐55、止回閥66及它們之間的各種配管。另外,由于把過 濾罐55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把止回閥66配置在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空氣濾清器45 前方的空間內,所以,可以把過濾罐55和止回閥66有效地配置在遠離空氣濾清器45的位 置,這樣,配置在由中間架7L、7R、車座架5L、5R和副架8L、8R包圍的區域內的空氣濾清器 45的形狀、容量等不容易受制約,空氣濾清器45的設計自由度也可提高。
另外,該機動兩輪車I具有止回閥66配置在中間架7L、7R的前方的結構,在該結 構中,由于空氣濾清器45和止回閥66相距足夠遠,所以,空氣濾清器45的設計自由度進一步提高。另外,止回閥66固定于中間架7L,在該結構中,通過將止回閥66固定在作為車身 架一部分的中間架7L上,在靠近進氣通路K的位置,可以用穩定的狀態固定止回閥。
另外,該機動兩輪車I具有上述進氣通路K包含化油器43且止回閥66配置在化 油器43的上方的結構,該結構中,可以縮短從止回閥66到化油器43的配管長度,并且可以 減少配管的彎曲。另外,過濾罐55配置在止回閥66及化油器43的正上方,在該結構中,可 以縮短從過濾罐55到止回閥66的配管長度。
另外,在該機動兩輪車I中,燃料箱10支承在主架4的上部,凈化管64在主架4 的下方從右側穿到左側、與化油器43左側面連接,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的連接部(66A、 66B)沿著車寬方向配置。在該結構中,由于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的連接部(66A、66B) 是沿著車寬方向,所以,可以防止止回閥66在車輛前后方向配置于大范圍內。另外,在主架 4的下方,凈化管64夾著主架4地從車寬方向的一方通到另一方,連接于與該另一方對應的 位于進氣通路K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化油器43的左側面),此時,由于使止回閥66的與 凈化管64的連接部(66A、66B)沿著車寬方向地配置凈化管64,所以,將凈化管64連接到止 回閥66上時的凈化管64的彎曲可被極力抑制,可以緊湊地配管。
〈第2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圖6 圖8說明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與第I實施方式相同的構成 要件,用相同的標記表示,其說明從略。
在本實施方式中,過濾罐55也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具體地說,在本實施方式 中也同樣地,燃料箱10的縱剖面呈U字形或V字形,主架4和車座架5L、5R的前部以穿過 的方式配置在U字形或V字形的開放部分的內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燃料箱10的底板部 分后部的下方配置過濾罐55。另外,在燃料箱10的底板中的與過濾罐55對應的部分,形成 了以包圍過濾罐55的上方、右側方、左側方及過濾罐55前后的方式凹入的凹部100'。過 濾罐55收容在該凹部100'內地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位于由上述進氣管42、化油器43 及連接管44構成的進氣通路K的上方。
過濾罐55呈圓筒形,其長度方向即其軸線C2沿著車座架5L、5R,換言之,軸線C2 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如圖8所示,過濾罐55配置在車座架5L、5R的前部之間。另外,如圖8 所示,過濾罐55具有收容吸附材料的筒狀部56、覆蓋筒狀部56的前端部的前端防護部57 和覆蓋筒狀部56的后端部的后端防護部58。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車座架5L、5R的前部之間固定著用于支承過濾罐55的支承撐 架61,支承撐架61從前面看呈V字形或U字形,其兩端部朝上方伸出,用該兩端部支承過 濾罐55。該支承撐架61,例如固定在連接車座架5L、5R的前部之間的橫梁上。由彈性部件 (橡膠部件)構成的筒狀套62嵌在過濾罐55的筒狀部56上,在該套62上形成有一對在徑 方向相向的、朝過濾罐55的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卡合片63、63。支承撐架61的兩端部插入卡 合片63、63,從而過濾罐55支承在車座架5L、5R上。
下面對過濾罐55的配管進行說明。在過濾罐55的后端防護部58上,連接著凈化 管64和進料管65。過濾罐55通過凈化管64與化油器43連接,通過進料管65與燃料箱 10連接。
凈化管64從過濾罐55的后端防護部58朝前方引出,通到左邊的中間架7L的車 寬方向外側,然后,朝下方彎曲,與化油器43的左側面連接。凈化管64通過配設在途中的止回閥66與化油器43連接。該止回閥66配置在過濾罐55的下方及前方、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空氣濾清器45的前方。
止回閥66,從側面看,位于中間架7L、7R的前方,固定在撐架81上,該撐架81固定在左邊的中間架7L上。止回閥66位于化油器43的上方,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連接的上游側連接部66A和下游側連接部66B是朝向車輛的上下方向配置的。更具體地說,從側面看,止回閥66配置在化油器43的后上方,過濾罐55配置在止回閥66的后方。另外,如圖5所示,從平面看,化油器43配置在與主架4重疊的位置,止回閥66配置在化油器43的左后方。過濾罐55配置在化油器43的大致正后方。
另外,進料管65從過濾罐55往前上方引出后,插入燃料箱10的內部,與氣液分離部67連接。
而在過濾罐55的前端防護部57,設有使過濾罐55與大氣連通的筒狀的新鮮空氣導入部68,并且連接著用于將過濾罐55內的廢棄物排出的排放管69。新鮮空氣導入部68 在燃料箱10的內側開放。另外,排放管69在左右的中間架7L、7R之間,沿著該中間架7L、 7R朝后下方引出,在中間架7L的下方開放排放管69的下端。
在上面記載的第2實施方式的結構中,通過使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的連接部 (66A、66B)沿上下方向,可以防止止回閥66在車輛前后方向配置于大范圍內。另外,凈化管64通到中間架7L的車寬方向外側,連接于與該一方對應的位于進氣通路K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化油器43的左側面),此時,由于使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的連接部沿上下方向,所以,將凈化管64連接到止回閥66上時的凈化管64的彎曲可被極力抑制,可以緊湊地配管。另外,相對于發動機12的朝前后方向的振動,由于使止回閥66的與凈化管64的連接部沿著與振動方向正交的方向,所以,可以抑制發動機12的振動對止回閥66的影響。
上面,說明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但本發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可作適當 變更。
附圖標記的說明
I…機動兩輪車(騎乘式車輛),2…車身架,4…主架,5L、5R…車座架,6L、6R…下架,7L、7R…中間架,8L、8R…副架,10…燃料箱,12…發動機,25...曲軸箱,26…氣缸部,27... 氣缸頭,43···化油器,45…空氣濾清器,55…過濾罐,64…凈化管,65···進料管,66···止回閥, 66A…上游側連接部(連接部),66B...下游側連接部(連接部),68…新鮮空氣導入部,69…排放管
權利要求
1.一種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該騎乘式車輛具有車身架(2)、發動機(12)、燃料箱(10 )、蒸發燃料處理裝置和空氣濾清器(45 ); 上述車身架(2)具有頭管(3)、從該頭管(3)朝后方伸出的主架(4)、從上述主架(4)的后部朝斜后下方伸出的左右一對中間架(7L、7R)、從上述主架(4)的后部朝后方伸出的左右一對車座架(5L、5R)、以及連接上述中間架(7L、7R)與上述車座架(5L、5R)的副架(8L、8R); 上述發動機(12)配置在上述車身架(2)的上述主架(4)的下方,具有收容曲軸的曲軸箱(25)、設在該曲軸箱(25)的前部的氣缸部(26)和設在該氣缸部(26)的氣缸頭(27);上述燃料箱(10)配置在上述發動機(12)的上方; 上述蒸發燃料裝置具有通過進料管(65)吸附在上述燃料箱(10)的內部產生的蒸發燃料的過濾罐(55),將已在該過濾罐(55)吸附的燃料從該過濾罐(55)通過凈化管(64)供給到上述發動機(12)的進氣系統; 上述空氣濾清器(45),從側面看,配置在由上述中間架(7L、7R)、上述車座架(5L、5R)和上述副架(8L、8R)所包圍的區域內;其特征在于, 上述過濾罐(55)配置在上述燃料箱(10)的下方; 在上述過濾罐(55)的下方,配置著使上述氣缸頭(27)與上述空氣濾清器(45)連通的進氣通路(K); 上述凈化管(64)通過止回閥(66)與上述進氣通路(K)連接; 上述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過濾罐(55)的下方、上述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上述空氣濾清器(45)的前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中間架(7L、7R)的前方。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止回閥(66)固定于上述中間架(7L、7R)。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上述進氣通路(K)包含化油器(43),上述止回閥(66)配置在上述化油器(43)的上方。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從側面看,上述過濾罐(55)配置在上述止回閥(66)和化油器(43)的正上方。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發動機(12)以上述氣缸部(26)的氣缸軸線(C2)大致水平的方式配置; 上述凈化管(64)通到上述中間架(7L、7R)之中一方的車寬方向外側,連接于與上述一方對應的位于上述進氣通路(K)的該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 上述止回閥(66)以其與上述凈化管(64)的連接部沿著上下方向的方式配置。
7.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其特征在于, 上述凈化管(64),在上述主架(4)的下方,夾著上述主架(4)地從車寬方向的一方通到另一方,連接于與上述另一方對應的位于上述進氣通路(K)的車寬方向外側的部位; 上述止回閥(66)以其與上述凈化管(64)的連接部沿著車寬方向的方式配置。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騎乘式車輛的過濾罐配置結構,在空氣濾清器配置在由多個車架包圍的區域內且過濾罐和止回閥配置在該空氣濾清器周邊時,可以抑制過濾罐及止回閥的配置對空氣濾清器的形狀、容量等的制約,可提高空氣濾清器的設計自由度。過濾罐(55)配置在燃料箱(10)的下方,在過濾罐(55)的下方配置著使氣缸頭(27)與空氣濾清器(45)連通的進氣通路(K),凈化管(64)通過止回閥(66)與上述進氣通路(K)連接,止回閥(66)配置在過濾罐(55)的下方、上述進氣通路(K)的上方且空氣濾清器(45)的前方。
文檔編號B62J37/00GK103010356SQ20121028350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0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2日
發明者田中雅人, 高久巖, 竹中寬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