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地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車身結構,更具體地,涉及一種汽車地板。
背景技術:
目前,汽車的安全性已成為消費者最為關注的要點之一。據統計,在交通事故中,發生車輛側面碰撞所占的比例約為20-30%,而相對于正面碰撞,側面碰撞對車內乘客造成的傷害要嚴重得多。通常,車身結構可分為承載式車身和非承載式車身兩類。非承載式車身一般用于SUVCSport Utility Vehicle)及客貨車,這類車型由于底盤較高,發生側面碰撞時,受力點通常在縱梁處。承載式車身一般用于轎車,轎車相對于其他車型,底盤較低,發生側面碰撞時,受力點在B柱下部,由B柱將力傳遞至門檻。一般而言,在車身設計中,為提高某車型的 偵_能力,往往都是增加中柱加強板及門檻加強板的強度,強度保證后,側碰時的沖擊力會沿中柱及門檻傳遞至地板。然而單是提高強度并不能有效的減緩碰撞對乘員帶來的傷害,最好是地板吸收一部分撞擊能量并能夠將剩余撞擊能量有效地分散到車身的其他部分。現有車型地板結構的中梁結構為井字形布局,其抗扭強度及抗沖擊性弱;且側面無吸能結構,碰撞過程中緩沖量極少。同時該結構不能有效地將撞擊能量通過中央通道分散至車身。在發生側面碰撞時,容易使地板中央通道發生較大的形變,從而導致乘員受到傷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至少一個缺陷。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新的汽車地板。本發明的再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使碰撞能量有效地傳遞至車身分散的汽車地板。本發明的又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碰撞過程中,能夠通過形變吸收部分能量,減少碰撞帶來的沖擊力的汽車地板。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至少一個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車地板,包括分別位于地板縱向兩側的縱梁和沿地板縱向延伸的中央通道,所述縱梁通過兩根彼此非平行設置的側梁與中央通道相連接,兩根側梁相距較近的端部與縱梁相連接,兩根側梁相距較遠的端部與中央通道相連接。所述兩根側梁與縱梁、中央通道形成梯形結構,且側梁與中央通道形成的梯形底角為銳角。所述兩根側梁與中央通道形成的梯形底角可以在60-85°之間。作為優選,所述兩根側梁與中央通道形成的梯形底角可以在70-80°之間。所述兩根側梁與中央通道形成的梯形底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可以在所述兩根側梁相距較近的端部分別連接有吸能部件,兩根側梁通過吸能部件連接至縱梁;在所述兩根側梁與所述吸能部件連接的端部還可以設有連接兩根側梁的連接板。所述吸能部件可以為中空結構,所述中空結構周圍的側面形成有周期性凸凹交替的波紋結構,用于在側面碰撞時通過潰縮形變吸收能量。所述吸能部件可以由DC系列鋼板制成。本發明的汽車地板,具有較強的抗扭強度及抗沖擊性。在汽車發生側面碰撞時,能夠有效地將撞擊能量通過中央通道分散至車身。本發明還可以通過設置側面吸能結構,在側面碰撞中吸收部分撞擊能量。在發生側面碰撞時,本發明的中央通道不易發生較大的變形,從而減少乘客在側面碰撞中受到的傷害。
圖I為本發明的汽車地板示意圖。圖2為本發明的梯形梁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的汽車地板受力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圖I為本發明的汽車地板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發明的汽車地板包括分別位于地板縱向兩側的縱梁I和沿地板縱向延伸的中央通道3。縱梁I通過兩根彼此非平行設置的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相連接,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近的端部與縱梁I相連接,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遠的端部與中央通道3相連接。如圖2所示,兩根側梁22,22’與縱梁I、中央通道3形成梯形結構,且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為銳角。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均可以在60-85°之間。在優選的實施例中,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均可以在70-80°之間。兩根側梁與中央通道形成的梯形底角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相等。夾角的設定可以進一步地根據車型結構特點及地板的結構類型來定,例如可以根據前后地板的強度、乘員艙的布置、安全目標的輸入條件等,合理的分配前后受力比重,達到結構最優化,使其具有更好的抗側面碰撞能力。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近的端部可以分別連接有吸能部件21、21’,兩根側梁22、22’通過吸能部件21、21’連接至縱梁I。在兩根側梁22、22’與吸能部件21、21’連接的端部還可以設有連接兩根側梁22、22’的連接板23。在這里,側梁22、22’以及連接板23、吸能部件21、21’可以統稱為梯形梁2。吸能部件21、21’可以為由DC系列鋼板制成的中空結構。在中空結構周圍的側面形成有周期性凸凹交替的波紋結構,用于在側面碰撞時通過潰縮形變吸能。DC系列鋼板強度不是很高,能夠進行壓縮形變,但形變又不至于很嚴重,因此在支撐車體的同時能夠通過形變具有一定的吸能作用。圖3為本發明的汽車地板受力示意圖。如圖3所示,當車身側面發生碰撞時,縱梁I將自身受到的沖擊力以及中柱傳遞來的沖擊力,傳遞至吸能部件21、21’,吸能部件21、21’發生潰變,吸收部分撞擊能量,然后將剩余撞擊能量傳遞至兩根側梁22、22’,再沿兩根側梁22、22’將撞擊能量通過中央通道3向車頭、車尾方向傳遞,減少對乘員艙的破壞。在本發明中,由于側梁22、22’不與中央通道3垂直設置,因此沿側梁22、22’傳遞的沖擊力在中央通道3的延伸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分力,從而避免由于沖擊力太大而使中央通道3發生較大變形。本發明給出的梯形底角的角度大小可以使得在側面碰撞時既能夠較好地發揮側梁22,22’的支撐作用,避免由于沖擊力太大而導致縱梁I發生彎折;同時也能夠較好的分散傳遞撞擊能量,減少側面碰撞對乘員的傷害。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 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汽車地板,包括分別位于地板縱向兩側的縱梁(I)和沿地板縱向延伸的中央通道(3),其特征在于,所述縱梁(I)通過兩根彼此非平行設置的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相連接,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近的端部與縱梁(1)相連接,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遠的端部與中央通道(3)相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地板,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縱梁(I)、中央通道(3)形成梯形結構,且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為銳角。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在60-85°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在70-80°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2-4任一項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相等。
6.根據權利要求2-4任一項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中央通道(3)形成的梯形底角不相等。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兩根側梁(22,22’)相距較近的端部分別連接有吸能部件(21,21’),兩根側梁(22,22’)通過吸能部件(21,21’)連接至縱梁(I)。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兩根側梁(22,22’)與所述吸能部件(21,21’)連接的端部還設有連接兩根側梁(22,22’)的連接板(23)。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21,21’)為中空結構,所述中空結構周圍的側面形成有周期性凸凹交替的波紋結構,用于在側面碰撞時通過潰縮形變吸收能量。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汽車地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部件(21,21’)由DC系列鋼板制成。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汽車地板,包括分別位于地板縱向兩側的縱梁和沿地板縱向延伸的中央通道,所述縱梁通過兩根彼此非平行設置的側梁與中央通道相連接,兩根側梁相距較近的端部與縱梁相連接,兩根側梁相距較遠的端部與中央通道相連接。本發明的汽車地板,具有較強的抗扭強度及抗沖擊性。在汽車發生側面碰撞時,能夠有效地將撞擊能量通過中央通道分散至車身。本發明還可以通過設置側面吸能結構,在側面碰撞中吸收部分撞擊能量。在發生側面碰撞時,本發明的中央通道不易發生較大的變形,從而能夠減少乘客在側面碰撞中受到傷害。
文檔編號B62D25/20GK102785700SQ201210302080
公開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3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明者劉譽, 吳成明, 李功賦, 李國林, 李宏華, 趙福全, 隋軍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