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支架組件,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安裝摩托車后減震器的支架組件。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摩托車后減震器的上安裝支架100為一整體結構,左安裝軸套200和右安裝軸套300焊接到上安裝支架100的后下部,因此左安裝軸套和右安裝軸套的下半部分是懸空的,如圖7、圖8和圖9所示。因此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只能承受向上的力,不能承受前后方向的力。另一方面,摩托車的左右后主管焊接在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的側面,因此難以承受駕駛員的重量,可能導致車架發生“散架”現象。并且,減震器上安裝支架與車架前主管具有脫焊的風險。因此本領域技術人員致力于開發一種受力性能好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
發明內容
有鑒于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受力性能好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包括結構對稱、彼此焊接的左支架和右支架;所述左支架的后部設置有左襯套安裝孔;所述左襯套安裝孔內焊接有左襯套;所述右支架的后部設置有右襯套安裝孔;所述右襯套安裝孔內焊接有右襯套;所述左襯套與所述右襯套正對間隔設置,兩襯套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為更好的承受駕駛員的重量,所述左支架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左后主管的平面,右支架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右后主管的第二平面。為便于左右襯套的設置,并便于后減震器的安裝,所述左襯套和右襯套的縱截面均呈“T”形;所述左襯套伸入所述左支架的長度大于所述右襯套伸入所述右支架的長度。為使車身中部承受更大的重量,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均為按長度方向開口的筒體結構,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的上部和下部在開口處相對焊接,并在前部構成可包覆車架前主管的第一容腔,后部構成可容納后減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為便于安裝車架前主管,并減小支架重量,所述左支架和右支架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缺口,對焊后在上下方均構成“V”形。本發明中,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與摩托車行駛時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將襯套包覆在支架組件上,改善了支架組件的受力性能,并且能更好的承受駕駛員的重量,也使摩托車車身中部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圖I是本發明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I的A-A剖視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一具體實施方式
的工作狀態示意圖。圖5是圖4的左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圖4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7現有技術中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的俯視圖。圖9是圖7的左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I、圖2和圖3所示,一種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包括結構對稱、彼此焊接的左支架I和右支架2。左支架I的后部設置有左襯套安裝孔la,左襯套安裝孔Ia內焊接有左襯套3。右支架2的后部設置有右襯套安裝孔2a,右襯套安裝孔2a內焊接有右襯套4。左襯套3與右襯套4正對間隔設置,兩襯套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左襯套3和右襯套4的縱截面均呈“T”形,并且左襯套3伸入左支架I的長度大于右襯套3伸入右支架2的長度。左支架I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左后主管7的第一平面lb,右支架2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右后主管8的第二平面2b。左支架I和右支架2均為按長度方向開口的筒體結構,左支架I和右支架2的上部和下部在開口處相對焊接,并在前部構成可包覆車架前主管6的第一容腔5a,后部構成可容納后減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5b。左支架I和右支架2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缺口,對焊后在上下方均構成“V,,形。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工作時,將后減震器12安裝到左襯套3和右襯套4上,車架左后主管7焊接到第一平面Ib上,車架后主管8焊接到第二平面2b上,車架左主管9和車架右主管10焊接到支架組件前端的左右兩側,點火控制器安裝架11焊接到支架組件的前端上部,車架前主管6包覆在支架組件中。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其特征是包括結構對稱、彼此焊接的左支架(I)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I)的后部設置有左襯套安裝孔(la);所述左襯套安裝孔(Ia)內焊接有左襯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設置有右襯套安裝孔(2a);所述右襯套安裝孔(2a)內焊接有右襯套(4);所述左襯套(3)與所述右襯套(4)正對間隔設置,兩襯套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左后主管(7)的平面(Ib);所示右支架(2)的后側上部設置有用于連接車架右后主管(8)的第二平面(2b)。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襯套(3)和右襯套(4)的縱截面均呈“T”形;所述左襯套(3)伸入所述左支架(I)的長度大于所述右襯套(3)伸入所述右支架(2)的長度。
4.如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和右支架(2)均為按長度方向開口的筒體結構,所述左支架(I)和右支架(2)的上部和下部在開口處相對焊接,并在前部構成可包覆車架前主管(6)的第一容腔(5a),后部構成可容納后減震器上端的第二容腔(5b )。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其特征是所述左支架(I)和右支架(2)在前端的上部和下部均設置有缺口,對焊后在上下方均構成“V”形。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后減震器上安裝支架組件,包括結構對稱、彼此焊接的左支架(1)和右支架(2);所述左支架(1)的后部設置有左襯套安裝孔(1a);所述左襯套安裝孔(1a)內焊接有左襯套(3);所述右支架(2)的后部設置有右襯套安裝孔(2a);所述右襯套安裝孔(2a)內焊接有右襯套(4);所述左襯套(3)與所述右襯套(4)正對間隔設置,兩襯套的中心線在一條直線上。本發明將襯套包覆在支架組件上,改善了支架組件的受力性能,并且能更好的承受駕駛員的重量,也使摩托車車身中部能承受更大的重量。
文檔編號B62K25/04GK102897270SQ20121038562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2日
發明者陳良錢, 吳志暢, 林云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