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可以包括:側梁,所述側梁的側面可以固定在車身上并且可以延伸至車輛的前側;輔側梁,所述輔側梁可以沿車輛的縱向方向同軸設置在所述側梁的前側處并且可以與所述側梁連結;和主側梁,所述主側梁可以平行于所述輔側梁隔開,并且所述主側梁的后端部可以連接至所述側梁,其中所述主側梁可以與所述側梁整體形成。
【專利說明】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
[0001]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0002]本申請要求2012年7月4日提交的韓國專利申請N0.10-2012-0073073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結合于此用于通過該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術領域】
[0003]本發明涉及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更具體地,本發明涉及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當發生前方碰撞時,所述雙前側梁減少車輛的整體變形,保護乘客,并且改進其穩定性。
【背景技術】
[0004]通常地,一直嘗試合適地改進車輛的前方碰撞穩定性,并且在前方碰撞測試和40%側面碰撞測試中已經得到所需的結果。
[0005]然而,當發生與實際交通事故相似的車輛前方碰撞時,碰撞力不能通過保險杠傳遞至前側梁。
[0006]當碰撞不在設置前側梁的部分處發生而在其他位置處發生時,可以實現上述情況。
[0007]小型重復測試作為實際測試項而加入,并且車輛安全評定因此而變得困難。
[0008]當車輛的幾乎全部前部區域受沖擊時,前側梁吸收碰撞,但是當車輛的較小(狹窄)區域受沖擊時,前側梁不能吸收沖擊并且可能在左側/右側上彎曲。
[0009]車身可能通過前側梁的彎曲而過度變形,并且不能保證乘客的安全。
[0010]公開于本發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加深對本發明的一般【背景技術】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0011]本發明的各個方面提供一種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其優點在于當發生車輛的前方碰撞時,減少車輛側梁的整體變形,從而保護乘客并且改進穩定性。
[0012]在本發明的一個方面,一種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可以包括:側梁,所述側梁的側面固定在車身上并且延伸至車輛的前側;輔側梁,所述輔側梁沿車輛的縱向方向同軸設置在所述側梁的前側處并且與所述側梁連結;和主側梁,所述主側梁平行于所述輔側梁隔開,并且所述主側梁的后端部連接至所述側梁,其中所述主側梁與所述側梁整體形成。
[0013]所述側梁的一側彎曲從而整體形成所述主側梁。
[0014]所述輔側梁連結至所述側梁彎曲的第一彎曲表面,并且在所述輔側梁上形成對應于所述側梁的所述第一彎曲表面的第二彎曲表面。
[0015]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還可以包括保險杠,所述保險杠在前側處與所述主側梁和所述輔側梁隔開。[0016]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還可以包括碰撞箱,所述碰撞箱安裝在所述保險杠和所述主側梁之間以及所述保險杠和所述輔側梁之間從而吸收沖擊。
[0017]碰撞板固定在所述輔側梁和所述主側梁的前端部分上,并且所述碰撞箱設置在所述碰撞板和所述保險杠之間。
[0018]所述主側梁而不是所述輔側梁設置在所述車身的外側。
[0019]所述碰撞箱可以包括:第一碰撞箱,所述第一碰撞箱設置在所述主側梁的前方并且連接至所述主側梁;和第二碰撞箱,所述第二碰撞箱設置在所述輔側梁的前方并且連接至所述輔側梁,其中所述第一碰撞箱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碰撞箱的長度。
[0020]所述保險杠成形為在所述車輛的向前方向上凸起。
[0021]如上所述,當發生車輛的前方碰撞時,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減少車輛側梁的整體變形,從而保護乘客并且改進穩定性。
[0022]同樣地,從保險杠傳遞的碰撞能量分配至主側梁和輔側梁并且因此滿足側面碰撞測試和小型重復碰撞測試的安全條件。
[0023]通過納入本文的附圖以及隨后與附圖一起用于說明本發明的某些原理的具體實施方案,本發明的方法和裝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更為具體地變得清楚或得以闡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整體俯視平面圖。
[0025]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局部俯視平面圖。
[0026]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組裝過程的立體圖。
[0027]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局部立體圖。
[0028]應當了解,所附附圖并非按比例地繪制,顯示了說明本發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種特征的略微簡化的畫法。本文所公開的本發明的具體設計特征(包括例如具體尺寸、方向、位置和外形)將部分地由具體所要應用和使用的環境來確定。
[0029]在這些圖形中,貫穿附圖的多幅圖形,附圖標記涉及本發明的同樣的或等同的部分。
【具體實施方式】
[0030]下面將詳細參考本發明的各個具體實施方案,這些具體實施方案的實例被顯示在附圖中并描述如下。盡管本發明將與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相結合進行描述,應當理解本說明書并非旨在將本發明限制為那些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相反,本發明旨在不但覆蓋這些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所限定的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之內的各種選擇形式、修改形式、等價形式及其它具體實施方案。
[0031]下面將參考附圖對本發明的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
[0032]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整體俯視平面圖。
[0033]參考圖1,其顯示了車輛的內部結構,所述車輛包括車身100、側梁110、輔側梁130、主側梁120和保險杠140。[0034]主側梁110固定至車身100并且在車輛的前方方向上延伸,輔側梁130設置在側梁110的前側并且設置在側梁110的延長線上從而連接至側梁110。
[0035]在此,輔側梁130與測量110同軸設置。
[0036]主側梁120平行于輔側梁130在寬度方向上以預定距離設置。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主側梁120與側梁110整體形成。
[0037]亦即,平行于輔側梁130的主側梁120可以通過彎曲側梁110而形成。輔側梁130連結至側梁110彎曲成曲線的部分。
[0038]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側梁110、輔側梁130和主側梁120對稱地設置在基于車身100的右側/左側,并且保險杠140以預定距離設置在輔側梁130和主側梁120的前側。
[0039]圖2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局部俯視平面圖。
[0040]參考圖2,平行于輔側梁130的主側梁120通過彎曲側梁110而形成,并且輔側梁130連結至側梁110彎曲成曲線的部分,其中在側梁110和輔側梁130之間形成連結表面200。
[0041]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組裝過程的立體圖。
[0042]輔側梁130通過結合第一外板300和第一內構件302而形成,并且輔側梁130的
截面具有四邊形管形狀。
[0043]第二內構件304具有通過彎曲形成的彎曲表面350。此外,輔側梁130形成從而對應于彎曲表面350,并且輔側梁130連結至第二內構件304的彎曲表面350。
[0044]如上所述,在組裝第一外板300和第一內構件302之后,將它們連結至第二內構件304。此外,第二外板306連結至第二內構件304。
[0045]可替代地,在第二外板306連結至第二內構件304的條件下,輔側梁130可以連結至側梁110。
[0046]在此,相關元件的連結可以通過點焊、CO2焊或塞焊進行。
[0047]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具有雙前側梁的車輛的局部立體圖。
[0048]參考圖4,一個碰撞板400固定在主側梁120的前端表面和輔側梁130的前端表面上。
[0049]此外,保險杠140以離碰撞板400預定距離設置,并且第一碰撞箱410和第二碰撞箱420設置在保險杠140和碰撞板400之間。
[0050]主側梁120而不是輔側梁130設置在車身100外部,并且對應于主側梁120的第二碰撞箱420較短而對應于輔側梁130的第一碰撞箱410較長。
[0051]在此,第一碰撞箱410和第二碰撞箱420吸收通過保險杠140從車身100傳遞的
沖擊能量。
[0052]在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中,側梁110與輔側梁130同軸設置,并且輔側梁130連結在側梁Iio的側面上。此外,主側梁120通過彎曲側梁110而形成從而彼此整體形成。
[0053]如上所述,主側梁120和輔側梁130在寬度方向上隔開設置,從而能夠在更寬的前方范圍內吸收碰撞能量。
[0054]因此,當車輛前側受沖擊時,側梁110在寬度方向上不彎曲并且車輛的整體變形減少,從而保護乘客和改進穩定性。
[0055]亦即,從保險杠140傳遞的碰撞能量分配至主側梁120和輔側梁130,并且因此可以滿足側面碰撞測試和小型重復碰撞測試的安全條件。
[0056]特別地,當碰撞施加至主側梁120和輔側梁130之間形成的狹窄區域時,效果良好。
[0057]參考圖1,側梁110基于輔側梁130彎曲的角度A°可以在從20至60度的范圍內。
[0058]如果角度A°變得更大,輔側梁130和主側梁120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增大,并且如果角度A°變得更小,輔側梁130和主側梁120之間的寬度方向距離減小。
[0059]為了方便解釋和精確限定所附權利要求,術語“上”、“下”、“內”和“外”被用于參考附圖中所顯示的這些特征的位置來描述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的特征。
[0060]前面對本發明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所呈現的描述是出于說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為窮舉的,也并不旨在把本發明限制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顯然,根據上述教導很多改變和變化都是可能的。選擇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并進行描述是為了解釋本發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其它技術人員能夠實現并利用本發明的各種示例性具體實施方案及其不同選擇形式和修改形式。本發明的范圍意在由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價形式所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包括: 側梁,所述側梁的側面固定在車身上并且延伸至車輛的前側; 輔側梁,所述輔側梁沿車輛的縱向方向同軸設置在所述側梁的前側處并且與所述側梁連結;和 主側梁,所述主側梁平行于所述輔側梁隔開,并且所述主側梁的后端部連接至所述側梁, 其中所述主側梁與所述側梁整體形成。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其中所述側梁的一側彎曲從而整體形成所述主側梁。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 其中所述輔側梁連結至所述側梁彎曲的第一彎曲表面,并且 其中在所述輔側梁上形成對應于所述側梁的所述第一彎曲表面的第二彎曲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還包括保險杠,所述保險杠在前側處與所述主側梁和所述輔側梁隔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還包括碰撞箱,所述碰撞箱安裝在所述保險杠和所述主側梁之間以及所述保險杠和所述輔側梁之間從而吸收沖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 其中碰撞板固定在所述輔側梁和所述主側梁的前端部分上,并且 其中所述碰撞箱設置在所述碰撞板和所述保險杠之間。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其中所述主側梁而不是所述輔側梁設置在所述車身的外側。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其中所述碰撞箱包括: 第一碰撞箱,所述第一碰撞箱設置在所述主側梁的前方并且連接至所述主側梁;和 第二碰撞箱,所述第二碰撞箱設置在所述輔側梁的前方并且連接至所述輔側梁, 其中所述第一碰撞箱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碰撞箱的長度。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雙前側梁的沖擊吸收結構,其中所述保險杠成形為在所述車輛的向前方向上凸起。
【文檔編號】B62D21/00GK103523083SQ201210580179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4日
【發明者】金柱男, 金潤倉 申請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