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座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自行車零件設計,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以升降調整的自行車座管結構。
背景技術:
自行車于購買時須依騎乘者身高選用適合的車架高度,方能確保騎乘時姿勢的正確,避免酸痛及運動傷害產生;特別是自行車座墊高度是騎乘姿態重要的關鍵,適當的座墊高度可以維持騎乘的正確姿勢。以往自行車無法因每個人身高不同而個別量身訂制車架,且客制化的生產流程需相當大的制造成本,亦不符合經濟效益,故現今自行車業普遍應用可調整座墊高度的結構以能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座墊升降調整結構多設于自行車架的座墊立管內,為求產生自動升起的力·量,目前依設計方式區分為氣油壓式或混合式二種;氣油壓式則是于利用氣壓構件或油壓構件,或兩者同時應用,所產生作動來調整座管及座墊立管間的相對高度位置;混合式則結合機械式及氣油壓式兩種結構混合應用,基本上都透過流體壓力平衡作動來產生升起座墊的力量,方便使用者調整座墊的相對高度位置。針對氣油壓式的座墊升降調整結構進一步分析,其主要運用氣體可壓縮的特性,配合液壓油于空間內流動變化,而使座管及座墊立管兩者產生相對位置的線性變化,而使裝設于座墊立管上的座墊達到高度的調整效果。此種設計會有繁雜的流體密封及流路設計,產生成本過高的問題。此外,前述設計雖然讓座墊可自動升起,但是液壓油或空氣必須快速流動借以平衡內部壓力,于閥件不同壓力差下短時間內快速流動時,流體容易產生氣穴現象,即指來不及造壓的部份真空情形發生,以致產品線性動作滯延、遲緩。因此,本案創作人認為在各該座管及座墊立管的外觀尺寸不變條件下,若能避免流體平衡技巧的使用,就不會受限于繁雜氣油壓結構形式的應用,因此提供一種屬機構式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及其升降方法就是解決先前問題的方式。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在提供一種自行車座管結構。包含一安裝自行車座墊的升降管、一抵推件可相對升降管位移、一座管限制升降管僅能軸向升降、一升降調節機構、一彈性件及一調節纜。通過調節纜配合彈性件推動升降管帶動一自行車座墊上升位移。借此能有效避免高價復雜的壓力平衡式設計,而采用易保養、輕量化的純機械式升降結構。依照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方式為一種自行車座管結構,包括有一升降管、一抵推件、一座管、一升降調節機構、一彈性件及一調節纜。前述升降管樞裝有一第一滑輪。而前述抵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第一端同軸向設置在升降管內,且抵推件前述座管是供第二端定位,且座管限制升降管僅能軸向升降,而座管被定位在自行車上。前述升降調節機構由上而下依序包含一第二滑輪、一第三滑輪及一第四滑輪,第二滑輪樞設在抵推件,且第二滑輪受抵推件限制在軸向位移,且第二滑輪相對升降管具備一基礎位移距離;第三滑輪則同樣樞設在抵推件;第四滑輪共軸樞設在抵推件及座管,且第四滑輪受抵推件限制在軸向具備一相對抵推件的進給位移距離。前述彈性件推動抵推件的第二端相對升降管向外伸縮位移。前述調節纜包含一基礎段及一進給段,而基礎段纏繞在第一滑輪與第二滑輪上,進給段則纏繞在第三滑輪與第四滑輪。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自行車座管結構另包含一活動迫緊輪,軸向迫緊該調節纜,且該活動迫緊輪供該基礎段內運作方向相反的二該調節纜繞設,該第一滑輪供該基礎段內的其余調節纜繞設。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自行車座管結構另包含一定位頭固定在該升降管的一上端部;以及[0011 ] 該活動迫緊輪包含一迫環,樞裝在該定位頭內;·[0013]二階輪,每一該些階輪具有較小的一第一階與較大的一第二階,該二第一階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套設在該迫環內,而運作方向相反的該二調節纜分別被各該第二階及該迫環限位;以及一迫件,沿軸向推動一該階輪,借以令該第二階及該迫環夾緊該調節纜。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所述自行車座管結構另包括一控制組件,相對應帶動該迫件延軸向位移;以及一復位手段,用以令該控制組件復位。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該進給段的纏繞圈數較該基礎段的纏繞圈數相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該基礎位移距離與該進給位移距離相異。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一端與該第二滑輪之間。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二滑輪之間。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中,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二端與該第四滑輪之間。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可以利用調節機構內的四組滑輪組配一基礎位移距離及一進給位移距離供調節纜纏繞。且調節纜相對進給位移距離的進給段的纏繞數量較相對基礎位移距離的基礎段的纏繞數量少,基礎位移距離則大于進給位移距離。當彈性性件的彈件抵推基礎位移距離增加時,將使抵推件本身相對位移,故進給位移距離在抵推件位移距離及基礎位移距離影響下會進行較大位移,進而令抵推件的第二端相對升降管向外伸出,此時抵推件一端抵頂支撐在座管,而抵推件另一端則向上抵撐升降管上升。故本實用新型使用者者若是不鎖定前述調節纜,則升降管就會自行上升至預設的位置。前述調節纜相對進給位移距離的進給段的纏繞數量較相對基礎位移距離的基礎段的纏繞數量可以變化升降位移距離。另基礎位移距離與進給位移距離的差異同樣可以變化升降位移距離。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方式特別設計一種鎖定前述調節纜的結構,此自行車座管結構另包含軸向迫緊調節纜的一活動迫緊輪,活動迫緊輪供基礎段內運作方向相反的二調節纜繞設,且第一滑輪是供基礎段內的其余調節纜繞設。另有一定位頭、一控制組件及一復位手段。前述定位頭固定在升降管的上端部,而前述活動迫緊輪包含樞裝在定位頭內的一迫環、二階輪,而運作方向相反的二調節纜分別被各階輪及迫環限位。最后再以控制組件帶動一迫件延軸向推動階輪及迫環夾緊調節纜。前述復位手段則是用以令控制組件復位。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附圖的說明如下圖I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2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抵推件局部分解立體示意圖;圖3A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正向組合剖視圖;圖3B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側向組合剖視圖;圖4A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定位頭正向局部剖視圖;圖4B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定位頭側向局部剖視圖;圖5A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抵推件正向局部剖視圖;圖5B是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抵推件側向局部剖視圖;圖6是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進行作業的狀態示意圖;圖7是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進行作業的另一狀態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 :升降管101 :滑塊102 :貫穿樞孔103 :定位孔110:第一滑輪111 :迫件112:活動迫緊輪113:迫環114:階輪115:第一階116:第二階117:軸120 :定位頭121 :座件130 :控制組件131 :凸輪140 :彈簧200 :抵推件210 :第一端211 :定位蓋220 :第二端221 :貫孔230 :第一軌道231 :第一長滑孔240 :樞轉空間250 :第二軌道251 :第二長滑孔300 :座管301 :固定螺件302 :滑道400 :升降調節機構410 :第二滑輪411 :滑座420 :第三滑輪430:第四滑輪431 :樞桿432 限位桿500 :彈性件600 :調節纜610 :基礎段[0058]620 :進給段X :基礎位移距離Y :進給位移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照圖I、圖2繪示的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及抵推件局部分解立體示意圖。各結構關系則請同步參考圖3A、圖3B的實施方式的正向及側向組合剖視圖。另請一并參閱圖4A至圖4B繪示的定位頭局部剖視圖及圖5A至圖5B繪示的抵推件局部剖視圖。·[0062]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的一種自行車座管結構包含有一安裝自行車座墊的升降管100、一抵推件200可相對升降管100位移、一座管300限制升降管100僅能軸向升降、一升降調節機構400、一彈性件500及一調節纜600。前述各結構設計的詳細說明如下升降管100包含有一第一滑輪110、一定位頭120及一控制組件130,定位頭120固定在升降管100的上端部,二滑塊101、一貫穿樞孔102及一貫穿定位孔103則制作在升降管100的下端部。而第一滑輪110另配設有一活動迫緊輪112,第一滑輪110樞裝在升降管100內,第一滑輪110內具環槽供調節纜600繞設。前述活動迫緊輪112包含樞裝在升降管100的定位頭120內的一迫環113及二階輪114,各階輪114具有較小的第一階115與較大的第二階116,二階輪114的第一階115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套設在迫環113內,而運作方向相反的二圈調節纜600分別被各第二階116及迫環113限位。前述活動迫緊輪112被一軸117樞設在定位頭120內的一座件121上,另搭配一迫件111運作夾緊或放松調節纜600,迫件111延軸向推動階輪114,借以令第二階116及迫環113夾緊調節纜600,此時運作方向相反的二圈調節纜600將讓整條調節纜600固定。另包括有一控制組件130樞裝在迫件111端部,控制組件130利用端部凸輪131相對應帶動迫件111延軸向位移,另在定位頭120與迫件111間設有一彈簧140作為一復位手段,用以令控制組件130及迫件111復位。抵推件200可軸向位移地設置在升降管100內,且抵推件200具有一第一端210及一第二端220,其中第一端210為遠離車體的一端,第二端220為接近車體的一端。在第一端210樞設有一定位蓋211、第二端220設有具螺紋的貫孔221,并且在抵推件200由上而下依序設有一第一軌道230、一樞轉空間240及一第二軌道250。前述第一軌道230 二側開設有第一長滑孔231,在第二軌道250 二側開設有第二長滑孔251。座管300,是供抵推件200的第二端220定位,座管300底端設有固定螺件301 (請參閱圖3A)定位在第二端220的貫孔221內,且座管300利用滑道302 (請參閱圖5A)限制升降管100的滑塊101,讓升降管100僅能在座管300內軸向升降,而座管300被定位在自行車的車體上;升降調節機構400從上而下依序包含一第二滑輪410、一第三滑輪420及一第四滑輪430。第二滑輪410配合一滑座411樞設在抵推件200的第一長滑孔231內,且第二滑輪410受第一長滑孔231限制僅可軸向滑動位移,第二滑輪410相對升降管100的第一滑輪110具備一基礎位移距離X。第三滑輪420則被樞設在抵推件200的樞轉空間240內。前述第四滑輪430配合一樞桿431及一限位桿432樞設在抵推件200的第二長滑孔251,且樞桿431及一限位桿432同時也將第四滑輪430樞裝在升降管100上,且第四滑輪430受抵推件200的第二長滑孔251限制在軸向具備一相對抵推件200的第二端220的進給位移距離Y。前述基礎位移距離X及進給位移距離Y煩請參閱圖2。前述彈性件500裝設在抵推件200的定位蓋211與第二滑輪410的滑座411之間,利用彈性件500推動抵推件200產生相對升降管100向外伸出位移的力量。調節纜600包含一基礎段610及一進給段620,基礎段610纏繞在第一滑輪110與第二滑輪410上。進給段620則是纏繞在第三滑輪420與第四滑輪430上,且進給段620的纏繞圈數較基礎段610的纏繞圈數多。故彈性件500推動抵推件200的力量大小可以搭配基礎段610及進給段620的纏繞圈數差異進行調節,有效降低彈性件500的彈力需求。通過前述結構,請參閱圖6、圖7繪示的本實施方式二種作業狀態示意圖,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若搭配一迫件111運作夾緊調節纜600,迫件111延軸向推動階輪1 14令第二階116及迫環113夾緊調節纜600(請配合參閱圖4A至圖4B),此時運作方向相反的二圈調節纜600被夾緊在同一組合機構上,方向相反的二圈調節纜600無法進行任一方向的運作而讓整條調節纜600固定。同理,調節纜600無法滑動就代表調節纜600的基礎段610與進給段620不會運作(請配合參閱圖I ),而升降調節機構400內的基礎位移距離X及進給位移距離Y就不會改變。故此時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座管結構會鎖定在一預設的位置,也令自行車座墊高度固定不變。相反來說,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若不使用迫件111運作夾緊調節纜600,則整條調節纜600保持可運作狀況;此時,由于彈性件500裝設在抵推件200的定位蓋211與第二滑輪410的滑座411之間,利用彈性件500推動第二滑輪410會使第二滑輪410相對升降管100的第一滑輪110的基礎位移距離X增加,而纏繞在第一滑輪110與第二滑輪410上的基礎段610會需要更長的調節纜600運作。故調節纜600會在彈性件500的力量下開始收縮第四滑輪430相對抵推件200的進給位移距離Y,而纏繞在第三滑輪420與第四滑輪430上的調節纜600的進給段620則是將本身的纜長提供應基礎段610。由于第三滑輪420則被樞設在抵推件200的樞轉空間240內。第四滑輪430同時也樞裝在升降管100上,故第四滑輪430跟升降管100的相對位置不變動,但第三滑輪420則會拉動抵推件200向升降管100外凸伸,由于抵推件200的第二端220定位在座管300底端,故前述抵推件200相對升降管100的位移會造成升降管100反而軸向上升,此時裝設在升降管100上方的座墊也就達成自動升起的目的。特別是,進給段620的纏繞圈數較基礎段610的纏繞圈數多,可以搭配調節基礎位移距離X及進給位移距離Y,進而用較小力量的彈性件500推動充足的升起距離。同樣不使用迫件111運作夾緊調節纜600,但使用者的體重乘坐在升降管100(座墊)上時,由于彈性件500的力量設計是小于一定應力(人體乘坐的較小值),故彈性件500會被壓縮蓄力,使第二滑輪410相對升降管100的第一滑輪110的基礎位移距離X減少,而纏繞在第一滑輪110與第二滑輪410上的基礎段610則會縮短運作需求的調節纜600。同時,升降管100軸向下降將會讓抵推件200相對升降管100位移(抵推件200內縮),調節纜600會增加第四滑輪430相對抵推件200的進給位移距離Y,而纏繞在第三滑輪420與第四滑輪430上的調節纜600的進給段620則是取得基礎段610提供的纜長。此時使用者可以在升降管100下降到預設高度時使用迫件111運作夾緊調節纜600。[0072]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視所附的權利要求書所界定的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 一升降管,包含 一第一滑輪,樞裝在該升降管上; 一抵推件,該抵推件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且該第一端同軸向設置于該升降管內; 一座管,是供該第二端定位,且該座管限制該升降管僅能軸向升降,而該座管被定位在該自行車上; 一升降調節機構,依序包含 一第二滑輪,樞設在該抵推件,且該第二滑輪受該抵推件限制在軸向位移,且該第二滑輪相對該升降管具備一基礎位移距離; 一第三滑輪,樞設在該抵推件;及 一第四滑輪,共軸樞設在該抵推件及該升降管,且該第四滑輪受該抵推件限制在軸向具備相對該抵推件的一進給位移距離; 一彈性件,推動該升降調節機構而令該抵推件的該第二端相對該升降管向外伸縮位移;以及 一調節纜,包含 一基礎段,纏繞在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二滑輪 '及 一進給段,纏繞在該第三滑輪與該第四滑輪。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一活動迫緊輪,軸向迫緊該調節纜,且該活動迫緊輪供該基礎段內運作方向相反的二該調節纜繞設,該第一滑輪供該基礎段內的其余調節纜繞設。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另包含 一定位頭固定在該升降管的一上端部;以及 該活動迫緊輪包含 一迫環,樞裝在該定位頭內; 二階輪,每一所述階輪具有較小的一第一階與較大的一第二階,該二第一階彼此相對且可活動地套設在該迫環內,而運作方向相反的該二調節纜分別被各該第二階及該迫環限位;以及 一迫件,沿軸向推動一該階輪,借以令該第二階及該迫環夾緊該調節纜。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另包括 一控制組件,相對應帶動該迫件延軸向位移;以及 一復位手段,用以令該控制組件復位。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進給段的纏繞圈數較該基礎段的纏繞圈數相異。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基礎位移距離與該進給位移距離相異。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一端與該第二滑輪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一滑輪與該第二滑輪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自行車座管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件兩端分別抵推在該第二端與該第四滑輪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揭露一種自行車座管結構,包含一升降管、一抵推件可相對升降管位移、一座管限制升降管僅能軸向升降、一升降調節機構、一彈性件及一調節纜。利用升降調節機構內的四組滑輪組配一基礎位移距離及一進給位移距離供調節纜纏繞。且調節纜相對進給位移距離的進給段的纏繞數量較調節纜相對基礎位移距離的基礎段的纏繞數量多。
文檔編號B62J1/08GK202703761SQ20122036145
公開日2013年1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24日
發明者簡勝彥, 吳彥廷 申請人:怡和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