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調摩托車把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把手,特別涉及一種可調摩托車把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摩托車把手,握距是固定的,用戶不能自行進行調節,易導致手掌較小的用戶使用時因摩托車把手握距太大而難于握持,或手掌較大的用戶因握距太小而感到不適,給用戶帶來使用上的不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調節握距的可調摩托車把手,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節,選擇合適的握距,方便用戶的使用。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可調摩托車把手,包括固定座,設有凸接端和連接端,連接端設有第一容置槽。握把,與固定座的連接端鉸接。調位機構,包括調節件、從動凸輪、連接軸、鎖定機構、卡位機構和復位彈性件,連接軸穿設調節件、從動凸輪和握把將并三者連接,鎖定機構固定連接在連接軸上,從動凸輪設有半徑漸變的作用端,作用端與凸接端頂接,卡位機構夾持在握把與調節件之間,復位彈性件一端套接在固定座的第一容置槽內,另一端與握把頂接。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設有可調整握距的調位機構,使得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節,選擇合適的握距,滿足用戶使用上舒適性的需求。在一些實施方式中,作用端上可以設有多個限位槽,限位槽與凸接端嚙合。限位槽與凸接端嚙合,使得無外力的作用時,凸接端與限位槽不易發生相對滑動而導致握距的自行改變。由此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把手工作的穩定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握把上可以設有與限位槽對應的刻度標識。由于每個限位槽與凸接端嚙合時,限定的握距都不一樣,設有了與每個限位槽對應的刻度標識,使得用戶可以依照刻度標識來調節握距,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的實用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限位槽的橫截面可以為圓弧狀。由此在較小的外力作用下,從動凸輪也可以實現與凸接端做相對運動,便于用戶進行握距調節的選擇,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把手的實用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握把可以相對中間剖面呈對稱結構。具體來說,就是握把上端的結構與下端的結構是一樣的,相對于中間的水平剖面對稱。由此可以實現一款握把左右兩用,由此提高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的實用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調節件可以為撥動手柄或旋轉盤。由此可以方便用戶進行調節握距的操作,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的實用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鎖定機構可以為緊固件。由此使得調位機構不易與握把脫離,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工作的穩定性。[0015]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卡位機構可以包括彈性件及球體,握把上設有第二容置槽,調節件上設有多個定位槽,彈性件套接在第二容置槽內,球體一端與彈性件抵接,另一端與定位槽卡接。使得在無外力的作用時,調節件與握把間能實現自鎖,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的握距保持穩定,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工作的穩定性。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復位彈性件可以為彈簧或彈性片。由此使得固定座與從動凸輪之間能保持緊密壓合狀態,從而使得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的握距保持穩定,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工作的穩定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的可調摩托車把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可調摩托車把手的分解示意圖。圖3為圖2所示握把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2所示調節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圖1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可調摩托把手。如圖1所示,該可調摩托把手包括固定座1、握把2和調位機構3。如圖2所示,固定座1,具有凸接端12和連接端11,連接端11設有通孔111和第一容置槽112。握把2與固定座I的連接端11鉸接。調位機構3位于握把2上,包括調節件31、從動凸輪32、連接軸33、鎖定機構、卡位機構和復位彈性件。連接軸33穿設調節件31、從動凸輪32和握把2并將三者連接,鎖定機構固定連接在連接軸33上。從動凸輪32具有作用端322,作用端322與固定座I的凸接端12頂接??ㄎ粰C構夾持在握把2與調節件31之間。復位彈性件一端套接在固定座I的容置槽內,另一端與握把2頂接。 本實施例中,復位彈性件為彈簧34,在其他實施例中,復位彈性件可以是彈片。如圖2和圖3所示,握把2,包括銜接端21和握把端22,本實施例中,銜接端21與握把端22—體成型。銜接端21具有容置腔室211、通孔212和通孔213。通孔213上端的周邊具有沉臺214。沉臺214的側壁上具有第二容置槽215,沉臺214的底部具有一圓弧狀的止擋槽216。通孔213下端的周邊具有沉臺217。刻度標識23圍繞沉臺214的周邊設置。握把2相對中間剖面呈對稱結構,具體來說,就是握把2上端的結構與下端的結構是一樣的,相對于中間的水平剖面對稱,例如正面時當左握把用,反面時即可當右握把用。如圖2所示,從動凸輪32為盤形凸輪,中間具有通孔321。作用端322上具有多個限位槽323,每個限位槽323與從動凸輪32中心的距離不一樣。限位槽323的橫截面為圓弧狀,與凸接端12的形狀相匹配。本實施例中,限位槽323的個數為6個,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是3個、4個、5個等多個。[0035]本實施例中,調節件31為撥動手柄,在其他實施例中,調節件31可以是旋轉盤。如圖4所示,調節件31具有通孔311、橫向延伸生成的撥動端312和止擋端313。調節件31部分外圍邊緣具有多個定位槽314,定位槽314的個數與限位槽323的個數一致,本實施例中,個數為6個,分別與多個限位凹槽323 對應。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調位機構3還可以增設輔調節件38,輔調節件38上具有通孔381。增設輔調節件38以便調節件31更好地帶動從動凸輪32旋轉。鎖定機構為緊固件,本實施例中,為具有內螺紋的螺母35,在其他實施例中,可以是緊固螺釘??ㄎ粰C構包括彈性件及卡合球體。本實施例中,彈性件為彈簧36,在其他實施例中,彈性件可以是彈性片。本實施例中,卡合球體為鋼球37,在其他實施例中,卡合球體也可以是鐵球、銅球等。螺桿4穿過通孔111、通孔212將握把2與固定座I的連接端11連在一起,通過旋緊螺母5將握把2與連接端11鉸接。本實施例中,連接軸33為螺桿。連接軸33依次穿過通孔311、通孔213、通孔321和通孔381,將調節件31、從動凸輪32、輔調節件38與握把2串在一起,螺母35螺紋連接在連接軸33上,將調節件31、從動凸輪32、輔調節件38和握把2鉸接。調節件31位于沉臺214內,從動凸輪32位于容置腔室211內,輔調節件38位于沉臺217內。多個限位槽323中的一個與凸接端12嚙合。彈簧34 —端套接在第一容置槽112內,另一端頂接在握把2的容置腔室211的內壁上,使得固定座I壓緊從動凸輪32。調節件31的止擋端313位于握把2上端的止擋槽216內,使得調節件31繞著連接軸33轉動時,只能在止擋槽216限定的圓心角范圍內轉動。調節件31的撥動端312位于刻度標識23上方。刻度標識23包括多個阿拉伯數字,本實施例中,為6個阿拉伯數字,與多個限位槽323——對應。彈簧36套接在第二容置槽215內。鋼球37 —端與彈簧36抵接,另一端卡接在調節件31的一個定位槽314內,使得鋼球37夾持在調節件31和沉臺214的內壁之間。給調節件31的撥動端312施加一推力,彈簧36受壓,帶動鋼球37往第二容置槽215內縮,使得調節件31帶動從動凸輪32和輔調節件38,繞著連接軸33在止擋槽216限制的角度內轉動。從動凸輪32旋轉時,多個限位槽323依次與凸接端12卡接,由于從動凸輪32的每個限位槽323與從動凸輪32中心的距離不一樣,凸接端12與不同限位槽323卡接時,定位座I和握把2的間的開角即握距也不一樣,從而實現握距的調節及選擇。調節件31可以在止擋槽216限定的圓心角范圍內順時針或逆時針旋轉,順時針旋轉,握距依次減小,逆時針旋轉時,握距依次變大。當撥動端312位于刻度標識23的任一個阿拉伯數字上端時,取消推力。此時,與此阿拉伯數字對應的限位槽323與凸接端12嚙合,彈簧36回彈,使得鋼球37緊壓在調節件31上一個定位槽314中(此定位槽314與此時與凸接端12嚙合的限位槽323對應),使得調節件31不能隨意轉動,形成自鎖,限定了從動凸輪32與凸接端12的接合位置,從而也限定了固定座I與握把2間的開角。加上彈簧34恢復力的作用,凸接端12與限位槽323緊密壓合,使得定位座I和握把2間形成穩定的握距。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應用在摩托車上時,通過固定座I將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固定在摩托車車頭處,使用時,用戶的手握在握把2的握把端22上。用戶要調整握距時,參照握把2上的刻度標識23,撥動撥動端31,調節到合適的握距即可。以上所述的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設有凸接端和連接端,所述連接端設有第一容置槽;握把,與所述固定座的連接端鉸接;調位機構,包括調節件、從動凸輪、連接軸、鎖定機構、卡位機構和復位彈性件,所述連接軸穿設所述調節件、所述從動凸輪和所述握把并將三者連接,所述鎖定機構固定連接在所述連接軸上,所述從動凸輪設有半徑漸變的作用端,所述作用端與所述凸接端頂接,所述卡位機構夾持在所述握把與所述調節件之間,所述復位彈性件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容置槽內,另一端與所述握把頂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端上設有多個限位槽,所述限位槽與所述凸接端嚙合。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上設有與所述限位槽對應的刻度標識。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橫截面為圓弧狀。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握把相對中間剖面呈對稱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調節件為撥動手柄或旋轉盤。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定機構為緊固件。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機構包括彈性件及球體,所述握把上設有第二容置槽,所述調節件上設有多個定位槽,所述彈性件套接在所述第二容置槽內,所述球體一端與所述彈性件抵接,另一端與所述定位槽卡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可調摩托車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彈性件為彈簧或彈性片。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調摩托車把手,包括固定座,設有凸接端和連接端,連接端設有第一容置槽;握把,與固定座的連接端鉸接;調位機構,包括調節件、從動凸輪、連接軸、鎖定機構、卡位機構和復位彈性件,連接軸穿設調節件、從動凸輪和握把將三者連接,鎖定機構固定連接在連接軸上,從動凸輪設有半徑漸變的作用端,作用端與凸接端頂接,卡位機構夾持在握把與調節件之間,復位彈性件一端套接在固定座的第一容置槽內,另一端與握把頂接。本實用新型可調摩托車把手,用戶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調整合適的握距,滿足使用上舒適性的需求。
文檔編號B62K23/06GK202847932SQ20122053253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7日
發明者蔡淡發 申請人:蔡淡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