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控制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
技術背景電動自行車具有環保節能,價格合適,無噪聲,便利等特點,因此,電動自行車成為當今社會人們主要的代步工具。與此同時,消費者和商家對整車的質量及可靠性要求也越來越高。作為整車四大件之一的控制器的可靠性顯得尤為重要,功率MOSFET以及相關的驅動電路的設計直接與控制器的可靠性緊密相關,尤其是在續流側,MOSFET的驅動電路設計不當,續流側MOSFET很容易損壞。由此可見,目前的電動車控制器驅動電路還存在結構不合理、故障率高等缺陷,制約了其適用范圍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它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電路不易出現故障,降低了故障率,且提高了電動車控制器的整體可靠性能,擴展了適用范圍,方便使用。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電阻R1-R10、第一電容-第四電容C1-C4、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D1-D2、第一三極管-第六三極管V1-V6、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和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15V電源分別與第一電容Cl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三極管V3的發射極、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連接,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三極管V3的基極、第二三極管V2的集電極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基極與5V電源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發射極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PWM模塊和第十電阻RlO的一端連接;第三三極管V3的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三極管V4的集電極、第四電容C4的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G極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基極與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發射極接地;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五三極管V5的發射極、第二電容C2的正極連接,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三極管Vl的集電極、第五三極管V5的基極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基極與第一電阻Rl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與5V電源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發射極與第二電阻R2的一端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PWM模塊連接;第五三極管V5的集電極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第六三極管V6的基極、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與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發射極、第三電容C3的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G極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集電極、第二電容C2的負極、第九電阻R9的一端、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S極、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D極連接,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D極與電動車電池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S極連接。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電路不易出現故障,降低了故障率,且提高了電動車控制器的整體可靠性能,擴展了適用范圍,方便使用。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本具體實施方式
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電阻R1-R10、第一電容-第四電容C1-C4、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D1-D2、第一三極管-第六三極管V1-V6、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和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15V電源分別與第一電容Cl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三極管V3的發射極、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連接,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三極管V3的基極、第二三極管V2的集電極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基極與5V電源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發射極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PWM模塊和第十電阻RlO的一端連接;第三三極管V3的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三極管V4的集電極、第四電容C4的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G極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基極與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發射極接地;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五三極管V5的發射極、第二電容C2的正極連接,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三極管Vl的集電極、第五三極管V5的基極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基極與第一電阻Rl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與5V電源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發射極與第二電阻R2的一端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PWM模塊連接;第五三極管V5的集電極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第六三極管V6的基極、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與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發射極、第三電容C3的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G極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集電極、第二電容C2的負極、第九電阻R9的一端、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S極、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D極連接,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D極與電動車電池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S極連接。本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簡單,設計合理,電路不易出現故障,降低了故障率,且提高了電動車控制器的整體可靠性能,擴展了適用范圍,方便使用。
權利要求1.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第一電阻-第十電阻(R1-R10)、第一電容-第四電容(C1-C4)、第一二極管-第二二極管(D1-D2)、第一三極管-第六三極管(V1-V6)、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和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15V電源分別與第一電容(Cl)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三極管(V3)的發射極、第一二極管(Dl)的正極連接,第一電容(Cl)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三極管(V3)的基極、第二三極管(V2)的集電極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基極與5V電源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發射極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PWM模塊和第十電阻(RlO)的一端連接;第三三極管(V3)的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的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三極管(V4)的集電極、第四電容(C4)的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G極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基極與第十電阻(RlO)的另一端連接,第四三極管(V4)的發射極接地。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與第六電阻(R6)的一端、第五三極管(V5)的發射極、第二電容(C2)的正極連接,第六電阻(R6)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一三極管(Vl)的集電極、第五三極管(V5)的基極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基極與第一電阻(Rl)的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l)的另一端與5V電源連接,第一三極管(Vl)的發射極與第二電阻(R2)的一端連接,第二電阻(R2)的另一端與PWM模塊連接;第五三極管(V5)的集電極分別與第二二極管(D2)的正極、第六三極管(V6)的基極、第八電阻(R8)的一端連接,第二二極管(D2)的負極與第七電阻(R7)的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7)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發射極、第三電容(C3)的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G極連接,第八電阻(R8)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六三極管(V6)的集電極、第二電容(C2)的負極、第九電阻(R9)的一端、第三電容(C3)的另一端、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S極、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D極連接,第一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7)的D極與電動車電池連接,第九電阻(R9)的另一端分別與第四電容(C4)的另一端、第二帶阻尼二極管的場效應管(V8)的S極連接。
專利摘要電動車控制器用驅動電路,它涉及電動車控制器技術領域。它的15V電源分別與第一電容(C1)的一端、第三電阻(R3)的一端、第三三極管(V3)的發射極、第一二極管(D1)的正極連接,第一電容(C1)的另一端接地,第三電阻(R3)的另一端分別與第三三極管(V3)的基極、第二三極管(V2)的集電極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基極與5V電源連接,第二三極管(V2)的發射極與第四電阻(R4)的一端連接,第四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PWM模塊和第十電阻(R10)的一端連接。它結構簡單,沒計合理,電路不易出現故障,降低了故障率,且提高了電動車控制器的整體可靠性能,擴展了適用范圍,方便使用。
文檔編號B62M6/45GK202987451SQ20122058385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7日
發明者吉基祥 申請人:南通林諾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