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手柄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柄。
背景技術:
剎車手柄(離合手柄)是摩托車、電動自行車的常用配件,用于摩托車及電動自行車的制動。現有的剎車手柄(離合手柄)能用于手動拉伸剎車的閘線,現有的剎車手柄(離合手柄)為一體式設置,當摩托車或者電動自行車摔倒時,該剎車手柄(離合手柄)與外物碰撞,導致剎車手柄(離合手柄)與外物剛性接觸,造成剎車手柄(離合手柄)折斷,大大降低了剎車手柄(離合手柄)的使用壽命,造成資源浪費。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不易折斷且使用壽命較長的手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手柄,包括連接部及手柄部,該手柄部包括制動部及傳動部,該連接部連接于傳動部上,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可旋轉連接,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卡扣組件。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可旋轉連接,當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時,制動部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了由于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造成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本發明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傳動部的下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下延伸部,該下延伸部的兩側均設置有下凸起,所述的制動部的上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上延伸部,該上延伸部的兩側均設置有上凸起,所述的兩上凸起介于兩下凸起之間構成空腔,且兩上凸起與兩下凸起沿水平面通過第一銷釘鉸接,所述的卡口組件為制動部與下延伸部的對應處設置有斜面,該斜面與下延伸部的端部相接觸,該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復位機構,所述的復位機構包括扭簧,該扭簧設置于該空腔內,且扭簧套設于第一銷釘的外壁上,所述的下延伸部的底面上還設置有定位孔,扭簧的一自由端部與上延伸部的底面接觸,扭簧的另一自由端部卡設于該定位孔內。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種手柄在使用過程中,在受到外物水平方向撞擊時,制動部可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手柄在水平方向撞擊而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且下延伸部與斜面相接觸,該手柄在剎車過程中,制動部與傳動部不會產生相對的轉動,順利完成剎車這一動作,且制動部與傳動部構成凹腔,扭簧位于該凹腔內,該扭簧可在制動部不受外物的撞擊力的影響下,起到復位的作用,使剎車的功能繼續使用,且結構布局更加合理。本發明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沿豎直方向鉸接,所述的制動部朝向傳動部的端部設置有卡塊,傳動部朝向制動部的端部設置有與卡塊相適配的卡槽,該卡塊位于該卡槽內,且卡塊與卡槽的側壁通過第二銷釘鉸接,所述的卡塊朝向卡槽槽底的端面上設置有盲孔,卡槽的槽底設置有若干弧形槽,該卡扣組件包括彈性件及鋼珠,該彈性件位于該盲孔內,且鋼珠的外圓周面分別與弧形槽及彈性件接觸,其中所述的彈性件為復位彈黃。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該種手柄在使用過程中,在受到外物水平方向撞擊時,制動部可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手柄在豎直方向撞擊而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制動部繞鉸接點在轉動過程中,鋼珠會壓縮彈簧向盲孔底部運動,離開一弧形槽,接著鋼珠進入相鄰的弧形槽,此時鋼珠遠離盲孔底部運動,直至進入相鄰的弧形槽,此時完成了卡扣的工作程序,回復時,操作者只需轉動制動部直至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剎車的功能繼續使用,且結構布局更加合理。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一的俯視圖;圖2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一中制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一中傳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1的A部放大圖;圖5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二的俯視圖;圖6為圖5的B向剖視圖;圖7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二中傳動部的結構示意圖;圖8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二中制動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如圖1一圖8所示,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手柄,包括連接部及手柄部,該手柄部包括制動部及傳動部,該連接部連接于傳動部上,在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中,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可旋轉連接,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卡扣組件,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可旋轉連接,當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時,制動部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了由于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造成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當該手柄安裝于摩托車或者電動自行車上時,該手柄即可作為離合手柄,也可作為剎車手柄,即左手柄為離合手柄,右手柄為剎車手柄如圖1一圖4所示,在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一中,所述的傳動部2的下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下延伸部21,該下延伸部21的兩側均設置有下凸起22,所述的制動部3的上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上延伸部31,該上延伸部31的兩側均設置有上凸起32,所述的兩上凸起32介于兩下凸起22之間構成空腔4,且兩上凸起32與兩下凸起22沿水平面通過第一銷釘5鉸接,所述的卡口組件為制動部3與下延伸部21的對應處設置有斜面33,該斜面33與下延伸部21的端部相接觸,其中下延伸部21的端部設置為第二斜面23,該且傳動部2與制動部3之間還設置有復位機構,所述的復位機構包括扭簧6,該扭簧6設置于該空腔4內,且扭簧6套設于第一銷釘5的外壁上,所述的下延伸部21的底面上還設置有定位孔211,扭簧的一自由端部61與上延伸部31的底面接觸,扭簧的另一自由端部62卡設于該定位孔211內,該種手柄在使用過程中,在受到外物水平方向撞擊時,制動部可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手柄在水平方向撞擊而折斷的情況發生,且下延伸部與斜面相接觸,該手柄在剎車過程中,制動部與傳動部不會產生相對的轉動,順利完成剎車這一動作,且制動部與傳動部構成凹腔,扭簧位于該凹腔內,該扭簧可在制動部不受外物的撞擊力的影響下,起到復位的作用,使剎車的功能繼續使用,且結構布局更加合理。如圖5—圖8所示,在本發明具體實施例二中,所述的制動部3與傳動部2沿豎直方向鉸接,所述的制動部3朝向傳動部2的端部設置有卡塊31,傳動部2朝向制動部3的端部設置有與卡塊31相適配的卡槽21,該卡塊31位于該卡槽21內,且卡塊31與卡槽21的側壁通過第二銷釘9鉸接,所述的卡塊31朝向卡槽21槽底的端面上設置有盲孔311,卡槽21的槽底設置有若干弧形槽211,其中弧形槽211為半圓柱槽,該卡扣組件包括彈性件及鋼珠7,該彈性件位于該盲孔311內,且鋼珠7的外圓周面分別與弧形槽211及彈性件接觸,其中所述的彈性件為復位彈簧8 ;該種手柄在使用過程中,在受到外物水平方向撞擊時,制動部可順著外物朝向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手柄在豎直方向撞擊而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制動部繞鉸接點在轉動過程中,鋼珠會壓縮彈簧向盲孔底部運動,離開一弧形槽,接著鋼珠進入相鄰的弧形槽,此時鋼珠遠離盲孔底部運動,直至進入相鄰的弧形槽,此時完成了卡扣的工作程序,回復時,操作者只需轉動制動部直至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使剎車的功能繼續使用,且結構布局更加合理。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柄,包括連接部及手柄部,該手柄部包括制動部及傳動部,該連接部連接于傳動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可旋轉連接,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卡扣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傳動部的下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下延伸部,該下延伸部的兩側均設置有下凸起,所述的制動部的上底面的端部設置有上延伸部,該上延伸部的兩側均設置有上凸起,所述的兩上凸起介于兩下凸起之間構成空腔,且兩上凸起與兩下凸起沿水平面通過第一銷釘鉸接,所述的卡口組件為制動部與下延伸部的對應處設置有斜面,該斜面與下延伸部的端部相接觸,該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復位機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沿豎直方向鉸接,所述的制動部朝向傳動部的端部設置有卡塊,傳動部朝向制動部的端部設置有與卡塊相適配的卡槽,該卡塊位于該卡槽內,且卡塊與卡槽的側壁通過第二銷釘鉸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位機構包括扭簧,該扭簧設置于該空腔內,且扭簧套設于第一銷釘的外壁上,所述的下延伸部的底面上還設置有定位孔,扭簧的一自由端部與上延伸部的底面接觸,扭簧的另一自由端部卡設于該定位孔內。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塊朝向卡槽槽底的端面上設置有盲孔,卡槽的槽底設置有若干弧形槽,該卡扣組件包括彈性件及鋼珠,該彈性件位于該盲孔內,且鋼珠的外圓周面分別與弧形槽及彈性件接觸。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彈性件為復位彈簧。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手柄,包括連接部及手柄部,該手柄部包括制動部及傳動部,該連接部連接于傳動部上,所述的制動部與傳動部可旋轉連接,且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還設置有卡扣組件;本發明在于傳動部與制動部之間可旋轉連接,當剎車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時,制動部順著外物朝向剎車手柄的撞擊力的方向運動,避免了由于剎車手柄在與外物剛性碰撞造成折斷的情況發生,大大提高了剎車手柄的使用壽命,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文檔編號B62L3/02GK103101599SQ20131005820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5日
發明者朱壽義 申請人:朱壽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