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的避震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
背景技術:
人們騎乘自行車經過顛簸路段時,會感受到明顯的震動而有不適感,因此一般會在自行車車架安設避震器以吸收震動,但這樣的避震器通常包括金屬彈簧或利用氣壓或油壓來實現避震目的,不僅結構較為復雜,重量也會較重,同時使用者的部分腳踏出力也會被避震器吸收而降低動能傳導率,因此對于強調輕量化、適用于高速行駛的公路自行車而言,現有的避震器并不是合宜的選擇;但另一方面,不具避震功能的公路自行車卻也容易增加使用者的疲勞感,因此使用者往往會面臨自行車的輕量化/高動能傳導率及舒適性能僅能擇一的窘境。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使其兼具輕量化、良好的動能傳導率及避震性能。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供連接于自行車的一座管,該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包括一座管連接單元、一延伸單元、一避震件及一螺栓螺帽組。該座管連接單元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連接端供連接于自行車的座管、及一第一對接部,該第一對接部具有二對接耳及二第一穿置孔分別設于該二對接耳;該延伸單元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且具有一連接段及二支段分別一體延伸自該連接段,該連接段具有一第二對接部對應于該第一對接部,該第二對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該二對接耳分別位于第二對接部兩側,各該第一穿置孔正對該第二穿置孔;該避震件由彈性材質制成且夾設于第一、第二對接部之間,`呈倒U形而具有一頂部、二臂部延伸自該頂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別設于該二臂部,該二臂部分別位于該二對接耳與第二對接部之間,各該第三穿置孔正對該第二穿置孔;該螺栓螺帽組則穿設于該二第一穿置孔、該第二穿置孔及該二第三穿置孔而將第一對接部、第二對接部及避震件加以連接,該螺栓螺帽組包括一螺栓及一與該螺栓螺合的螺帽。其中,該螺栓具有一頭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紋段,該身部連接于頭部與外螺紋段之間,該身部的輪廓大于外螺紋段而于身部與外螺紋段之間形成一第一擋止面面向螺帽,該螺帽具有一第二擋止面用以抵頂于第一擋止面、及一螺孔自該第二擋止面凹設且用以螺合于該外螺紋段。其中,該螺帽具有一頭部、一身部由該頭部延伸而出、及該第二擋止面位于該身部的自由端。其中,各該第一穿置孔具有一第一徑段供該螺栓或螺帽的頭部容置、及一第二徑段供該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設,該第一徑段的輪廓大于該第二徑段。其中,該螺栓螺帽組更包括二襯套分別供該螺栓及螺帽穿設。[0009]其中,該二襯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設于該螺栓及該螺帽、及一凸緣由該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該二第三容置孔中。其中,該避震件更具有二避震翼分別自該二臂部朝外側延伸,各該對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一推面,該延伸單元更具有二第二推面位于該第二對接部兩側且分別對應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該二避震翼分別夾掣于相對應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間。其中,該螺帽的外輪廓呈非圓形。本實用新型借由在座管連接單元的第一對接部及延伸單元的第二對接部之間設置一由彈性材質制成的避震件,提供自行車適度的避震性能,且相較于現有避震器而言,本實用新型的結構設計具有重量較輕且較不會降低動能傳導率的優點,因此可以就使用者的多方面需求提供折衷的解決方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應用于自行車車體結構的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的后視圖。圖5為圖4沿5-5剖線的剖視圖。其中,附圖標記:1:座管2:后輪軸10:座管連接單元
11:座管連接端12:第一對接部13:對接耳131:自由端132:第一推面14:第一穿置孔141:第一徑段142:第二徑段20:延伸單元21:連接段22:支段23:第二對接部24:第二穿置孔25:第二推面26:底端30:避震件[0039]31:頂部32:臂部33:第三穿置孔34:避震翼40:螺栓螺帽組41:螺栓411:頭部412:身部413:外螺紋段414:第一擋止面42:螺帽421:螺孔422:第二擋止面423:頭部似4:身部
425:自由端43、44:襯套431、441:管部432、442:凸緣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考圖1,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供連接于自行車的座管I與后輪軸2之間,另請參考圖2至圖5,該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包括一座管連接單元10、一延伸單元20、一避震件30及一螺栓螺帽組40。該座管連接單元10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所述纖維補強材料可為但不限于碳纖維補強塑料、玻璃纖維補強塑料或克維拉(Kevlar)纖維補強塑料,塑料可選用熱塑性塑料、熱固性塑料或二者的混合,該座管連接單元10具有一座管連接端11供連接于自行車的座管1、及一第一對接部12,該第一對接部12具有二對接耳13及二第一穿置孔14分別設于該二對接耳13,該二對接耳13分別位于第一對接部12的兩側。該延伸單元20同樣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且具有一連接段21及二支段22分別一體延伸自該連接段21,該連接段21具有一第二對接部23,該第二對接部23具有一約呈水平延伸的第二穿置孔24,且該第二穿置孔24正對各該第一穿置孔14 ;此外,該支段22底端26可另外設有后輪軸支承結構(未繪示)而用以支撐后輪軸2,且該后輪軸支承結構的材質并不以纖維補強材料為限。該避震件30由彈性材質制成,所述彈性材質可為但不限于丁基橡膠(IIR,Isobutylene Isoprene Rubber)、娃膠、熱塑性橡膠(TPR)或熱塑性聚胺基甲酸酯(TPU),且該避震件30夾設于第一、第二對接部12、23之間,該避震件30呈倒U形而具有一頂部31、二臂部32延伸自該頂部31、及二第三穿置孔33分別設于該第二臂部32,該第二臂部32分別位于該二對接耳13與第二對接部23之間,各該第三穿置孔33正對該第二穿置孔24。[0062]該螺栓螺帽組40穿設于該二第一穿置孔14、該第二穿置孔24及該二第三穿置孔33而將第一對接部12、第二對接部23及避震件30加以連接,該螺栓螺帽組40包括一螺栓41及一與該螺栓41螺合的螺帽42。借此,可將該座管連接單元10、該延伸單元20與該避震件30結合在一起,而騎乘自行車時來自后輪的震動將被該避震件30吸收,減少傳遞至座管I的震動。基于前述說明可知,本實用新型在座管連接單元及延伸單元之間夾設由彈性材質制成的避震件,其可提供適當避震效果以減低使用者騎乘時的疲勞感,但又不至于過度降低自行車架的剛性而犧牲踩踏動能,同時本實用新型的避震件重量遠輕于現有的避震器,完全符合自行車的輕量化趨勢,借此滿足使用者的多元需求。為了避免組裝時第一對接部12的二對接耳13與第二對接部23過度夾迫避震件30的臂部32而導致避震件30提早彈性疲乏或減損其避震效果,可令第一、第二對接部12、23之間保持適當間距,因此本實施例的螺栓41具有一頭部411、一身部412及一外螺紋段413,該身部412連接于頭部411與外螺紋段413之間,該身部412的輪廓大于外螺紋段413而于該身部412與外螺紋段413之間形成一第一擋止面414面向螺帽42,該螺帽42則具有一第二擋止面422用以抵頂于第一擋止面414、及一螺孔421由該第二擋止面422向內凹設且用以螺合于該外螺紋段413,更進一步地說,該螺帽42亦可具有一頭部423及一身部424由該頭部423延伸而出,該第二擋止面422位于該身部424的自由端425。借此,當第一、第二擋止面414、422彼此相抵后,使用者便無法將螺栓41與螺帽42進一步螺緊,如此即可保護避震件30免于被過度夾迫,使其具有適當彈性變形空間。除此之外,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突出于后上叉,各該第一穿置孔14可具有一第一徑段141供該螺栓41或螺帽42的頭部411、423容置、及一第二徑段142供該螺栓41或螺帽42的身部412、424 穿設,該第一徑段的輪廓大于該第二徑段;需說明的是,該二第一穿置孔也可僅其中一者設有第一、第二徑段而使螺栓、螺帽其中一者略突出于后上叉;又或者,該二第一穿置孔皆不設有第一徑段亦可。另一方面,為了避免螺栓41及螺帽42刮傷或磨損纖維補強材料制成的第一、第二對接部12、23,該螺栓螺帽組40更可包括二襯套43、44分別供該螺栓41及螺帽42穿設,使螺栓41、螺帽42不直接接觸第一穿置孔14與第二穿置孔24,為令該襯套定位更加確實,該二襯套43、44可各具有一管部431、441套設于該螺栓41及該螺帽42、及一凸緣432、442由該管部431、441 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該二第三容置孔33中,且該凸緣432、442貼抵于該第二對接部23的二側。再者,為避免螺帽42于螺栓41鎖入時跟著一起旋轉,螺帽42或該螺帽42的頭部423外輪廓可設成橢圓形或其它非圓形,而容置螺帽42的第一穿置孔14亦設成對應形狀。必須說明的是,該襯套亦可不設,且本實用新型的螺栓、螺帽型態并不以前述實施例所述者為限,例如也可以采用僅有頭部而不具有身部的螺帽,也可達成元件之間的連接功效。為了進一步增進避震效果,該避震件30更可具有二避震翼34分別自該二臂部32朝外側延伸,該延伸單元20更可具有二第二推面25位于該第二對接部23兩側,而各該對接耳13的自由端131則更具有一第一推面132對應于其中一第二推面25,該二避震翼34分別夾掣于相對應的第一、第二推面132、25之間,以此提升座管連接單元10及延伸單元20之間的避震效果。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 形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供連接于自行車的一座管,其特征在于,該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包括: 一座管連接單元,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且具有一座管連接端供連接于自行車的座管、及一第一對接部,該第一對接部具有二對接耳及二第一穿置孔分別設于該二對接耳; 一延伸單元,由纖維補強材料制成且具有一連接段及二支段分別一體延伸自該連接段,該連接段具有一第二對接部對應于該第一對接部,該第二對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該二對接耳分別位于第二對接部兩側,各該第一穿置孔正對該第二穿置孔; 一避震件,由彈性材質制成且夾設于第一、第二對接部之間,該避震件呈倒U形而具有一頂部、二臂部延伸自該頂部及二第三穿置孔分別設于該二臂部,該二臂部分別位于該二對接耳與第二對接部之間,各該第三穿置孔正對該第二穿置孔;以及 一螺栓螺帽組,穿設于該二第一穿置孔、該第二穿置孔及該二第三穿置孔而將第一對接部、第二對接部及避震件加以連接,該螺栓螺帽組包括一螺栓及一與該螺栓螺合的螺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螺栓具有一頭部、一身部及一外螺紋段,該身部連接于頭部與外螺紋段之間,該身部的輪廓大于外螺紋段而于身部與外螺紋段之間形成一第一擋止面面向螺帽,該螺帽具有一第二擋止面用以抵頂于第一擋止面、及一螺孔自該第二擋止面凹設且用以螺合于該外螺紋段。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螺帽具有一頭部、一身部由該頭部延伸而出、及該第二擋止面位于該身部的自由端。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各該第一穿置孔具有一第一徑段供該螺栓或螺帽的頭部容置、及一第二徑段供該螺栓或螺帽的身部穿設。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螺栓螺帽組更包括二襯套分別供該螺栓 及螺帽穿設。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二襯套各具有一管部套設于該螺栓及該螺帽、及一凸緣由該管部一端延伸而出并容置于該二第三容置孔中。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避震件更具有二避震翼分別自該二臂部朝外側延伸,各該對接耳的自由端具有一第一推面,該延伸單元更具有二第二推面位于該第二對接部兩側且分別對應于其中一第一推面,該二避震翼分別夾掣于相對應的第一推面及第二推面之間。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自行車后上叉避震結構,包括一座管連接單元、一延伸單元、一避震件及一螺栓螺帽組,該座管連接單元具有一第一對接部,該延伸單元具有一第二對接部對應于該第一對接部,該第二對接部具有一第二穿置孔,且該第一對接部具有二對接耳,該二對接耳分別具有一第一穿置孔正對于該第二穿置孔,該避震件由彈性材質制成且夾設于第一、第二對接部之間,且該避震件呈倒U形而具有二第三穿置孔,該螺栓螺帽組穿設于第一、第二及第三穿置孔而將第一對接部、第二對接部及避震件加以連接,借以兼顧自行車的輕量化與避震性。
文檔編號B62K25/26GK203111420SQ20132003471
公開日2013年8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3日
發明者尤國品 申請人:源民安企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