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萬向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4112153閱讀:24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萬向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技術,特別是一種能原地轉向的萬向車。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內燃機汽車、電動車,能前行、轉彎、后退,但都無法原地360°轉向和左右移動,所以不但運動靈活性差,而且停放不便。停放需要的空間較大,還導致停車的區域停車密度低,給城區停車造成極大困難。年齡較大的人駕駛現有的內燃機汽車、電動車出現較大困難。
發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內燃機汽車、電動車的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設計一種萬向車。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圖1是萬向車的外形示意圖。如圖1示,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或兩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驅動車輪8,兩驅動車輪8位于前萬向輪機構I和后萬向輪機構I之間。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
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車殼7聯接在底盤I上。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如圖2示。二號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發動機26的外殼下面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殼固定于二號支架29,差速器30的輸出軸25的截面為花鍵的截面形狀。變速箱28的動力輸出軸28-1的下端穿過二號支架29與差速器30聯接;變速箱28的外殼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發動機26的功率軸(圖中未畫)通過離合器27與變速箱28的主動軸(圖中未畫)聯接。如圖2示。一號齒輪23套在輸出軸25的外周,并能在輸出軸25上滑動,但不能與輸出軸25相對轉動。在一號齒輪23中部套接圓盤20,圓盤20的端面光滑。撥杈22下端穿過二號支架29的頂插在圓盤20的兩端面外,撥權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對于權枝轉動。一號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一號軸34用一號軸承35安裝在一號支板24上部;二號齒輪36與一號軸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號齒輪36的端面離開圓盤20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二號齒輪36上方時,二號齒輪36與一號齒輪23哨合傳動。二號支板40離開一號支板24—距離,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二號軸18用二號軸承16安裝在二號支板40上部;內齒輪19與二號軸18的右部同心固定,內齒輪19的端面離開一號齒輪23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內齒輪19內時,內齒輪19與一號齒輪23哨合傳動。如圖2不。三號軸41依次穿過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齒輪38的中心、四號齒輪39的中心、二號支板40、二號支架29的側下部、底板I的側部,并且三號軸41的一端用三號軸承37聯系到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軸41與三號齒輪38和四號齒輪39同心固定、三號軸41的另一端與一號萬向節47的一頭聯接,靠近三號軸41的這端的三號軸41的外圓用四號軸承45聯系到底板I的側部;三號齒輪38與二號齒輪36卩齒合,四號齒輪39與內齒輪19嚙合。[0009]如圖2示。在圓桿15的下端聯接一個球14,在球14的下面聯接一號圓筒13 ;圓桿15的上端從二號圓筒11的下端穿入,從二號圓筒11的頂穿出后垂直聯接在底板1,圓桿15與二號圓筒11的上頂的倒錐形孔配成轉動配合,球14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配成轉動配合,一號圓筒13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之間留有間隔;減震彈簧12的上部伸入一號圓筒13后頂著球14,減震彈簧12的外圓與一號圓筒13的內圓配成滑動配合;套管9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下端聯接,減震彈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圓;四號軸10與車輪8同心固定,四號軸10穿過套管9與一號萬向節47的另一頭聯接,四號軸10與套管9配成轉動配合。套管9、二號圓筒11、減震彈簧12、一號圓筒13、球14、圓桿15構成獨立懸架。所述獨立懸架起緩沖、減振、導向作用。[0010]如圖2示。二號萬向節50的一頭聯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圓,另一頭與五號軸49的一端聯接,五號軸49的另一端與三號萬向節48的一頭聯接。[0011]輸出軸25、一號齒輪23、圓盤20、撥杈22、一號支板24、一號軸34、一號軸承35、二號齒輪36、二號支板40、二號軸18、二號軸承16、內齒輪19、三號軸41、三號齒輪38、四號齒輪39、三號軸承37、一號萬向節47、四號軸承45、在圓桿15、球14、一號圓筒13、二號圓筒11、減振彈簧12、套管9、四號軸10、車輪8、一號萬向節47、二號萬向節50、五號軸49、三號萬向節48在差速器30左右兩側對稱設置。[0012]如圖2示。三號萬向節48的另一頭與穿過底板I的側部的六號軸44的端頭聯接,靠近六號軸44端頭的六號軸44的外圓用五號軸承46聯系到底板I的側部,六號軸44與方向操縱機構(圖中未畫)聯接,所述方向操縱機構驅動且控制六號軸44轉動。[0013]如圖2示。一號鉸座21-1固定在二號支架29上面左側,原地轉向操縱桿21_4的下部用一號鉸軸21-2聯系在一號鉸座21-1,連桿21-5的一端用二號鉸軸21_3聯系在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靜止時置中位,此時它與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回復到置中位;連桿21-5的另一端與撥杈22的上側面聯接;聯接件22-1繞過發動機26將左右兩邊的撥杈22聯接起來。一號鉸座21-1、一號鉸軸21-2、二號鉸軸21-3、原地轉向操縱桿21-4、連桿21-5、聯接件22-1構成原地轉向操縱機構21。[0014]變速操縱桿(通常所說的檔位操縱桿)17的下部用三號銷軸4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二號鉸座43鉸接,并且變速操縱桿17與變速箱28聯接(如圖中直虛線示)。[0015]離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號銷軸3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三號鉸座33鉸接,并且離合器踏板31與離合器27聯接(如圖中彎折虛線示),離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時能自動復位。[0016]設置剎車機構(圖中未畫)。設置發動機的油門控制機構(圖中未畫)。[0017]操作所述方向操縱機構,使六號軸44轉動,六號軸44依次通過三號萬向節48、五號軸49、二號萬向節50,扭轉套管9,迫使四號軸10帶著車輪8扭轉,實現車行駛時轉向移動。[0018]踩下離合器27 (離合器分離),操作所述方向操縱機構,使車輪8被扭轉正90°或負90 °后,再松開離合器27 (離合器結合),車將向左或右平行移動。[0019]當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置中位時(如圖2示),一號齒輪23只與二號齒輪36嚙合傳動,二號齒輪36通過三號齒輪38、三號軸41、一號萬向節47、四號軸10驅轉車輪8轉動前行,在此狀況,車的前行、轉彎、后退跟現有的通用車輛一樣操控。[0020]如圖2示。踩下離合器27(離合器分離),操作變速操縱桿17使變速箱28掛前進檔,然后將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向右搬住,左邊的一號齒輪23將向左滑動與左邊的內齒輪19哨合,而右邊的一號齒輪23盡管也同時向左滑動,但仍然與右邊的二號齒輪36保持哨合。這時松開離合器27 (離合器結合),左邊的一號齒輪23驅轉左邊的內齒輪19同向轉動,左邊的內齒輪19反向驅轉左邊的四號齒輪39,左邊的四號齒輪39通過左邊的三號軸41、左邊的一號萬向節47、左邊的四號軸10驅動左邊的車輪8與其前行轉動方向相反的方向轉動;與此同時,右邊的車輪8保持前行轉動狀態。結果,車將原地逆時針轉動直到踩下離合器27、踩下剎車為止。松手讓操縱桿21-4復位。若將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向左搬住,同理操作,結果,車將原地順時針轉動直到踩下離合器27、踩下剎車、為止。踩下離合器27 (離合器分離),操作變速操縱桿17使變速箱28掛后退檔,再按上述操作,那么車的轉動方向與上述對應的相反。[0021]兩萬向輪機構I起到輔助減振、緩沖、支撐以使車盡量穩定的作用。轉輪6著地,跟隨車輪8的方向而轉動。[0022]本實用新型有益的效果:[0023]1、萬向車,能象現有的車輛一樣正常行使,而且能原地360°轉向和左右移動,所以它很靈活。由于它很靈活,使停車和出車很容易、很方便,而且停車占空間小,節約停車面積。停車占用面積小,提高了停車密度,能緩解保有機動車輛數量巨大的城市的停車壓力。由于它很靈活,若將它做成工程車輛,將大大提高通過性、靈活性、適用性、工作效率。[0024]2、現今的世界,老齡人日益增加,萬向車能滿足大多數老齡人對一種行使靈活、停車、出車方便的代步工具的需要。[0025]3、由于上述優點,萬向車特別實用,市場前景廣闊。


[0026]圖1是萬向車的外形示意圖;[0027]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圖1是萬向車的外形示意圖。如圖1示,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或兩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驅動車輪8,兩驅動車輪8位于前萬向輪機構I和后萬向輪機構I之間。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車殼7聯接在底盤I上。[0029]圖2是圖1的A-A剖視圖。如圖2示。二號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發動機26的外殼下面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殼固定于二號支架29,差速器30的輸出軸25的截面為花鍵的截面形狀。變速箱28的動力輸出軸28-1的下端穿過二號支架29與差速器30聯接;變速箱28的外殼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發動機26的功率軸(圖中未畫)通過離合器27與變速箱28的主動軸(圖中未畫)聯接。如圖2示。一號齒輪23套在輸出軸25的外周,并能在輸出軸25上滑動,但不能與輸出軸25相對轉動。在一號齒輪23中部套接圓盤20,圓盤20的端面光滑。撥杈22下端穿過二號支架29的頂插在圓盤20的兩端面外,撥杈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對于杈枝轉動。一號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一號軸34用一號軸承35安裝在一號支板24上部;二號齒輪36與一號軸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號齒輪36的端面離開圓盤20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二號齒輪36上方時,二號齒輪36與一號齒輪23卩齒合傳動。二號支板40離開一號支板24—距離,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二號軸18用二號軸承16安裝在二號支板40上部;內齒輪19與二號軸18的右部同心固定,內齒輪19的端面離開一號齒輪23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內齒輪19內時,內齒輪19與一號齒輪23哨合傳動。如圖2不。三號軸41依次穿過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齒輪38的中心、四號齒輪39的中心、二號支板40、二號支架29的側下部、底板I的側部,并且三號軸41的一端用三號軸承37聯系到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軸41與三號齒輪38和四號齒輪39同心固定、三號軸41的另一端與一號萬向節47的一頭聯接,靠近三號軸41的這端的三號軸41的外圓用四號軸承45聯系到底板I的側部;三號齒輪38與二號齒輪36卩齒合,四號齒輪39與內齒輪19嚙合。如圖2示。在圓桿15的下端聯接一個球14,在球14的下面聯接一號圓筒13 ;圓桿15的上端從二號圓筒11的下端穿入,從二號圓筒11的頂穿出后垂直聯接在底板1,圓桿15與二號圓筒11的上頂的倒錐形孔配成轉動配合,球14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配成轉動配合,一號圓筒13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之間留有間隔;減震彈簧12的上部伸入一號圓筒13后頂著球14,減震彈簧12的外圓與一號圓筒13的內圓配成滑動配合;套管9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下端聯接,減震彈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圓;四號軸10與車輪8同心固定,四號軸10穿過套管9與一號萬向節47的另一頭聯接,四號軸10與套管9配成轉動配合。套管9、二號圓筒11、減震彈簧12、一號圓筒13、球14、圓桿15構成獨立懸架。所述獨立懸架起緩沖、減振、導向作用。如圖2示。二號萬向節50的一頭聯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圓,另一頭與五號軸49的一端聯接,五號軸49的另一端與三號萬向節48的一頭聯接。輸出軸25、一號齒輪23、圓盤20、撥杈22、一號支板24、一號軸34、一號軸承35、二號齒輪36、二號支板40、二號軸18、二號軸承16、內齒輪19、三號軸41、三號齒輪38、四號齒輪39、三號軸承37、一號萬向節47、四號軸承45、在圓桿15、球14、一號圓筒13、二號圓筒
11、減振彈簧12、套管9、四號軸10、車輪8、一號萬向節47、二號萬向節50、五號軸49、三號萬向節48在差速器30左右兩側對稱設置。如圖2示。三號萬向節48的另一頭與穿過底板I的側部的六號軸44的端頭聯接,靠近六號軸44端頭的六號軸44的外圓用五號軸承46聯系到底板I的側部,六號軸44與方向操縱機構(圖中未畫)聯接,所述方向操縱機構驅動且控制六號軸44轉動。如圖2示。一號鉸座21-1固定在二號支架29上面左側,原地轉向操縱桿21_4的下部用一號鉸軸21-2聯系在一號鉸座21-1,連桿21-5的一端用二號鉸軸21_3聯系在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靜止時置中位,此時它與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回復到置中位;連桿21-5的另一端與撥杈22的上側面聯接;聯接件22-1繞過發動機26將左右兩邊的撥杈22聯接起來。一號鉸座21-1、一號鉸軸21-2、二號鉸軸21-3、原地轉向操縱桿21_4、連桿21_5、聯接件22_1構成原地轉向操縱機構21。[0037]變速操縱桿(通常所說的檔位操縱桿)17的下部用三號銷軸4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二號鉸座43鉸接,并且變速操縱桿17與變速箱28聯接(如圖中直虛線示)。[0038]離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號銷軸3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三號鉸座33鉸接,并且離合器踏板31與離合器27聯接(如圖中彎折虛線示),離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時能自動復位。[0039]設置剎車機構(圖中未畫)。設置發動機的油門控制機構(圖中未畫)。
權利要求1.萬向車,其特征是: 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前、后各安裝一個或兩個萬向輪機構(I),在底盤(I)的下底面的左、右各安裝一個車輪(8),兩車輪(8)位于前萬向輪機構(I)和后萬向輪機構(I)之間;萬向輪機構(I)由固定于底盤(I)的下底面的一號支桿(2)、安裝于一號支桿(2)的下部的減振器(3)、安裝于減振器(3)的下部且能繞減振器(3)旋轉的一號支架(4)、安裝于一號支架(4)上的轉輪軸(5)、固定在轉輪軸(5)的轉輪(6)構成;車殼(7)聯接在底盤(I)上; 二號支架(29)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發動機(26)的外殼下面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差速器(30)的外殼固定于二號支架(29),差速器(30)的輸出軸(25)的截面為花鍵的截面形狀;變速箱(28)的動力輸出軸(28-1)的下端穿過二號支架(29)與差速器(30)聯接;變速箱(28)的外殼聯接在二號支架(29)的上端面;發動機(26)的功率軸通過離合器(27)與變速箱(28)的主動軸聯接; 一號齒輪(23)套在輸出軸(25)的外周,并能在輸出軸(25)上滑動,但不能與輸出軸(25)相對轉動;在一號齒輪(23)中部套接圓盤(20),圓盤(20)的端面光滑;撥杈(22)下端穿過二號支 架(29)的頂插在圓盤(20)的兩端面外,撥杈(22)的杈枝端的球能相對于杈枝轉動;一號支板(24)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一號軸(34)用一號軸承(35)安裝在一號支板(24)上部;二號齒輪(36)與一號軸(34)的左部同心固定,二號齒輪(36)的端面離開圓盤(20)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二號齒輪(36)上方時,二號齒輪(36)與一號齒輪(23)哨合傳動;二號支板(40)離開一號支板(24) —距離,下端固定在底盤(I)上面;二號軸(18)用二號軸承(16)安裝在二號支板(40)上部;內齒輪(19)與二號軸(18)的右部同心固定,內齒輪(19)的端面離開一號齒輪(23)的端面一間隔,且當一號齒輪(23)在輸出軸(25)上滑動到內齒輪(19)內時,內齒輪(19)與一號齒輪(23)嚙合傳動; 三號軸(41)依次穿過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齒輪(38)的中心、四號齒輪(39)的中心、二號支板(40)、二號支架(29)的側下部、底板(I)的側部,并且三號軸(41)的一端用三號軸承(37)聯系到一號支板(24)下部、三號軸(41)與三號齒輪(38)和四號齒輪(39)同心固定、三號軸(41)的另一端與一號萬向節(47)的一頭聯接,靠近三號軸(41)的這端的三號軸(41)的外圓用四號軸承(45)聯系到底板(I)的側部;三號齒輪(38)與二號齒輪(36)嚙合,四號齒輪(39)與內齒輪(19)嚙合; 在圓桿(15)的下端聯接一個球(14),在球(14)的下面聯接一號圓筒(13);圓桿(15)的上端從二號圓筒(11)的下端穿入,從二號圓筒(11)的頂穿出后垂直聯接在底板(1),圓桿(15)與二號圓筒(11)的上頂的倒錐形孔配成轉動配合,球(14)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配成轉動配合,一號圓筒(13)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內圓之間留有間隔;減震彈簧(12)的上部伸入一號圓筒(13)后頂著球(14),減震彈簧(12)的外圓與一號圓筒(13)的內圓配成滑動配合;套管(9)的外圓與二號圓筒(11)的下端聯接,減震彈簧(12)的下端抵住套管(9)的外圓;四號軸(10)與車輪(8)同心固定,四號軸(10)穿過套管(9)與一號萬向節(47)的另一頭聯接,四號軸(10)與套管(9)配成轉動配合;套管(9)、二號圓筒(11)、減震彈簧(12)、一號圓筒(13)、球(14)、圓桿(15)構成獨立懸架; 二號萬向節(50)的一頭聯接在套管(9)的下部外圓,另一頭與五號軸(49)的一端聯接,五號軸(49)的另一端與三號萬向節(48)的一頭聯接; 輸出軸(25)、一號齒輪(23)、圓盤(20)、撥杈(22)、一號支板(24)、一號軸(34)、一號軸承(35)、二號齒輪(36)、二號支板(40)、二號軸(18)、二號軸承(16)、內齒輪(19)、三號軸(41)、三號齒輪(38)、四號齒輪(39)、三號軸承(37)、一號萬向節(47)、四號軸承(45)、在圓桿(15)、球(14)、一號圓筒(13)、二號圓筒(11)、減振彈簧(12)、套管(9)、四號軸(10)、車輪(8)、一號萬向節(47)、二號萬向節(50)、五號軸(49)、三號萬向節(48)在差速器(30)左右兩側對稱設置; 三號萬向節(48)的另一頭與穿過底板(I)的側部的六號軸(44)的端頭聯接,靠近六號軸(44)端頭的六號軸(44)的外圓用五號軸承(46)聯系到底板⑴的側部,六號軸(44)與方向操縱機構聯接,所述方向操縱機構驅動且控制六號軸(44)轉動; 一號鉸座(21-1)固定在二號支架(29)上面左側,原地轉向操縱桿(21-4)的下部用一號鉸軸(21-2)聯系在一號鉸座(21-1),連桿(21-5)的一端用二號鉸軸(21-3)聯系在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靜止時置中位,此時它與支架(29)上端面垂直,原地轉向操縱桿(21-4)在不受人力能自動回復到置中位;連桿(21-5)的另一端與撥杈(22)的上側面聯接;聯接件(22-1)繞過發動機(26)將左右兩邊的撥杈(22)聯接起來;一號鉸座(21-1)、一號鉸軸(21-2)、二號鉸軸(21-3)、原地轉向操縱桿(21-4)、連桿(21-5)、聯接件(22-1)構成原地轉向操縱機構(21); 變速操縱桿(17)的下部用三號銷軸(4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二號鉸座(43)鉸接,并且變速操縱桿(17)與變速箱(28)聯接; 離合器踏板(31)的下部用四號銷軸(32)與固定在底盤(I)上的三號鉸座(33)鉸接,并且離合器踏板(31)與離合器(27)聯接,離合器踏板(31)不受人力時能自動復位;設置剎車機構;設置發動機的油 門控制機構。
專利摘要萬向車在底盤上平面設置發動機、變速箱、差速器、離合器踏板、變速操縱桿、原地轉向操縱機構、剎車機構、發動機的油門控制機構、方向操縱機構;發動機與變速箱通過離合器聯系,離合器踏板與離合器聯系,變速操縱桿與變速箱聯系;在底盤下平面設置前后萬向輪機構、左右車輪;差速器的花鍵形輸出軸上有可沿該軸左右滑動的齒輪,該齒輪中部套有處于撥杈之間的圓盤,此撥杈與原地轉向操縱機構聯系,該齒輪能與一外齒輪或一內齒輪單獨嚙合,該外齒輪、內齒輪分別與設置在一轉軸上的甲外齒輪或乙外齒輪嚙合;轉軸通過萬向節和設置的獨立懸架與車輪聯系;方向操縱機構通過軸、萬向節與獨立懸架聯系。本車能前行、轉彎、后退、原地360°轉向和左右移動。
文檔編號B62D61/04GK203064071SQ20132005019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3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0日
發明者劉新廣 申請人:劉新廣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多县| 利辛县| 鹿泉市| 囊谦县| 兰州市| 宁阳县| 玉田县| 仙桃市| 泽州县| 璧山县| 浙江省| 济源市| 涟水县| 阿图什市| 昌宁县| 枞阳县| 安岳县| 江源县| 夹江县| 和平区| 来凤县| 建水县| 兴隆县| 京山县| 墨竹工卡县| 柘荣县| 云南省| 土默特左旗| 揭东县| 沁水县| 万全县| 张家川| 芜湖县| 越西县| 富宁县| 永胜县| 城口县| 永顺县| 钟山县| 长治县| 余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