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具體地,涉及一種電動自行車癟胎后輔助騎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現在電動車的普及和發展,問題也隨之出現,在現在的使用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車輪往往會癟胎。由于車身前半部分較輕,后半部分較重,一般前輪癟胎的幾率較低,即使前輪癟胎后車子還可以輕松推動,而后輪癟胎的頻率非常高,一旦癟胎,推行困難,而且容易對輪胎造成二次傷害。針對癟胎問題,相應的解決方法有很多,比如zl2011201357893提及的電動自行車癟胎后助推裝置,當電動自行車癟胎后,可以較為輕松的推車繼續前進,而且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但現有技術還不能有效解決電動自行車癟胎后繼續利用后輪電動驅動騎行問題。因此,現有技術當中亟需要一種新型的技術方案來解決這一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它能夠在電動自行車后輪癟胎后,利用后輪電動驅動繼續騎行。
上述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至少包括主動齒輪、轉接板、支撐板、惰輪、輸出齒輪、備用輪;所述主動齒輪可以由碟剎盤外圈制齒而成,也可以是一個單獨制造的齒輪,其緊固在電動自行車的后輪輪轂上;所述轉接板可以與車架做成一體,或通過螺絲緊固在車架上;所述惰輪、輸出齒輪、備用輪通過銷軸聯接在支撐板上,并組合成備用輪機構;當電動自行車的后輪發生爆胎時,先利用后撐將電動車支起,再將前述備用輪機構 緊固于轉接板的工作位置,此時,就能夠利用電動自行車后輪的驅動力帶動主動齒輪旋轉,主動齒輪帶動惰輪旋轉,惰輪帶動輸出齒輪旋轉,從而驅動備用輪作與電動自行車后輪同方向的旋轉,最終驅動電動車繼續行駛。
通過上述設計方案,本發明帶來的有益效果為:當電動自行車發生癟胎后,利用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能夠實現繼續騎行目的,有效節省推行時間及個人力氣;本裝置能夠充分利用電動自行車的原有驅動系統、剎車系統,結構簡單,安裝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中的一種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工作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涉及的備用輪機構在非工作狀態下的一種放置形式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電動自行車備用輪裝置,它至少包括主動齒輪(1)、轉接板(2)、支撐板(3)、惰輪(4)、輸出齒輪(5)、備用輪(6);
所述主動齒輪(1)可以由碟剎盤外圈制齒而成,也可以是一個單獨制造的齒輪,其緊固在電動自行車的后輪輪轂上,并同后輪一起運動;
所述轉接板(2)可以與車架做成一體,或通過螺絲緊固在車架上;
所述惰輪(4)、輸出齒輪(5)、備用輪(6)通過銷軸聯接在支撐板(3)上,并組合成備用輪機構。在不使用時,所述備用輪機構作為一個整體,可以拆除并放置于電動自行車的儲物箱內,也可以固定在轉接板(2)的非工作位置,如圖2所示;在使用時,所述備用輪機構固定在轉接板(2)的工作位置,如圖1所示。
當后輪發生癟胎后,先利用后撐將電動車支起,再將前述備用輪機構緊固于轉接板(2)的工作位置,此時,就能夠利用電動自行車后輪的驅動力帶動主動 齒輪(1)旋轉,主動齒輪(1)帶動惰輪(4)旋轉,惰輪(4)帶動輸出齒輪(5)旋轉,從而驅動備用輪(6)作與電動自行車后輪同方向的旋轉,最終驅動電動車繼續行駛。
本發明結構相對簡單、使用較為方便,能夠充分利用電動自行車的原有驅動系統、剎車系統,當發生癟胎時,能夠實現繼續騎行目的,適用于普通人的日常使用。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明的一個優選方案,但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凡采用本發明已指出的設計方式或者設計思路,均應認為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