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電動汽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副儀表臺安裝支架。
背景技術:
電動汽車作為一種新能源汽車,具有節能環保的優勢,電動汽車越來越成為汽車領域研究的熱點。目前電動汽車領域普遍存在的難題為電動汽車蓄電池續航里程有限,這限制了電動汽車的推廣應用。
電動汽車的副儀表臺在車身骨架上進行安裝時,需要通過安裝支架實現固定,由于現有的安裝支架在副儀表臺安裝過程中容易出現轉動的問題,安裝支架的位置容易出現變動而影響副儀表臺的準確安裝,導致影響副儀表臺的安裝效率。
另外,現有的安裝支架是采用鋼板沖壓成型,成型工藝復雜,成本高,制成的安裝支架重量大,不利于電動汽車輕量化,不能有效延長電動汽車續航里程,且金屬件制作裝配及維護成本均較高,不利于降低成本,不能滿足節能環保要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發明提供一種副儀表臺安裝支架,目的是避免在副儀表臺安裝時發生轉動。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為:副儀表臺安裝支架,包括設置于座椅橫梁上的下支架和通過緊固件與下支架連接且用于與副儀表臺連接的上支架,下支架具有位于上支架兩側且用于抵靠上支架的下翻邊。
所述下支架為U形結構。
所述下支架包括與所述座椅橫梁連接的第一下支撐部和豎直設置于第一下支撐部上的兩個第二下支撐部,所述上支架插設于兩個第二下支撐部之間且通過所述緊固件與第二下支撐部連接。
所述下翻邊設置于所述第二下支撐部的兩側邊緣,第二下支撐部與相連接的兩個下翻邊形成讓所述下支架嵌入的插槽。
所述下支架采用鋁板材折彎制成。
所述上支架包括通過所述緊固件與所述第二下支撐部連接的第一上支撐部和設置于第一上支撐部兩側且用于抵靠所述下翻邊的上翻邊。
所述上翻邊設置于所述第一上支撐部的兩側邊緣,兩個上翻邊位于兩個所述下翻邊之間且各個上翻邊分別用于抵靠一個下翻邊。
所述上支架還包括與所述第一上支撐部連接的第二上支撐部和與第二上支撐部連接且橫置于所述第一下支撐部上方的第三上支撐部。
所述第二上支撐部設置兩個,各個第二上支撐部的一端與所述第三上支撐部連接,另一端與一個所述第一上支撐部連接。
所述上支架采用鋁板材折彎制成。
本發明的副儀表臺安裝支架,通過下支架上設置內翻邊抵靠上支架,可以防止與副儀表臺連接的上支架發生轉動,確保副儀表臺安裝時能夠快速、準確對準車身骨架上的安裝點位置,防止副儀表臺轉動,提高副儀表臺的安裝效率;而且安裝支架采用鋁板材通過折彎成型,具有剛度好、重量輕的優點,滿足整車輕量化要求。
附圖說明
本說明書包括以下附圖,所示內容分別是:
圖1是本發明副儀表臺安裝支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副儀表臺安裝支架與座椅橫梁的裝配圖;
圖中標記為:
1、座椅橫梁;2、下支架;21、第一下支撐部;22、第二下支撐部;23、第一下翻邊;24、第二下翻邊;3、上支架;31、第一上支撐部;32、第二上支撐部;33、第三上支撐部;34、第一上翻邊;35、第二上翻邊;36、第三上翻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目的是幫助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實施。
如圖1和圖2所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適于電動汽車的副儀表臺安裝支架,包括設置于座椅橫梁1上的下支架2和通過緊固件與下支架2連接且用于與副儀表臺連接的上支架3,下支架2具有位于上支架3兩側且用于抵靠上支架3的第一下翻邊23。
座椅橫梁1為電動汽車的車身骨架上水平設置且沿Y向延伸的梁體,采用鋁型材制成且內部具有空腔,鋁型材制成的座椅橫梁1具有剛度好、重量輕的優點。如圖1和圖2所示,下支架2為U形結構,下支架2包括與座椅橫梁1連接的第一下支撐部21和豎直設置于第一下支撐部21上的兩個第二下支撐部22,第一下支撐部21固定設置于座椅橫梁1的頂面上,第一下支撐部21的長度方向與座椅橫梁1的長度方向相平行,兩個第二下支撐部22沿Z向朝向座椅橫梁1的上方延伸,上支架3插設于兩個第二下支撐部22之間且通過緊固件與第二下支撐部22連接。
如圖1所示,第一下翻邊23設置于第二下支撐部22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兩個第一下翻邊23沿Y向朝向第二下支撐部22的內側凸出,第二下支撐部22與相連接的兩個第一下翻邊23形成讓下支架2嵌入的矩形插槽,從而依靠兩個第一下翻邊23可以在X向上對上支架3形成阻擋作用。
如圖1所示,下支架2還包括設置于第一下支撐部2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第二下翻邊24,第二下翻邊24沿Z向朝向第一下支撐部21的上方凸出,各個第二下翻邊24的兩端分別與兩側的兩個第一下翻邊23的下端連接。
作為優選的,下支架2采用鋁板材制成且為一體折彎成型的,具有剛度好、重量輕的優點,使安裝支架整體滿足整車輕量化要求。
如圖1所示,上支架3包括與第一下支撐部21為相對設置且位于第一下支撐部21正上方的第三上支撐部33、與第三上支撐部33連接的第二上支撐部32和與第二上支撐部32連接且通過緊固件與第二下支撐部22連接的第一上支撐部31,第一上支撐部31和第二上支撐部32均設置兩個,第三上支撐部33設置一個,第三上支撐部33設置于兩個第二上支撐部32之間,且兩個第一上支撐部31和兩個第二上支撐部32在第三上支撐部33的兩側為對稱設置,各個第二上支撐部32的上端與第三上支撐部33的一端部連接,下端與第一上支撐部31的上端連接。兩個第一上支撐部31相平行,第三上支撐部33的長度方向與Y向相平行,第三上支撐部33的長度小于兩個第一上支撐部31之間的垂直距離,因此第二上支撐部32相對于第一上支撐部31和第三上支撐部33為傾斜設置,第二上支撐部32為朝向第一上支撐部31的內側上方傾斜延伸。
如圖1所示,各個第一上支撐部31是通過一個緊固件與第二下支撐部22連接,緊固件優選為鉚釘,相應在第一上支撐部31和第二下支撐部22上設有讓螺栓穿過且為沿厚度方向貫穿設置的通孔,第一下翻邊23位于通孔的兩側。上支架3還包括設置于第一上支撐部3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且用于抵靠第一下翻邊23的第一上翻邊34,兩個第一上翻邊34位于兩個第一下翻邊23之間且各個第一上翻邊34分別用于抵靠一個第一下翻邊23。
如圖1所示,第一上翻邊34設置于第一上支撐部31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兩個第一上翻邊34沿Y向朝向第一上支撐部31的內側凸出。上支架3還包括與設置于第二上支撐部32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第二上翻邊35和設置于第三上支撐部33的寬度方向上的兩側邊緣的第三上翻邊36,兩個第二上翻邊35沿Y向朝向第二上支撐部32的內側凸出,第三上翻邊36沿Z向朝向第三上支撐部33的下方凸出,各個第二上翻邊35的上下兩端分別與一個第一上翻邊34的上端和一個第三上翻邊36的端部連接。
作為優選的,上支架3采用鋁板材制成且為一體折彎成型的,具有剛度好、重量輕的優點,使安裝支架整體滿足整車輕量化要求。
上述內容所涉及的X向、Y向、Z向等方位詞,X向、Y向和Z向為在汽車O-XYZ坐標系中分別表示汽車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應當理解,所述方位詞的使用不應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范圍。
以上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明具體實現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發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改進,將本發明的上述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