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特別是涉及一種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
背景技術:
參閱圖1,中國臺灣發明專利第101127275號申請案公開一種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1,包含一個車架單元11、一個驅動單元12、一個乘坐單元13及一個轉向單元14。
該車架單元11包括一個車架本體111、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111前端下方的前輪112、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111后端下方的后叉桿113,及一個樞設于該后叉桿113的后輪114。該驅動單元12設置于該車架本體111,以供踩踏并驅動該前輪112前進。該轉向單元14包括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111前端上方的把手桿141、兩個分別固設于該把手桿141與該后叉桿113的傳動件(圖未示),及一個能連動所述傳動件沿相反方向轉動的傳動帶組142。
該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1利用該驅動單元12直接驅動該前輪112前進,再利用該轉向單元14使該后輪114單純負責轉向的工作,然而,受限于該車架本體111的結構及該乘坐單元13的位置,騎乘者本身的重量會對該乘坐單元13產生一個向下的力矩,并通過杠桿原理施加一個向上的力矩于該前輪112,造成該前輪112在前進的過程中無法穩定地貼合于地面,進而導致操作的不適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升操作穩定性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包含一個車架單元、一個驅動單元、一個轉向單元、一個配重單元及一個乘坐單元。
該車架單元包括一個呈入字型的車架本體、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前端下方的前輪、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后端下方的后叉桿,及一個樞設于該后叉桿的后輪。
該驅動單元設置于該車架本體,且能供踩踏并驅動該前輪沿自身軸線轉動前進。
該轉向單元包括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前端上方的把手桿、兩個分別固設于該把手桿與該后叉桿的傳動件,及一個連接所述傳動件且能連動所述傳動件沿相反方向轉動的傳動帶組。
該配重單元包括一個設置于該車架本體且鄰近該后輪的配重管,該配重管具有一個由內壁面界定出一個穿置空間的下延伸部。
該乘坐單元設置于該穿置空間。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配重管還具有一個與該下延伸部朝相反方向延伸的上延伸部,該上延伸部及該下延伸部的內壁面相配合界定出該穿置空間。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乘坐單元包括一個固設于該配重單元的該穿置空間的座管、一個能上下移動地設置于該座管內且上端露出的支管、一個設置于該座管頂端以控制該支管移動的高度調整器,及一個設置于該支管頂端的座墊。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配重單元還包括一個螺設于該配重管的該下延伸部的底緣的底蓋。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車架單元的該車架本體具有一個供該把手桿樞設且呈水平的把手座、一個供該后叉桿與該配重單元設置并呈水平之后輪座,及一個連接該把手座與該后輪座并供該前輪設置的主架。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轉向單元的該傳動帶組具有兩個傳動索,所述傳動索沿該車架本體交叉延伸且兩端分別卡設于所述傳動件。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轉向單元的該傳動帶組還具有兩個分別沿該車架本體交叉延伸且供所述傳動索穿伸的保護索套。
本發明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該主架具有一個略呈U字型并連接該后輪座且供該配重管的該下延伸部設置的凹陷部。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該配重單元的設置及對該乘坐單元的位置的調整,騎乘者的重量不會通過該車架本體對該前輪產生一個向上的力矩,使該前輪在前進的過程中能穩定地貼合于地面,借此達到提升操作穩定性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一個側視圖,說明現有的一種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
圖2是一個側視圖,說明本發明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的第一實施例;
圖3是一個局部剖視側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轉向單元;
圖4是該轉向單元的一個局部剖視俯視圖;
圖5是一個局部剖視圖,說明該第一實施例的一個配重單元及一個乘坐單元;
圖6是一側視圖,說明本發明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的第二實施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在本發明被詳細描述以前,應當注意在以下的說明內容中,類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編號來表示。
參閱圖2,本發明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的第一實施例包含一個車架單元2、一個驅動單元3、一個轉向單元4、一個配重單元5及一個乘坐單元6。
該車架單元2包括一個呈入字型的車架本體21、一個設置于該車架本體21前端下方的前叉桿22、一個樞設于該前叉桿22的前輪23、一個樞設于該車架本體21后端下方的后叉桿24,及一個樞設于該后叉桿24的后輪25。
該車架本體21具有一個呈水平的把手座211、一個供該后叉桿24與該配重單元5設置并呈水平的后輪座212,及一個連接該把手座211與該后輪座212并供該前叉桿22設置的主架213。
該驅動單元3包括兩個分別樞設于該前叉桿22的兩相反側的曲柄31,及兩個分別樞設于所述曲柄31的踏板32(因投影視角的關系,圖2中所述曲柄31及所述踏板32僅顯示其中一個)。
所述踏板32供騎乘者踩踏,并通過所述曲柄31直接驅動該前輪23沿自身軸線轉動而前進,與市面上常見的使用鏈盤的方式相比,能減輕車體的重量并節省業者的制造成本。
參閱圖3及圖4,該轉向單元4包括一個樞設于該把手座211的把手桿41、兩個分別固設于該把手桿41與該后叉桿24的傳動件42,及一個連接于所述傳動件42且能連動所述傳動件42沿相反方向轉動的傳動帶組4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傳動件42呈圓盤狀,但不以此為限。
該傳動帶組43具有兩個沿該主架213交叉延伸且兩端分別卡設于所述傳動件42的傳動索431,及兩個分別沿該主架213交叉延伸且供所述傳動索431穿伸的保護索套432。
轉向時,騎乘者轉動該把手桿41,使固設于該把手桿41的其中一個傳動件42轉動,而固設于該傳動件42的所述傳動索431再連動另一個傳動件42沿相反方向轉動,并帶動該后輪25轉向,由于該后輪25在轉向的過程中沒有受到該騎乘者的踩踏施力,因此能有效減少轉向所需的力量。
參閱圖2及圖5,該配重單元5包括一個設置于該后輪座212且鄰近該后輪25的配重管51及一個螺設于該配重管51的底蓋52。
該配重管51具有分別朝上下兩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個上延伸部511及一個下延伸部512,該上延伸部511及該下延伸部512的內壁面相配合界定出一個穿置空間513。該底蓋52螺設于該下延伸部512的底緣。
該乘坐單元6包括一個固設于該穿置空間513的座管61、一個能上下移動地設置于該座管61內且上端露出的支管62、一個設置于該座管61頂端以控制該支管62移動的高度調整器63,及一個設置于該支管62頂端的座墊64。
通過該配重管51設置于該后輪座212,且該乘坐單元6設置于該配重管51的該穿置空間513,使本發明與現有的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1(見圖1)相較之下,重心較低且較靠近該后輪25,當騎乘者乘坐于該座墊64時,該騎乘者本身的重量并不會通過杠桿原理對該前輪23施加一個向上的力矩,因此,該前輪23在轉動前進的過程中能穩定地貼合于地面,進而提升操作的穩定性。
參閱圖6,為本發明前輪驅動后輪轉向自行車的第二實施例,該第二實施例類似于該第一實施例,主要的差異在于:該車架本體21的該主架213具有一個略呈U字型并連接該后輪座212的凹陷部214,且該配重管51的該下延伸部512一體成型地設置于該凹陷部214,如此一來,本實施例同樣能達到如第一實施例的提升操作穩定性的功效。
綜上所述,本發明通過該驅動單元3來減輕車體的重量并節省制造成本,且利用該轉向單元4輔助轉向,同時,通過該配重單元5的設置及調整該乘坐單元6的位置來改變騎乘時的重心,使該前輪23在前進的過程中能穩定地貼合于地面,進而提升操作的穩定性,所以確實能達成本發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