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由芯棒和抗拉體加強的橡膠履帶。
背景技術:
以往,公知一種橡膠履帶,其具有:由橡膠形成為環帶狀的履帶主體、埋設于履帶主體的多個芯棒、以及埋設于履帶主體的抗拉體。為了傳遞行駛時的驅動力、牽引力,而在履帶主體形成有向履帶外周側突出的多個突耳。
履帶主體通過利用沿履帶寬度方向延伸的芯棒的翼部、和沿履帶周向延伸的抗拉體的張力而被加強,由此在行駛時保持其形狀。另一方面,位于比抗拉體靠履帶外周側的突耳,存在在因行駛時接地從而較大地變形的情況。因該突耳的變形,有時在突耳的根部附近產生裂紋。而且,存在在行駛時突耳反復變形,因而這樣的裂紋生長,最終導致突耳斷裂的問題。
例如,下述專利文獻1提出有使芯棒向突耳的內部突出的橡膠履帶。專利文獻1的橡膠履帶,通過使剛性較高的芯棒的翼部向橡膠的突耳的內部突出,從而抑制突耳的變形。該橡膠履帶通過將抗拉體插入于芯棒的開口部,從而能夠使履帶主體的抗拉體的位置恒定,抗拉體的耐久性也提高。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198872號公報
然而,上述專利文獻1的橡膠履帶,存在在制造時必須將抗拉體插入于芯棒的開口部,從而其組裝操作性非常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是鑒于以上的實際情況所做出的,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提高抑制突耳的變形的芯棒與抗拉體的組裝操作性的橡膠履帶。
本發明的橡膠履帶,具備:由橡膠形成為環帶狀的履帶主體、埋設于所述履帶主體的多個芯棒、以及埋設于所述履帶主體并且沿履帶周向延伸的抗拉體,所述橡膠履帶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履帶主體的外周面形成有向履帶外周側突出的多個突耳,各所述芯棒一體地具備:第一翼部,該第一翼部沿履帶寬度方向延伸并且埋設于所述突耳內;第二翼部,該第二翼部比所述第一翼部靠履帶內周側隔開間隙地沿履帶寬度方向延伸,所述間隙的履帶寬度方向的外側開放,并且在所述間隙配置有所述抗拉體。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所述芯棒具備中央部,該中央部在所述第一翼部與所述第二翼部的履帶寬度方向的大致中間位置將它們連結,所述間隙形成于所述中央部的兩側。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所述第一翼部與所述第二翼部的履帶寬度方向的最大長度大致相等。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所述抗拉體為多個金屬簾線,所述間隙的履帶寬度方向的長度比插入的所述金屬簾線的根數與該簾線直徑的積大10mm~15mm。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所述抗拉體為多個金屬簾線,所述間隙的高度比插入的所述金屬簾線的簾線直徑大5mm~10mm。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從所述第一翼部到所述突耳的履帶外周側的端部為止的所述橡膠的厚度為所述突耳的高度的0.5倍~0.8倍。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優選為,從所述第一翼部到所述突耳的履帶周向的端面為止的所述橡膠的厚度為5mm~10mm。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各芯棒一體地具備:第一翼部,其沿履帶寬度方向延伸并且埋設于突耳內;第二翼部,其比第一翼部靠履帶內周側隔開間隙地沿履帶寬度方向延伸。這樣的芯棒利用第一翼部,提高突耳的剛性,從而能夠抑制行駛時突耳的變形。另外,芯棒的第二翼部與一般的芯棒的翼部同樣,能夠保持履帶主體的形狀。
在本發明的橡膠履帶中,形成于芯棒的上述間隙的履帶寬度方向的外側開放,并且在該間隙配置有抗拉體。這樣的間隙能夠使履帶主體中的抗拉體的位置恒定,從而減少制造工序中的偏差,因此能夠提高抗拉體的耐久性。另外,由于間隙的履帶寬度方向的外側開放,因此能夠提高將抗拉體插入于此的組裝操作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橡膠履帶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從履帶外周側表示橡膠履帶的俯視圖。
圖3是芯棒的立體圖。
圖4是圖2的a-a線的剖視圖。
圖5是圖2的b-b線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1…橡膠履帶;2…履帶主體;2a…外周面;3…芯棒;3a…第一翼部;3b…第二翼部;3e…間隙;4…抗拉體;5…突耳。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是表示本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橡膠履帶1具備:由橡膠形成為環帶狀的履帶主體2、埋設于履帶主體2的多個芯棒3、以及埋設于履帶主體2的抗拉體4。
在本說明書中,履帶周向為橡膠履帶1的旋轉方向,相當于圖1的附圖標記a表示的方向。另外,履帶寬度方向為橡膠履帶1安裝于車輛時驅動輪、浮動輪以及滾輪的軸向,相當于圖1的附圖標記b表示的方向。另外,履帶厚度方向為與履帶周向以及履帶寬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相當于圖1的附圖標記c表示的方向。履帶厚度方向c中的環帶狀的橡膠履帶1的外側設為履帶外周側co。另外,環帶狀的橡膠履帶1的內側設為履帶內周側ci。
圖2是從履帶外周側co表示橡膠履帶1的俯視圖。如圖1以及圖2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履帶主體2在履帶寬度方向b具有大致恒定的寬度,并具有:履帶外周側co的外周面2a、和履帶內周側ci的內周面2b。在履帶主體2的外周面2a優選沿履帶周向a大致等間隔地形成有向履帶外周側co突出的多個突耳5。
履帶主體2例如具有以下功能:在將橡膠履帶1安裝于車輛時,驅動輪、浮動輪以及滾輪(省略圖示)等抵接于履帶主體2的內周面2b,從而能夠經由突耳5將車輛的驅動力傳遞至接地面。具備這樣的履帶主體2的橡膠履帶1,即使在鋪裝路上,損傷鋪裝路的可能性也較小,且乘坐舒適性也良好。
突耳5例如為沿履帶寬度方向b延伸的大致梯形棱錐狀。這樣的突耳5能夠傳遞較大的驅動力。另外,這樣的突耳5由于其根部附近的長度較大,因此能夠提高機械強度。
各芯棒3例如由鋼等硬質的金屬材料形成。本實施方式的芯棒3分別為整體細長的形狀,并且一體地具備:一對第一翼部3a、一對第二翼部3b、中央部3c以及一對突起部3d。
圖3表示芯棒3的立體圖。如圖3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翼部3a沿履帶寬度方向b延伸,第二翼部3b比第一翼部3a靠履帶內周側ci隔開間隙3e地沿履帶寬度方向b延伸。該間隙3e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外側開放。
第一翼部3a的履帶周向a的最大長度l1優選為與第二翼部3b的履帶周向a的最大長度l2大致相等。另外,一對第一翼部3a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最大長度w1優選為與一對第二翼部3b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最大長度w2大致相等。另一方面,第一翼部3a的厚度t1優選為大于第二翼部3b的厚度t2。如后所述,這樣的第一翼部3a埋設于突耳5(圖1所示)內部,從而能夠牢固地加強突耳5。
中央部3c在第一翼部3a與第二翼部3b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大致中間位置將它們連結。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翼部3a與第二翼部3b之間的間隙3e形成于該中央部3c的兩側。這樣的中央部3c提高芯棒3的剛性,能夠抑制芯棒3的變形,因此能夠高效地傳遞來自驅動輪的驅動力。
突起部3d從中央部3c向履帶內周側ci突出,具有引導履帶驅動輪、浮動輪以及滾輪(省略圖示)等的功能。作為突起部3d的形狀,能夠采用公知的各種形狀。
如圖1所示,芯棒3優選為使長度方向朝向履帶寬度方向b,并沿履帶周向a等間隔地埋設于履帶主體2。此時,第一翼部3a的一部分埋設于突耳5內。另一方面,第二翼部3b埋設于履帶主體2的內部,來保持其形狀。
這樣的芯棒3利用第一翼部3a加強突耳5,從而能夠抑制行駛時突耳5的變形。另外,芯棒3的第二翼部3b能夠保持履帶主體2的形狀。因此芯棒3保持履帶主體2的形狀,并且利用第一翼部3a能夠抑制突耳5的變形,因此能夠更可靠地傳遞來自驅動輪的驅動力。
圖4是圖2的a-a線的剖視圖。如圖4所示,從第一翼部3a到突耳5的履帶外周側co的端部5a為止履帶主體2的橡膠的厚度t3優選為突耳5的高度h的0.5倍~0.8倍。
若橡膠的厚度t3小于突耳5的高度h的0.5倍,則在通常的使用狀態下,在早期芯棒3有可能露出,從而有可能使乘坐舒適性、振動以及噪聲性能大幅度地變差。另外,若橡膠的厚度t3大于突耳5的高度h的0.8倍,則突耳5的加強不充分,傳遞突耳5的驅動力的性能有可能不提高。
從第一翼部3a到突耳5的履帶周向a的端面5b為止履帶主體2的橡膠的厚度t4優選為5mm~10mm。若橡膠的厚度t4小于5mm,則產生于突耳5的端面5b的損傷容易生長至芯棒3,從而有可能使芯棒3生銹等。另外,若橡膠的厚度t4大于10mm,則突耳5的加強不充分,傳遞突耳5的驅動力的性能有可能不提高。
圖5是圖2的b-b線的剖視圖。如圖1、圖4以及圖5所示,抗拉體4例如為沿履帶周向a延伸的鋼簾線等多個金屬簾線4a。抗拉體4優選為將該金屬簾線4a沿履帶寬度方向b排列而形成。抗拉體4例如沿履帶周向a卷繞,并沿履帶周向a連續地延伸。這樣的抗拉體4能夠保持橡膠履帶1的張力,從而防止行駛時橡膠履帶1的脫輪。
優選為,抗拉體4在履帶厚度方向c上配置于芯棒3的第一翼部3a與第二翼部3b之間的間隙3e。這樣的抗拉體4由于能夠利用該間隙3e使履帶主體2中的抗拉體4的履帶厚度方向c的位置恒定,因此減少制造工序中的偏差,從而能夠提高其耐久性。
由于芯棒3的間隙3e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外側開放,因此容易將抗拉體4插入于此,從而能夠提高其組裝操作性。抗拉體4的安裝可以在芯棒3的間隙3e一根一根地插入金屬簾線4a,也可以在芯棒3的間隙3e插入預先將多個金屬簾線4a連接為片狀的抗拉體4。
如圖5所示,芯棒3的間隙3e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長度w3優選為比插入的金屬簾線4a的根數n與該簾線直徑d的積(n×d)大10mm~15mm。若間隙3e的長度w3與金屬簾線4a的積(n×d)之差小于10mm,則抗拉體4擴展至芯棒3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外側,從而有可能使位于芯棒3的履帶寬度方向b的外側的金屬簾線4a的耐久性大幅度地變差。若間隙3e的長度w3與金屬簾線4a的積(n×d)之差大于15mm,則有可能使芯棒3的中央部3c以及突起部3d的剛性降低。
芯棒3的間隙3e的高度h優選為比插入的金屬簾線4a的簾線直徑d大5mm~10mm。若間隙3e的高度h與金屬簾線4a的簾線直徑d之差小于5mm,則有可能使將抗拉體4插入于芯棒3的組裝操作性變差。若間隙3e的高度h與金屬簾線4a的簾線直徑d之差大于10mm,則有可能在履帶主體2中的抗拉體4的位置產生偏差,從而抗拉體4的耐久性有可能不提高。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突耳5雖為沿履帶寬度方向b延伸的方式,但突耳5的形狀并不限定于此。突耳5例如也可以在履帶寬度方向b的大致中間位置被分割。另外,突耳5例如也可以為相對于履帶周向a以八字狀傾斜的方式。即使在該情況下,第一翼部3a也只要為埋設于突耳5內的形狀即可。
以上,雖然對本發明的特別優選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述,但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而是能夠變形成各種方式來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