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結構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
背景技術:
目前,現(xiàn)有車型后輪罩內板結構(如圖1圖2),后輪罩內板頂部不能排氣,氣體聚集,形成空腔,抵抗電泳液浸泡腔體內表面,無法上漆,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涂裝車間需要除銹涂膠返修。如果在后輪罩內板頂部開孔排氣,需要增加人手和增加膠塞堵孔,會增加物料成本,又會增加勞動時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是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上漆更加均勻及防止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排氣后輪罩內板。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還可以是:
所述排氣孔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的內側翻邊處。
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三個排氣孔。
三個所述排氣孔分別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的內側翻邊的兩端及中部。
所述排氣孔的孔邊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2mm-5mm。
所述后輪罩內板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3mm。
所述排氣孔為圓形或多邊形。
所述排氣孔為長方形。
所述排氣孔的長度在5-12mm之間,所述排氣孔的寬度在5mm-12mm之間。
所述排氣孔的長度為8mm,所述排氣孔的寬度為8mm。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這樣,工件浸入電泳涂料中時,卷入氣泡或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原因產生的空氣等原因使漆液中含有微小氣泡,或工件電極產生氣泡過多使漆液流動性差而無法帶出,其通過在所述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在后輪罩內板電泳上漆時,方便排除電泳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使得電泳上漆更均勻,并且由于在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排氣孔,后輪罩內板不會產生內壓,電泳液在電泳過程中可以到達部件的最頂端,電泳效果得到保證,可以有效防止后輪罩內板表面上銹。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而言的優(yōu)點是: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頂部內表面返銹。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排氣后輪罩內板的排氣示意圖。
圖中:1:后輪罩內板;2:排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包括后輪罩內板1,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2。這樣,工件浸入電泳涂料中時,卷入氣泡或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原因產生的空氣等原因使漆液中含有微小氣泡,或工件電極產生氣泡過多使漆液流動性差而無法帶出,其通過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氣孔2,在后輪罩內板1電泳上漆時,方便排除電泳過程中產生的氣體,使得電泳上漆更均勻,并且由于在后輪罩內板上設置排氣孔2,后輪罩內板1不會產生內壓,電泳液在電泳過程中可以到達部件的最頂端,電泳效果得到保證,可以有效防止后輪罩內板1表面上銹。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而言的優(yōu)點是: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1頂部內表面返銹。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排氣孔2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處。這樣,如果在后輪罩內板1頂部開孔排氣,需要增加人手和增加膠塞堵孔,會增加物料成本,又會增加勞動時間,將排氣孔2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處,僅采用膠帶即可對排氣孔2進行密封,節(jié)約勞動力及運作成本。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后輪罩內板1上設置有三個排氣孔2。這樣,通過設置三個排氣孔2可以大大增加后輪罩內板1的排氣通過量,提高后輪罩內板1的電泳效率,上漆更加均勻,防止后輪罩內板1頂部內表面返銹。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三個所述排氣孔2分別設置在所述后輪罩內板1的內側翻邊的兩端及中部。這樣,排氣孔2分布更加均勻,排氣效果達到最佳。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排氣孔的孔邊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2mm-5mm。由于在后輪罩內板1與側圍內板之間需要涂裝一層密封膠,常規(guī)密封膠在擠出時,其尺寸大約5mm左右,若后輪罩內板1與側圍內板間隙尺寸太大,會影響密封膠的密封效果,若后輪罩內板1與側圍內板尺寸太小,密封膠的涂抹量就會相應減小,影響密封效果。最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后輪罩內板1與側圍內板的間隙值為3mm。這樣,既可以保證密封膠的涂抹量,又可以保證密封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排氣后輪罩內板,如圖1至圖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排氣孔為圓形或多邊形。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排氣孔為長方形。這樣,在加工過程中,長方形是機械加工常規(guī)形狀,加工方便,工作效率高。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排氣孔2的長度在5-12mm之間,所述排氣孔2的寬度在5mm-12mm之間。這樣,將排氣孔2的尺寸設置在5mm-12mm之間,可以大大增加其成型效率,若尺寸太小,其沖壓模具的尺寸就相應減小,沖壓模具很容易發(fā)生斷裂,降低生產效率。更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排氣孔2的長度為8mm,所述排氣孔2的寬度為8mm。這樣,既保證了沖壓模具的結構強度,進而保證生產效率,又保證了排氣孔2的排氣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