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涉及一種電動車的車體結構。
背景技術:
平衡車,又叫體感車、思維車、攝位車等,其運作原理主要是建立在一種被稱為“動態穩定”(Dynamic Stabilization)的基本原理上,利用車體內部的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來檢測車體姿態的變化,并利用伺服控制系統,精確地驅動電機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保持系統的平衡。
平衡車主要有獨輪和雙輪兩類,其中,雙輪平衡車的車體主要包括兩個用于雙腳站立的腳踏板部,每個腳踏板部均能夠轉動,從而使得使用者能夠通過雙腳分別對每個腳踏板部的控制實現對車體運行姿態的控制。
現有的平衡車均是需要使用者以站立姿態進行操作,這不僅使得操作單一、趣味性單調,而且在使用過程中使用者重心較高、不易保持體態平衡;由于沒有第三輪所以只能作為平衡車,現在還不能用電動車形式取代平衡車的工作原理。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能夠克服現有技術的某種或某些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動車的車體結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的車體結構,其包括車體本體,車體本體中部設有開關座,開關座與車體本體的左踏板部、右踏板部均互不干涉;開關座在垂直于車體本體的方向上依次設有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的車體結構中,通過在車體本體的中部相對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獨立的設置開關座,并在開關座上設置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使得車體本體能夠較佳的與相應的車架進行配合,該車架上能夠設有用于分別扳動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2個把手并能夠提供供使用者坐下的座位,從而使得使用者能夠以坐姿對平衡車進行操縱。通過本發明中的車體結構,使得使用者能夠通過身體前傾和后傾,分別觸動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從而較佳的實現車體在前進姿態和后退姿態間的切換。
作為優選,車體本體位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的后方均設有指示燈。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的車體結構中,指示燈能夠較佳的對車體本體的位置進行指示,從而能夠較佳的指示后方行人或車輛對平衡車進行避讓。
作為優選,車體本體包括連接大軸,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分別轉動設置在連接大軸的兩端,開關座通過一卡接座卡設在連接大軸中部。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的車體結構中,開關座能夠通過一卡接座卡設在連接大軸中部,從而較佳的實現了開關座的固定。
作為優選,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均包括觸發按鈕和復位彈簧,開關座處設有用于分別與對應觸發按鈕配合的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處的觸發按鈕均分別自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處伸出。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的車體結構中,復位彈簧的設置使得觸發按鈕能夠較佳的復位。
本實用新型的內容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車,其包括相互配合的車體本體和車架本體。其中,車體本體能夠采用上述任一種平衡車的車體結構中的構造;車架本體包括支撐骨架,支撐骨架包括主支撐桿,主支撐桿兩端分別設有承重桿和搭腳桿,承重桿和搭腳桿均與主支撐桿呈十字交叉狀連接;承重桿上方設有椅座,搭腳桿下方設有導向輪;承重桿兩端均轉動連接一把手,任一把手下方均設有用于與左踏板部或右踏板部連接的連接架;開關座位于主支撐桿與承重桿的交叉處,且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分別位于承重桿兩側并與主支撐桿接觸。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中,車架本體能夠與車體本體進行配合,使得使用者能夠以坐姿操作電動車;這不僅提升了電動車的趣味性,而且使得使用者在操縱平衡車時重心較低,易于保持身體平衡。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動車運行過程中,若以站姿進行操作,為保持身體的平衡,在電動車的起步及制動時都必須是緩慢進行的,否則極易導致人體重心不穩,這就使得使用者在遇到意外情況時不能夠及時的進行緊急提速或緊急制動,雖然可以強制進行緊急提速或緊急制動,但因重心不穩而可能導致的后果不堪設想;而通過設置車架本體,從而實現以坐姿對電動車進行操作,使用如同平衡車加裝了架體,完全可以避開上述隱患。
作為優選,導向輪采用萬向輪。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中,導向輪能夠采用萬向輪,從而便于轉向。
作為優選,主支撐桿包括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第一支撐桿和第二支撐桿通過一伸縮機構可伸縮地進行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電動車中,通過將主支撐桿設計為可伸縮的結構,能夠使得不同身高的使用者能夠較佳的對主支撐桿的長度進行適應性調節。
作為優選,第一支撐桿內設有用于第二支撐桿沿軸向伸入的伸縮腔,第二支撐桿外側設有能夠沿其徑向進行移動的彈性定位粒,第一支撐桿側壁處沿軸向分布有多個用于與彈性定位粒進行配合的定位通孔。從而使得,使用者能夠較佳的對主支撐桿的長度進行調節。
作為優選,車體本體位于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的后方均設有指示燈。
作為優選,車體本體包括連接大軸,左踏板部和右踏板部分別轉動設置在連接大軸的兩端,開關座通過一卡接座卡設在連接大軸中部。
作為優選,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均包括觸發按鈕和復位彈簧,開關座處設有用于分別與對應觸發按鈕配合的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前行觸發開關和后退觸發開關處的觸發按鈕均分別自第一安裝孔和第二安裝孔處伸出。
作為優選,開關座處設有用于與主支撐桿配合的第一安裝槽和用于與承重桿配合的第二安裝槽。
作為優選,承重桿兩端的把手均在承重桿的徑向上進行延伸且分別位于椅座兩側。
作為優選,把手的扶手部向外側折彎。從而便于使用者的操作。
作為優選,連接架成倒“C”狀,且連接架的兩端均設有連接結構。其中,連接結構能夠包括連接通孔,從而使得連接架能夠較佳的以如螺釘、鉚釘等連接件與車體本體進行連接。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的電動車的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1中車體本體的示意圖;
圖3為實施例1中車體本體的爆炸示意圖;
圖4為實施例1中開關座的示意圖;
圖5為實施例1中車架本體的示意圖;
圖6是其中一種實施方式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詳細描述。應當理解的是,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進行解釋而并非限定。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電動車以及用于該平衡車中的車體及車架結構。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的電動車包括用于相互配合的車體本體110(對應車體結構)和車架本體120(對應車架結構)。
如圖2所示,車體本體110中部設有開關座210,開關座210與車體本體110的左踏板部220、右踏板部230均互不干涉;開關座210在垂直于車體本體110的方向上依次設有前行觸發開關211和后退觸發開關212,車體本體110位于左踏板部220和右踏板部230的后方均設有指示燈240。
如圖3所示,車體本體110包括連接大軸310,左踏板部220和右踏板部230分別轉動設置在連接大軸310的兩端,開關座210通過一卡接座320卡設在連接大軸310中部,前行觸發開關211和后退觸發開關212均包括觸發按鈕331和復位彈簧332。
如圖4所示,開關座210處設有用于分別與對應觸發按鈕331配合的第一安裝孔410和第二安裝孔420,前行觸發開關211和后退觸發開關212處的觸發按鈕331均分別自第一安裝孔410和第二安裝孔420處伸出;開關座210在垂直于車體本體110的方向上設有第一安裝槽430,開關座210在與車體本體110平行的方向上設有第二安裝槽440,第一安裝孔410和第二安裝孔420均設于第一安裝槽430內且分別位于第二安裝槽440兩側。
如圖5所示,車架本體120包括支撐骨架510,支撐骨架510包括主支撐桿511,主支撐桿511兩端分別設有承重桿512和搭腳桿513,承重桿512和搭腳桿513均與主支撐桿511呈十字交叉狀連接;承重桿512上方設有椅座520,搭腳桿513下方設有導向輪530;承重桿512兩端均轉動連接一把手540,任一把手540下方均設有用于與左踏板部220或右踏板部230連接的連接架550;開關座210位于主支撐桿511與承重桿512的交叉處,且第一安裝槽430用于與主支撐桿511配合、第二安裝槽440用于與承重桿512配合。
本實施例中,主支撐桿511包括第一支撐桿511a和第二支撐桿511b,第一支撐桿511a和第二支撐桿511b通過一伸縮機構可伸縮地進行連接。其中,第一支撐桿511a內設有用于第二支撐桿511b沿軸向伸入的伸縮腔,第二支撐桿511b外側設有能夠沿其徑向進行移動的彈性定位粒,第一支撐桿511a側壁處沿軸向分布有多個用于與彈性定位粒進行配合的定位通孔。
本實施例中,承重桿512兩端的把手540均在承重桿512的徑向上進行延伸且分別位于椅座520兩側,把手540的扶手部向外側折彎。
本實施例中,連接架550成倒“C”狀,且連接架550的兩端均設有連接結構551,連接結構551包括連接通孔。
本實施例中,導向輪530采用萬向輪。此技術中不是用平衡車的平衡原理進行平衡,而是通過此結構連接電子陀螺儀式驅動器加裝前輪實現左右前進后退時的相對平衡。
實施例2
根據附圖6所示:當電動車在把手操作下向前向后轉動的時侯,就會帶動上蓋板6前后擺動,從而帶動鋁合金固定板7轉動,并且使固定在鋁合金固定板7上面的可變電阻910轉動,進一步帶動了可變電阻連接鐵片930,最終帶動可變電阻固定鐵片920的轉動,配合其觸點的轉動,從而達到控制車子前行、后退、向左、向右、速度的功能,整個過程由控制器8控制。
以上示意性的對本實用新型及其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附圖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之一,實際的結構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受其啟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創造宗旨的情況下,不經創造性的設計出與該技術方案相似的結構方式及實施例,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