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停放自行車所用的設備,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
背景技術:
隨著自行車戶外體育運動的發展和環保交通工具的推廣,自行車的愛好者也越來越廣泛,戶外自行車愛好者集體出行也成為一種鍛煉的方式,而戶外可以讓自行車停車的設施卻并不多見。
現有的戶外自行車停車架,一般是固定于某一地點,且較為笨重和難于移動及攜帶。戶外自行車愛好者集體出行到目的地后,往往找不到合適的自行車停靠裝置而只能亂停放,不僅不美觀,而且還影響到行人或其他交通工具的通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為克服上述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該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結構簡單輕便、可以拆解或折疊、方便外出攜帶 。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包括支架A和支架B,兩者均包括兩根豎直等高的支柱,所述兩根支柱頂端之間連接設有上橫梁、下部之間連接設有平行于上橫梁的下橫梁,所述兩根支柱內側位于上下橫梁之間分別設有夾持柱,所述上下橫梁之間、相鄰的支柱與夾持柱之間所構成的矩形框的大小以及下橫梁的離地高度,可方便自行車前輪不離開地面而進入矩形框并被夾住,所述上下橫梁的正中間豎直設有空心軸套;所述支架A與所述支架B的支柱高度相同,所述支架A的上下橫梁外邊距等于所述支架B的上下橫梁內邊距,所述支架A的上下橫梁設于所述支架B的上下橫梁之間,所述支架A的上橫梁空心軸套與支架B的上橫梁空心軸套、支架A的下橫梁空心軸套與支架B的下橫梁空心軸套分別用螺栓穿通連接且可用螺母鎖緊固定。
優選地,所述支架A與支架B以所述螺栓為中心軸展開并交叉成十字形,所述支架A與支架B的上橫梁之間、下橫梁之間分別用所述螺栓螺母鎖緊固定。
優選地,所述支架A的兩根支柱之間的距離不大于所述支架B的兩根夾持柱之間的距離,所述支架A與支架B能以所述螺栓為中心軸旋合收攏成接近一字形。
優選地,所述支架A與支架B各相鄰的支柱與夾持柱之間設有自上而下可卡住自行車前輪的滑塊,所述滑塊可順著支柱與夾持柱上下滑動。
優選地,所述支架A的上橫梁空心軸套中、所述支架B的下橫梁空心軸套中分別設有內螺紋作為螺母,所述螺栓分別穿過所述支架B的上橫梁空心軸套、所述支架A的下橫梁空心軸套后與所述內螺紋連接。
優選地,所述支架A與支架B的上橫梁空心軸套、下橫梁空心軸套共用一根螺栓穿通連接且可用螺母鎖緊固定。
優選地,所述支架A的中間及位于上下橫梁之間還設有成對的夾持柱,所述成對的夾持柱之間與所述上下橫梁之間構成與所述矩形框相同的矩形框二以方便夾住自行車的前輪。
優選地,所述支架A的矩形框支柱與夾持柱之間、矩形框二成對的夾持柱之間設有自上而下可卡住自行車前輪的滑塊,所述滑塊可順著支柱與夾持柱、成對的夾持柱上下滑動。
優選地,所述滑塊上還設有螺孔和鎖緊螺栓,所述鎖緊螺栓可將所述滑塊鎖緊在所述夾持柱上。
優選地,所述支架A與支架B由鋁合金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的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結構簡單輕便,可以拆解也可以折疊收攏成一字形,方便外出使用者攜帶,展開固定后可以同時停放多輛自行車,可避免自行車亂停亂放的現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的支架A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的支架B正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的支架A停靠自行車前輪的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的停車架展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的停車架收攏后的俯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停車架展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支架B正視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停車架的使用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停車架的使用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停車架的使用示意圖。
其中,主要組件符號說明如下:
A-支架A;B-支架B;1(1')-支柱;2(2')-上橫梁;3(3')-下橫梁;4(4')-夾持柱;4〞-成對的夾持柱;41-矩形框;42〞-矩形框二;5(5')-空心軸套;6(6')-滑塊;7-螺栓;8-自行車前輪;9-自行車;10-地面。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如圖1、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由支架A和支架B構成,兩者均包括兩根豎直等高的支柱1(1'),兩根支柱1(1')的頂端之間連接設有上橫梁2(2')、下部之間連接設有平行于上橫梁2(2')的下橫梁3(3'),兩根支柱1(1')的內側位于上橫梁2(2')與下橫梁3(3')之間分別設有夾持柱4(4'),上橫梁2(2')與下橫梁3(3')之間、相鄰的支柱1(1')與夾持柱4(4')之間所構成的矩形框41(41')的大小以及下橫梁3(3')的離地高度的設計,可方便自行車前輪8不離開地面而進入矩形框41(41')并被夾住,即矩形框41(41')的寬度可恰好放入自行車的前輪,上下橫梁2(2')、3(3')的正中間豎直設有空心軸套5(5');支架A的支柱1與支架B的支柱1'的高度相同,支架A的上下橫梁外邊距等于支架B的上下橫梁內邊距,支架A的上下橫梁2、3設于支架B的上下橫梁2'、3'之間,支架A的上橫梁2的空心軸套5與支架B的上橫梁2'的空心軸套5'、支架A的下橫梁2的空心軸套5與支架B的下橫梁2'的空心軸套5'分別用螺栓7穿通連接且可用螺母(圖中未標示)鎖緊固定。本實施例的便攜式自行車停車架,為方便攜帶,支架A和支架B的長度可以根據不同使用需求進行制作,也可以在空心軸套5(5')的兩邊利用套管制成可伸縮的上下橫梁2(2')、3(2'),支架A與支架B即變成可伸縮的支架。另外,本實施例中,支架A與支架B均采用輕型又有強度的鋁合金材料制成。
如圖4所示,支架A與支架B以螺栓7為中心軸展開并交叉成十字形,支架A與支架B的上橫梁2(2')之間、下橫梁3(3')之間分別用螺栓7與螺母(圖中未標示)鎖緊固定。
如圖1、圖2、圖5所示,支架A的兩根支柱1之間的距離不大于支架B的兩根夾持柱4'之間的距離,這樣便于支架A與支架B能以螺栓7為中心軸旋合收攏即折疊成接近一字形。
如圖1-圖3所示,支架A與支架B各相鄰的支柱1(1')與夾持柱4(4')之間設有自上而下可卡住自行車前輪防止其松脫滑出矩形框41的滑塊6(6'),滑塊6(6')可順著支柱1(1')與夾持柱4(4')上下滑動。
實施例二
如圖1-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支架A的上橫梁的空心軸套5中、支架B的下橫梁空心軸套5'中分別設有內螺紋(圖中未示)作為螺母,螺栓7分別穿過支架B的上橫梁的空心軸套5、支架A的下橫梁的空心軸套5'后分別與該內螺紋連接。
實施例三
如圖5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支架A與支架B的上橫梁的空心軸套5(5')、下橫梁的空心軸套5(5')共用一根螺栓7穿通連接且可用螺母鎖緊固定。
實施例四
如圖7所示,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基礎上,支架A的中間位于上下橫梁2、3之間還設有成對的夾持柱4〞,成對的夾持柱4〞之間與上下橫梁2、3之間構成與矩形框41相同的矩形框二42以方便夾住自行車的前輪8,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支架A的中間增設了兩個矩形框42。支架A的矩形框41的支柱1與夾持柱4之間、矩形框二42的成對的夾持柱4〞之間設有自上而下可卡住自行車前輪防止其松脫滑出矩形框41(或矩形框二42)的滑塊6,滑塊6可順著支柱1與夾持柱4、成對的夾持柱4〞上下滑動。滑塊6上還設有螺孔和鎖緊螺栓(圖中未示),該鎖緊螺栓可將滑塊6鎖緊在夾持柱1上。
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停車架的使用方法:
如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停車架攜帶或不需要使用時,支架A與支架B能以螺栓7為中心軸旋合收攏即折疊成接近一字形。
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二、三的便攜式停車架,需要使用時,支架A與支架B以螺栓7為中心軸展開并交叉成十字形,支架A與支架B的上下橫梁用螺栓7與螺母(圖中未標示)鎖緊固定,這樣十字形的支架A與支架B就隔成了四個停車區域,每個停車區域可停放一輛自行車;將待停放的第一輛自行車推入其中一個區域,將其前輪插入該停車架支架A(或B)的矩形框41(41'),然后將滑塊6卡在該自行車的前輪上防止滑出;然后按順時針或逆時針的順序,在與停好第一輛自行車區域的相鄰區域中推入待停放的第二輛自行車,將其前輪插入該停車架區域支架B(或A)的的矩形框41'(41),然后將滑塊6(6')卡在該自行車的前輪上防止滑出;同理停放第三輛、第四輛自行車。
如圖9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便攜式停車架,需要使用時,除了可以按上述方法停放以外,還可以按下述方法:支架A與支架B以螺栓7為中心軸展開并交叉成十字形,支架A與支架B的上下橫梁2(2')、3(3')用螺栓7與螺母(圖中未標示)鎖緊固定,這樣十字形的支架A與支架B就隔成了四個停車區域;在每個區域停放一輛自行車,每輛自行車的前輪都插入支架A的各矩形框41中,然后將滑塊6卡在每輛自行車的前輪上防止滑出。
如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四的便攜式停車架,需要使用時,除了可以按上述方法停放以外,再可以按下述方法:支架A與支架B以螺栓7為中心軸展開并交叉成十字形,支架A與支架B的上下橫梁2(2')、3(3')用螺栓7與螺母(圖中未標示)鎖緊固定,這樣十字形的支架A與支架B就隔成了四個停車區域;其中對角的兩個區域可以停放二輛自行車,該二輛自行車的前輪都插入支架A的各矩形框41中,在另兩個對角區域中各停放一輛自行車,該自行車的前輪插入支架B的矩形框41'中,然后將滑塊6(6')卡在每輛自行車的前輪上防止滑出。
以上所描述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上述具體實施例不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范疇內,可以出現各種變形及修改,凡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以上描述所做的潤飾、修改或等同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